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光;陈环球;赖欢乐;余建明;陈理端;曾杏新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为了提高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和减少麻醉风险,分析和研究不同的麻醉方式应用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将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拟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拟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整个手术过程中采取全身麻醉;而观察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采取腰硬联合麻醉,对比和分析不同的麻醉方式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及临床疗效。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麻醉药用量、完全阻滞时间及麻醉效果3方面显著低于观察组患者,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腰硬联合方式麻醉,除了能够显著减少患者术中发生血流动力学大的波动外,还能减少麻醉时间和麻醉药使用量,增加麻醉效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彦东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分析观察保守治疗和手术疗法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我院在2年之内收治的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58例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数量均为29例。对照组患者通过使用保守治疗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手术方法即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临床治疗效果明显的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为显著差异(P<0.05),并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之间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时,通过使用手术疗法治疗,能够明显提升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安全性和保守治疗无显著差异,有着很高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罗纯猛;佟智慧;李力;马健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改善肺功能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的106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分析,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康复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改善肺功能的效果。结果:护理组的满意度(100%)明显高于对照组79.2%,具有统计学意义(x2=6.921,P<0.05);护理组的FVC、FEV1、FEV1/FVC、FEV1%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x2=5.248,x2=4.448,x2=4.948,x2=5.948,P<0.05)。结论: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而且患者的满意度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单小燕;张春梅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分析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收治时间在2011年3月21日~2015年3月21日,这80例患者均使用数字抽取法进行分组,分成各有40例患者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实验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并在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2组Ⅱ型、Ⅲ型、Ⅳ型骨折患者的Creighton.Nebraska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完全负重行走时间、愈合时间及术后VAS疼痛评分。结果:实验组Ⅱ型、Ⅲ型、Ⅳ型骨折患者的Creighton.Nebrask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P<0.05);实验组的完全负重行走时间、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术后VAS疼痛评分为42.63±10.57分,低于对照组的66.72±10.27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具有显著的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具有较好的预后效果,故认为该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大力应用和推广。
作者:杨益红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对于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00例,按照随机原则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骨折内固定术治疗,实验组患者则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2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中在对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骨折内固定术,患者预后功能恢复情况更加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陈冲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研究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在我院骨科收治的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骨性关节炎患者中选出25例患者,全部患者均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HSS评分的各个维度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手术时间为105.2±16.4分钟,术中出血量为265.3±22.8ml,未出现假体周围骨折、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在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效果确切,有助于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刘东光;陈环球;赖欢乐;余建明;陈理端;曾杏新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分析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在脊柱脊髓损伤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抢救护理流程,给予观察组患者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效果及患者家属满意度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96.7%,与对照组80.0%相比明显较高,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抢救时间49.6±15.7分钟,与对照组74.2±16.4分钟相比明显较短,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6.7%,与对照组76.7%相比明显较高,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能有效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减少患者抢救时间,且患者满意度较高,效果显著,可在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中推广运用。
作者:赵燕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研究并探讨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切口选择及其临床疗效。方法:于我院骨科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进行手术治疗的5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对这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分析,分析不同类型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其手术切口的选择,单纯压缩骨折无需切开复位,外侧单柱骨折患者、内侧单柱骨折患者、后侧单柱骨折患者分别选择胫前外侧入路、改良正中入路以及后侧倒L形入路,双柱骨折患者和三柱骨折患者均选择胫前外侧入路联合倒L形入路。于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50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其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6%,其中19例患者为优秀,27例患者为良好,4例患者疗效尚可,无疗效差的患者。这50例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5.61±2.23天,平均愈合时间为12.59±5.25周,并发症发生率为10%。结论: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入路,可确保手术效果显著。
作者:赵仁富;柴永让;雷建国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跟骨SandersII、sandersIII型骨折的受伤机制、“L”形切口下手术治疗方法、其疗效和相关并发症预防。方法:2006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跟骨SandersII、sandersIII型闭合骨折63例足均为闭合骨折,其中双足8例,男28例,女27例;年龄18~55岁,平均33岁,其中高处坠落伤43例,交通伤6例,其他为6例。其中伴有脊柱、骨盆、四肢远端部位等多发骨折15例,采用“L”形足外侧切口结合跟骨钢板固定治疗。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 AOFAS)踝与后足评分和Maryland足部评分2种评分系统来评价患者足部恢复情况。结果:依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3]平均为90.4±10.0分(52~100分)。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4],平均为92.4分(58~97分),本组优46足,良10足,中6足,差1足,优良率为88.90%。并发症包括:切口皮缘坏死3足,经伤口换药后愈合;腓肠神经损伤1足,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5足。结论:对于跟骨SandersII、sandersIII型骨折,术前做好软组织评估,术中在L形切口下做好软组织处理,骨折的准确复位,有效固定,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做好功能锻炼,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刘勇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评价运用超声检测肩关节损伤患者的征象情况,并评估诊断效果。方法:随机抽选2015年2月~2016年2月入本院接受诊治的80例肩关节损伤患者,所选病例都接受X线、超声2种技术方式的相关检测,经探究具体检测过程及有关情况,对比诊断效果。结果:经检测及病理证实后,X线检测共检出52例病变者,占65.00%(52/80);错诊28例,占35.00%(28/80)。超声检测共检出73例病变者,占91.25%(73/80),错诊7例,占8.75%。检出病例中有50例冈上肌腱受损者、16例肩峰下缘滑囊出现炎症者、7例盂唇撕脱者。2种检测法的正确率对比,超声检测法优越于X线检测法,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借助超声技术对肩部受损患者实施检测,可显著提升正确检测率,降低错诊、漏诊问题的出现几率。但超声技术、CT技术及其他类型技术各具检测优势,骨科医师应按患者具体病情选取适宜的诊断设备,以取得佳诊断成果。
