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电喉镜下射频治疗与CO2激光治疗咽喉部乳头状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5例咽喉部乳头状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行电喉镜下射频治疗者20例,纳入观察组,行CO2激光治疗者15例,纳入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咽喉部功能恢复情况及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5.00%,对照组为80.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961,P=0.023);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对照组为13.33%,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x2=8.023,P=0.018)。观察组的复发率为5.00%,而对照组的复发率为20.00%,观察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x2=9.258,P=0.006)。结论:电喉镜下射频治疗咽喉部乳头状瘤,术后患者咽喉部功能恢复良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复发率低等优点,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马金瑞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对比Lisfranc损伤的1期切开复位内固定与2期融合治疗的疗效,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4例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纳入研究,1期切复内固定组17例患者,2期融合治疗组17例患者,将2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1期切复内固定组AOFAS评分平均85.8±8.98分,2期融合治疗组评分平均29.9±9.19分。1期切复内固定组Maryland足部评分平均87.9±8.12分,2期融合治疗组评分平均73.2±10.54分。1期切复内固定组5.0个月恢复正常生活,2期融合治疗组术后6.3个月恢复正常生活。结论:Lisfranc损伤1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足部功能改善明显,患者满意度高,2期融合治疗也能明显缓解疼痛,改善功能。
作者:闫伟;杨莉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对比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108例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组给予全髋置换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半全髋置换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中与术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为92.6%,对照组为88.9%%,2组治疗优良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疼痛率、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均具有较好的效果,但疼痛率、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中,全髋置换术更具优势。但对于耐受能力差的患者宜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作者:张成华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研究节段性固定联合伤椎强化治疗对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于我院治疗的112例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56例、对照组56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使用节段性固定联合伤椎强化治疗,对照组采用节段性固定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和伤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椎管容积与Cobb’ s角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中有优的例数28例,明显多于对照组的17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良、中、差的例数无明显差异。结论:节段性固定联合伤椎强化治疗比仅用节段性固定治疗的手术效果更好,值得在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上被推广采用。
作者:王小琴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分析孟鲁司特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重塑的逆转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就诊的6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解痉、抗炎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连续治疗12周。比较2组患者用力肺活量( FVC)、呼气流速( mPEF)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均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测量肺功能显示2组的FV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观察组的FVC、mPEF、FEV1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应用孟鲁司特能够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延缓气道重塑,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朱丽丽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对比相同剂量不同比重的布比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CSEA)与单纯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 EA)在老年患者粗隆间骨折手术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以便更好地为此类手术的麻醉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从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病例中,随机抽取90例并分为3组,持续硬膜外麻醉组(Ⅰ组,n=30),重比重腰硬联合麻醉组(0.75%布比卡因:10%葡萄糖=2:1,Ⅱ组,n=30),等比重腰硬联合麻醉组(0.75%布比卡因:脑脊液=2:1,Ⅲ组,n=30),均选L3,4为穿刺点,分别给予不同的麻醉方法,观察3组高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平面,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不良反应等。结果:Ⅱ组和Ⅲ组麻醉成功率明显高于Ⅰ组,麻醉效果更完善(P<0.05);Ⅱ组起效时间快(P<0.05),Ⅰ组慢(P<0.05);3组均有不同程度血流动力学变化,Ⅲ组平稳(P<0.05);Ⅲ组低血压发生率低(P<0.05)。结论:CSEA在老年粗隆间骨折手术中有较高的可行性,其安全性不亚于硬膜外麻醉,其中,等比重较重比重液起效时间更为缓和,血流动力学更稳定,阻滞更完全更适合粗隆间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
作者:李晓声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地佐辛与舒芬太尼联合应用于小儿骨折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接收并治疗骨科患儿中随机性抽取60例小儿骨折患儿进行研究和分析,ASAⅠ~Ⅱ级,并将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20例。 A组患儿给予地佐辛静脉镇痛,B组患儿给予舒芬太尼静脉镇痛,C组患儿给予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静脉镇痛。观察并记录3组患儿在实施手术4小时、8小时、16小时、24小时、36小时以及48小时后的舒适度评分、疼痛评分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在实施手术以后,3组在各个时间点的舒适度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骨折后的患儿,在手术中使用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静脉镇痛,其效果好,术后疼痛指标和不良反应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并应用。
作者:孙晓丹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和X线钼靶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均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9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了高频超声、X线钼靶、高频超声联合X线钼靶联合诊断,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基准,分析比较以上3种方式的诊断效果。结果:高频超声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为83.3%,X线钼靶诊断准确率为74.4%,高频超声联合X线钼靶诊断准确率为93.3%;超声、X线钼靶各自对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高频超声联合X线钼靶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二者单独进行诊断,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中,高频超声与X线钼靶各有其优势,二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联合使用,能显著提高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姜洋;刘闯峰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前路减压及后路减压2种方式对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不同治疗效果。方法:选择5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且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实施研究,I组28例行前路减压手术,II组28例行后路减压手术,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效果加以比较。结果:I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高于II组,P<0.05。术前,2组运动功能、触觉功能、伤椎高度、Cobb‘s角相比,皆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5周,I组均高于II组,P<0.05。结论:以前路减压手术为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实施治疗,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但是,其疗效明显地优于后路减压手术。
作者:秦雨;赵刚;吴智勇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发展过程中鼻腔结构的异常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患者527例,根据鼻息肉级别分为A组:鼻窦炎伴单发鼻息肉;B组:鼻窦炎伴多发鼻息肉;C组:全组鼻窦炎伴多发鼻息肉。通过鼻窦CT、鼻内窥镜及手术过程中的解剖情况,记录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钩突肥大、泡状中鼻甲、中鼻甲反张的解剖变异情况。结果:A、B、C 3组患者中,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及钩突肥大检出率差异显著(P<0.05);中鼻甲反张、泡状中鼻甲检出率差异不显著( P>0.05)。结论:鼻腔结构异常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较为常见的结构异常为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及钩突肥大。
作者:杨中元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与乳腺纤维腺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87例乳腺纤维瘤患者和31例乳腺癌患者,对其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87例乳腺纤维瘤患者的高频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为89.66%,乳腺癌的符合率为90.32%。乳腺纤维瘤和乳腺癌的超声表现有一定相似性,但典型表现差异明显。乳腺纤维瘤的0级、1级血流信号高于乳腺癌,2级、3级血流信号低于乳腺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对乳腺纤维瘤、乳腺髓样癌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作为两者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作者:胡影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分析羊水栓塞的诱发因素及临床诊断,探讨预防抢救措施。方法:对5例羊水栓塞的发病诱因、诊断、抢救经过、产妇预后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3例抢救成功,2例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40%。以呼吸困难、突发呼吸心跳骤停起病的病例,抢救成功率低;以阴道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迟发性病例,抢救成功率高。结论:严格遵守产科操作常规,早诊断、早治疗,快速建立呼吸通路,多条循环通路,及早行子宫切除术是降低羊水栓塞的发生和挽救孕产妇生命的关键。
