程娆
目的:探讨小切口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肱骨下段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我院骨科收治的50例肱骨下段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给予观察组患者小切口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纯外固定架治疗,对2组患者进行随访,统计2组患者骨折愈合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短,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骨折完全愈合率、术后3个月骨折完全愈合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肘关节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小切口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能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减少患者术后感染,可在肱骨下段粉碎性骨折患者中推广运用。
作者:陈敏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策略、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在2013年10月~2014年10月1年之内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10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的胫骨近端解剖钢管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结果:对所有患者实施为期12个月的随访。观察组在治疗效果上,和对照组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同时观察组对照组在Rasmussen评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传统的胫骨近端解剖钢管内固定术以及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均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在安全性上也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手术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明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究锁定钢板对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46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单双号方法将其分为观察以及对照2组,2组患者分别采用锁定钢板以及解剖钢板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其观察组患者的手术中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优良率为82.61%,对照组优良率为60.87%,并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经对比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安全可靠性,同时治疗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以及应用。
作者:刘奇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对比锁定钢板内固定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在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以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各组患者均15例,分别给予其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对照组)和锁定钢板内固定(观察组)治疗,对比分析2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以及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手术优良率(82.9%、80.5%)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治疗前Neer各项评分比较均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患者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刘晓非;李东敏;王枢鑫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配合关节周围痛点神经阻滞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方法:选取36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每周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2.5ml,配合醋酸泼尼松龙25mg与0.5%利多卡因混合液痛点神经阻滞,玻璃酸钠注射液连续治疗5周为1个疗程,泼尼松龙与利多卡因混合液连续治疗3周为1个疗程。结果:共治疗360例,随访12~24个月,临床疗效优的为118例,良的为172例,中的为58例,无效的为12例,优良率为80.5%,有效率为96.6%,无效率为3.4%。结论:玻璃酸钠腔内注射配合关节周围痛点神经阻滞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可靠。
作者:吴玉东;王奎梅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评价运用超声检测肩关节损伤患者的征象情况,并评估诊断效果。方法:随机抽选2015年2月~2016年2月入本院接受诊治的80例肩关节损伤患者,所选病例都接受X线、超声2种技术方式的相关检测,经探究具体检测过程及有关情况,对比诊断效果。结果:经检测及病理证实后,X线检测共检出52例病变者,占65.00%(52/80);错诊28例,占35.00%(28/80)。超声检测共检出73例病变者,占91.25%(73/80),错诊7例,占8.75%。检出病例中有50例冈上肌腱受损者、16例肩峰下缘滑囊出现炎症者、7例盂唇撕脱者。2种检测法的正确率对比,超声检测法优越于X线检测法,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借助超声技术对肩部受损患者实施检测,可显著提升正确检测率,降低错诊、漏诊问题的出现几率。但超声技术、CT技术及其他类型技术各具检测优势,骨科医师应按患者具体病情选取适宜的诊断设备,以取得佳诊断成果。
作者:于永江;王芳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分析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收治的3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x线片或核磁共振成像确诊。对38例患者应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观察治疗结果以及前后椎体高度、脊髓神经功能等指标。结果:术后患者的椎体前缘平均高度得到很大的改善,由术前的38.2%恢复到95.8%;后缘高度由原来的76.7%恢复到98.2%;Cobb角改善明显,对比前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效果好,且该方法的操作便捷、固定可靠,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作者:刘林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临床观察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症膝关节疾病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方法:选取66例本院在2014年6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重症膝关节疾病患者,对所有患者均给予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进行重症膝关节疾病的治疗,并用统计学分析方法观察患者于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变情况。结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66例患者中有80.3%(53/66)的临床疗效为优,16.7%(11/66)的疗效为良,3.0%(2/66)的疗效为一般,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0%;患者治疗前的HSS评分为45.9±5.5分,膝关节有效活动度为63.4±6.4°,治疗后2项指标分别提升为87.3±10.5分和97.5±2.0°,对比治疗前后的HSS评分和膝关节有效活动度水平均明显提高,有显著性的比较差异,统计学有意义( P<0.05)。结论:采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症膝关节疾病,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HSS的评分水平,以及增加了膝关节有效活动度,该手术操作简便,临床疗效又极其显著,尤为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刘柏轩;王利新;王文龙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跟骨SandersII、sandersIII型骨折的受伤机制、“L”形切口下手术治疗方法、其疗效和相关并发症预防。方法:2006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跟骨SandersII、sandersIII型闭合骨折63例足均为闭合骨折,其中双足8例,男28例,女27例;年龄18~55岁,平均33岁,其中高处坠落伤43例,交通伤6例,其他为6例。其中伴有脊柱、骨盆、四肢远端部位等多发骨折15例,采用“L”形足外侧切口结合跟骨钢板固定治疗。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 AOFAS)踝与后足评分和Maryland足部评分2种评分系统来评价患者足部恢复情况。结果:依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3]平均为90.4±10.0分(52~100分)。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4],平均为92.4分(58~97分),本组优46足,良10足,中6足,差1足,优良率为88.90%。并发症包括:切口皮缘坏死3足,经伤口换药后愈合;腓肠神经损伤1足,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5足。结论:对于跟骨SandersII、sandersIII型骨折,术前做好软组织评估,术中在L形切口下做好软组织处理,骨折的准确复位,有效固定,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做好功能锻炼,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刘勇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究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8例,患者均予以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通过视觉模拟( 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患者的腰腿疼痛缓解情况和腰椎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估,采用改良的MacNab标准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术后VAS及ODI评分与术前相比较均持续降低,差异显著( P<0.05);术后临床治疗效果的总体优良率为89.74%;患者治疗过程中无术后并发症出现。结论: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并发症较少、临床疗效显著等特点,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富贵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评价经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累及后外踝的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3月~2014年6月经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累及后外踝的踝关节骨折26例,并对纳入患者进行至少12个月随访,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对踝关节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所有纳入患者均至少随访12个月,平均13.2个月,术后AOFAS评分优17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4.6%。