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60例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手术配合

曲辉;刘学义;张晓新;邱小英;刘慧波;肖波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 交锁髓内钉, 手术配合, 手术结果, 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手术配合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股骨干骨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观察手术结果及临床疗效.结果:6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130.7±20.8分钟,术中出血350.5±50.8ml,术后经过6~12个月的随访,全部患者均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4.7±1.2个月,没有发生断钉、感染、深静脉血栓等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Johner-Wmch标准评定优良率为93.3%.结论:良好的手术配合可减少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手术成功率,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综合护理模式对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并分析在骨性关节炎患者中应用综合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通选取100例骨性关节炎患者,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行综合护理.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关节功能评分为72.1±4.8分,生活质量评分为82.6±4.2分,满意度为96%,对照组的关节功能评分为58.7±5.5分,生活质量评分为63.3±4.5分,满意度为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骨性关节炎患者中应用综合护理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从而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可推广.

    作者:张冬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放疗联合热疗治疗骨转移性肿瘤所致疼痛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放疗联合热疗治疗骨转移性肿瘤所致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60例作为受试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患者均在本院行常规放疗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热疗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及活动受限程度、止痛效果、活动受限改善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疼痛程度:治疗后,观察组患者0度、Ⅰ度、疼痛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Ⅱ度、Ⅲ度疼痛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2)止痛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组间差异p<0.05.(3)活动受限程度:治疗后,观察组患者0度、Ⅰ度活动受限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Ⅱ度、Ⅲ度活动受限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活动能力改善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29/30),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22/30),组间差异p<0.05.(4)不良反应:观察组乏力、血小板下降、局部皮肤红肿瘙痒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结论:骨转移性肿瘤患者采用放疗联合热疗治疗,疼痛改善效果良好,活动能力提升显著,临床应用安全性高,临床疗效可靠.

    作者:张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自我管理模式在膝关节置换病人康复中的成效

    目的:研究自我管理模式在膝关节置换病人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2013年1月~2015年1月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择期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指导患者实施自我管理模式进行康复训练.于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时分别采用自我管理能力调查表、生活质量量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及膝关节置换术后屈曲达到90°所需时间进行2组比较,统计分析.结果:2组患者入院时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均处于较低水平,无统计学意义.出院时、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显著优于对照组,膝关节置换术后屈曲达到90°所需时间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我管理模式提高了膝关节置换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康复效果,成效显著.

    作者:于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创伤骨科应用外固定支架在损伤控制性治疗中的修复效果

    目的:研究分析外固定支架用于创伤骨科损伤控制性治疗中的修复效果.方法:择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创伤骨科进行损伤控制性治疗的102例创伤骨折患者,运用随机取样法进行平均分组,一组51例患者进行外固定架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作为研究组,一组51例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恢复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均远远小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恢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以及乳酸持续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11.76%(6/51),明显小于对照组的23.53%(12/51),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固定支架用于创伤骨科损伤控制性治疗中的修复效果良好,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具有较高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宛磊;代彭威;王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早期护理干预对防治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腹胀的效果

    目的:观察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对防治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腹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5月收治68例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早期护理干预,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腹胀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治疗总有效率、腹胀缓解率、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腹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作者:陈美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于2011年2月~2014年12月共收治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7例,73椎,其中男性13例,女性54例,年龄58~87岁,平均70.2岁,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穿刺进针,建立工作通道后放入可扩张球囊,复位骨折、形成空腔以及充填骨水泥.观察术后疼痛症状改善、骨折复位及后凸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随访12个月.疼痛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8±1.7分降低为术后的1.6±1.2分,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分别由术前的1.62±0.42cm、1.54±0.43 cm增加至术后的2.05±0.36cm、1.92±0.32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椎体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26.4±6畅2°,矫正为术后15.8±5.2°.结论:在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治疗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效果满意的方法,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杨涛;陈勇;王国华;赵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目的:分析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以及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随机收集我院2年内收治的足踝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患者2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10例.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皮瓣修复的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的方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的近期治疗显效率以及总有效率及中期治疗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显著(P<0.05),并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近期以及中期的不良反应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显著(P<0.05),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足踝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治疗时,通过使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的手段对患者治疗,能够明显提升近期和中期的治疗效果,而在治疗安全性上也更高,是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罗纯猛;金日龙;李力;马健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传统解剖钢板与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对胫骨下段骨折的治疗价值比较

    目的:对比传统解剖钢板与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我院2012年7月~2014年8月收治的胫骨下段骨折患者共96例,依据患者治疗意愿将其分为观察组(48例)以及对照组(48例),对照组患者均实施传统解剖钢板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均实施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手术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手术效果优良率93.8%,对照组手术效果优良率77.1%,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肿胀消除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手术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患者具有卓越的手术效果,其相较于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效果更好、手术指标也更加优秀,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马维刚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诊的40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接受手术治疗后,所有患者术后无感染,所有患者切口均为甲级愈合,临床手术治疗的总优良率为92.50%.结论: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的主要方法是手术,需要术前全面了解患者骨折的类型,并适当选择手术入路,在充分考虑患者全身状况的基础上,处理各种合并症,有效恢复关节面的完整.

