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脑血栓并发股骨颈骨折护理措施.方法:选取60例脑血栓并发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护理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组采取综合护理,对比2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组满意度、肢体功能达标率、语言功能达标率分别为96.67%、83.33%、86.67%;对照组分别为80.00%、60.00%、63.33%,护理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综合护理能促进肢体功能、语言功能恢复,提升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孙英;秦素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为了增加粉碎性关节周围掌骨骨折的治疗效果,并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探讨和研究选取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价值和意义.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选取100例,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粉碎性关节周围掌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抽签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方案选取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而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选取传统的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差异以及对住院情况的影响.结果:经过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47(94.0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40(80.0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更占优势,且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情况(术中用时、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和对照组患者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粉碎性关节周围掌骨骨折患者应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方案进行治疗,能够明显增加临床治疗效果,而且固定牢固,再移位发生率及骨不连发生率低,利于早期锻炼和后期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作者:周盟森;颜屈伦;张普;陈金家;景向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研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椎体肿瘤及压缩性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临床纳入60例我院2013年5月~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椎体良恶性肿瘤及压缩性骨折老年患者.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0例,其中30例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作为对照组,另30例患者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作为观察组.结果:术后1个月2组患者伤椎恢复高度率无差异,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组患者伤椎恢复高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63.33%)总有效率较观察组(86.67%)低,组间统计学显示P<0.05.术前及术后1个月2组患者疼痛情况无差异,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8%、11.90%,观察组明显较低,P<0.05.结论:PKP治疗椎体肿瘤及压缩性骨折老年患者效果显著,术后伤椎恢复高度率明显较高,疼痛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谭建辉;孙之华;盛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诊的40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接受手术治疗后,所有患者术后无感染,所有患者切口均为甲级愈合,临床手术治疗的总优良率为92.50%.结论: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的主要方法是手术,需要术前全面了解患者骨折的类型,并适当选择手术入路,在充分考虑患者全身状况的基础上,处理各种合并症,有效恢复关节面的完整.
作者:向文东;刘文和;代波;葛端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围手术期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应用中的效果与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治疗效果经过对比分析,对照组有效率为72.9%,观察组有效率为94.3%,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6%,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护理干预,认真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与心理护理,以及术后体位护理与加强术后功能锻炼,同时加强脊柱稳定性.提高了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主观性和积极性,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改善,护理满意度提高,减少经济支出,恢复患者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在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实践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李晓楠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对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并研究本院于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共收治的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78例,将所有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39例,对比2组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焦虑与抑郁量表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焦虑与抑郁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率为97.44%,对照组总满意率为84.62%,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进行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消除其抑郁和焦虑的负面情绪,获得较高的患者满意度,具有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张军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儿童股骨头骺缺血坏死血瘀气滞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儿童股骨头缺血坏死血瘀气滞证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外贴膏药、拄拐负重、双下肢皮牵引、髋部功能锻炼,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4%,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6.1%,治疗组髋关节症状、功能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采取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儿童股骨头骺缺血坏死血瘀气滞证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陈喜凤;胡建庚;郭永昌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对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骨科创伤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142例骨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程序,对比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100%)高于对照组(88.73%),以上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程序可显著提高骨科创伤患者的护理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龙莹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持续平移性关节内活动技术对肩袖损伤后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9月来我院接受康复治疗的70例肩袖损伤后肩关节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性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2组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康复治疗方式加以治疗,术后,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30天后,2组患者自身肩关节较之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改善患者的肩袖损伤的治疗方案上,优先选择持续平移性关节内活动技术,该方法可增大肩关节活动区域,促进肩关节运动功能恢复.
作者:张芳权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中西医护理临床路径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干预组实施中西医护理临床路径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比较2种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干预后干预组20名患者正确掌握功能锻炼例数为18名,掌握率为90%;健康教育达标人数为19名,达标率为95%;平均医疗费用为4128.3±843.2元;平均住院时间为23.1±3.1天;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100%.对照组正确掌握功能锻炼例数为10名,掌握率为50%;健康教育达标人数为12名,达标率为60%;平均医疗费用为5812.3±946.2元;平均住院时间为28.5±2.6天;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70%.干预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周群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自我管理模式在膝关节置换病人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2013年1月~2015年1月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择期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指导患者实施自我管理模式进行康复训练.于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时分别采用自我管理能力调查表、生活质量量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及膝关节置换术后屈曲达到90°所需时间进行2组比较,统计分析.结果:2组患者入院时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均处于较低水平,无统计学意义.出院时、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显著优于对照组,膝关节置换术后屈曲达到90°所需时间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我管理模式提高了膝关节置换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康复效果,成效显著.
