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创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评价

朱世龙

关键词:微创手术,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 老年, 股骨, 转子间骨折
摘要:目的:探究微创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3月之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5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病历号尾数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0例患者应用微创股骨近端锁定钢板进行治疗;对照组28例患者则应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疗效及相关治疗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痂形成的时间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同样显著(P<0.05).结论:微创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确切、患者的恢复速度更快,值得研究和推广.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护理干预对焦虑症患者出院后康复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焦虑症患者出院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100例2014年12月~2015年9月收治的焦虑症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焦虑症患者出院后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焦虑症患者出院后进行护理干预,观察康复效果.结果:2组患者护理一段时间后较之于出院时的HAMA评分均明显降低,实验组降低更明显.对照组患者1年后的复发率是54%,实验组患者1年后的复发率是10%.结论:对于焦虑症患者出院后采用护理干预的护理措施,患者的康复效果更加明显,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吴欣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不同治疗方案在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的疗效对比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在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高龄患者96例,根据患者治疗方式不同分为3组,其中A组33例,采用掌侧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固定治疗,B组32例,采用背侧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固定治疗,C组31例,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治疗,分析对比各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A组治疗优良率达到90.9%,B组治疗优良率为87.5%,C组治疗优良率为77.4%,各组对比A、B组间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不过A、B2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321,P=0.0089).结论: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可结合患者自身身体状况及骨折状态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若患者手术耐受程度较好,可优先考虑掌侧或背侧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固定治疗.

    作者:林章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持续平移性关节内活动技术对肩袖损伤后功能康复的影响

    目的:分析持续平移性关节内活动技术对肩袖损伤后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9月来我院接受康复治疗的70例肩袖损伤后肩关节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性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2组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康复治疗方式加以治疗,术后,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30天后,2组患者自身肩关节较之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改善患者的肩袖损伤的治疗方案上,优先选择持续平移性关节内活动技术,该方法可增大肩关节活动区域,促进肩关节运动功能恢复.

    作者:张芳权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DHS和PFNA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对比

    目的:对DHS和PFNA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并剖析.方法:随机选取8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均为我院骨科自2014年7月~2015年7月期间所接收,保证实验公平性有效性期间,将其按照不同固定治疗方法,均分成2组,就DHS固定治疗(对照组,n=41)与PFNA固定治疗(观察组,n=41)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从治疗优良率方面分析,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7.56%,对照组为78.05%,组间差异显著,经x2检验后,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性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分析,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优,组间差异经t检验后,P<0.05,有统计学研究意义.结论:为了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加快患者骨折的愈合,建议临床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PFNA固定治疗.

    作者:马震;洪晓苹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系统功能康复治疗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系统功能康复治疗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2014年5月~2015年12月10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均接受内固定术,术后50例实施系统功能康复治疗(研究组),另50例实施传统康复治疗(对照组),追踪观察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0.58±13.19、77.43±10.86、83.17±12.48 vs 63.47±11.16、71.57±10.05、77.64±12.03,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疗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4%、70%、88%vs 32%、50%、72%,P<0.0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应用系统功能康复治疗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改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何建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Ilizarov骨延长和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长骨创伤后慢性骨髓炎

    目的:探析下肢长骨创伤后慢性骨髓炎运用llizarov骨延长和骨搬移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下肢长骨创伤后慢性骨髓炎患者43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治疗资料.结果:随访10~30个月,本组的43例患者中,40例手术感染得到Ⅰ期控制,其余3例行1~3次清创术后,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同时,骨折愈合和延长停止后,37例患肢长度较对侧缩短<2.5cm,占86.05%,5例为2.5~3.0cm,占11.63%,1例为3.0~4.5cm,占2.33%,并且治疗期间,无1例患者出现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均顺利康复出院.结论:临床上运用llizarov骨延长和骨搬移技术对下肢长骨创伤后慢性骨髓炎进行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感染,还能改善患肢功能,值得推广.

    作者:刘小侃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为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对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并研究本院于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共收治的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78例,将所有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39例,对比2组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焦虑与抑郁量表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焦虑与抑郁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率为97.44%,对照组总满意率为84.62%,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进行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消除其抑郁和焦虑的负面情绪,获得较高的患者满意度,具有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张军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骨科患者术中体位的护理和体会

    目的:骨科患者术中通过正确的体位护理,充分显露术野,以利于手术操作,降低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几率,减少并发症发生,达到减轻患者痛苦,避免发生医疗事故而导致的医疗纠纷.方法:根据手术的麻醉方式、手术部位、手术方式、摆放正确舒适的体位.结果:骨科患者通过术中正确的体位护理为手术成功提供了有利保障,避免了血管、神经、肌肉等机体组织的副损伤,杜绝了呼吸困难、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手术是治疗骨科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术中的体位受麻醉、摄像、复位等因素影响多为被动体位,患者代偿能力下降,正确的体位护理能够使患者减轻痛苦、感到舒适.正确的体位护理才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防止因体位不当发生手术的副损伤、护理中的差错事故.术中体位的摆放是决定手术成功的先决条件.正确的摆放患者的体位是手术室护士的必备技能.