作者:胡玉娥;高海东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评价踝关节镜探查清理踝关节并外侧副韧带重建治疗踝关节慢性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4月~2013年6月,应用踝关节镜探查清理踝关节并外侧副韧带重建的手术方式,对30例踝关节慢性不稳患者进行治疗。应用AOFAS评分进行术前及术后临床功能评价。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关节功能明显改善。膝关节AOFAS评分术前51.25±2.23分,术后2年临床功能评分分别为:86.43±4.63分,术前与术后临床功能评分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踝关节镜探查清理踝关节并外侧副韧带重建治疗踝关节慢性不稳,是一种安全、创伤小、效果肯定、能够延缓关节炎发展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国胜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对比DHS和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64例股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把64例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一组为对照组,给予DHS固定手术,另一组为观察组,给予PFNA固定术。对2组患者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手术时间和髋关节恢复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髋关节恢复等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P<0.05)。结论:PFNA与DHS这2种材料都能应用于股骨近端骨折进行固定,而PFNA对患者的创伤更小,可以更牢靠的固定,可以使患者及早恢复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天清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依循随机平均分配原则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行传统开腹胆囊切除,观察组实施LC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引流量、肠蠕动恢复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引流量、肠蠕动恢复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对照组为20%,2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急性胆囊炎临床应用LC术,效果显著,安全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连小艳;李拉杰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4年3月间在我科接受治疗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11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单药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心功能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治疗疗效、不良反应等。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心功能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各项心功能指标和临床治疗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而且可以改善心脏功能,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值得临床中推广。
作者:张帅;郭魏魏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胆管纤维镜取石术与腹腔镜联合纤维胆管镜取石术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0例胆结石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差异均分为2组,其中采取小切口胆管纤维镜取石术的35例设为A组,采取腹腔镜联合纤维胆管镜取石术的35例设为B组,对比2组疗效与并发症情况。结果:B组中转开腹率与结石残留率明显较A组高(P<0.05),其余各项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组并发症率依次为31.43%与25.71%,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A组胆漏发生率相对更高,而急性胰腺炎与胆道感染的发生率B组相对较高。结论:小切口胆管纤维镜取石术与腹腔镜联合纤维胆管镜取石术均为保胆取石的微创手术,临床应用各具优势,进行术式选择时应依据患者客观需求,并注重减轻其痛苦与提升疗效。
作者:董志毅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高脂血症应用不同剂量辛伐他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80例老年高脂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用药剂量的不同将本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低剂量的辛伐他丁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高剂量的辛伐他丁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几率以及治疗后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结果:2组患者均未表现出明显不良反应,2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对比结果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的对比结果均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酯含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之间的对比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高剂量辛伐他丁治疗老年高脂血症临床效果更佳,且不会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具有一定的用药安全性,其可有效控制老年患者高脂血症的病情发展、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耿石美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究手术治疗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的疗效。方法:选取74例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患者,均分为2组,对照组37例采用保守方法治疗,观察组37例采用手术方法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内脏再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多发性骨关节创伤患者更适宜接受急诊手术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邱荣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方法:将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20例老年腹股沟斜疝患者随机分为开腹无张力填充式腹股沟疝修补术组(开放组)或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组(腹腔镜组),每组60例,比较2种术式的疗效。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与开放组相比,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在术后2小时、24小时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开放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及术后疝复发,开放组和腹腔镜组发生阴囊血肿的例数均为2例,发生异物感硬结的例数分别为5例和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斜疝都是安全和有效的。与开放式手术相比,腹腔镜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并发症较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广文;肖春林;周立新;严辉弟 刊期: 2015年第23期
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社区中心就诊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生的肺炎。 CAP患者的初始抗菌药物治疗均为经验性治疗,初始抗菌药物的选择对患者的预后和总体诊疗费用均产生很大的影响。氨苄西林舒巴坦钠是氨苄西林为半合成的光谱青霉素,属氨基青霉素类。系通过与细菌主要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s)结合,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起抗菌作用。起作用特点是光谱,不耐青霉素酶。舒巴坦本身抑菌作用较弱,是一种竞争性、不可逆的β内酰胺酶抑制药,与氨苄西林联合应用后,可增加氨苄西林抗多种β内酰胺酸降解的能力,对氨苄西林产生明确的增效作用。左氧氟沙星是第3代氟喹诺酮类药物,是氧氟沙星的左旋体,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的DNA回旋酶,阻断DNA复制,防止细胞体、细胞核的分裂及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起到杀菌作用。其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不仅有效覆盖CAP的主要致病菌即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等。而且对厌氧菌、分枝杆菌等也有良好的抗菌效果。我社区中心自2011年2月~2014年2月治疗的 CAP成年患者100例,年龄20~70岁,2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的成年CAP诊断标准,无心、肝、肾、造血系统合并症。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氨苄西林舒巴坦钠+左氧氟沙星注射液50例,对照组头孢替唑钠注射液50例,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药费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白凤桐;王英鸽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回顾分析应用Parietene ProGrip聚丙烯和聚乳酸复合补片与UHS补片2种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治疗成人腹股沟疝中临床应用比较。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间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290例成人腹股沟疝病人,均采用前路开放性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其中137例病人采用Parietene ProGrip聚丙烯和聚乳酸复合补片,153例病人采用UHS补片,按使用不同补片修补方式分为ProGrip组(比较组)和UHS组(对照组)。观察比较2组中的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日、术后切口并发症(包括术后切口发生血肿、血清肿、切口感染)。结果:2组病人在手术时间上有显著性差异(P<0.001),在术后平均住院日上无显著性差异(P=0.825),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36)。结论:在成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使用Parietene ProGrip聚丙烯和聚乳酸复合补片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郭金培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究多潘立酮联合阿米替林治疗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资料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本院接收的117例消化不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将患者分成2组,研究组56例予多潘立酮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对照组61例予多潘立酮治疗,分析2组临床疗效、临床生理指标以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经治疗,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4.64%,显著高于对照组78.69%,且临床生理指标各项检测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潘立酮联合阿米替林治疗消化不良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马丽娟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氧驱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治疗(氨茶碱+酮替芬治疗),观察组患儿接受常规治疗+氧驱雾化呼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治疗7天后,比较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80.0%),组间差异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0)显著低于对照组(10.0%),组间差异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氧驱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用于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治疗,疗效满意,安全性较好,建议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该疗法。
作者:孙一宁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分析PFNA内固定术治疗髖部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的髋部骨质疏松患者共92例,将其均分为观察组46例以及对照组46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采用不同方式治疗,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4/46),对照组总有效率67.4%(31/46)。在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等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4.45%(2/46),对照组为6.5%(3/46),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髋部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具有术后关节恢复时间短,患者创伤较小等诸多特点,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徐雄;钱腾飞;张东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闭合牵引复位股骨近端螺旋刀片防旋髓内钉( 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及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股骨粗隆间及粗隆下骨折的老年患者均采用C臂透视下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观察此种方式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复位情况和疗效。结果: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骨折复位良好,内固定可靠,术后疼痛部位明显减轻,随访时间6个月~1年,术后活动早,愈合时间早。结论:PFNA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及粗隆下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可早期活动,操作简单,临床上较适合老年性手术的患者推广使用。