作者:于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6例,随机分为2组,各48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护理干预,对比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JOA评分和生存质量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JO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活力、躯体疼痛、心理健康、情感职能、总体健康等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护理干预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存质量.
作者:田鑫鑫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综合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中的成效.方法:选取98例脑卒中后导致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治疗脑卒中疾病的同时给予患者综合康复护理模式,采用体位摆放、运动指导、物理康复及药物治疗等综合康复护理.采用Fugl-Meyer量表和目测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肩关节及患侧上肢的运动及疼痛情况进行评价,比较患者在综合康复护理前、后的差异.结果:患者通过4周的综合康复护理后肩关节及患侧上肢的运动及疼痛情况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中的成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林虹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放疗联合热疗治疗骨转移性肿瘤所致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60例作为受试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患者均在本院行常规放疗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热疗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及活动受限程度、止痛效果、活动受限改善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疼痛程度:治疗后,观察组患者0度、Ⅰ度、疼痛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Ⅱ度、Ⅲ度疼痛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2)止痛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组间差异p<0.05.(3)活动受限程度:治疗后,观察组患者0度、Ⅰ度活动受限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Ⅱ度、Ⅲ度活动受限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活动能力改善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29/30),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22/30),组间差异p<0.05.(4)不良反应:观察组乏力、血小板下降、局部皮肤红肿瘙痒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结论:骨转移性肿瘤患者采用放疗联合热疗治疗,疼痛改善效果良好,活动能力提升显著,临床应用安全性高,临床疗效可靠.
作者:张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并分析在骨性关节炎患者中应用综合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通选取100例骨性关节炎患者,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行综合护理.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关节功能评分为72.1±4.8分,生活质量评分为82.6±4.2分,满意度为96%,对照组的关节功能评分为58.7±5.5分,生活质量评分为63.3±4.5分,满意度为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骨性关节炎患者中应用综合护理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从而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可推广.
作者:张冬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焦虑症患者出院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100例2014年12月~2015年9月收治的焦虑症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焦虑症患者出院后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焦虑症患者出院后进行护理干预,观察康复效果.结果:2组患者护理一段时间后较之于出院时的HAMA评分均明显降低,实验组降低更明显.对照组患者1年后的复发率是54%,实验组患者1年后的复发率是10%.结论:对于焦虑症患者出院后采用护理干预的护理措施,患者的康复效果更加明显,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吴欣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对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进行急救护理的临床有效性.方法:从我院收治的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中随机抽选10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作常规组与试验组,各组50例,常规组入院后采取常规临床救治护理,试验组入院后采取急救护理,比较2组的临床有效性.结果:试验组50例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为9.5±4.4天、骨折处愈合时间为8.2±2.34周,机械通气时间为5.2±2.0天、胸痛症状持续时间为8.65±3.6天、住院时间为15.2±6.14天;常规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为14.3±2.4天、骨折处愈合时间为10.2±3.0周,机械通气时间为7.3±1.28天、胸痛症状持续时间为10.5±2.4天、住院时间为22.0±5.65天,常规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骨折处愈合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胸痛症状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试验组(P<0.05),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常规组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为16.0%,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的几率为4.0%,试验组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采取入院急救护理,效果显著,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崔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并探讨在颈椎病中应用针灸配合理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颈椎病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选取该阶段内我科收治的100例颈椎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取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这100例颈椎病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西药口服、颈椎推拿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针灸配合理疗.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较之对照组的80%明显更高(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患者的颈椎前屈活动度、VAS疼痛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的颈椎前屈活动度较之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VAS疼痛评分较之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中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内径、大血流速度均明显增大(P<0.05),血流阻力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颈椎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针灸配合理疗的治疗方案具有显著的疗效,可有效改善颈椎活动功能、椎动脉血运,还能有效减轻疼痛.
作者:刘品一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疗法对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接受关节活动度以及平衡负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平衡负重治疗以及针刺训练,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治疗前后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疼痛情况与治疗依从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早期综合康复疗法对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能提高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郭延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系统功能康复治疗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2014年5月~2015年12月10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均接受内固定术,术后50例实施系统功能康复治疗(研究组),另50例实施传统康复治疗(对照组),追踪观察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0.58±13.19、77.43±10.86、83.17±12.48 vs 63.47±11.16、71.57±10.05、77.64±12.03,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疗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4%、70%、88%vs 32%、50%、72%,P<0.0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应用系统功能康复治疗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改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何建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介绍成年人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护理体会.方法:选择漯河医专二附院2010年2月~2015年2月共200例成年人股骨干骨折的患者,这些患者均实施钢板或髓内钉内固定术,并在术后都得到系统的护理指导.结果:所有的患者在术后都得到了随访,200例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成年人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的患者进行正确、恰当的护理,可以提高肢体功能优良率.
