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
目的:观察并分析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患者的护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2013年7月~2015年6月,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患者进行对照研究,依据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行全面护理。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和满意度。结果:护理前,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为7.2+0.3分,对照组的疼痛评分为7.4+0.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为4.4+2.4分,满意度为95.0%,对照组的疼痛评分为6.3+2.7分,满意度为80.0%,2组疼痛评分和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患者应用全面护理,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病痛,提高其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于迎春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研究空心钉张力带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为临床中对于髌骨骨折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接诊的80例髌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应用克氏针张力带进行手术治疗,观察组应用空心钉张力带进行治疗。治疗后,评价分析2组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观察组治疗的优良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4.1143,P=0.0425);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张力带断裂,对照组出现2例钢丝断裂,4例滑脱。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15.0%),2组比较差异显著(x2=3.9139,P=0.0479)。结论:空心钉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少,明显优于克氏针张力带,值得在临床髌骨骨折治疗中广泛应用。
作者:陈武生;王锡奕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跟骨SandersII、sandersIII型骨折的受伤机制、“L”形切口下手术治疗方法、其疗效和相关并发症预防。方法:2006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跟骨SandersII、sandersIII型闭合骨折63例足均为闭合骨折,其中双足8例,男28例,女27例;年龄18~55岁,平均33岁,其中高处坠落伤43例,交通伤6例,其他为6例。其中伴有脊柱、骨盆、四肢远端部位等多发骨折15例,采用“L”形足外侧切口结合跟骨钢板固定治疗。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 AOFAS)踝与后足评分和Maryland足部评分2种评分系统来评价患者足部恢复情况。结果:依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3]平均为90.4±10.0分(52~100分)。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4],平均为92.4分(58~97分),本组优46足,良10足,中6足,差1足,优良率为88.90%。并发症包括:切口皮缘坏死3足,经伤口换药后愈合;腓肠神经损伤1足,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5足。结论:对于跟骨SandersII、sandersIII型骨折,术前做好软组织评估,术中在L形切口下做好软组织处理,骨折的准确复位,有效固定,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做好功能锻炼,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刘勇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分析对60例四肢骨折患者采取微创接骨板技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接收并采取微创接骨板术治疗的30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此次试验的研究组,选取同期接收并采取常规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的30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此次试验的常规组,分析对比2组四肢骨折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住院时间以及临床治疗有效率等,总结微创接骨板术对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6.6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治疗满意程度为100%;常规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3.3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治疗满意程度为86.66%,且研究组患者术中总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锻炼的时间等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四肢骨折患者采取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马健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分析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激发病理性骨折术后行双磷酸盐联合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激发病理性骨折术后患者44例入组,每22例一组,随机分为2组,2组的男女比例、年龄区间、Durie-Salmon分期、M蛋白分型及化疗方案等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分别采取单纯化疗进行治疗、双磷酸盐联合化疗进行治疗,分别设置为本研究的对照组与研究组,2组的化疗方案均为VAD 方案或是COMP方案,28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2组一般状况(骨痛、肢体麻木、头晕、耳鸣、出血、腰膝酸软等)的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低热、纳差、腹胀、便秘、睡眠差等)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一般状况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痛治疗总有效20例(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例(59.09%),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6例(27.2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例(72.73%),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为60±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0±8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激发病理性骨折术后行双磷酸盐联合化疗的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的骨痛程度,改善一般状况,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瑾;张丽君;贾鹏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在骨创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6例骨创伤患者的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将106例患者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引流方法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2%(51/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2%(42/53),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创口愈合时间、疼痛评分、换药次数均优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无1例出现并发症,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1.3%(6/53),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创伤创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进行治疗,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可缩短患者创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其疼痛程度,且能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安全可靠,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作者:刘俊峰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儿童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8月~2015年10月收治的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85例,其中男56例,女29例,年龄2.1~13岁,平均7.6岁;均为Gartlandll-III型骨折,其中79例伸直型,6例屈曲型。均采取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的微创手术方法并配合早期石膏托外固定治疗。随访12~24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与健侧相比,采取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采用Casse-baum标准来评定术后肘关节功能,优79例(93%),良5例(5.8%),可1例(1.2%),优良率达98.8%,且无1例出现肘外翻畸形。肘关节功能恢复较健侧对比,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微创手术治疗儿童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具有手术损伤小、固定确切易于骨质愈合、早期恢复肘关节功能、防止术后并发肘外翻畸形4重优点。
作者:田野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观察显微内窥镜手术应用于62例腰椎管狭窄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3月~2014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62例腰椎管狭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取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1例,对照组进行传统的手术方法治疗,研究组采用显微内窥镜手术方法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0.1%,经比较,研究组治疗后的疗效明显要比对照组高,2组患者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 P<0.05)。术后,对照组有6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6.45%,研究组有1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67%,通过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要比对照组低,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显微内窥镜手术进行治疗,可有效的降低并发症发生,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与应用。
作者:杨留志;杨娜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肋骨骨折患者急救与护理措施。方法:对临床2014年6月~2015年5月收治的58例肋骨骨折患者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治疗及护理工作58例肋骨骨折患者痊愈57例,并发肺部感染1例。结论:加强急救及病情观察,精心细致地护理是治愈肋骨骨折患者的关键。
