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旭
目的:分析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激发病理性骨折术后行双磷酸盐联合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激发病理性骨折术后患者44例入组,每22例一组,随机分为2组,2组的男女比例、年龄区间、Durie-Salmon分期、M蛋白分型及化疗方案等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分别采取单纯化疗进行治疗、双磷酸盐联合化疗进行治疗,分别设置为本研究的对照组与研究组,2组的化疗方案均为VAD 方案或是COMP方案,28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2组一般状况(骨痛、肢体麻木、头晕、耳鸣、出血、腰膝酸软等)的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低热、纳差、腹胀、便秘、睡眠差等)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一般状况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痛治疗总有效20例(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例(59.09%),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6例(27.2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例(72.73%),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为60±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0±8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激发病理性骨折术后行双磷酸盐联合化疗的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的骨痛程度,改善一般状况,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瑾;张丽君;贾鹏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临床观察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症膝关节疾病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方法:选取66例本院在2014年6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重症膝关节疾病患者,对所有患者均给予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进行重症膝关节疾病的治疗,并用统计学分析方法观察患者于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变情况。结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66例患者中有80.3%(53/66)的临床疗效为优,16.7%(11/66)的疗效为良,3.0%(2/66)的疗效为一般,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0%;患者治疗前的HSS评分为45.9±5.5分,膝关节有效活动度为63.4±6.4°,治疗后2项指标分别提升为87.3±10.5分和97.5±2.0°,对比治疗前后的HSS评分和膝关节有效活动度水平均明显提高,有显著性的比较差异,统计学有意义( P<0.05)。结论:采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症膝关节疾病,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HSS的评分水平,以及增加了膝关节有效活动度,该手术操作简便,临床疗效又极其显著,尤为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刘柏轩;王利新;王文龙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分析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收治的3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x线片或核磁共振成像确诊。对38例患者应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观察治疗结果以及前后椎体高度、脊髓神经功能等指标。结果:术后患者的椎体前缘平均高度得到很大的改善,由术前的38.2%恢复到95.8%;后缘高度由原来的76.7%恢复到98.2%;Cobb角改善明显,对比前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效果好,且该方法的操作便捷、固定可靠,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作者:刘林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利用彩色超声多普勒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前后的椎动脉变化进行评价,证实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并可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规检查。方法:将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沈阳医学院附属二院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方式分为2组,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8例,观察组采用自拟的颈痛汤加减治疗方式,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进行治疗。对2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后,通过超声诊断并评估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统计学数据分析显示,136例参与研究的患者经2种不同方式治疗后,对颈总动脉进行超声检查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1%,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超声检查结果比较:对2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后进行超声检查椎动脉内径、Vmax、RI、PI等均显示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超声检查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首选检查方法,并可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规检查。
作者:周桂军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84例,将其随机平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采取股骨头置换术。随访1年,参照Harris髋关节评估标准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80.95%vs 52.38%),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在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中具有显著的优势,适用于关节功能要求高、机体相对健康、活动量大的患者。
作者:于洋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分析对60例四肢骨折患者采取微创接骨板技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接收并采取微创接骨板术治疗的30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此次试验的研究组,选取同期接收并采取常规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的30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此次试验的常规组,分析对比2组四肢骨折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住院时间以及临床治疗有效率等,总结微创接骨板术对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6.6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治疗满意程度为100%;常规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3.3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治疗满意程度为86.66%,且研究组患者术中总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锻炼的时间等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四肢骨折患者采取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马健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在骨创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6例骨创伤患者的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将106例患者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引流方法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2%(51/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2%(42/53),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创口愈合时间、疼痛评分、换药次数均优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无1例出现并发症,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1.3%(6/53),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创伤创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进行治疗,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可缩短患者创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其疼痛程度,且能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安全可靠,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作者:刘俊峰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8例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采用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加上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结果:观察组显愈率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52%,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前骨密度差异不显著,但治疗后观察组的骨密度为(0.495±0.045)g/cm2,明显高于对照组(0.477±0.032)g/cm2,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10天与治疗后30天VAS评分均有所降低,可达到减轻疼痛的疗效,但观察组治疗后10、30天VAS评分分别为4.3±1.5分、2.4±1.2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VAS评分7.5±1.7分、4.2±1.3分,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加上针灸治疗显愈率高,观察组VAS评分、骨密度比较也优于对照组,针灸治疗可提升其他药物治疗效果。
作者:龙海波;杨洪滨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究椎体成形术对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40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所有患者均采用椎体成形术以及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在手术完成后,采用X线片、CT以及神经功能评定标准对患者的手术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手术后6个月患者通过X线检查后,其椎体高度并无丢失现象产生,同时椎体骨组织密度有所缓解。患者通过CT检查后,其椎体内骨损现象有所缓解。比较患者手术前、手术后以及随访Cobb角度、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以及椎管狭窄率,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体成形术植骨材料采用注射型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其生物相容性较好,同时具有较强的骨诱导水平,其近期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薛楠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研究受不同教育程度的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入院后采用不同的入院教育方式后,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满意度,进而探讨患者的治疗护理依从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名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按照患者的接受教育程度及患者接受的入院健康教育状况分为3组,即初中或以下学历组、初中以上学历组、初中或以下学历教育组(入院增加护理指导),观察3组患者住院期间康复情况,采用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及患者满意度量表分别评价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入院后1周、2周、3周的生存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满意度越高,说明患者的治疗护理依从性越强。结果:初中以上学历组、初中或以下学历教育组患者生存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初中或以下学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初中以上学历组、初中或以下学历教育组,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受教育程度高,治疗依从性强,康复效果好,患者的生存质量就高。针对受教育程度低的患者给予有效的入院护理指导,可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满意度。