作者:李晓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研究更昔洛韦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耳部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选自2013年6月~2014年5月,在我院治疗耳部带状疱疹疾病的10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2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内用更昔洛韦,维生素B1,甲钴胺,外用阿昔洛韦软膏,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病症、体征、皮疹变化、疼痛程度等,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是92.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70.00%,由此可见,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故此,2组耳部带状疱疹疾病患者对比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耳部带状疱疹,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作者:石海燕;刘强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究冠心病应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疗效对比结果。方法:择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到我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74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7例)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参照组(37例)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TC、TG、LDL-C及HDL-C指标的改善效果显著,且实验组的总有效率(97.30%)和不良反应发生率(13.51%)明显优于参照组(81.08%,35.14%),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存质量。
作者:宋丽娟;宋孝福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阑尾炎患者临床使用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的效果,探讨哪种手术治疗更加优秀。方法:根据2012~2013年我院的5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将这些患者分组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均有25例,开腹组患者接受开腹手术治疗,腹腔镜组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依次为96.00%、4.00%、10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4.00%、16.00%、88.0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腹腔镜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上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阑尾炎临床中可以通过开腹手术和腹腔镜进行治疗,而腹腔镜手术的优点比较多,患者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患者接受度高,满意度高,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佟秉权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观察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方式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复发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愈合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妊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且可提高术后妊娠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常静;郭凤莲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析甲状腺癌进行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入选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甲状腺癌患者76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进行甲状腺全切术,对照组进行甲状腺近全切术,比较2组的临床有效率、转移、复发、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9.5%、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2=15.52,P<0.05)。结论:甲状腺癌进行甲状腺全切术治疗,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海彦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 PE)治疗各类急慢性重症肝炎时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住院的60例重症肝炎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情况进行随机分组比较。结果:PE治疗后血清前白蛋白( PA)、胆碱脂酶( 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均升高(P<0.05),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均下降(P<0.05),提示生化指标等均明显改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0%,PE组总有效率为86.7%。结论: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PE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生化指标和临床症状,是重症肝炎治疗过程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苏琴;赵媛;张建军;王雪梅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研究探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急性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细菌性角膜炎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分别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细菌培养转阴时间(治愈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0.4%、对照组为76.9%,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细菌培养平均转阴时间分别为8.5±1.3天和13.2±2.1天,观察组患者显著短于对照组,且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采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急性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治疗有效率高、起效快、安全性好,颇具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洋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研究探讨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治疗方法。方法:2组患者经不同方案治疗后,将住院时间以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49.15±5.03天,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35.63±5.32天。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T=11.68,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0.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29,P<0.01)。结论:在治疗肺心病、冠心病的基础上,还接受肺部感染治疗,保持肺部通畅,并接受适当营养治疗,能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李兆奇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分析讨论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80例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感染、保肝护肝、补充白蛋白,观察组患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拉米夫定口服治疗,分别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对其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进行比较,并计算各组患者HBV-DNA转阴率。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是80.0%和57.5%,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相比具有显著差异,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肝功指标及HBV-DNA转阴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够同时发挥迅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和促进临床症状的改善、肝功能恢复的作用,颇具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何秀岩;段海霞;郭岩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分析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相关性,减少由于心血管病而导致死亡的糖尿病患者人数。方法:对从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40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治疗方法、临床疗效与病症相关性。结果:本组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均采取早期治疗,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治疗有效率为100%,并未发生并发症与死亡情况。结论:对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有效预防措施,调整生活方式,临床合理用药,均能获得一定效果。
作者:李勇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病例选择、手术方法及手术技巧的问题。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03年~2013年开展的1262余例LC手术对病例的选择,手术方法及技巧的体会。结果:LC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各方面比较优势明显。结论:胆囊的良性疾病均可行LC术,但并非均适用LC。
作者:刘武;唐德涛;邓兵;艾萍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EMR)及粘膜剥离术( ESD)在早期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早期消化道肿瘤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33例给予内镜黏膜剥离术( ESD术)治疗,对照组27例患者给予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EMR)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明显优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术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临床效果显著,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作者:黄金链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联合替加氟方案作为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进展期胃癌的近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符合新辅助化疗+手术组入组条件的进展期胃癌患者41例。术前行奥沙利铂联合替加氟方案化疗2个周期,进行化疗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符合手术切除标准者再进行胃癌手术切除。另有43例常规手术组进展期胃癌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新辅助化疗+手术组41例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后的临床有效率(CR+PR)为68.29%(28/41),毒副反应耐受性良好。新辅助化疗+手术组、常规手术组R0手术切除率分别为75.61%和5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奥沙利铂联合替加氟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在进展期胃癌近期疗效较好,能够提高R0手术切除率,且耐受性良好。
作者:胡建鹏;辛庆锋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对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筛查中的作用做进一步的探讨。方法:选取从2012年9月~2013年9月采取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其中有110位患者经过MRI检查以后确诊为脑梗死,有90位患者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并选取同期的100位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进行对比。结果: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颈动脉分叉部位内膜中层厚度方面,脑梗死组明显比对照组与TIA组高(P<0.05)。在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以及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值方面,TIA组低于脑梗死组,脑梗死组低于对照组。在血管搏动指数以及血管阻力指数方面,TIA组高于脑梗死组,脑梗死组高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斑块是筛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内容,其中斑块的形成同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作者:史艳松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分析胸腰段脊柱骨折使用经伤椎固定治疗的效果和可靠性。方法:根据我院接收的8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45例患者接受经伤椎固定治疗,对照组43例患者接受跨伤椎固定治疗,对2组患者的JOA、VAS评分和影像诊断来进行治疗效果比较。结果:治疗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JOA和VAS评分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2组患者相比其之前有所变化(P<0.05)。术后Cobb角比治疗前有改善(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Cobb角和矫正丢失度比对照组优秀( P<0.05)。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比其治疗前的前后缘相对高度有明显改善( P<0.05)。矫正度和矫正丢失度比较为观察组优秀(P<0.05)。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接受经伤椎固定治疗效果比跨伤椎固定治疗的效果要好一些,患者获得的预后效果优秀,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赵鹏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CV)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滨州市中心医院2013年9月~2014年8月间,共计328例乳腺癌及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病历资料和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数据。对全部328例患者根据有无转移淋巴结转移等分为2组,其中有淋巴结转移组计197例,未见淋巴结转移组是131例,患者年龄分布42~65岁,年龄中位数54。2组间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CV 与临床参数间的相关性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乳腺淋巴转移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水平为15.1(13.6~16.3)%,未见淋巴转移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为11.9(12.0~13.6)%,可见乳腺癌有淋巴转移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水平显著高于未见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8673.500,P <0.05)。结论: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值的变化对判断乳腺癌是否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当乳腺癌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13.6%时,应警惕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所以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有一定预警作用。