作者:林秀群;包章丽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分析观察保守治疗和手术疗法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我院在2年之内收治的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58例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数量均为29例。对照组患者通过使用保守治疗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手术方法即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临床治疗效果明显的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为显著差异(P<0.05),并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之间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时,通过使用手术疗法治疗,能够明显提升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安全性和保守治疗无显著差异,有着很高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罗纯猛;佟智慧;李力;马健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研究外固定支架加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围术期护理方法与成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5年5月之间收治的49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25例、对照组24例,2组应用相同的方法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一般护理干预,实验组则采取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伤口感染、骨不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同时,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更高,对比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加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予以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对于促进患者健康、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程娆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研究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弹性髓内钉( P+E)治疗与交锁髓内钉+弹性髓内钉( N+E)治疗胫腓骨远端双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40例胫腓骨远端双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钢板组与髓内钉组,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情况。结果:2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总优良率、成角畸形比较上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从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关节功能与活动度、成角畸形等方面综合比较发现,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弹性髓内钉治疗胫腓骨远端双骨折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交锁髓内钉+弹性髓内钉在治疗软组织情况较差或是多段胫腓骨骨折上优势更明显。
作者:邱恺;刘晨峰;姚先秀;罗昌军;方磊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析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与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胫骨近端骨折患者,随机分成2组,即观察组(n=50)与对照组(n=50)。观察组患者行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0%,对照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为68%,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6%,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1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胫骨近端骨折治疗中应用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具有安全、高效、可靠的特点,是一种值得临床应用与普及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永斌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研究高寒地区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患病情况、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社区内年龄在45~75岁的具有常住户口的人群,分批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X线摄片。结果:共有584名被调查者合格,男221名,女363名,平均年龄63.4岁,诊断膝关节炎者共106人,平均患病率32.02%,男性为11.31%,女性为22.03%。各年龄组以65~70岁组患病率高,为34.28%,膝关节各个部位患病率,内侧胫股关节(31.05%)>外侧胫股关节(11.91%)>髌股关节(7.32%),左右两侧肢体无明显差异。双侧同时出现异常的患病率分别为13.19%,7.09%和6.32%。工作姿势即站、蹲、坐、弯腰以及烟酒和日常饮食习惯与本病缺乏相关性。结论:高寒地区城市人群膝关节骨关节炎患病率较高,且以65~75岁为高,其患病率与姿势及烟酒和日常饮食习惯无关;膝关节骨关节炎的X线异常为对称性。
作者:吴鹏;夏伊明;单新平;李威;肖勇;孙忠良;李凯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研究在脊柱外伤以及脊柱手术患者中应用护理干预对其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4年11月~2015年11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脊柱外伤及脊柱手术患者,根据手术时间的区别对其进行划分,将500例患者分为2组,分别进行常规护理以及综合预防护理,对比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化验结果等数据。结果:使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其静脉血栓发生率比干预组高,住院时间比干预组长,PT以及FIB等检验指标均比干预组高,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及处理,结果显示上述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差异存在并且明显。结论:对于脊柱外伤及脊柱手术患者,进行预防性综合护理能够降低其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同时其相关化验结果降低,对患者的预后以及疾病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毕然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分析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应用数字随机法将本组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单纯的针刺进行治疗,治疗组的患者应用中医针刺、中医推拿与中药内服的方式进行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62%,明显低于治疗组的96.15%,所有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均明显降低,但是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中医综合治疗的方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显著的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血流参数,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临床进行推广应用的价值。
作者:焦雪峰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研究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在我院骨科收治的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骨性关节炎患者中选出25例患者,全部患者均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HSS评分的各个维度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手术时间为105.2±16.4分钟,术中出血量为265.3±22.8ml,未出现假体周围骨折、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在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效果确切,有助于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刘东光;陈环球;赖欢乐;余建明;陈理端;曾杏新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究脊柱术后硬膜外血肿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以2012年4月~2014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0例硬膜外血肿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进行护理干预,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实施护理之后,患者的ADL评分75.3±6.9分和运动能力评分86.4±3.2分,均高于护理前34.5±4.1分、28.1±4.2分,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0例中有35例治愈出院,4例明显好转,治疗总有效率为97.5%。3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7.5%。结论:针对性地对脊柱术后硬膜外血肿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杨庆红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研究康复教育应用于社区老年患者骨折术后功能锻炼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本院152例社区骨折老年患者,根据治疗途径的差异将研究对象划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接受传统常规骨折护理,研究组接受康复教育护理,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接受骨折术后功能锻炼康复教育后,总体护理满意度为98.7%;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后,总体护理满意度为77.6%。研究组总体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针对社区老年骨折患者,在对其开展术后功能锻炼的过程中,选择康复教育措施进行护理能够取得良好效果,促进患者痊愈。
作者:但党红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高龄(≥80岁)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应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PVP)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分析高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28例,共35个椎体。全部患者术前常规行胸或腰椎正侧位片、骨密度检测、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MRI)及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行术前手术风险评估。全部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行单侧入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PVP)。术前、术后行视觉模拟评分( VAS)及止痛药使用评分。结果:全部患者在术后生命征平稳,胸背痛疼痛明显缓解,无1例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早期便可下床活动。术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ale,VAS)[1]及止痛药使用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龄(≥80岁)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应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PVP)治疗,可安全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减少止痛药的使用,使患者能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因长期卧床所导致的并发症,提高高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术前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充分术前准备、术中准确定位及穿刺、关键步骤中严密X线透视检测、术中密切注意患者症状及生命征等,可有效避免严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丁小科;黄绍贤;陈志军;郑金财;黎树佳;邓征智 刊期: 2016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