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治疗分析

李兆奇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冠心病, 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治疗方法。方法:2组患者经不同方案治疗后,将住院时间以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49.15±5.03天,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35.63±5.32天。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T=11.68,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0.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29,P<0.01)。结论:在治疗肺心病、冠心病的基础上,还接受肺部感染治疗,保持肺部通畅,并接受适当营养治疗,能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86例胸痹心痛患者中医特色护理总结

    目的:探讨中医特色护理在胸痹心痛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胸痹心痛患者中选取86例为观察组,行中医特色护理,另选取同期该症患者42例为对照组,行西医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满意度、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0.70%,明显高于对照组78.57%,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痹心痛患者护理中,实施中医特色护理措施,能有效改善缓解症状,提高患者依从性,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张静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与鼻腔结构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发展过程中鼻腔结构的异常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患者527例,根据鼻息肉级别分为A组:鼻窦炎伴单发鼻息肉;B组:鼻窦炎伴多发鼻息肉;C组:全组鼻窦炎伴多发鼻息肉。通过鼻窦CT、鼻内窥镜及手术过程中的解剖情况,记录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钩突肥大、泡状中鼻甲、中鼻甲反张的解剖变异情况。结果:A、B、C 3组患者中,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及钩突肥大检出率差异显著(P<0.05);中鼻甲反张、泡状中鼻甲检出率差异不显著( P>0.05)。结论:鼻腔结构异常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较为常见的结构异常为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及钩突肥大。

    作者:杨中元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PFNA内固定术治疗髖部骨质疏松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PFNA内固定术治疗髖部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的髋部骨质疏松患者共92例,将其均分为观察组46例以及对照组46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采用不同方式治疗,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4/46),对照组总有效率67.4%(31/46)。在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等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4.45%(2/46),对照组为6.5%(3/46),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髋部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具有术后关节恢复时间短,患者创伤较小等诸多特点,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徐雄;钱腾飞;张东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滨州市328例乳腺癌及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红细胞分布宽度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CV)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滨州市中心医院2013年9月~2014年8月间,共计328例乳腺癌及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病历资料和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数据。对全部328例患者根据有无转移淋巴结转移等分为2组,其中有淋巴结转移组计197例,未见淋巴结转移组是131例,患者年龄分布42~65岁,年龄中位数54。2组间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CV 与临床参数间的相关性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乳腺淋巴转移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水平为15.1(13.6~16.3)%,未见淋巴转移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为11.9(12.0~13.6)%,可见乳腺癌有淋巴转移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水平显著高于未见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8673.500,P <0.05)。结论: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值的变化对判断乳腺癌是否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当乳腺癌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13.6%时,应警惕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所以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有一定预警作用。

    作者:刘观斌;崔向芹;段海玲;田文婷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微创保胆内镜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护理观察

    目的:分析微创保胆内镜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护理体会。方法:将7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全面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38例。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SAS评分、SD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加强微创保胆内镜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全面护理,效果显著。

    作者:杨蕾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肿瘤护理的隐患及对策

    目的:研究肿瘤护理的隐患及对策。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把56例肿瘤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一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另一组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加强护理,对比2组患者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解决对策。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护理中的事故发生率为%,护理差错率为%,护患纠纷率为%,对照组患者在护理中的事故发生率为%,护理差错率为%,护患纠纷率为%。观察组患者护理中事故发生率、差错率、纠纷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2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护理工作可以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护理中的安全防范,能降低肿瘤护理中的安全风险,减少护理差错和护患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使肿瘤患者安全得到保障。

    作者:王丽红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Lisfranc损伤1期切复内固定和延期融合治疗的对照分析