    作者:姜桂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植入并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治疗下腰椎结核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植入并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治疗下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下腰椎结核患者共36例,对本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植入、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观察并分析本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椎体融合、神经功能改善以及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本组36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为8~22个月,所有患者均平安渡过手术期,无出现脑脊液漏和切口感染情况,无死亡.随访期间无1例出现结核病复发情况,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和脱出现象.根据Macnab法判定疗效,优良率为91.67%;36例患者中33例患者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植骨融合,植骨融合率为91.67%,3例患者植骨融合欠佳,表现为植骨块吸收.结论: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植入并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何新;丁洪忠;由宏博;王立民;杨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诊的40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接受手术治疗后,所有患者术后无感染,所有患者切口均为甲级愈合,临床手术治疗的总优良率为92.50%.结论: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的主要方法是手术,需要术前全面了解患者骨折的类型,并适当选择手术入路,在充分考虑患者全身状况的基础上,处理各种合并症,有效恢复关节面的完整.

    作者:向文东;刘文和;代波;葛端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传统解剖钢板与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对胫骨下段骨折的治疗价值比较

    目的:对比传统解剖钢板与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我院2012年7月~2014年8月收治的胫骨下段骨折患者共96例,依据患者治疗意愿将其分为观察组(48例)以及对照组(48例),对照组患者均实施传统解剖钢板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均实施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手术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手术效果优良率93.8%,对照组手术效果优良率77.1%,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肿胀消除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手术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患者具有卓越的手术效果,其相较于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效果更好、手术指标也更加优秀,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马维刚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微创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探究微创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3月之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5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病历号尾数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0例患者应用微创股骨近端锁定钢板进行治疗;对照组28例患者则应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疗效及相关治疗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痂形成的时间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同样显著(P<0.05).结论:微创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确切、患者的恢复速度更快,值得研究和推广.

    作者:朱世龙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针对性护理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康复的影响观察

    目的:观察针对性护理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康复的效果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123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56例)与研究组(6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针对性护理,对比2组护理效果、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病症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独立性评分48.13±7.21分、社会关系评分41.97±7.33分及精神评分11.2819±3.66分,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临床总有效率93.03%,显著高于对照组73.2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67例患者中复发患者3例(4.48%),显著低于对照组56例患者中复发11(19.64%)例,差距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康复中起积极影响,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降低病症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刘妍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早期护理干预对防治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腹胀的效果

    目的:观察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对防治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腹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5月收治68例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早期护理干预,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腹胀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治疗总有效率、腹胀缓解率、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腹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作者:陈美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老年股骨粗隆骨折PFNA内固定手术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骨折PFNA内固定手术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行股骨粗隆骨折PFNA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围手术期护理和并发症预防.结果:经过护理,观察组患者均恢复了行走功能,且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高,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粗隆骨折行PF-NA内固定术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和并发症的预防,对于促进病情康复,恢复正常生活等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作者:李婉川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实施临床护理路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实施临床护理路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5年11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髋部骨折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2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两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非常显著,有效降低患者的静脉血栓形成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及使用.

    作者:宋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髌骨爪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效果分析与报告

    目的:分析髌骨爪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抽取入住我院的67例髌骨骨折患者2010年3月~2015年10月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其中有39例髌骨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有28例髌骨骨折患者采用髌骨爪内固定治疗(实验组),2组髌骨骨折患者均随访1年,分析比较2组髌骨骨折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39例髌骨骨折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4.07%,显著高于实验组28例髌骨骨折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3.57%,且实验组28例髌骨骨折患者和对照组39例髌骨骨折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2组髌骨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髌骨骨折患者采取髌骨爪内固定治疗,效果明显,有利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沈发俭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骨科创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对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骨科创伤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142例骨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程序,对比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100%)高于对照组(88.73%),以上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程序可显著提高骨科创伤患者的护理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龙莹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足踝部骨折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观察治疗足踝部骨折中使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本科2010年~2012年期间收治的足踝骨折患者中随机任意选取25例,在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对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中使用可吸收螺钉进行固定.观察检测所有患者术后骨头恢复情况和临床症状,并对患者实行2个月~2年的术后随访活动,了解并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研究所有记录结果均参照美国足踝外科协(AOFAS)制定功能评测标准进行评分,将患者疗效分为优、良、差3等.经调查,临床疗效优良的患者为23例(优18例,良5例),患者术后患处骨头对位对线良好且已经愈合,骨折端移位等恶劣并发症情况均未发生,但其中5例评测为良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较其他患者偏长.临床疗效差的2例患者于术后产生了骨折脱位等并发症,其中1例还患有创伤性关节炎,虽经过抗感染治疗控制炎症,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在对足踝部骨折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治疗时,使用具有良好内固定特性与组织相容性的可吸收螺钉作为固定工具治疗足踝骨折,患者患处可以得到完全吸收且能尽快进行功能恢复锻炼.这样不仅加快了患者的康复速度,而且为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提供了保证.

    作者:娄德全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创伤骨科应用外固定支架在损伤控制性治疗中的修复效果

    目的:研究分析外固定支架用于创伤骨科损伤控制性治疗中的修复效果.方法:择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创伤骨科进行损伤控制性治疗的102例创伤骨折患者,运用随机取样法进行平均分组,一组51例患者进行外固定架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作为研究组,一组51例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恢复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均远远小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恢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以及乳酸持续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11.76%(6/51),明显小于对照组的23.53%(12/51),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固定支架用于创伤骨科损伤控制性治疗中的修复效果良好,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具有较高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宛磊;代彭威;王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