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综合性急诊护理干预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的效果研究

李双;张建华

关键词:多发性骨折, 休克, 综合性干预, 急诊护理, 护理效果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对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使用综合性急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收集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共106例,根据患者入院日期的单双号数分为53例对照组和53例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综合性急诊护理干预,将2组患者好转率和恶化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好转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x2=7.759,P=0.005;观察组患者的恶化率为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4%,x2=5.248,P=0.022;观察组患者的病情无变化率为7.5%,对照组患者的病情无变化率为18.9%,x2=2.963,P=0.085.结论:在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的护理过程中,综合性急诊护理干预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控制,提高患者的好转率,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滑膜骨软骨瘤病的影像诊断

    目的:分析原发性滑膜骨软骨瘤病的X线、CT和MRI表现.方法:10例膝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病患者均行X线平片,5例CT扫描,5例做MRI检查.结果:10例中9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9例为单关节发病,1例为双侧关节同时发病.10例表现为关节内或周围大小不一、数目不等的结节状钙化或骨化影.结论:X线平片能够显示钙化或骨化的软骨结节,CT不仅能显示钙化或骨化的软骨结节,还能显示关节积液.MRI不仅能清楚显示对未钙化或骨化的软骨结节,并且能显示滑膜增厚及关节积液.

    作者:熊巧玲;杨富辉;黄秀模;王梅;张秀媛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综合性急诊护理干预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的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并分析对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使用综合性急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收集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共106例,根据患者入院日期的单双号数分为53例对照组和53例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综合性急诊护理干预,将2组患者好转率和恶化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好转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x2=7.759,P=0.005;观察组患者的恶化率为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4%,x2=5.248,P=0.022;观察组患者的病情无变化率为7.5%,对照组患者的病情无变化率为18.9%,x2=2.963,P=0.085.结论:在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的护理过程中,综合性急诊护理干预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控制,提高患者的好转率,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双;张建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针对性护理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康复的影响观察

    目的:观察针对性护理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康复的效果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123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56例)与研究组(6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针对性护理,对比2组护理效果、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病症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独立性评分48.13±7.21分、社会关系评分41.97±7.33分及精神评分11.2819±3.66分,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临床总有效率93.03%,显著高于对照组73.2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67例患者中复发患者3例(4.48%),显著低于对照组56例患者中复发11(19.64%)例,差距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康复中起积极影响,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降低病症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刘妍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DHS和PFNA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对比

    目的:对DHS和PFNA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并剖析.方法:随机选取8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均为我院骨科自2014年7月~2015年7月期间所接收,保证实验公平性有效性期间,将其按照不同固定治疗方法,均分成2组,就DHS固定治疗(对照组,n=41)与PFNA固定治疗(观察组,n=41)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从治疗优良率方面分析,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7.56%,对照组为78.05%,组间差异显著,经x2检验后,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性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分析,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优,组间差异经t检验后,P<0.05,有统计学研究意义.结论:为了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加快患者骨折的愈合,建议临床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PFNA固定治疗.

    作者:马震;洪晓苹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经皮椎间孔镜与传统开放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疗效对比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与传统开放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成2组,A组20例行经皮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B组20例传统开放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观察2组患者围手术期观察指标、手术切口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腰痛6.21±1.42分、腿痛7.65±1.12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与B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出血量等指标显著降低(P<0.01),12个月随访结果:术后12个月较术后1个月ODI明显改善,A组改善优于B组(P<0.05).结论:PTED在术中切口、出血量、术后恢复等方面具有明显优越性,是一种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手术方式.

    作者:林廉洋;陆廷盛;姚书眈;罗春山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肱骨中上段复杂骨折应用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肱骨中上段复杂骨折应用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从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肱骨中上段复杂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治疗组(30例),对照组应用三叶草型钢板固定,治疗组应用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治疗,对比2组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治疗效果与并发症.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71.33±8.56分钟、12.12±4.61周,对照组分别为60.76±7.59分钟、20.33±6.62周,2组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优良率为86.67%,对照组为63.33%,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26.67%,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肱骨中上段复杂骨折患者应用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治疗,手术方便,利于骨折愈合,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杨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自我管理模式在膝关节置换病人康复中的成效

    目的:研究自我管理模式在膝关节置换病人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2013年1月~2015年1月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择期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指导患者实施自我管理模式进行康复训练.于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时分别采用自我管理能力调查表、生活质量量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及膝关节置换术后屈曲达到90°所需时间进行2组比较,统计分析.结果:2组患者入院时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均处于较低水平,无统计学意义.出院时、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显著优于对照组,膝关节置换术后屈曲达到90°所需时间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我管理模式提高了膝关节置换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康复效果,成效显著.

    作者:于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探究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有效方式.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12例肩胛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入路方式进行手术,同时做好固定工作.结果:对本组患者实施为其0.5~4.1年的随访,使用临床检查,CT扫描和X线平片技术对患者进行检查,提示愈合良好.优良率为91.67%.结论:结合肩胛带的具体功能恢复要求,依照Miller实施解剖分型,在手术前进行必要医学影像检查,全面掌握手术指征,选择有针对性的入路方式,可确保治疗效果.

