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莹
目的:探究微创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3月之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5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病历号尾数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0例患者应用微创股骨近端锁定钢板进行治疗;对照组28例患者则应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疗效及相关治疗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痂形成的时间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同样显著(P<0.05).结论:微创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确切、患者的恢复速度更快,值得研究和推广.
作者:朱世龙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髌骨爪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抽取入住我院的67例髌骨骨折患者2010年3月~2015年10月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其中有39例髌骨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有28例髌骨骨折患者采用髌骨爪内固定治疗(实验组),2组髌骨骨折患者均随访1年,分析比较2组髌骨骨折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39例髌骨骨折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4.07%,显著高于实验组28例髌骨骨折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3.57%,且实验组28例髌骨骨折患者和对照组39例髌骨骨折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2组髌骨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髌骨骨折患者采取髌骨爪内固定治疗,效果明显,有利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沈发俭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观察治疗足踝部骨折中使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本科2010年~2012年期间收治的足踝骨折患者中随机任意选取25例,在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对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中使用可吸收螺钉进行固定.观察检测所有患者术后骨头恢复情况和临床症状,并对患者实行2个月~2年的术后随访活动,了解并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研究所有记录结果均参照美国足踝外科协(AOFAS)制定功能评测标准进行评分,将患者疗效分为优、良、差3等.经调查,临床疗效优良的患者为23例(优18例,良5例),患者术后患处骨头对位对线良好且已经愈合,骨折端移位等恶劣并发症情况均未发生,但其中5例评测为良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较其他患者偏长.临床疗效差的2例患者于术后产生了骨折脱位等并发症,其中1例还患有创伤性关节炎,虽经过抗感染治疗控制炎症,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在对足踝部骨折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治疗时,使用具有良好内固定特性与组织相容性的可吸收螺钉作为固定工具治疗足踝骨折,患者患处可以得到完全吸收且能尽快进行功能恢复锻炼.这样不仅加快了患者的康复速度,而且为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提供了保证.
作者:娄德全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疗法对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接受关节活动度以及平衡负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平衡负重治疗以及针刺训练,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治疗前后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疼痛情况与治疗依从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早期综合康复疗法对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能提高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郭延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针对性护理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康复的效果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123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56例)与研究组(6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针对性护理,对比2组护理效果、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病症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独立性评分48.13±7.21分、社会关系评分41.97±7.33分及精神评分11.2819±3.66分,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临床总有效率93.03%,显著高于对照组73.2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67例患者中复发患者3例(4.48%),显著低于对照组56例患者中复发11(19.64%)例,差距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康复中起积极影响,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降低病症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刘妍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深入探讨2种内固定方式在老年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60例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将60例患者平均分为动力髋螺钉组(DHS)和抗旋髓内钉组(PFNA),然后就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愈合情况及髋关节功能进行比较.结果:经系统的治疗及资料整合,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功能、疼痛、运动范围评分以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几项指标上比较,PFNA组患者均明显优于DHS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治疗中,采用PFNA内固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并且患者术后的康复效果也更好,该方法经过试验比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值得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借鉴.
作者:韩特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骨科患者术中通过正确的体位护理,充分显露术野,以利于手术操作,降低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几率,减少并发症发生,达到减轻患者痛苦,避免发生医疗事故而导致的医疗纠纷.方法:根据手术的麻醉方式、手术部位、手术方式、摆放正确舒适的体位.结果:骨科患者通过术中正确的体位护理为手术成功提供了有利保障,避免了血管、神经、肌肉等机体组织的副损伤,杜绝了呼吸困难、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手术是治疗骨科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术中的体位受麻醉、摄像、复位等因素影响多为被动体位,患者代偿能力下降,正确的体位护理能够使患者减轻痛苦、感到舒适.正确的体位护理才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防止因体位不当发生手术的副损伤、护理中的差错事故.术中体位的摆放是决定手术成功的先决条件.正确的摆放患者的体位是手术室护士的必备技能.
作者:姜桂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在股骨髁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为股骨髁部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是2012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共80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解剖钢板治疗,分析本次研究中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和治愈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5.0%,对照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70.0%,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5.0%,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钢板在股骨髁部骨折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提高患者治愈效果.