    作者:向文东;刘文和;代波;葛端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老年股骨粗隆骨折PFNA内固定手术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骨折PFNA内固定手术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行股骨粗隆骨折PFNA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围手术期护理和并发症预防.结果:经过护理,观察组患者均恢复了行走功能,且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高,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粗隆骨折行PF-NA内固定术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和并发症的预防,对于促进病情康复,恢复正常生活等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作者:李婉川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骨科患者术中体位的护理和体会

    目的:骨科患者术中通过正确的体位护理,充分显露术野,以利于手术操作,降低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几率,减少并发症发生,达到减轻患者痛苦,避免发生医疗事故而导致的医疗纠纷.方法:根据手术的麻醉方式、手术部位、手术方式、摆放正确舒适的体位.结果:骨科患者通过术中正确的体位护理为手术成功提供了有利保障,避免了血管、神经、肌肉等机体组织的副损伤,杜绝了呼吸困难、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手术是治疗骨科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术中的体位受麻醉、摄像、复位等因素影响多为被动体位,患者代偿能力下降,正确的体位护理能够使患者减轻痛苦、感到舒适.正确的体位护理才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防止因体位不当发生手术的副损伤、护理中的差错事故.术中体位的摆放是决定手术成功的先决条件.正确的摆放患者的体位是手术室护士的必备技能.

    作者:姜桂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探讨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行早期综合康复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疗法对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接受关节活动度以及平衡负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平衡负重治疗以及针刺训练,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治疗前后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疼痛情况与治疗依从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早期综合康复疗法对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能提高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郭延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不同治疗方案在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的疗效对比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在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高龄患者96例,根据患者治疗方式不同分为3组,其中A组33例,采用掌侧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固定治疗,B组32例,采用背侧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固定治疗,C组31例,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治疗,分析对比各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A组治疗优良率达到90.9%,B组治疗优良率为87.5%,C组治疗优良率为77.4%,各组对比A、B组间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不过A、B2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321,P=0.0089).结论:老年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可结合患者自身身体状况及骨折状态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若患者手术耐受程度较好,可优先考虑掌侧或背侧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固定治疗.

    作者:林章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肱骨中上段复杂骨折应用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肱骨中上段复杂骨折应用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从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肱骨中上段复杂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治疗组(30例),对照组应用三叶草型钢板固定,治疗组应用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治疗,对比2组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治疗效果与并发症.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71.33±8.56分钟、12.12±4.61周,对照组分别为60.76±7.59分钟、20.33±6.62周,2组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优良率为86.67%,对照组为63.33%,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26.67%,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肱骨中上段复杂骨折患者应用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治疗,手术方便,利于骨折愈合,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杨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42例肘关节脱位合并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肘关节脱位合并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于我院进行治疗并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肘关节脱位合并尺骨冠状突骨折的4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观察其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出院后均获得了完整的回访资料,平均回访时间为1.48±0.57年.手术成功复位率为100%,石膏固定的平均时间为3.25±1.49周.所有患者术后尺骨冠状突骨折均愈合,且愈合情况良好,无肘关节再次脱位情况发生,治疗优良率为76.19%;42例患者中共有5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1.90%.结论: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作为肘关节脱位合并尺骨冠状突骨折临床上的首选治疗方式,具有显著的疗效,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在临床上有较高的应用与推广价值.

    作者:田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滑膜骨软骨瘤病的影像诊断

    目的:分析原发性滑膜骨软骨瘤病的X线、CT和MRI表现.方法:10例膝关节滑膜骨软骨瘤病患者均行X线平片,5例CT扫描,5例做MRI检查.结果:10例中9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9例为单关节发病,1例为双侧关节同时发病.10例表现为关节内或周围大小不一、数目不等的结节状钙化或骨化影.结论:X线平片能够显示钙化或骨化的软骨结节,CT不仅能显示钙化或骨化的软骨结节,还能显示关节积液.MRI不仅能清楚显示对未钙化或骨化的软骨结节,并且能显示滑膜增厚及关节积液.

    作者:熊巧玲;杨富辉;黄秀模;王梅;张秀媛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60例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手术配合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手术配合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股骨干骨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观察手术结果及临床疗效.结果:6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130.7±20.8分钟,术中出血350.5±50.8ml,术后经过6~12个月的随访,全部患者均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4.7±1.2个月,没有发生断钉、感染、深静脉血栓等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Johner-Wmch标准评定优良率为93.3%.结论:良好的手术配合可减少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手术成功率,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曲辉;刘学义;张晓新;邱小英;刘慧波;肖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Ilizarov骨延长和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长骨创伤后慢性骨髓炎

    目的:探析下肢长骨创伤后慢性骨髓炎运用llizarov骨延长和骨搬移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下肢长骨创伤后慢性骨髓炎患者43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治疗资料.结果:随访10~30个月,本组的43例患者中,40例手术感染得到Ⅰ期控制,其余3例行1~3次清创术后,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同时,骨折愈合和延长停止后,37例患肢长度较对侧缩短<2.5cm,占86.05%,5例为2.5~3.0cm,占11.63%,1例为3.0~4.5cm,占2.33%,并且治疗期间,无1例患者出现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均顺利康复出院.结论:临床上运用llizarov骨延长和骨搬移技术对下肢长骨创伤后慢性骨髓炎进行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感染,还能改善患肢功能,值得推广.

    作者:刘小侃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效果及患者生存质量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6例,随机分为2组,各48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护理干预,对比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JOA评分和生存质量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JO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活力、躯体疼痛、心理健康、情感职能、总体健康等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护理干预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存质量.

    作者:田鑫鑫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关节周围掌指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为了增加粉碎性关节周围掌骨骨折的治疗效果,并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探讨和研究选取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价值和意义.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选取100例,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粉碎性关节周围掌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抽签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方案选取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而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选取传统的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差异以及对住院情况的影响.结果:经过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47(94.0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40(80.0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更占优势,且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情况(术中用时、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和对照组患者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粉碎性关节周围掌骨骨折患者应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方案进行治疗,能够明显增加临床治疗效果,而且固定牢固,再移位发生率及骨不连发生率低,利于早期锻炼和后期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作者:周盟森;颜屈伦;张普;陈金家;景向 刊期: 2016年第23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