    作者:关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传统解剖钢板与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对胫骨下段骨折的治疗价值比较

    目的:对比传统解剖钢板与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我院2012年7月~2014年8月收治的胫骨下段骨折患者共96例,依据患者治疗意愿将其分为观察组(48例)以及对照组(48例),对照组患者均实施传统解剖钢板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均实施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手术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手术效果优良率93.8%,对照组手术效果优良率77.1%,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肿胀消除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手术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患者具有卓越的手术效果,其相较于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效果更好、手术指标也更加优秀,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马维刚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于2011年2月~2014年12月共收治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7例,73椎,其中男性13例,女性54例,年龄58~87岁,平均70.2岁,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穿刺进针,建立工作通道后放入可扩张球囊,复位骨折、形成空腔以及充填骨水泥.观察术后疼痛症状改善、骨折复位及后凸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随访12个月.疼痛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8±1.7分降低为术后的1.6±1.2分,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分别由术前的1.62±0.42cm、1.54±0.43 cm增加至术后的2.05±0.36cm、1.92±0.32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椎体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26.4±6畅2°,矫正为术后15.8±5.2°.结论:在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治疗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效果满意的方法,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杨涛;陈勇;王国华;赵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儿童股骨头骺缺血坏死血瘀气滞证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儿童股骨头骺缺血坏死血瘀气滞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儿童股骨头缺血坏死血瘀气滞证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外贴膏药、拄拐负重、双下肢皮牵引、髋部功能锻炼,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4%,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6.1%,治疗组髋关节症状、功能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采取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儿童股骨头骺缺血坏死血瘀气滞证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陈喜凤;胡建庚;郭永昌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创伤骨科应用外固定支架在损伤控制性治疗中的修复效果

    目的:研究分析外固定支架用于创伤骨科损伤控制性治疗中的修复效果.方法:择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创伤骨科进行损伤控制性治疗的102例创伤骨折患者,运用随机取样法进行平均分组,一组51例患者进行外固定架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作为研究组,一组51例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恢复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均远远小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恢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以及乳酸持续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11.76%(6/51),明显小于对照组的23.53%(12/51),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固定支架用于创伤骨科损伤控制性治疗中的修复效果良好,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具有较高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宛磊;代彭威;王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系统功能康复治疗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系统功能康复治疗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2014年5月~2015年12月10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均接受内固定术,术后50例实施系统功能康复治疗(研究组),另50例实施传统康复治疗(对照组),追踪观察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0.58±13.19、77.43±10.86、83.17±12.48 vs 63.47±11.16、71.57±10.05、77.64±12.03,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疗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4%、70%、88%vs 32%、50%、72%,P<0.0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应用系统功能康复治疗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改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何建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60例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手术配合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手术配合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股骨干骨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观察手术结果及临床疗效.结果:6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130.7±20.8分钟,术中出血350.5±50.8ml,术后经过6~12个月的随访,全部患者均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4.7±1.2个月,没有发生断钉、感染、深静脉血栓等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Johner-Wmch标准评定优良率为93.3%.结论:良好的手术配合可减少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手术成功率,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曲辉;刘学义;张晓新;邱小英;刘慧波;肖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微创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探究微创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3月之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5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病历号尾数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0例患者应用微创股骨近端锁定钢板进行治疗;对照组28例患者则应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疗效及相关治疗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痂形成的时间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同样显著(P<0.05).结论:微创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确切、患者的恢复速度更快,值得研究和推广.

    作者:朱世龙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骨科创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对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骨科创伤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142例骨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程序,对比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100%)高于对照组(88.73%),以上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程序可显著提高骨科创伤患者的护理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龙莹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为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对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并研究本院于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共收治的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78例,将所有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39例,对比2组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焦虑与抑郁量表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焦虑与抑郁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率为97.44%,对照组总满意率为84.62%,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进行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消除其抑郁和焦虑的负面情绪,获得较高的患者满意度,具有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张军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植入并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治疗下腰椎结核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植入并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治疗下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下腰椎结核患者共36例,对本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植入、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观察并分析本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椎体融合、神经功能改善以及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本组36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为8~22个月,所有患者均平安渡过手术期,无出现脑脊液漏和切口感染情况,无死亡.随访期间无1例出现结核病复发情况,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和脱出现象.根据Macnab法判定疗效,优良率为91.67%;36例患者中33例患者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植骨融合,植骨融合率为91.67%,3例患者植骨融合欠佳,表现为植骨块吸收.结论: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植入并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何新;丁洪忠;由宏博;王立民;杨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综合护理模式对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并分析在骨性关节炎患者中应用综合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通选取100例骨性关节炎患者,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行综合护理.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关节功能评分为72.1±4.8分,生活质量评分为82.6±4.2分,满意度为96%,对照组的关节功能评分为58.7±5.5分,生活质量评分为63.3±4.5分,满意度为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骨性关节炎患者中应用综合护理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从而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可推广.

    作者:张冬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2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深入探讨2种内固定方式在老年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60例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将60例患者平均分为动力髋螺钉组(DHS)和抗旋髓内钉组(PFNA),然后就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愈合情况及髋关节功能进行比较.结果:经系统的治疗及资料整合,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功能、疼痛、运动范围评分以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几项指标上比较,PFNA组患者均明显优于DHS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治疗中,采用PFNA内固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并且患者术后的康复效果也更好,该方法经过试验比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值得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借鉴.

    作者:韩特 刊期: 2016年第23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