作者:宋瑞霞;刘琼帆;沈艳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个性化护理对骨折卧床患者合并便秘的疗效.方法:取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骨折卧床合并便秘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并将同期收治的50例骨折卧床合并便秘患者设为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个性化护理,对比2组患者的通便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通便总有效率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应用在骨折卧床患者合并便秘护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便秘情况,效果显著,具有极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韩华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针对性护理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康复的效果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123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56例)与研究组(6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针对性护理,对比2组护理效果、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病症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独立性评分48.13±7.21分、社会关系评分41.97±7.33分及精神评分11.2819±3.66分,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临床总有效率93.03%,显著高于对照组73.2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67例患者中复发患者3例(4.48%),显著低于对照组56例患者中复发11(19.64%)例,差距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康复中起积极影响,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降低病症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刘妍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对比传统解剖钢板与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我院2012年7月~2014年8月收治的胫骨下段骨折患者共96例,依据患者治疗意愿将其分为观察组(48例)以及对照组(48例),对照组患者均实施传统解剖钢板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均实施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手术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手术效果优良率93.8%,对照组手术效果优良率77.1%,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肿胀消除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手术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患者具有卓越的手术效果,其相较于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效果更好、手术指标也更加优秀,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马维刚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实施临床护理路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5年11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髋部骨折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2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两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非常显著,有效降低患者的静脉血栓形成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及使用.
作者:宋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对DHS和PFNA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并剖析.方法:随机选取8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均为我院骨科自2014年7月~2015年7月期间所接收,保证实验公平性有效性期间,将其按照不同固定治疗方法,均分成2组,就DHS固定治疗(对照组,n=41)与PFNA固定治疗(观察组,n=41)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从治疗优良率方面分析,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7.56%,对照组为78.05%,组间差异显著,经x2检验后,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性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分析,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优,组间差异经t检验后,P<0.05,有统计学研究意义.结论:为了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加快患者骨折的愈合,建议临床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PFNA固定治疗.
作者:马震;洪晓苹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究微创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3月之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5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病历号尾数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0例患者应用微创股骨近端锁定钢板进行治疗;对照组28例患者则应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疗效及相关治疗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痂形成的时间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同样显著(P<0.05).结论:微创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确切、患者的恢复速度更快,值得研究和推广.
作者:朱世龙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原发性滑膜骨软骨瘤病的X线、CT和MRI表现.方法:10例膝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病患者均行X线平片,5例CT扫描,5例做MRI检查.结果:10例中9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9例为单关节发病,1例为双侧关节同时发病.10例表现为关节内或周围大小不一、数目不等的结节状钙化或骨化影.结论:X线平片能够显示钙化或骨化的软骨结节,CT不仅能显示钙化或骨化的软骨结节,还能显示关节积液.MRI不仅能清楚显示对未钙化或骨化的软骨结节,并且能显示滑膜增厚及关节积液.
作者:熊巧玲;杨富辉;黄秀模;王梅;张秀媛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深入探讨2种内固定方式在老年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60例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将60例患者平均分为动力髋螺钉组(DHS)和抗旋髓内钉组(PFNA),然后就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愈合情况及髋关节功能进行比较.结果:经系统的治疗及资料整合,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功能、疼痛、运动范围评分以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几项指标上比较,PFNA组患者均明显优于DHS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治疗中,采用PFNA内固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并且患者术后的康复效果也更好,该方法经过试验比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值得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借鉴.