作者:任立新;薛晓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肱骨中上段复杂骨折应用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从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肱骨中上段复杂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治疗组(30例),对照组应用三叶草型钢板固定,治疗组应用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治疗,对比2组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治疗效果与并发症.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71.33±8.56分钟、12.12±4.61周,对照组分别为60.76±7.59分钟、20.33±6.62周,2组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优良率为86.67%,对照组为63.33%,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26.67%,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肱骨中上段复杂骨折患者应用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治疗,手术方便,利于骨折愈合,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杨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儿童股骨头骺缺血坏死血瘀气滞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儿童股骨头缺血坏死血瘀气滞证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外贴膏药、拄拐负重、双下肢皮牵引、髋部功能锻炼,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4%,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6.1%,治疗组髋关节症状、功能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采取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儿童股骨头骺缺血坏死血瘀气滞证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陈喜凤;胡建庚;郭永昌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环抱式爪形肋骨接骨板在连枷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鹤壁市人民医院胸外科2012年2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61例连枷胸患者,根据其治疗方法进行分组,观察组采用环抱式爪形肋骨接骨板行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方法,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3.25±1.23分钟、骨折愈合时间6.08±2.45天,均明显比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11.63±3.47分钟、骨折愈合时间12.97±5.61天短,P<0.05;观察组术后肺功能各项指标,VC74.58±13.52ml、FVC69.23±12.41ml,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后肺功能各项指标,VC60.12±11.12ml、FVC66.14±13.17ml,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2.26%,P<0.05.结论:将环抱式爪形肋骨接骨板应用在连枷胸诊疗中,效果显著,可帮助患者预后,并显著提高患者肺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小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与传统开放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成2组,A组20例行经皮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B组20例传统开放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观察2组患者围手术期观察指标、手术切口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腰痛6.21±1.42分、腿痛7.65±1.12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与B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出血量等指标显著降低(P<0.01),12个月随访结果:术后12个月较术后1个月ODI明显改善,A组改善优于B组(P<0.05).结论:PTED在术中切口、出血量、术后恢复等方面具有明显优越性,是一种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手术方式.
作者:林廉洋;陆廷盛;姚书眈;罗春山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析下肢长骨创伤后慢性骨髓炎运用llizarov骨延长和骨搬移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下肢长骨创伤后慢性骨髓炎患者43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治疗资料.结果:随访10~30个月,本组的43例患者中,40例手术感染得到Ⅰ期控制,其余3例行1~3次清创术后,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同时,骨折愈合和延长停止后,37例患肢长度较对侧缩短<2.5cm,占86.05%,5例为2.5~3.0cm,占11.63%,1例为3.0~4.5cm,占2.33%,并且治疗期间,无1例患者出现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均顺利康复出院.结论:临床上运用llizarov骨延长和骨搬移技术对下肢长骨创伤后慢性骨髓炎进行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感染,还能改善患肢功能,值得推广.
作者:刘小侃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以及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随机收集我院2年内收治的足踝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患者2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10例.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皮瓣修复的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的方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的近期治疗显效率以及总有效率及中期治疗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显著(P<0.05),并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近期以及中期的不良反应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显著(P<0.05),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足踝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治疗时,通过使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的手段对患者治疗,能够明显提升近期和中期的治疗效果,而在治疗安全性上也更高,是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罗纯猛;金日龙;李力;马健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于2011年2月~2014年12月共收治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7例,73椎,其中男性13例,女性54例,年龄58~87岁,平均70.2岁,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穿刺进针,建立工作通道后放入可扩张球囊,复位骨折、形成空腔以及充填骨水泥.观察术后疼痛症状改善、骨折复位及后凸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随访12个月.疼痛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8±1.7分降低为术后的1.6±1.2分,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分别由术前的1.62±0.42cm、1.54±0.43 cm增加至术后的2.05±0.36cm、1.92±0.32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椎体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26.4±6畅2°,矫正为术后15.8±5.2°.结论:在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治疗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效果满意的方法,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杨涛;陈勇;王国华;赵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脑血栓并发股骨颈骨折护理措施.方法:选取60例脑血栓并发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护理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组采取综合护理,对比2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组满意度、肢体功能达标率、语言功能达标率分别为96.67%、83.33%、86.67%;对照组分别为80.00%、60.00%、63.33%,护理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综合护理能促进肢体功能、语言功能恢复,提升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孙英;秦素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持续平移性关节内活动技术对肩袖损伤后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9月来我院接受康复治疗的70例肩袖损伤后肩关节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性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2组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康复治疗方式加以治疗,术后,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30天后,2组患者自身肩关节较之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改善患者的肩袖损伤的治疗方案上,优先选择持续平移性关节内活动技术,该方法可增大肩关节活动区域,促进肩关节运动功能恢复.
作者:张芳权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深入探讨在小儿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中,采用空心钉固定治疗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40例股骨颈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入选接受时间先后并征得患儿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将40例患儿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行切开复位式空心钉治疗,观察组患儿行克氏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方式治疗,然后就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各项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经系统的治疗及资料整合,观察组患儿的治疗优良率为80.00%(16/20),对照组患儿的治疗优良率为60.00%(12/2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感染率上比较,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中,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缩短康复时间,方法经过临床试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值得借鉴.
作者:张友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综合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中的成效.方法:选取98例脑卒中后导致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治疗脑卒中疾病的同时给予患者综合康复护理模式,采用体位摆放、运动指导、物理康复及药物治疗等综合康复护理.采用Fugl-Meyer量表和目测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肩关节及患侧上肢的运动及疼痛情况进行评价,比较患者在综合康复护理前、后的差异.结果:患者通过4周的综合康复护理后肩关节及患侧上肢的运动及疼痛情况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中的成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林虹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围手术期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应用中的效果与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治疗效果经过对比分析,对照组有效率为72.9%,观察组有效率为94.3%,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6%,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护理干预,认真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与心理护理,以及术后体位护理与加强术后功能锻炼,同时加强脊柱稳定性.提高了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主观性和积极性,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改善,护理满意度提高,减少经济支出,恢复患者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在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实践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李晓楠 刊期: 201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