结论:经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累及后外踝的踝关节骨折,通过一个切口,同时治疗外踝、后踝两处骨折,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作者:张磊;肖延河;陈峰;毕明昊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异位断指再植围手术期的有效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5年3月,4年之间收治的30例异位断指再植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20例以及对照组10例。2组在围手术期均使用传统的常规方法护理,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再植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成功率,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所有差异经过比较后均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异位断指再植术的围术期,通过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满意程度,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娜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84例,将其随机平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采取股骨头置换术。随访1年,参照Harris髋关节评估标准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80.95%vs 52.38%),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在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中具有显著的优势,适用于关节功能要求高、机体相对健康、活动量大的患者。
作者:于洋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深入探讨关于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50例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及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经过科学有效的护理,本次研究所选取的50例患者中,有48例患者治愈出院,另有2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患者死于多器官衰竭,另1例患者死于合并肾衰竭。结论: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能够有效降低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张杨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在骨创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6例骨创伤患者的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将106例患者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引流方法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2%(51/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2%(42/53),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创口愈合时间、疼痛评分、换药次数均优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无1例出现并发症,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1.3%(6/53),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创伤创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进行治疗,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可缩短患者创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其疼痛程度,且能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安全可靠,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作者:刘俊峰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分析交锁髓内钉( IIN)与锁定钢板( PIF)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探讨股骨干骨折佳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1月的股骨干骨折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交锁髓内钉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锁定钢板方法治疗,观察并统计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天切口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治疗合格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2天切口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合格率为92.10%(35/38),对照组合格率为57.89%(22/38),2组治疗合格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89%(3/38),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9.47%(15/38),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相比锁定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术中失血量较少,骨折愈合时间较短,治疗合格率较高,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临床效果较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淑艳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儿童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8月~2015年10月收治的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85例,其中男56例,女29例,年龄2.1~13岁,平均7.6岁;均为Gartlandll-III型骨折,其中79例伸直型,6例屈曲型。均采取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的微创手术方法并配合早期石膏托外固定治疗。随访12~24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与健侧相比,采取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采用Casse-baum标准来评定术后肘关节功能,优79例(93%),良5例(5.8%),可1例(1.2%),优良率达98.8%,且无1例出现肘外翻畸形。肘关节功能恢复较健侧对比,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微创手术治疗儿童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具有手术损伤小、固定确切易于骨质愈合、早期恢复肘关节功能、防止术后并发肘外翻畸形4重优点。
作者:田野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分析观察保守治疗和手术疗法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我院在2年之内收治的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58例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数量均为29例。对照组患者通过使用保守治疗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手术方法即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临床治疗效果明显的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为显著差异(P<0.05),并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之间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时,通过使用手术疗法治疗,能够明显提升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安全性和保守治疗无显著差异,有着很高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罗纯猛;佟智慧;李力;马健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为了提高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和减少麻醉风险,分析和研究不同的麻醉方式应用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将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拟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拟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整个手术过程中采取全身麻醉;而观察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采取腰硬联合麻醉,对比和分析不同的麻醉方式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及临床疗效。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麻醉药用量、完全阻滞时间及麻醉效果3方面显著低于观察组患者,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腰硬联合方式麻醉,除了能够显著减少患者术中发生血流动力学大的波动外,还能减少麻醉时间和麻醉药使用量,增加麻醉效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彦东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改善肺功能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的106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分析,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康复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改善肺功能的效果。结果:护理组的满意度(100%)明显高于对照组79.2%,具有统计学意义(x2=6.921,P<0.05);护理组的FVC、FEV1、FEV1/FVC、FEV1%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x2=5.248,x2=4.448,x2=4.948,x2=5.948,P<0.05)。结论: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而且患者的满意度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单小燕;张春梅 刊期: 2016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