作者:韩特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以及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随机收集我院2年内收治的足踝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患者2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10例.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皮瓣修复的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的方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的近期治疗显效率以及总有效率及中期治疗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显著(P<0.05),并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近期以及中期的不良反应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显著(P<0.05),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足踝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治疗时,通过使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的手段对患者治疗,能够明显提升近期和中期的治疗效果,而在治疗安全性上也更高,是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罗纯猛;金日龙;李力;马健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观察治疗足踝部骨折中使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本科2010年~2012年期间收治的足踝骨折患者中随机任意选取25例,在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对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中使用可吸收螺钉进行固定.观察检测所有患者术后骨头恢复情况和临床症状,并对患者实行2个月~2年的术后随访活动,了解并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研究所有记录结果均参照美国足踝外科协(AOFAS)制定功能评测标准进行评分,将患者疗效分为优、良、差3等.经调查,临床疗效优良的患者为23例(优18例,良5例),患者术后患处骨头对位对线良好且已经愈合,骨折端移位等恶劣并发症情况均未发生,但其中5例评测为良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较其他患者偏长.临床疗效差的2例患者于术后产生了骨折脱位等并发症,其中1例还患有创伤性关节炎,虽经过抗感染治疗控制炎症,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在对足踝部骨折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治疗时,使用具有良好内固定特性与组织相容性的可吸收螺钉作为固定工具治疗足踝骨折,患者患处可以得到完全吸收且能尽快进行功能恢复锻炼.这样不仅加快了患者的康复速度,而且为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提供了保证.
作者:娄德全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深入探讨在小儿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中,采用空心钉固定治疗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40例股骨颈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入选接受时间先后并征得患儿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将40例患儿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行切开复位式空心钉治疗,观察组患儿行克氏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方式治疗,然后就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各项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经系统的治疗及资料整合,观察组患儿的治疗优良率为80.00%(16/20),对照组患儿的治疗优良率为60.00%(12/2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感染率上比较,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中,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缩短康复时间,方法经过临床试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值得借鉴.
作者:张友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手术配合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股骨干骨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观察手术结果及临床疗效.结果:6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130.7±20.8分钟,术中出血350.5±50.8ml,术后经过6~12个月的随访,全部患者均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4.7±1.2个月,没有发生断钉、感染、深静脉血栓等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Johner-Wmch标准评定优良率为93.3%.结论:良好的手术配合可减少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手术成功率,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曲辉;刘学义;张晓新;邱小英;刘慧波;肖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并分析对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使用综合性急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收集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共106例,根据患者入院日期的单双号数分为53例对照组和53例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综合性急诊护理干预,将2组患者好转率和恶化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好转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x2=7.759,P=0.005;观察组患者的恶化率为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4%,x2=5.248,P=0.022;观察组患者的病情无变化率为7.5%,对照组患者的病情无变化率为18.9%,x2=2.963,P=0.085.结论:在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的护理过程中,综合性急诊护理干预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控制,提高患者的好转率,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双;张建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椎间孔镜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例,均采用椎间孔镜治疗,随访1年.根据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评定腰椎功能改善情况;利用VAS评分评价患者疼痛情况;利用ODI评价活动功能情况.结果:手术均很成功,与术前相比,本组患者JOA评分均有所上升,而术后VAS与ODI评分则有所下降,由于P均<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根据Macnab评分显示,优良率为62.5%,术中并发症3例,术后并发症6例.结论:椎间孔镜对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显著,具有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迅速等优点,但要注意防范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国军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与传统开放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成2组,A组20例行经皮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B组20例传统开放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观察2组患者围手术期观察指标、手术切口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腰痛6.21±1.42分、腿痛7.65±1.12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与B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出血量等指标显著降低(P<0.01),12个月随访结果:术后12个月较术后1个月ODI明显改善,A组改善优于B组(P<0.05).结论:PTED在术中切口、出血量、术后恢复等方面具有明显优越性,是一种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手术方式.
作者:林廉洋;陆廷盛;姚书眈;罗春山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究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有效方式.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12例肩胛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入路方式进行手术,同时做好固定工作.结果:对本组患者实施为其0.5~4.1年的随访,使用临床检查,CT扫描和X线平片技术对患者进行检查,提示愈合良好.优良率为91.67%.结论:结合肩胛带的具体功能恢复要求,依照Miller实施解剖分型,在手术前进行必要医学影像检查,全面掌握手术指征,选择有针对性的入路方式,可确保治疗效果.
