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莹
目的 :研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椎体肿瘤及压缩性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临床纳入60例我院2013年5月~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椎体良恶性肿瘤及压缩性骨折老年患者.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0例,其中30例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作为对照组,另30例患者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作为观察组.结果:术后1个月2组患者伤椎恢复高度率无差异,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组患者伤椎恢复高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63.33%)总有效率较观察组(86.67%)低,组间统计学显示P<0.05.术前及术后1个月2组患者疼痛情况无差异,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8%、11.90%,观察组明显较低,P<0.05.结论:PKP治疗椎体肿瘤及压缩性骨折老年患者效果显著,术后伤椎恢复高度率明显较高,疼痛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谭建辉;孙之华;盛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放疗联合热疗治疗骨转移性肿瘤所致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60例作为受试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患者均在本院行常规放疗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热疗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及活动受限程度、止痛效果、活动受限改善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疼痛程度:治疗后,观察组患者0度、Ⅰ度、疼痛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Ⅱ度、Ⅲ度疼痛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2)止痛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组间差异p<0.05.(3)活动受限程度:治疗后,观察组患者0度、Ⅰ度活动受限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Ⅱ度、Ⅲ度活动受限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活动能力改善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29/30),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22/30),组间差异p<0.05.(4)不良反应:观察组乏力、血小板下降、局部皮肤红肿瘙痒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结论:骨转移性肿瘤患者采用放疗联合热疗治疗,疼痛改善效果良好,活动能力提升显著,临床应用安全性高,临床疗效可靠.
作者:张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深入探讨在小儿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中,采用空心钉固定治疗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40例股骨颈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入选接受时间先后并征得患儿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将40例患儿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行切开复位式空心钉治疗,观察组患儿行克氏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方式治疗,然后就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各项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经系统的治疗及资料整合,观察组患儿的治疗优良率为80.00%(16/20),对照组患儿的治疗优良率为60.00%(12/2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感染率上比较,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中,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缩短康复时间,方法经过临床试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值得借鉴.
作者:张友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原发性滑膜骨软骨瘤病的X线、CT和MRI表现.方法:10例膝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病患者均行X线平片,5例CT扫描,5例做MRI检查.结果:10例中9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9例为单关节发病,1例为双侧关节同时发病.10例表现为关节内或周围大小不一、数目不等的结节状钙化或骨化影.结论:X线平片能够显示钙化或骨化的软骨结节,CT不仅能显示钙化或骨化的软骨结节,还能显示关节积液.MRI不仅能清楚显示对未钙化或骨化的软骨结节,并且能显示滑膜增厚及关节积液.
作者:熊巧玲;杨富辉;黄秀模;王梅;张秀媛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实施临床护理路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5年11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髋部骨折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2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两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非常显著,有效降低患者的静脉血栓形成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及使用.
作者:宋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自我管理模式在膝关节置换病人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2013年1月~2015年1月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择期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指导患者实施自我管理模式进行康复训练.于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时分别采用自我管理能力调查表、生活质量量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及膝关节置换术后屈曲达到90°所需时间进行2组比较,统计分析.结果:2组患者入院时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均处于较低水平,无统计学意义.出院时、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显著优于对照组,膝关节置换术后屈曲达到90°所需时间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我管理模式提高了膝关节置换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康复效果,成效显著.
作者:于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持续平移性关节内活动技术对肩袖损伤后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9月来我院接受康复治疗的70例肩袖损伤后肩关节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性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2组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康复治疗方式加以治疗,术后,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30天后,2组患者自身肩关节较之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改善患者的肩袖损伤的治疗方案上,优先选择持续平移性关节内活动技术,该方法可增大肩关节活动区域,促进肩关节运动功能恢复.
作者:张芳权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髌骨爪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抽取入住我院的67例髌骨骨折患者2010年3月~2015年10月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其中有39例髌骨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有28例髌骨骨折患者采用髌骨爪内固定治疗(实验组),2组髌骨骨折患者均随访1年,分析比较2组髌骨骨折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39例髌骨骨折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4.07%,显著高于实验组28例髌骨骨折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3.57%,且实验组28例髌骨骨折患者和对照组39例髌骨骨折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2组髌骨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髌骨骨折患者采取髌骨爪内固定治疗,效果明显,有利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沈发俭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究微创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3月之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5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病历号尾数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0例患者应用微创股骨近端锁定钢板进行治疗;对照组28例患者则应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疗效及相关治疗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痂形成的时间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同样显著(P<0.05).结论:微创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确切、患者的恢复速度更快,值得研究和推广.
作者:朱世龙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与传统开放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成2组,A组20例行经皮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B组20例传统开放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观察2组患者围手术期观察指标、手术切口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腰痛6.21±1.42分、腿痛7.65±1.12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与B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出血量等指标显著降低(P<0.01),12个月随访结果:术后12个月较术后1个月ODI明显改善,A组改善优于B组(P<0.05).结论:PTED在术中切口、出血量、术后恢复等方面具有明显优越性,是一种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手术方式.