作者:于永江;王芳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分析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收治的3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x线片或核磁共振成像确诊。对38例患者应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观察治疗结果以及前后椎体高度、脊髓神经功能等指标。结果:术后患者的椎体前缘平均高度得到很大的改善,由术前的38.2%恢复到95.8%;后缘高度由原来的76.7%恢复到98.2%;Cobb角改善明显,对比前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效果好,且该方法的操作便捷、固定可靠,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作者:刘林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分析螺旋CT机核磁共振用于手部关节内骨折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符合要求的手部关节内骨折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螺旋CT及MR检查,并与X线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X线检查确诊骨折98例,确诊率为79.03%,显示骨折共111处,骨碎片25块,有4例患者骨折显示有明显移位,经螺旋CT及MR检查确诊骨折124例,确诊率为100.0%,显示骨折共156处,显示骨碎片34块,可见局部骨质密度增加44处,骨碎片34块。 X线诊断与螺旋CT及MR诊断诊断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X线检查相比,采用螺旋CT及MR对手部关节内骨折进行诊断,可准确地显示出骨折情况,能够显示骨折病变位置与软组织病变,诊断更加科学,可为其指导下的治疗提供依据,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作者:刘东旭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儿童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8月~2015年10月收治的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85例,其中男56例,女29例,年龄2.1~13岁,平均7.6岁;均为Gartlandll-III型骨折,其中79例伸直型,6例屈曲型。均采取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的微创手术方法并配合早期石膏托外固定治疗。随访12~24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与健侧相比,采取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采用Casse-baum标准来评定术后肘关节功能,优79例(93%),良5例(5.8%),可1例(1.2%),优良率达98.8%,且无1例出现肘外翻畸形。肘关节功能恢复较健侧对比,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微创手术治疗儿童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具有手术损伤小、固定确切易于骨质愈合、早期恢复肘关节功能、防止术后并发肘外翻畸形4重优点。
作者:田野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究胫骨骨折不愈合经胫骨髓内钉开髓点取骨植骨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4例胫骨骨折不愈合患者,并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接受断端硬化骨去除后胫骨髓内钉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断端硬化骨去除后实施胫骨髓内钉开髓点的取骨予以植骨与胫骨髓内钉固定治疗。并对2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骨折愈合时间、治疗效果以及关节功能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全部患者的术后的随访时间10~1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2±2.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30.1±0.3周,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5.9±0.4周,P<0.05;2组患者ROM评分优良率与HSS评分优良率的对比P>0.05。结论:胫骨骨折不愈合经胫骨髓内钉开髓点取骨植骨的治疗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与应用。
作者:邢帅;张苍宇;康学文;王栓科;汪静;万麟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模式对于老年人转子间骨折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将67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入组后进行社区康复治疗,解释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建立患者康复信心,建立个体康复训练方案;对照组采用口头告知,动作示范,患者自行锻炼,门诊复查的传统康复模式。3个月后按照Harris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社区康复模式治疗老年人转子间骨折术后康复作用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凯奇;石宇雄;梁其彬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究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8例,患者均予以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通过视觉模拟( 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患者的腰腿疼痛缓解情况和腰椎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估,采用改良的MacNab标准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术后VAS及ODI评分与术前相比较均持续降低,差异显著( P<0.05);术后临床治疗效果的总体优良率为89.74%;患者治疗过程中无术后并发症出现。结论: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并发症较少、临床疗效显著等特点,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富贵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研究康复教育应用于社区老年患者骨折术后功能锻炼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本院152例社区骨折老年患者,根据治疗途径的差异将研究对象划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接受传统常规骨折护理,研究组接受康复教育护理,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接受骨折术后功能锻炼康复教育后,总体护理满意度为98.7%;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后,总体护理满意度为77.6%。研究组总体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针对社区老年骨折患者,在对其开展术后功能锻炼的过程中,选择康复教育措施进行护理能够取得良好效果,促进患者痊愈。
作者:但党红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析单侧与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6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0例,研究组采取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单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手术耗时78.4±10.4分钟、住院时间20.2±8.4天、骨折愈合时间16.4±3.2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76.25%,与对照组45.0%比较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2.5%,与对照组38.75%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采取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效果明显,能够增加固定的强度,减少并发症发生,优于单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值得推广。
作者:王新国;王春秋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高龄(≥80岁)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应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PVP)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分析高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28例,共35个椎体。全部患者术前常规行胸或腰椎正侧位片、骨密度检测、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MRI)及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行术前手术风险评估。全部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行单侧入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PVP)。术前、术后行视觉模拟评分( VAS)及止痛药使用评分。结果:全部患者在术后生命征平稳,胸背痛疼痛明显缓解,无1例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早期便可下床活动。术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ale,VAS)[1]及止痛药使用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龄(≥80岁)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应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PVP)治疗,可安全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减少止痛药的使用,使患者能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因长期卧床所导致的并发症,提高高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术前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充分术前准备、术中准确定位及穿刺、关键步骤中严密X线透视检测、术中密切注意患者症状及生命征等,可有效避免严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丁小科;黄绍贤;陈志军;郑金财;黎树佳;邓征智 刊期: 2016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