作者:王萌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评价经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累及后外踝的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3月~2014年6月经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累及后外踝的踝关节骨折26例,并对纳入患者进行至少12个月随访,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对踝关节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所有纳入患者均至少随访12个月,平均13.2个月,术后AOFAS评分优17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4.6%。结论:经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累及后外踝的踝关节骨折,通过一个切口,同时治疗外踝、后踝两处骨折,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作者:张磊;肖延河;陈峰;毕明昊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分析螺旋CT机核磁共振用于手部关节内骨折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符合要求的手部关节内骨折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螺旋CT及MR检查,并与X线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X线检查确诊骨折98例,确诊率为79.03%,显示骨折共111处,骨碎片25块,有4例患者骨折显示有明显移位,经螺旋CT及MR检查确诊骨折124例,确诊率为100.0%,显示骨折共156处,显示骨碎片34块,可见局部骨质密度增加44处,骨碎片34块。 X线诊断与螺旋CT及MR诊断诊断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X线检查相比,采用螺旋CT及MR对手部关节内骨折进行诊断,可准确地显示出骨折情况,能够显示骨折病变位置与软组织病变,诊断更加科学,可为其指导下的治疗提供依据,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作者:刘东旭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究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8例,患者均予以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通过视觉模拟( 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患者的腰腿疼痛缓解情况和腰椎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估,采用改良的MacNab标准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术后VAS及ODI评分与术前相比较均持续降低,差异显著( P<0.05);术后临床治疗效果的总体优良率为89.74%;患者治疗过程中无术后并发症出现。结论: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并发症较少、临床疗效显著等特点,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富贵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分析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收治时间在2011年3月21日~2015年3月21日,这80例患者均使用数字抽取法进行分组,分成各有40例患者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实验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并在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2组Ⅱ型、Ⅲ型、Ⅳ型骨折患者的Creighton.Nebraska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完全负重行走时间、愈合时间及术后VAS疼痛评分。结果:实验组Ⅱ型、Ⅲ型、Ⅳ型骨折患者的Creighton.Nebrask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P<0.05);实验组的完全负重行走时间、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术后VAS疼痛评分为42.63±10.57分,低于对照组的66.72±10.27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具有显著的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具有较好的预后效果,故认为该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大力应用和推广。
作者:杨益红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对比锁定钢板内固定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在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以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各组患者均15例,分别给予其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对照组)和锁定钢板内固定(观察组)治疗,对比分析2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以及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手术优良率(82.9%、80.5%)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治疗前Neer各项评分比较均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患者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刘晓非;李东敏;王枢鑫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儿童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8月~2015年10月收治的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85例,其中男56例,女29例,年龄2.1~13岁,平均7.6岁;均为Gartlandll-III型骨折,其中79例伸直型,6例屈曲型。均采取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的微创手术方法并配合早期石膏托外固定治疗。随访12~24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与健侧相比,采取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采用Casse-baum标准来评定术后肘关节功能,优79例(93%),良5例(5.8%),可1例(1.2%),优良率达98.8%,且无1例出现肘外翻畸形。肘关节功能恢复较健侧对比,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微创手术治疗儿童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具有手术损伤小、固定确切易于骨质愈合、早期恢复肘关节功能、防止术后并发肘外翻畸形4重优点。
作者:田野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研究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在我院骨科收治的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骨性关节炎患者中选出25例患者,全部患者均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HSS评分的各个维度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手术时间为105.2±16.4分钟,术中出血量为265.3±22.8ml,未出现假体周围骨折、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在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效果确切,有助于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刘东光;陈环球;赖欢乐;余建明;陈理端;曾杏新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分析观察保守治疗和手术疗法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我院在2年之内收治的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58例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数量均为29例。对照组患者通过使用保守治疗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手术方法即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临床治疗效果明显的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为显著差异(P<0.05),并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之间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时,通过使用手术疗法治疗,能够明显提升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安全性和保守治疗无显著差异,有着很高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罗纯猛;佟智慧;李力;马健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析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与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胫骨近端骨折患者,随机分成2组,即观察组(n=50)与对照组(n=50)。观察组患者行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0%,对照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为68%,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6%,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1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胫骨近端骨折治疗中应用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具有安全、高效、可靠的特点,是一种值得临床应用与普及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永斌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究胫骨骨折不愈合经胫骨髓内钉开髓点取骨植骨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4例胫骨骨折不愈合患者,并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接受断端硬化骨去除后胫骨髓内钉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断端硬化骨去除后实施胫骨髓内钉开髓点的取骨予以植骨与胫骨髓内钉固定治疗。并对2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骨折愈合时间、治疗效果以及关节功能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全部患者的术后的随访时间10~1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2±2.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30.1±0.3周,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5.9±0.4周,P<0.05;2组患者ROM评分优良率与HSS评分优良率的对比P>0.05。结论:胫骨骨折不愈合经胫骨髓内钉开髓点取骨植骨的治疗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与应用。
作者:邢帅;张苍宇;康学文;王栓科;汪静;万麟 刊期: 2016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