    目的:对比Lisfranc损伤的1期切开复位内固定与2期融合治疗的疗效,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4例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纳入研究,1期切复内固定组17例患者,2期融合治疗组17例患者,将2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1期切复内固定组AOFAS评分平均85.8±8.98分,2期融合治疗组评分平均29.9±9.19分。1期切复内固定组Maryland足部评分平均87.9±8.12分,2期融合治疗组评分平均73.2±10.54分。1期切复内固定组5.0个月恢复正常生活,2期融合治疗组术后6.3个月恢复正常生活。结论:Lisfranc损伤1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足部功能改善明显,患者满意度高,2期融合治疗也能明显缓解疼痛,改善功能。

    作者:闫伟;杨莉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血糖水平检测在预测非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意义

    目的:评价血糖水平在预测非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非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在院内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A、B2组,A组为未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B组为在院内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对2组患者在入院第2、4、7天的血糖水平进行检测并比较分析。结果:2组患者在入院第2天血糖水平处在一个较高的范围,但在入院后第4天、第7天B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非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进行血糖水平检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肺部感染,也说明高血糖是引起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杨玉梅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等比重和重比重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粗隆间骨折手术中应用的研究

    目的:对比相同剂量不同比重的布比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CSEA)与单纯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 EA)在老年患者粗隆间骨折手术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以便更好地为此类手术的麻醉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从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病例中,随机抽取90例并分为3组,持续硬膜外麻醉组(Ⅰ组,n=30),重比重腰硬联合麻醉组(0.75%布比卡因:10%葡萄糖=2:1,Ⅱ组,n=30),等比重腰硬联合麻醉组(0.75%布比卡因:脑脊液=2:1,Ⅲ组,n=30),均选L3,4为穿刺点,分别给予不同的麻醉方法,观察3组高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平面,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不良反应等。结果:Ⅱ组和Ⅲ组麻醉成功率明显高于Ⅰ组,麻醉效果更完善(P<0.05);Ⅱ组起效时间快(P<0.05),Ⅰ组慢(P<0.05);3组均有不同程度血流动力学变化,Ⅲ组平稳(P<0.05);Ⅲ组低血压发生率低(P<0.05)。结论:CSEA在老年粗隆间骨折手术中有较高的可行性,其安全性不亚于硬膜外麻醉,其中,等比重较重比重液起效时间更为缓和,血流动力学更稳定,阻滞更完全更适合粗隆间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

    作者:李晓声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心理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对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实施围术期心理护理的干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4年10月收治于我院肝胆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围术期护理,试验组病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围术期心理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SAS、SDS评分实施比较分析。结果:2组患者干预前SAS、SDS 评分的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2组患者SAS、SDS评分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对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实施围术期心理护理,可显著改善该类患者的负性情绪,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田玲玲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手术治疗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的疗效探析

    目的:探究手术治疗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的疗效。方法:选取74例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患者,均分为2组,对照组37例采用保守方法治疗,观察组37例采用手术方法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内脏再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患者更适宜接受急诊手术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邱荣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急性细菌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探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急性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细菌性角膜炎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分别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细菌培养转阴时间(治愈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0.4%、对照组为76.9%,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细菌培养平均转阴时间分别为8.5±1.3天和13.2±2.1天,观察组患者显著短于对照组,且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采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急性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治疗有效率高、起效快、安全性好,颇具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洋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道路交通事故颅脑损伤机制及法医学应用

    目的:分析道路交通事故颅脑损伤机制及法医学应用,为道路交通颅脑损损伤残评定提供参考。方法:应用法医医学理论和统计学软件系统性分析研究交通道路事故颅脑伤伤临床法医鉴定资料。结果:交通事故主要发生在12月份、1月份、6月份,造成颅脑损伤的肇事车辆主要是机动车辆,颅脑损伤152例为脑组织挫伤,其他颅脑损伤包括颅脑骨折、硬膜下出血、脑神经损伤等,不同肇事车辆的轻微伤、轻伤构成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6<0.05,重伤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残评定时间主要集中在伤后半年。结论:道路交通事故颅脑损伤主要发生在25~60岁人群,不同车辆导致的颅脑损伤特点各不相同,在后期伤残评定中一般放在伤后半年。