作者:刘观斌;崔向芹;段海玲;田文婷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长春西汀与甲钴胺片联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住院患者65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3例)与对照组(32例),2组均予以糖尿病常规治疗,对照组另采用甲钴胺片口服治疗14天,实验组加采用长春西汀与甲钴胺片联用治疗14天。观察2组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达到91.4%,而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只有60.0%,2组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实验组尺神经、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率及胫神经运动传导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取长春西汀与甲钴胺片联用的药物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甲钴胺片的治疗效果,且联用药物治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谈雪梅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分析不同方法治疗儿童乳牙根尖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96例乳牙根尖周炎患儿临床资料,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氧化锌碘仿糊剂治疗,研究组予以根管内注射Vi-tapex糊剂治疗,分析2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77.08%,治疗后SBI、PD、PLI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itapex糊剂较之氧化锌碘仿糊剂治疗乳牙根尖周炎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并改善牙周袋深度等临床监测指标水平。
作者:张傲雪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研究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和切开复位内固定2种方法对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情况。方法:将全部患者平均分为置换组和复位组2组,对置换组患者行肱骨头人工置换手术,对复位组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及内固定手术。结果:置换组全部患者中,42例评分为优秀,14例评分为良好,优良率高达91.8%;复位组患者中,43例评分为优秀,11例评分为良好,优良率高达88.5%。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和切开复位内固定2种方法对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治疗中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作者:王秀超;时战岭;谢文聪;李燕子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叶切除术在甲状腺结节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54例患者,其接受甲状腺叶切除术治疗,设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早期在我院接诊的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接受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设为对照组,2组患者接受不同的临床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在接受不同治疗情况下,2组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指标、术后感染、再手术率对比,差异均较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在甲状腺结节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甲状腺叶切除术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陈冬;边明星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收治的156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78)和观察组(n=78)。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氧化应激指标和肺功能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用力肺活量和第1秒肺活量/用力肺活量明显升高,丙二醛(MDA)明显降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以抑制氧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引起的机体组织损伤,有利于促进患者临床康复。
作者:曲伟峰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评价氢氧化钙糊剂和碘仿糊剂用于根尖诱导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14年1月在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县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110例8~20岁的患者的126颗牙根未发育完全的患牙,随机分为Ca(OH)2组和vi-tapex糊剂组,分别应用Ca(OH)2糊剂和vitapex糊剂进行根尖诱导成形术,术后随访2年并对比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Ca (OH)2组总有效率82.8%,糊剂总有效率9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vitapex糊剂在临床上疗效显著,是一种理想的根尖诱导材料。
作者:梁雪云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利用大白兔股骨节段性缺损模型研究磷酸钙骨水泥( CPC)柱骨愈合能力,比较肌肉和骨膜分别包绕对CPC柱成骨和吸收的影响。方法:CPC柱固化后行扫描电镜观察微结构,X线衍射分析固相成分。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股骨中段截骨15 mm,8孔钢板置于股骨外侧,上下分别以3枚皮质骨螺钉固定,制备骨缺损模型。 A组切除骨膜、B组保留骨膜、C组肌肉包绕CPC、D组骨膜包绕CPC。分别于第4、8、12周处死,取标本行X线检查、生物力学及HE染色组织学分析。结果:水泥表面分布不规则颗粒状晶体,微孔分布均匀,直径10μm左右。固相分析主要为羟基磷灰石衍射峰。 X线片示A组4周少量斜形骨痂相向性生长;8周3只骨连接;12周4只骨连接。 B组4周较多骨痂生长;8周4只骨连接;12周均骨连接。 C组4周CPC和股骨界面清晰;8周界面模糊,部分骨痂从CPC旁侧生长;12周4只在CPC旁侧形成连续性骨痂,1只被新生骨痂包裹。 D组4周CPC和股骨界面模糊;8周有较多骨痂从CPC旁侧生长;12周CPC被新生骨痂包裹。 CPC柱均保持植入轮廓,无破碎或溶解。股骨抗弯曲强度测试术后8、12周的抗弯曲强度明显增高, A、B2组和C、D2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组织学观察A、B组术后4周骨缺损为纤维组织填充,第8、12周骨愈合标本的骨小梁排列规则。 C组4周股骨两端与CPC界限清楚,肌肉包绕,8周CPC表面有新骨形成。第12周新骨和CPC接触较紧密,少量骨组织长入CPC;D组4周两端股骨与CPC界面可辨,骨膜包绕,中间区未见新骨,第8周新骨形成增多,CPC内有少量新骨长入,第12周新骨和CPC界面模糊,新骨长入增多。结论:植入兔股骨节段缺损的CPC柱骨愈合反应好,吸收有限。 CPC填充股骨的机械强度比正常骨愈合后股骨的强度弱。
作者:王大伟;潘朝晖;赵玉祥;栾兆新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观察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2型糖尿病( T2DM)下肢动脉闭塞( PAD)的有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94例糖尿病性PAD患者,按照随机数列表分为对照组48例,住院期间给予前列地尔、甲钴胺、羟基红花素注射液、西洛他唑联合治疗7~14天,出院后单独给予西洛他唑口服1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住院或出院均给予首次600mg,后150mg/d连续7天,后改为75mg/d连续8周。评价氯吡格雷治疗DM所致的PAD的临床效果、血流动力学及下肢溃疡坏死率。结果:治疗组显效率(75.0%vs 54.3%, P=0.036)、总有效率(95.8%vs 80.4%, P=0.02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6个月内再次发生溃疡坏疽发生率为2.0%,对照组为13.0%,2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治疗组ABI改善程度(0.94±0.23 vs 0.72±0.31)、足背动脉血流速度(38.2±3.9 vs 33.5±2.8),腘动脉血流速度(68.2±8.9 vs 56.8±5.8)改善均优于对照组,2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27.3±14.8%vs 38.4±12.6%),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2组发生的不良反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DM所致的PAD具有一定的疗效,可用于预防下肢溃疡发生率。
作者:李林;何永城;李旭盛;李群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小儿过敏性紫癜与肺炎支原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4年12月,在福州儿童医院就诊的新发过敏性紫癜的患儿112例为病例组,同期非过敏性紫癜患儿112例为对照组。采用应用凝集法进行-MP检测,采用13C标记的尿素法检测幽门螺杆菌。分析小儿过敏性紫癜与肺炎支原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无相关性。结果:病例MP阳性者34例,阳性率为30.35%,对照组12例,阳性率为10.71%;病例组C13呼气试验阳性者30例,阳性率为26.79%,对照组16例,阳性率为14.29%。病例组MP和C13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优时比OR=2.83。结论:小儿过敏性紫癜与肺炎支原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相关性。
作者:林世光;曾晓明;吴雪梅;林珊;张忠龙;郭瑞官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评价优质护理在儿科院内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19例患儿(常规护理组)和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26例患儿(优质护理组)作为研究对象,常规护理组患儿住院期间予以基础性护理措施,优质护理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环境护理、体位护理、加强常规护理重点、加强陪护管理、实施个体化和人性化的健康教育等优质护理措施,对2组患儿的院内感染情况进行观察,并对2组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胜任力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优质护理组患儿的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系、皮肤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而优质护理组的工作态度、工作质量、病房巡视、反应时间评分及护理胜任力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模式能够显著降低患儿的院内感染发生率,并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胜任力。
作者:李爱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28例患者的淋巴瘤细胞均表达CD20、CD79或LCA,但并不表达EBv。结论:了解并熟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对准确诊断、避免误诊有重要意义。
作者:尚玲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分析道路交通事故颅脑损伤机制及法医学应用,为道路交通颅脑损损伤残评定提供参考。方法:应用法医医学理论和统计学软件系统性分析研究交通道路事故颅脑伤伤临床法医鉴定资料。结果:交通事故主要发生在12月份、1月份、6月份,造成颅脑损伤的肇事车辆主要是机动车辆,颅脑损伤152例为脑组织挫伤,其他颅脑损伤包括颅脑骨折、硬膜下出血、脑神经损伤等,不同肇事车辆的轻微伤、轻伤构成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6<0.05,重伤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残评定时间主要集中在伤后半年。结论:道路交通事故颅脑损伤主要发生在25~60岁人群,不同车辆导致的颅脑损伤特点各不相同,在后期伤残评定中一般放在伤后半年。
作者:祁翼;刘岳霖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肾损害患者血管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9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划分为肾损害组与无肾损害组,并对2组资料进行t检验、x2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类风湿关节炎肾损害组年龄、尿酸和收缩压是脉搏波速度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或P<0.01);尿酸、收缩压和肾小球滤过率是血流介导的扩张反应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或P<0.01)。结论:类风湿关节炎肾损害组血管功能损害较无肾损害组加重。类风湿关节炎累及肾脏后,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尿酸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这些因素可进一步加重血管功能损害。
