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目的:研究受不同教育程度的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入院后采用不同的入院教育方式后,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满意度,进而探讨患者的治疗护理依从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名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按照患者的接受教育程度及患者接受的入院健康教育状况分为3组,即初中或以下学历组、初中以上学历组、初中或以下学历教育组(入院增加护理指导),观察3组患者住院期间康复情况,采用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及患者满意度量表分别评价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入院后1周、2周、3周的生存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满意度越高,说明患者的治疗护理依从性越强。结果:初中以上学历组、初中或以下学历教育组患者生存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初中或以下学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初中以上学历组、初中或以下学历教育组,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受教育程度高,治疗依从性强,康复效果好,患者的生存质量就高。针对受教育程度低的患者给予有效的入院护理指导,可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满意度。
作者:王萌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究脊柱术后硬膜外血肿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以2012年4月~2014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40例硬膜外血肿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进行护理干预,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实施护理之后,患者的ADL评分75.3±6.9分和运动能力评分86.4±3.2分,均高于护理前34.5±4.1分、28.1±4.2分,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0例中有35例治愈出院,4例明显好转,治疗总有效率为97.5%。3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7.5%。结论:针对性地对脊柱术后硬膜外血肿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杨庆红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研究空心钉张力带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为临床中对于髌骨骨折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接诊的80例髌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应用克氏针张力带进行手术治疗,观察组应用空心钉张力带进行治疗。治疗后,评价分析2组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观察组治疗的优良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4.1143,P=0.0425);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张力带断裂,对照组出现2例钢丝断裂,4例滑脱。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15.0%),2组比较差异显著(x2=3.9139,P=0.0479)。结论:空心钉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少,明显优于克氏针张力带,值得在临床髌骨骨折治疗中广泛应用。
作者:陈武生;王锡奕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防己黄芪汤加味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膝骨关节炎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患者,实验组患者给予中药汤剂方剂黄芪汤加味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治疗,2组治疗6周,治疗后比较2组膝骨关节炎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膝关节疼痛、功能、僵硬、总评分等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前组间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各项评分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各项评分比较,实验组各项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后,膝关节周径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膝关节周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汤剂黄芪汤加味治疗膝骨关节炎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膝骨关节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冯大源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究椎体成形术对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40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所有患者均采用椎体成形术以及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在手术完成后,采用X线片、CT以及神经功能评定标准对患者的手术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手术后6个月患者通过X线检查后,其椎体高度并无丢失现象产生,同时椎体骨组织密度有所缓解。患者通过CT检查后,其椎体内骨损现象有所缓解。比较患者手术前、手术后以及随访Cobb角度、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以及椎管狭窄率,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体成形术植骨材料采用注射型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其生物相容性较好,同时具有较强的骨诱导水平,其近期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薛楠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研究并探讨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切口选择及其临床疗效。方法:于我院骨科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进行手术治疗的5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对这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分析,分析不同类型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其手术切口的选择,单纯压缩骨折无需切开复位,外侧单柱骨折患者、内侧单柱骨折患者、后侧单柱骨折患者分别选择胫前外侧入路、改良正中入路以及后侧倒L形入路,双柱骨折患者和三柱骨折患者均选择胫前外侧入路联合倒L形入路。于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50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其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6%,其中19例患者为优秀,27例患者为良好,4例患者疗效尚可,无疗效差的患者。这50例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5.61±2.23天,平均愈合时间为12.59±5.25周,并发症发生率为10%。结论: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入路,可确保手术效果显著。
作者:赵仁富;柴永让;雷建国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肱骨下段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我院骨科收治的50例肱骨下段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给予观察组患者小切口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纯外固定架治疗,对2组患者进行随访,统计2组患者骨折愈合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短,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骨折完全愈合率、术后3个月骨折完全愈合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肘关节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小切口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能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减少患者术后感染,可在肱骨下段粉碎性骨折患者中推广运用。
作者:陈敏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评价经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累及后外踝的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3月~2014年6月经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累及后外踝的踝关节骨折26例,并对纳入患者进行至少12个月随访,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对踝关节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所有纳入患者均至少随访12个月,平均13.2个月,术后AOFAS评分优17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4.6%。结论:经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累及后外踝的踝关节骨折,通过一个切口,同时治疗外踝、后踝两处骨折,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作者:张磊;肖延河;陈峰;毕明昊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分析观察保守治疗和手术疗法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我院在2年之内收治的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58例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数量均为29例。对照组患者通过使用保守治疗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手术方法即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临床治疗效果明显的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为显著差异(P<0.05),并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之间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时,通过使用手术疗法治疗,能够明显提升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安全性和保守治疗无显著差异,有着很高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罗纯猛;佟智慧;李力;马健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分析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在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60例作为此次试验研究对象,将所有入选患者依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中医组和常规组,每组患者人数为30例。常规组患者入院后主要给予常规治疗:主要为过伸复位、腰部垫枕、功能锻炼、服用西药等,而中医组患者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给以辨证加减中医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2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椎体压缩率和复位率。结果:经过治疗后中医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达到了93.3%,而常规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仅有70%,2组相比中医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 P<0.05);治疗后所有患者疼痛评分相比治疗前显著降低,且中医组疼痛改善程度显著好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医组患者治疗后椎体复位率和压缩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治疗过程中,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中药治疗,显著改善患者疼痛,提高复位率,提升临床疗效,改善预后效果,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应用推广。