作者:关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双ENDOBUTTON技术重建肩锁关节治疗新鲜肩锁关节Ⅲ度脱位的效果.方法:本文研究共入选研究对象38例,均为2013年7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新鲜肩锁关节Ⅲ度脱位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一组采用锁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19例),另一组采用双ENDOBUTTON技术重建肩锁关节治疗(观察组,19例),观察2组新鲜肩锁关节Ⅲ度脱位患者的肩关节疼痛评分、关节功能恢复天数、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新鲜肩锁关节Ⅲ度脱位患者的肩关节疼痛评分2.12±0.56分、关节功能恢复天数22.26±0.23天、住院天数13.53±0.35天,治疗总有效率94.74%及并发症发生率0.00%,明显优于对照组新鲜肩锁关节Ⅲ度脱位患者,2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双ENDOBUTTON技术重建肩锁关节治疗新鲜肩锁关节Ⅲ度脱位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缩短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天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作为新鲜肩锁关节Ⅲ度脱位患者首选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作者:吕小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析下肢长骨创伤后慢性骨髓炎运用llizarov骨延长和骨搬移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下肢长骨创伤后慢性骨髓炎患者43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治疗资料.结果:随访10~30个月,本组的43例患者中,40例手术感染得到Ⅰ期控制,其余3例行1~3次清创术后,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同时,骨折愈合和延长停止后,37例患肢长度较对侧缩短<2.5cm,占86.05%,5例为2.5~3.0cm,占11.63%,1例为3.0~4.5cm,占2.33%,并且治疗期间,无1例患者出现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均顺利康复出院.结论:临床上运用llizarov骨延长和骨搬移技术对下肢长骨创伤后慢性骨髓炎进行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感染,还能改善患肢功能,值得推广.
作者:刘小侃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髌骨爪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抽取入住我院的67例髌骨骨折患者2010年3月~2015年10月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其中有39例髌骨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有28例髌骨骨折患者采用髌骨爪内固定治疗(实验组),2组髌骨骨折患者均随访1年,分析比较2组髌骨骨折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39例髌骨骨折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4.07%,显著高于实验组28例髌骨骨折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3.57%,且实验组28例髌骨骨折患者和对照组39例髌骨骨折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2组髌骨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髌骨骨折患者采取髌骨爪内固定治疗,效果明显,有利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沈发俭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于2011年2月~2014年12月共收治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7例,73椎,其中男性13例,女性54例,年龄58~87岁,平均70.2岁,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穿刺进针,建立工作通道后放入可扩张球囊,复位骨折、形成空腔以及充填骨水泥.观察术后疼痛症状改善、骨折复位及后凸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随访12个月.疼痛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8±1.7分降低为术后的1.6±1.2分,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分别由术前的1.62±0.42cm、1.54±0.43 cm增加至术后的2.05±0.36cm、1.92±0.32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椎体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26.4±6畅2°,矫正为术后15.8±5.2°.结论:在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治疗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效果满意的方法,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杨涛;陈勇;王国华;赵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脊柱胸腰段骨折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植骨手术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我院自2014年2月~2015年2月之内收治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100例.使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使用骨折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使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植骨手术治疗,观察安全性以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VAS评分、Cobb角度、前缘高度、Worter指数均明显的优于对照组,所有的差异均显示为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另观察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和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之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使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植骨手术的手段对脊柱胸腰断骨折患者治疗,能够起到更加安全有效的效果,相比传统的骨折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以及保守治疗方法有着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植入并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治疗下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下腰椎结核患者共36例,对本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植入、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观察并分析本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椎体融合、神经功能改善以及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本组36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为8~22个月,所有患者均平安渡过手术期,无出现脑脊液漏和切口感染情况,无死亡.随访期间无1例出现结核病复发情况,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和脱出现象.根据Macnab法判定疗效,优良率为91.67%;36例患者中33例患者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植骨融合,植骨融合率为91.67%,3例患者植骨融合欠佳,表现为植骨块吸收.结论: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植入并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何新;丁洪忠;由宏博;王立民;杨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在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高龄患者96例,根据患者治疗方式不同分为3组,其中A组33例,采用掌侧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固定治疗,B组32例,采用背侧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固定治疗,C组31例,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治疗,分析对比各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A组治疗优良率达到90.9%,B组治疗优良率为87.5%,C组治疗优良率为77.4%,各组对比A、B组间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不过A、B2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321,P=0.0089).结论: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可结合患者自身身体状况及骨折状态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若患者手术耐受程度较好,可优先考虑掌侧或背侧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固定治疗.
作者:林章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肘关节脱位合并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于我院进行治疗并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肘关节脱位合并尺骨冠状突骨折的4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观察其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出院后均获得了完整的回访资料,平均回访时间为1.48±0.57年.手术成功复位率为100%,石膏固定的平均时间为3.25±1.49周.所有患者术后尺骨冠状突骨折均愈合,且愈合情况良好,无肘关节再次脱位情况发生,治疗优良率为76.19%;42例患者中共有5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1.90%.结论: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作为肘关节脱位合并尺骨冠状突骨折临床上的首选治疗方式,具有显著的疗效,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在临床上有较高的应用与推广价值.