作者:张媛;赵清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分析彩超检查诊断壶腹部、胰头占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治疗的56例胰腺壶腹部、胰头部占位病变患者,均应用彩超进行检查,并通过病理实验确诊。结果:术前彩超检查确诊:腹部癌者24例,胰头癌者26例,误诊为壶腹结石者2例;总胆管下段结石者2例,慢性胰腺炎误诊成胰头癌者2例。与病理实验确诊结果相比,彩超诊断的符合率约为89.29%。结论:彩超检查壶腹部、胰头占位性病变的准确性较高,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刘品兰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奥美拉唑与硫糖铝联用治疗急性出血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4年7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104例急性出血性胃炎患者,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单纯给予奥美拉唑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奥美拉唑与硫糖铝联用进行治疗,对比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6.15%)显著高于对照组(73.0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奥美拉唑与硫糖铝联用治疗急性出血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罗丹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局麻下行老年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总结分析我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211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采用局麻下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总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等。结果:211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手术时间35~105分钟,平均55分钟;术后下床活动时间2小时~24小时,平均10小时;总住院天数3~7天,平均4.5天。其中3例出现脂肪液化,4例出现皮下瘀血,3例出现阴囊积液,经穿刺抽液后治愈;均无切口感染、复发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局麻下行老年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并发症少,其治疗效果安全可靠,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作者:陈锭光;詹尚欣;黄国连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研究患毛细支气管炎的小儿实施特布他林、布地奈德、氨溴索3药联合雾化吸入治疗的具体方式及实际效果。方法:从本医院2013年2月~2014年7月住院的毛细支气管炎小儿病人中抽出74例,依照患儿住院时间顺序,把先住院的37例患儿归纳到实验组,其他后住院的37例患儿纳入对照组。使用特布他林药物通过雾化吸入形式治疗对照组,采取特布他林、布地奈德、氨溴索3药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实验组。记录每个患儿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再对数据资料实施研究。结果:采取不同用药方案之后,对照组患儿仅有28例康复,康复率是75.68%,实验组35例患儿康复,康复率高达94.59%,对比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实验组均比对照组更好(P<0.05)。结论:采取特布他林、布地奈德、氨溴索3药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康复率升高,疗效显著,值得医院对该方案进行普及。
作者:李杰;王啟燕;唐晓燕;罗洁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回顾性总结关节镜下儿童膝关节滑膜炎术后康复护理方法,并观察其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本院收治的28例滑膜炎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康复护理方法,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统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28例患者均未出现关节黏连、感染等并发症,有1例患者术后复发,复发率为3.57%。 Chi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优、良、尚可、差的例数分别为15例、10例、2例、1例,所占比例分别为53.57%、35.71%、3.14%、3.57%,总优良率为89.29%,与治疗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患者术前术后的Chi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滑膜炎关节镜术后给予一定的康复护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
作者:杜恩玉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在COPD急性发作早期和延迟治疗的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COPD患者230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15例患者采用早期给予呼吸机辅助治疗法,对照组115例患者则采用延迟给予呼吸机辅助治疗法。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以及疗效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气管插管率,患者病情好转率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无创呼吸机在COPD患者早期使用的治疗效果高于延期使用,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济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观察2种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前列腺汽化电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ASAI~Ⅱ级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 A)和硬膜外麻醉组( B),每组各40例。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 MMSE)评分评估患者术前24小时、术后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的认知功能。结果:A组患者MMSE值在术后12小时、24小时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小时、72小时恢复至术前24小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组MMSE值在术后各时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B组相比,A组MMSE值在术后12小时、24小时点显著降低(P<0.05)。结论:全身麻醉比硬膜外麻醉更容易引起老年前列腺汽化电切除术患者术后24小时内POCD的发生。
作者:石世坚;何忠承;朱元嵩;邢祖民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血液透析中心于2013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52例糖尿病性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具体包括血管通路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干预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等5个方面。结果:43例病情得到有效控制,7例放弃治疗或转院者,1例死于高血压脑病,1例死于肺内感染,均未出现内瘘部位感染,出现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心力衰竭等急性并发症,经及时治疗后均恢复正常。结论:针对糖尿病性慢性肾功能患者的临床特点,在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应配合给予积极系统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可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饮食运动习惯,改善不良心理状态,确保血管通路良好,及时纠正急性并发症,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朱莉;刘益颖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保妇康栓联合微波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效果,并对其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2012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90例慢性宫颈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微波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保妇康栓进行治疗,2组患者均给予综合护理,对2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8.89%,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微波联合药物治疗的同时对慢性宫颈炎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促进了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余振霞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分析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介入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4年4月收治的90例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均接受介入溶栓治疗。随机方法分组,围术期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加强健康教育。对比分析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率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行介入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过程中加强健康教育,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增进护患关系。
作者:阎春梅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对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实施围术期心理护理的干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4年10月收治于我院肝胆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围术期护理,试验组病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围术期心理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SAS、SDS评分实施比较分析。结果:2组患者干预前SAS、SDS 评分的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2组患者SAS、SDS评分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对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实施围术期心理护理,可显著改善该类患者的负性情绪,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田玲玲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护理体会。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经腹腔镜输卵管妊娠手术治疗的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把66例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一组为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另一组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患者,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下治疗输卵管妊娠,经过护理干预可以取得极佳的临床治疗效果,护理人员要观察患者临床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仉玉华;王玲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在异位妊娠护理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异位妊娠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86例异位妊娠患者进行循证护理,把86例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一组为对照组,以常规的护理方法,分析43例患者行循证护理前的生命质量和不良反应,另一组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43例患者行循证护理干预后的生命质量和不良反应。2组患者生命质量与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2组患者经过对比,观察组患者生理和心理、健康情况等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焦虑与抑郁的情绪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2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位妊娠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可以有效缓解不良的情绪,提高生存质量,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玲;仉玉华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治疗下肢骨折患者中的疗效。方法:收集在我院治疗的386例下肢骨折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3例,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的骨科护理,观察组患者予以舒适护理,护理干预后比较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下肢功能恢复情况、疼痛评分等。结果:舒适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常规骨科护理组,下肢功能恢复情况及疼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骨折患者实施舒适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缓解患者的疼痛,加快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马云霞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分析循证护理对普外科患者术前心理状态以及围手术期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接受普外科手术治疗的84例患者,以随机方式将其分成2个小组,每组42例患者,并命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则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并将2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应用不同护理模式,取得的应用效果也不尽相同,但实验组患者取得的应用效果更为显著,其术前心理恐惧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且围手术期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有意义。