    作者:祁翼;刘岳霖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甲状腺结节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分析

    目的:对甲状腺结节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简单全面的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36名,用抽签的方法将这36名患者随机分为2个小组,即实验组(n=18)和对照组(n=18)。在围手术期护理当中,我院为实验组予以舒适护理,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护理之后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36名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和术后不良反应出现的情况。结果: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组(n=18)采取舒适的围手术期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n=18)采取常规的围手术期护理满意度,同时,实验组(n=18)术后不良反应的出现明显低于对照组(n=18)。结论:经过实验证明,在甲状腺结节手术治疗当中采取围手术期的舒适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能够达到预期好的治疗效果,围手术期舒适护理在甲状腺结节手术治疗当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张妍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护理进展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药物再灌注治疗及急诊介入再灌注治疗仍然是STEMI的主要治疗策略【2】。早期的紧急救护可以有效的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及改善预后,现将其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朱文君;戴新娟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羊水栓塞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羊水栓塞的诱发因素及临床诊断,探讨预防抢救措施。方法:对5例羊水栓塞的发病诱因、诊断、抢救经过、产妇预后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3例抢救成功,2例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40%。以呼吸困难、突发呼吸心跳骤停起病的病例,抢救成功率低;以阴道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迟发性病例,抢救成功率高。结论:严格遵守产科操作常规,早诊断、早治疗,快速建立呼吸通路,多条循环通路,及早行子宫切除术是降低羊水栓塞的发生和挽救孕产妇生命的关键。

    作者:胡玉娥;高海东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胸腰段脊柱骨折使用经伤椎固定治疗的效果和可靠性。方法:根据我院接收的8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45例患者接受经伤椎固定治疗,对照组43例患者接受跨伤椎固定治疗,对2组患者的JOA、VAS评分和影像诊断来进行治疗效果比较。结果:治疗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JOA和VAS评分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2组患者相比其之前有所变化(P<0.05)。术后Cobb角比治疗前有改善(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Cobb角和矫正丢失度比对照组优秀( P<0.05)。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比其治疗前的前后缘相对高度有明显改善( P<0.05)。矫正度和矫正丢失度比较为观察组优秀(P<0.05)。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接受经伤椎固定治疗效果比跨伤椎固定治疗的效果要好一些,患者获得的预后效果优秀,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赵鹏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中医护理对提高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措施对提高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收集96例心血管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和中医护理,护理周期为8周,比较护理前后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和心理状态改变情况。结果:2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相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干预的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乳腺癌患者实施中医护理,能有效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姜福玲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电喉镜下射频治疗咽喉部乳头状瘤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电喉镜下射频治疗与CO2激光治疗咽喉部乳头状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5例咽喉部乳头状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行电喉镜下射频治疗者20例,纳入观察组,行CO2激光治疗者15例,纳入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咽喉部功能恢复情况及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5.00%,对照组为80.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961,P=0.023);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对照组为13.33%,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x2=8.023,P=0.018)。观察组的复发率为5.00%,而对照组的复发率为20.00%,观察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x2=9.258,P=0.006)。结论:电喉镜下射频治疗咽喉部乳头状瘤,术后患者咽喉部功能恢复良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复发率低等优点,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马金瑞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优质护理在儿科院内感染控制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评价优质护理在儿科院内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19例患儿(常规护理组)和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26例患儿(优质护理组)作为研究对象,常规护理组患儿住院期间予以基础性护理措施,优质护理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环境护理、体位护理、加强常规护理重点、加强陪护管理、实施个体化和人性化的健康教育等优质护理措施,对2组患儿的院内感染情况进行观察,并对2组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胜任力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优质护理组患儿的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系、皮肤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而优质护理组的工作态度、工作质量、病房巡视、反应时间评分及护理胜任力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模式能够显著降低患儿的院内感染发生率,并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胜任力。

    作者:李爱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