作者:田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对骨折疏松性胸腰椎新鲜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骨科纳入满足标准的胸腰椎新鲜骨折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行椎体成形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操作要点及临床疗效.结果:60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影像学治疗提示,骨水泥填充满意.术前评定患者VAS评分为7.3±1.4分;术后第1天、第3天及第7天VAS评分为6.0±1.1分、4.3±1.3分及2.5±0.8分,治疗后患者的骨折疼痛程度显著下降.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改善预后.临床上可选择经皮椎体成形术作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新鲜骨折的首要治疗方法.
作者:费成刚;王福兵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骨科患者术中通过正确的体位护理,充分显露术野,以利于手术操作,降低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几率,减少并发症发生,达到减轻患者痛苦,避免发生医疗事故而导致的医疗纠纷.方法:根据手术的麻醉方式、手术部位、手术方式、摆放正确舒适的体位.结果:骨科患者通过术中正确的体位护理为手术成功提供了有利保障,避免了血管、神经、肌肉等机体组织的副损伤,杜绝了呼吸困难、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手术是治疗骨科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术中的体位受麻醉、摄像、复位等因素影响多为被动体位,患者代偿能力下降,正确的体位护理能够使患者减轻痛苦、感到舒适.正确的体位护理才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防止因体位不当发生手术的副损伤、护理中的差错事故.术中体位的摆放是决定手术成功的先决条件.正确的摆放患者的体位是手术室护士的必备技能.
作者:姜桂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骨折PFNA内固定手术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行股骨粗隆骨折PFNA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围手术期护理和并发症预防.结果:经过护理,观察组患者均恢复了行走功能,且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高,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粗隆骨折行PF-NA内固定术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和并发症的预防,对于促进病情康复,恢复正常生活等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作者:李婉川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在股骨髁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为股骨髁部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是2012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共80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解剖钢板治疗,分析本次研究中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和治愈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5.0%,对照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70.0%,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5.0%,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钢板在股骨髁部骨折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提高患者治愈效果.
作者:任立新;薛晓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肱骨中上段复杂骨折应用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从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肱骨中上段复杂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治疗组(30例),对照组应用三叶草型钢板固定,治疗组应用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治疗,对比2组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治疗效果与并发症.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71.33±8.56分钟、12.12±4.61周,对照组分别为60.76±7.59分钟、20.33±6.62周,2组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优良率为86.67%,对照组为63.33%,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26.67%,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肱骨中上段复杂骨折患者应用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治疗,手术方便,利于骨折愈合,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杨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对防治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腹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5月收治68例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早期护理干预,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腹胀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治疗总有效率、腹胀缓解率、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腹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作者:陈美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环抱式爪形肋骨接骨板在连枷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鹤壁市人民医院胸外科2012年2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61例连枷胸患者,根据其治疗方法进行分组,观察组采用环抱式爪形肋骨接骨板行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方法,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3.25±1.23分钟、骨折愈合时间6.08±2.45天,均明显比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11.63±3.47分钟、骨折愈合时间12.97±5.61天短,P<0.05;观察组术后肺功能各项指标,VC74.58±13.52ml、FVC69.23±12.41ml,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后肺功能各项指标,VC60.12±11.12ml、FVC66.14±13.17ml,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2.26%,P<0.05.结论:将环抱式爪形肋骨接骨板应用在连枷胸诊疗中,效果显著,可帮助患者预后,并显著提高患者肺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小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分析外固定支架用于创伤骨科损伤控制性治疗中的修复效果.方法:择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创伤骨科进行损伤控制性治疗的102例创伤骨折患者,运用随机取样法进行平均分组,一组51例患者进行外固定架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作为研究组,一组51例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恢复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均远远小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恢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以及乳酸持续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11.76%(6/51),明显小于对照组的23.53%(12/51),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固定支架用于创伤骨科损伤控制性治疗中的修复效果良好,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具有较高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宛磊;代彭威;王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在防治骨科卧床患者便秘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探讨.方法:选取68例在我院就诊的骨科卧床患者,就诊时间为2013年6月~2014年10月.并将他们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入院期间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结果: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6%,而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2.9%,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与传统的护理模式相比较,中西医结合效果更为突出.通过西医药物治疗及中医腹部按摩及腹部贴敷相结合,可以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突出中医护理特点,使护理效果更加理想.尤其对于骨科卧床患者的便秘症状,中西医结合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便秘,降低患者因便秘而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提高疗效,为患者的尽快康复奠定基础.
作者:杨莹 刊期: 201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