结论:对于接受普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模式,可以取得确切的应用效果,降低患者术前恐惧心理的发生,提高患者围手术期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王鑫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骨折患者临床护理中优质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10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情况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患者临床护理中的优质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许文秀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研究探讨从手术护理前准备、手术中护理协调配合、手术后巡回护士医疗器械处理3个环节,形成完善的上颌牙齿前突拔牙矫治手术护理体会。结论用于日后做好全面系统的护理配合相关工作,从而提高矫治手术的质量和效率,避免手术感染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我院在2011年12月~2014年5月期间内接收并进行上颌牙齿前突拔牙矫治术患者20例病例进行收集,回顾性的分析和理论研究,对收集20例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评估,研究探索错牙合机制,制定有效的矫治方案,降低拔除双侧上颌第1双尖牙齿,运用方丝弓矫治器开展矫治工作。结果:患者在正畸矫治前后上颌前牙突度产生变化,向前突出上牙进行内收,前牙覆盖关系正常,患者软组织凸面得到改善。结论:患者上颌牙齿经过前突矫治后有助于上颌和上牙弓突出程度的降低,使软硬组织之间的形态结构相统一,对于上牙弓的改善是肯定并且持续的。
作者:付宇红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分析腹腔镜下为患者进行脾切除手术的临床护理方式,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围手术期护理配合,改善患者的预后。方法:2009~2011年我院共有21例腹腔镜行脾切除手术治疗患者,我们为其提供了优质的围手术期护理配合服务,术前准备好手术物资,术中和医生配合,术后对患者进行护理。结果:腹腔镜行脾切除手术治疗的21例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尽管在手术中出现了2例出血病例,但是处理得当,患者均顺利的接受了手术治疗,无并发症病例出现。结论:腹腔镜行脾切除手术临床需要良好的护理配合,才能够提升手术成功率,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作者:汤军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腰间盘突出症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患者的护理方法,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方法: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肢体功能锻炼,加强基础护理,对病情进行观察,做好康复指导。结果:50例患者经过科学的护理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加强腰间盘突出症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患者的护理,有利于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丛广霞;于丽敏;赵艳丽;张桂芹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分析微创保胆内镜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护理体会。方法:将7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全面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38例。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SAS评分、SD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加强微创保胆内镜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全面护理,效果显著。
作者:杨蕾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分析普外科腹腔引流管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根据我院的160例接受腹腔引流护理的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临床中通过对引流管进行护理,增加了患者临床安全性,给患者提供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腹腔引流在外科手术中使用较多,能够及时的将血液和渗液排出,避免了患者的感染问题。临床中我们护理的时候除了满足患者的需求之外,对患者的心理给予关怀,提供健康指导也是职责之内的事情。
作者:王洪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的血液透析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全面系统的保护性护理,分析2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使用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生活质量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平均使用寿命明显长于对照组,平均内瘘血流量明显大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保护性护理措施能有效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叶永会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护理配合方法及要点,为临床手术配合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3例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手术护理要点进行经验总结。结果:23例手术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胃肠功能及切口恢复良好。结论:护士的责任心和娴熟的技术操作,术前各种仪器和物品的充分准备,患者体位的正确摆放,与手术医师密切配合,对无菌技术和无瘤技术的严格执行,是确保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作者:金越亭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4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把48例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一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另一组为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护理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和复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给予循证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和复发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曹亚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分析口腔门诊中患者疼痛的心理护理情况和方式,对患者因疼痛产生的负面情绪进行针对性处理,改善护理效果。方法:根据我院接受口腔门诊治疗的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患者因为疼痛所产生的心理负面情绪,对这些负面情绪进行护理,为临床提供护理指导。结果: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情绪稳定,接受治疗比较顺利。结论:口腔门诊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对于缓解患者的疼痛,提升治疗依从性具有较大的帮助,这也是从侧面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让患者获得安全的治疗。
作者:李丽娜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肿瘤的临床护理特点及护理方法,提高患者康复率。方法:对2012年5月~2014年4月在我院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8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患者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结果:所有患者腹腔镜手术经护理后并未出现并发症,均痊愈或好转出院。结论:对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进行预见性护理,可以加速患者术后康复,减少术后疼痛和不适,预防术后并发症等,对患者康复有较好的作用。
作者:姚英娜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分析创伤性骨折患者行舒适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9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舒适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舒适度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舒适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提高舒适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李东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分析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以及效果。方法:将我院妇产科于2013年9月~2014年7月收治的的98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使用常规护理和人性化护理,对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抑郁、焦虑状态、治疗性护理、健康教育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人性化护理运用在妇产科手术患者中,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且有利于患者的治疗,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同时还能够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作者:张兆梅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全程优质护理在经皮肾镜超声吸附碎石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行经皮肾镜超声吸附碎石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全程优质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2组患者术前体温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30分钟、术后及苏醒时体温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程优质护理在经皮肾镜超声吸附碎石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季天姝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总结了57例老年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术前心理护理、饮食指导、胃肠道准备,术后胃管护理、饮食护理、呼吸道管理、并发症的预防和出院指导等。结果:57例患者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康复出院。结论:优质、全面、系统的专科护理保证了手术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作者:宁洁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分析腹腔镜行结直肠癌手术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3月~2014年6月治疗的36例腹腔镜行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本次研究的36例结直肠癌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9.3±0.3天,平均出血量64.7±10.4mL,36例患者均完成手术,并未出现出血、感染、口漏、口狭窄等问题,患者正常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通过有效的护理,可以提高腹腔镜行结直肠癌手术成功率,降低医患纠纷,减少并发症出现几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桂俊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对甲状腺结节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简单全面的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36名,用抽签的方法将这36名患者随机分为2个小组,即实验组(n=18)和对照组(n=18)。在围手术期护理当中,我院为实验组予以舒适护理,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护理之后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36名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和术后不良反应出现的情况。结果: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组(n=18)采取舒适的围手术期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n=18)采取常规的围手术期护理满意度,同时,实验组(n=18)术后不良反应的出现明显低于对照组(n=18)。结论:经过实验证明,在甲状腺结节手术治疗当中采取围手术期的舒适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能够达到预期好的治疗效果,围手术期舒适护理在甲状腺结节手术治疗当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张妍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物质依赖患者的特点和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采用对30例物质依赖患者的主要对药物依赖和酒精依赖患者护理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及护理住院10~450天后全部出院,复发住院5例,出院后5个月内复发住院16.66%。结论:护理人员应具有耐心、细心和责任心,针对患者的个性特点和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使病人早日脱瘾,全面康复。