作者:陈军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分析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应用数字随机法将本组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单纯的针刺进行治疗,治疗组的患者应用中医针刺、中医推拿与中药内服的方式进行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62%,明显低于治疗组的96.15%,所有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均明显降低,但是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中医综合治疗的方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显著的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血流参数,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临床进行推广应用的价值。
作者:焦雪峰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临床观察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症膝关节疾病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方法:选取66例本院在2014年6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重症膝关节疾病患者,对所有患者均给予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进行重症膝关节疾病的治疗,并用统计学分析方法观察患者于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变情况。结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66例患者中有80.3%(53/66)的临床疗效为优,16.7%(11/66)的疗效为良,3.0%(2/66)的疗效为一般,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0%;患者治疗前的HSS评分为45.9±5.5分,膝关节有效活动度为63.4±6.4°,治疗后2项指标分别提升为87.3±10.5分和97.5±2.0°,对比治疗前后的HSS评分和膝关节有效活动度水平均明显提高,有显著性的比较差异,统计学有意义( P<0.05)。结论:采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症膝关节疾病,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HSS的评分水平,以及增加了膝关节有效活动度,该手术操作简便,临床疗效又极其显著,尤为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刘柏轩;王利新;王文龙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利用彩色超声多普勒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前后的椎动脉变化进行评价,证实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并可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规检查。方法:将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沈阳医学院附属二院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方式分为2组,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8例,观察组采用自拟的颈痛汤加减治疗方式,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进行治疗。对2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后,通过超声诊断并评估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统计学数据分析显示,136例参与研究的患者经2种不同方式治疗后,对颈总动脉进行超声检查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1%,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超声检查结果比较:对2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后进行超声检查椎动脉内径、Vmax、RI、PI等均显示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超声检查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首选检查方法,并可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规检查。
作者:周桂军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研究聚焦解决模式在改善骨外科围手术期患者负性情绪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骨外科100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心理护理及干预,观察组患者则采用聚焦解决模式进行心理护理及干预,将2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l周、2周的心理状态进行比对,采用POMS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评分,统计分析方法采用计量资料(x ±s)表示,组间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组患者干预前POMS量表和SCL-90量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l周及干预后2周观察组的POMS量表和SCL-90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评分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焦解决模式在改善骨外科围手术期患者负性情绪方面取得较好效果,对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聚焦解决模式在改善骨外科围手术期患者负性情绪中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李晓娜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策略、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在2013年10月~2014年10月1年之内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10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的胫骨近端解剖钢管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结果:对所有患者实施为期12个月的随访。观察组在治疗效果上,和对照组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同时观察组对照组在Rasmussen评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传统的胫骨近端解剖钢管内固定术以及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均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在安全性上也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手术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明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分析锁骨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锁骨粉碎性骨折患者138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式克氏针固定。观察组:采用锁骨钢板内固定法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术后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分及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4%;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6%。对照组术后肩功能评分53.29±3.57分,观察组术后肩功能评分89.30±4.57分,观察组的患者手术时长、手术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长等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而且其出现的并发症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骨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粉碎性骨折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有助于肩关节早期康复,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王旻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研究对比指动脉岛状皮瓣与邻指皮瓣治疗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指端缺损患者68例作为此次研究活动的对象。并根据随机数表法原理将所有患者分为例数均等的A组和B组。 A组患者采用指动脉岛状皮瓣进行治疗,B组患者使用邻指皮瓣进行治疗。在患者治疗半年后,对比患者皮瓣温度、痛觉、两点辨别觉、患手持物稳定性以及触觉等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手术后,皮瓣均已成活,A组患者共有3例皮瓣表皮出现坏死,脱落后愈合,10例患者冬季患肢发凉,B组患者中3例皮瓣部分坏死,尚未特殊处理,表皮脱落后愈合;术后半年,A、B2组患者皮瓣温度、痛觉、两点辨别觉以及持物稳定性存在差异,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B组患者的皮瓣触觉要优于A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在治疗指端缺损的过程中,指动脉岛状皮瓣与邻指皮瓣治疗对改善患者患指感觉与运动功能,但对比还是发现邻指皮瓣治疗对改善患者患指感觉效果更为显著。
作者:程瑞祥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腓骨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骨科施行腓骨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19例患者术前给予手术个性化的指导;术中给予细致的观察,科学的护理;术后施行麻醉护理,引流管护理,患肢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治疗护理,康复锻炼,生活护理给予饮食指导控制体重等。结果:患者均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主动活动均可达到115°,无护理并发症,疗效满意,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我们探讨的腓骨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围术期护理措施对预防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缓解疼痛,促进关节功能恢复,进一步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
作者:张美茹;骆彩霞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跟骨SandersII、sandersIII型骨折的受伤机制、“L”形切口下手术治疗方法、其疗效和相关并发症预防。方法:2006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跟骨SandersII、sandersIII型闭合骨折63例足均为闭合骨折,其中双足8例,男28例,女27例;年龄18~55岁,平均33岁,其中高处坠落伤43例,交通伤6例,其他为6例。其中伴有脊柱、骨盆、四肢远端部位等多发骨折15例,采用“L”形足外侧切口结合跟骨钢板固定治疗。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 AOFAS)踝与后足评分和Maryland足部评分2种评分系统来评价患者足部恢复情况。结果:依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3]平均为90.4±10.0分(52~100分)。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4],平均为92.4分(58~97分),本组优46足,良10足,中6足,差1足,优良率为88.90%。并发症包括:切口皮缘坏死3足,经伤口换药后愈合;腓肠神经损伤1足,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5足。结论:对于跟骨SandersII、sandersIII型骨折,术前做好软组织评估,术中在L形切口下做好软组织处理,骨折的准确复位,有效固定,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做好功能锻炼,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刘勇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对于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00例,按照随机原则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骨折内固定术治疗,实验组患者则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2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中在对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骨折内固定术,患者预后功能恢复情况更加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陈冲 刊期: 2016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