作者:林廉洋;陆廷盛;姚书眈;罗春山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肘关节脱位合并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于我院进行治疗并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肘关节脱位合并尺骨冠状突骨折的4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观察其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出院后均获得了完整的回访资料,平均回访时间为1.48±0.57年.手术成功复位率为100%,石膏固定的平均时间为3.25±1.49周.所有患者术后尺骨冠状突骨折均愈合,且愈合情况良好,无肘关节再次脱位情况发生,治疗优良率为76.19%;42例患者中共有5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1.90%.结论: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作为肘关节脱位合并尺骨冠状突骨折临床上的首选治疗方式,具有显著的疗效,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在临床上有较高的应用与推广价值.
作者:田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脊柱胸腰段骨折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植骨手术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我院自2014年2月~2015年2月之内收治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100例.使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使用骨折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使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植骨手术治疗,观察安全性以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VAS评分、Cobb角度、前缘高度、Worter指数均明显的优于对照组,所有的差异均显示为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另观察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和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之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使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植骨手术的手段对脊柱胸腰断骨折患者治疗,能够起到更加安全有效的效果,相比传统的骨折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以及保守治疗方法有着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环抱式爪形肋骨接骨板在连枷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鹤壁市人民医院胸外科2012年2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61例连枷胸患者,根据其治疗方法进行分组,观察组采用环抱式爪形肋骨接骨板行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方法,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3.25±1.23分钟、骨折愈合时间6.08±2.45天,均明显比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11.63±3.47分钟、骨折愈合时间12.97±5.61天短,P<0.05;观察组术后肺功能各项指标,VC74.58±13.52ml、FVC69.23±12.41ml,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后肺功能各项指标,VC60.12±11.12ml、FVC66.14±13.17ml,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2.26%,P<0.05.结论:将环抱式爪形肋骨接骨板应用在连枷胸诊疗中,效果显著,可帮助患者预后,并显著提高患者肺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小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肱骨中上段复杂骨折应用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从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肱骨中上段复杂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治疗组(30例),对照组应用三叶草型钢板固定,治疗组应用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治疗,对比2组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治疗效果与并发症.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71.33±8.56分钟、12.12±4.61周,对照组分别为60.76±7.59分钟、20.33±6.62周,2组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优良率为86.67%,对照组为63.33%,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26.67%,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肱骨中上段复杂骨折患者应用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治疗,手术方便,利于骨折愈合,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杨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在防治骨科卧床患者便秘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探讨.方法:选取68例在我院就诊的骨科卧床患者,就诊时间为2013年6月~2014年10月.并将他们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入院期间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结果: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6%,而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2.9%,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与传统的护理模式相比较,中西医结合效果更为突出.通过西医药物治疗及中医腹部按摩及腹部贴敷相结合,可以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突出中医护理特点,使护理效果更加理想.尤其对于骨科卧床患者的便秘症状,中西医结合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便秘,降低患者因便秘而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提高疗效,为患者的尽快康复奠定基础.
作者:杨莹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针对性护理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康复的效果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123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56例)与研究组(6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针对性护理,对比2组护理效果、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病症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独立性评分48.13±7.21分、社会关系评分41.97±7.33分及精神评分11.2819±3.66分,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临床总有效率93.03%,显著高于对照组73.2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67例患者中复发患者3例(4.48%),显著低于对照组56例患者中复发11(19.64%)例,差距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康复中起积极影响,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降低病症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刘妍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介绍成年人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护理体会.方法:选择漯河医专二附院2010年2月~2015年2月共200例成年人股骨干骨折的患者,这些患者均实施钢板或髓内钉内固定术,并在术后都得到系统的护理指导.结果:所有的患者在术后都得到了随访,200例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成年人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的患者进行正确、恰当的护理,可以提高肢体功能优良率.
作者:宋瑞霞;刘琼帆;沈艳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疗法对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接受关节活动度以及平衡负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平衡负重治疗以及针刺训练,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治疗前后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疼痛情况与治疗依从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早期综合康复疗法对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能提高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郭延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于2011年2月~2014年12月共收治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7例,73椎,其中男性13例,女性54例,年龄58~87岁,平均70.2岁,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穿刺进针,建立工作通道后放入可扩张球囊,复位骨折、形成空腔以及充填骨水泥.观察术后疼痛症状改善、骨折复位及后凸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随访12个月.疼痛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8±1.7分降低为术后的1.6±1.2分,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分别由术前的1.62±0.42cm、1.54±0.43 cm增加至术后的2.05±0.36cm、1.92±0.32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椎体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26.4±6畅2°,矫正为术后15.8±5.2°.结论:在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治疗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效果满意的方法,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杨涛;陈勇;王国华;赵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脑血栓并发股骨颈骨折护理措施.方法:选取60例脑血栓并发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护理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组采取综合护理,对比2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组满意度、肢体功能达标率、语言功能达标率分别为96.67%、83.33%、86.67%;对照组分别为80.00%、60.00%、63.33%,护理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综合护理能促进肢体功能、语言功能恢复,提升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孙英;秦素霞 刊期: 201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