作者:周丹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早期应用锥颅溶吸术治疗术后护理。方法:本次选取高血压脑出血早期患者50例,均为我院神经外科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采用锥颅溶吸术治疗,在术后加强整体、全面的护理干预。结果:选取的患者好转出院率为95%,死亡2例,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认知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早期采用锥颅吸溶术治疗的患者,加强术后整体、全面护理,可大程度保持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宋鸿娟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对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4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患者给予中医护理,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护理前后的肺功能改善情况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后肺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医护理可以明显提高COPD稳定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肺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梁玉贵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老年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4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58例老年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治疗)与观察组(联用运动疗法)各29例,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0%(27/29),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老年心绞痛,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促进病情恢复,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杨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针灸联合穴位注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局部封闭联合牵引治疗,观察组采用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方式治疗。对比2组患者疼痛消失程度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治疗模式而言,中医中的针灸以及穴位注射能够更好的从内在加以调理,改善患者疼痛感,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刘庆军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中医特色护理在胸痹心痛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胸痹心痛患者中选取86例为观察组,行中医特色护理,另选取同期该症患者42例为对照组,行西医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满意度、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0.70%,明显高于对照组78.57%,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痹心痛患者护理中,实施中医特色护理措施,能有效改善缓解症状,提高患者依从性,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张静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早期心理干预及姑息护理对恶性肿瘤癌因性疲乏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恶性肿瘤癌因性疲乏患者进行早期心理干预及姑息护理,内容包括患者及家属的早期心理干预及死亡教育,疼痛、恶心、呕吐及其他症状的控制,环境改善等。实施早期心理干预及姑息护理前及实施3个月后,用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患者实施早期心理干预及姑息护理后的生活质量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实施早期心理干预及姑息护理能提高恶性肿瘤癌因性疲乏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杨华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对旋覆代赭汤治疗脑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脑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应用旋覆代赭汤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脑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采取旋覆代赭汤,能够获得较好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孙立波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负荷深呼吸训练联合噻托溴铵治疗老年烟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45例采用噻托溴铵治疗,观察组51例基于对照组加用负荷深呼吸训练,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1%,对照组为57.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肺功能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肺功能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烟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负荷深呼吸训练联合噻托溴铵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肺功能,且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刘传文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超声理疗止痛贴对治疗内科慢性腹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对60例内科慢性腹痛患者采用超声理疗止痛贴治疗腹痛,对其止痛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在60例慢性腹痛患者中,完全缓解35例,轻度缓解16例,无效9例。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理疗止痛贴对治疗内科慢性腹痛效果满意,无不良反应,且方法简单,对内科慢性腹痛有满意的疗效。
作者:冯丽坤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出血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脑出血偏瘫患者62例,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则开展早期康复治疗,观察分析2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Barthel指数改善程度及临床总有效率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出血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较为确切,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作者:于志强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解剖钢板固定加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的中医康复护理。方法:从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接收并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中随机性抽取60例,在术后进行解剖钢板固定加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和中医康复护理,并对治疗和护理后的患者进行HSS膝关节评分和随访。结果: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患膝功能得到改善,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无固定时效和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采用解剖钢板固定加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和中医康复护理,有利于患者患膝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乔华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总结30例断肢再植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护理方法,提高断肢再植成活率。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12月在我科行断肢再植合并糖尿病患者30例。采用病情观察、控制血糖、疼痛护理等护理方法,总结适用于此类患者的护理方法。结果:通过实施针对性计划性护理,血糖均控制在正常水平。随访1~2年,根据断肢再植的功能标准进行评定,有2例患者断肢虽初成活,但是功能恢复不够理想确认为手术失败,根据标准评分,25例成活并功能恢复为优良,有3例成活但功能恢复较差为中,另有2例再植失败为差,成活率为93.33%。结论:针对断肢再植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特点而制定特殊护理方案,能有效控制血糖,避免并发症发生,提高断肢的成活及功能的恢复。
作者:张志芹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对照分析系统心理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对白癜风患者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早期、合理的系统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在白癜风患者准分子激光治疗中的护理效果,总结有效地护理手段。结果:系统心理护理干预(观察组)中患者顾虑消失时间、建立友好关系所需时间、树立疾病治愈时间、病情控制时间均有缩短,2组间统计学差异存在(P<0.05)。结论:早期、合理的系统心理干预对白癜风患者具有树立治疗信心、提高患者治疗配合性中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系统心理护理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促进早期建立医患友好关系,值得护理工作中广泛应用。
作者:美热古丽·热合曼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措施对提高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收集96例心血管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和中医护理,护理周期为8周,比较护理前后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和心理状态改变情况。结果:2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相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干预的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乳腺癌患者实施中医护理,能有效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姜福玲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深入探讨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有目的的健康教育,增进其相关基本常识,改变其健康行为的方式方法,进而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消化道出血原因,临床表现,急性出血期、恢复期等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其对于疾病有了更全面客观的认识,也增强了自身战胜疾病的信心,也具备了一些防止疾病复发的小方法。此外,通过细心的护理,也让患者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认可。结论: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展开消化道出血的健康教育护理工作,给予了患者极大的康复信心,客观上也提高了治疗效果,各方面都有一定成效,值得借鉴并推广。
作者:曲丽明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进一步探讨针灸联合红外线(TDP)加超短波治疗面瘫(周围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面瘫患者中选取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分别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红外线加超短波治疗,治疗组采用针灸联合红外线加超短波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0%,2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瘫患者采用针灸联合红外线加超短波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邹丽媛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在骨科卧床排尿困难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69例骨科卧床排尿困难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为35例,对照组为34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法上加上中医特色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排尿成功率与尿路感染并发症发生概率。结果:经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排尿成功率为94.2%,对照组患者的排尿成功率为88.2%,观察组患者的排尿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尿路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5%,对照组患者的尿路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1.7%,观察组患者尿路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骨科卧床排尿困难患者的排尿成功率,降低尿路感染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值得在骨科卧床排尿困难的临床护理上推广使用。
作者:任庆华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观察直立床站立对于脑卒中后长期卧床患者继发骨质疏松的疗效。方法:选取46例脑卒中后长期卧床的继发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进行原发病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3个月疗程的治疗床站立,治疗前后检测股骨颈骨密度和T值。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骨密度和T值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而治疗组更为明显。结论:对于脑卒中后长期卧床的继发骨质疏松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直立床站立的应力刺激,可以提高骨密度,延缓骨质疏松的进展。
作者:傅蕾;许翠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对标本溶血在生化检验的结果中存在的影响和处理的对策加以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4年6月入院体检的60名健康人血液标本,通过全自动的生化分析仪检验其正常标本与溶血标本。结果:体检对象血液中的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TP)、清蛋白(ALB)、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葡萄糖(GLU)、尿酸(UA)及钾(K+)等指标值在溶血标本和不溶血标本的生化检验中有明显差异(P<0.05);而在三酰甘油(TG)、肌酐(Cr)、尿素氮(BUM)及钙(Ca2+)等指标值在溶血标本和不溶血标本的生化检验中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溶血对于多种生化指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检验时应该尽量减少或者避免标本溶血,要求相关的医务人员在采血时操作具有规范性,严格把好标本检测关,让检验的结果更具准确性和可靠性。
作者:刘伟力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心理问题进行评估。结果:患者的具体心理表现为焦虑、抑郁、紧张、恐惧、失望、绝望等。结论: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全面的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马雪娇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分析预见性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急性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脑出血急性期患者120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观察2组患者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6.4±4.5天,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0.6±5.7天,2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静脉炎、肺炎、泌尿系统感染、压疮以及关节畸形均显著短于对照组,2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显著缩短住院时间,并且能够降低急性期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赵文霞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子宫B-Lynch缝合技术在对剖宫产术后出血预防时的临床观察。方法:本次选取80例剖宫产患者,具出血高危因素,均为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随机分组,就术后宫腔填塞法(对照组,n=40)与采用子宫B-Lynch缝合(观察组,n=4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止血所需时间、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血成功率为92.5%,子宫切除率为7.5%,产后病率为5%,对照组分别为55%,42.5%,1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剖宫产病例,采用子宫B-Lynch缝合技术,可降低产后出血率和术后病率,缩短止血所需时间,减少出血量,对保障剖宫产手术效果,确保患者安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栗晓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手术室感染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手术患者1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6例。对照组实施基础性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预防手术室感染的综合护理。结果:观察组手术室感染率为1.32%,对照组为感染率为10.5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护理工作满意率为96.05%,对照组为86.84%(P<0.05)。观察组空气中的菌落数、刷手完毕时的菌落数、空气中的菌落数均小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预防手术室感染的综合护理可以降低手术室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李艳春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分析与观察直肠癌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以及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8月来我院接受治疗患有直肠癌患者90例,由于这些患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具有可比性,将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即观察组(46例)与对照组(44例),对观察组患者给与优质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而对对照组患者给与传统常规性护理模式进行护理,以观察2组患者围术期护理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优质护理模式背景下,其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为93.5%,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为81.2%,另外,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通过对比得知,2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本研究结果得知,观察组患者在优质护理模式背景下,其临床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依从性,并且观察组患者的围术期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由此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优质护理方法值得在相关临床活动中应用与推广,从而改善患者的疾病痛苦。
作者:刘玉儿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评价血糖水平在预测非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非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在院内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A、B2组,A组为未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B组为在院内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对2组患者在入院第2、4、7天的血糖水平进行检测并比较分析。结果:2组患者在入院第2天血糖水平处在一个较高的范围,但在入院后第4天、第7天B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非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进行血糖水平检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肺部感染,也说明高血糖是引起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杨玉梅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分析探讨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远期效果以及复发原因。方法:选择2003年4月~2012年11月来我院接受自发性气胸治疗的患者487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1个月~125个月,分析其随访结果。结果:487例患者中有448例患者成功进行随访,随访率为91.99%,有5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12%。随访期间有31例患者气胸复发,复发率为6.92%,16例患者进行再次手术。患者术后复发与年龄、肺大泡累及叶数以及拔管前肺复张程度有关,患者的手术方式、肺泡数目、肺泡大小以及位置等与复发无关。结论:治疗自发性气胸的首选方式为腹腔镜,手术后患者仍可出现并发症,甚至出现死亡症状。自发性气胸的术后复发与患者的肺复张程度、肺大泡累及叶数以及患者的年龄等有关,手术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肺均匀完全复张,从而防止气胸症状的复发。
作者:程娟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护理安全管理体系前移在泌尿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建立由“责任护士一护理组长一护士长”组成的前移护理安全管理体系,实施1年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实施护理安全管理体系前移后基础护理、护理安全、病房管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书及急救物品5个职能方面指标提升效果显著(P<0.05);各类护理不良事件年发生由实施前的62件减少至28件;责任护士对泌尿外科护理相关知识全面掌握率由实施前的45.45%提升至90.90%(P<0.05)。结论:护理安全管理体系前移可有效提高泌尿外科护理管理质量,减少各类护理纠纷的发生,提升服务质量。
作者:杨建设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研究肿瘤护理的隐患及对策。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把56例肿瘤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一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另一组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加强护理,对比2组患者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解决对策。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护理中的事故发生率为%,护理差错率为%,护患纠纷率为%,对照组患者在护理中的事故发生率为%,护理差错率为%,护患纠纷率为%。观察组患者护理中事故发生率、差错率、纠纷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2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护理工作可以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护理中的安全防范,能降低肿瘤护理中的安全风险,减少护理差错和护患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使肿瘤患者安全得到保障。
作者:王丽红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在急诊科酒精中毒患者中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及对依从性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酒精中毒患者142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71例,对照组仅行常规急诊护理措施,干预组则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护理期间的意外事件发生率与临床依从性,并行统计学分析讨论。结果:干预组患者护理期间跌倒共3例(4.2%),脱管共2例(2.8%),无坠床与误吸发生,临床依从率为94.3%,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中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意外不良事件发生率,积极提高患者的依从程度,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作者:马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评估及安全护理的方式。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70例,按照入院时间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方式进行转运,观察组患者使用风险管理方式进行转运,比较2组患者转运意外情况发生的几率,观察2组患者对转运满意度评分情况。结果:经过研究后发现,对照组患者9例发生转运意外情况,转运意外发生的几率为25.71%;观察组患者1例发生转运意外情况,转运意外发生的几率为2.86%,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在转运满意度评分方面,对照组患者为85.32±3.15分,观察组患者为95.87±3.56分,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诊危重症患者的转运过程中,使用风险管理这种方式具有重要临床推广意义,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车根利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无保护会阴接生技术在正常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正常足月妊娠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会阴保护接生技术,研究组应用无保护会阴接生技术,比较2组产妇的产程、会阴侧切率、产后会阴疼痛及会阴裂伤情况等。结果:研究组的会阴完整率、会阴裂伤Ⅰ度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会阴侧切率及术后会阴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的第2产程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正常分娩中采用无保护会阴接生技术能有效提高分娩质量,减轻会阴裂伤及产后会阴疼痛程度,减少会阴侧切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芬兰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评估补锌治疗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入组患者分为单纯补钙治疗组(对照组)与补钙治疗的基础上补锌治疗组(观察组),对照分析2组患者补锌治疗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结果:观察组1、3、6个月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20%(12/60)、63%(38/60)、97%(68/60),对照组分别为11%(6/54)、20.3%(11/54)、94%(51/54)。观察组骨密度的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合理的微量元素补锌治疗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具有明显的止痛、改善骨密度的作用。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阿依努尔·买买提明;阿米娜·买买提明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在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并进行分析,以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患有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共71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随机分成2组,一组为治疗组,患者为36例,该组患者采用口服奥美拉唑药物的治疗方式进行临床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患者35例,该组患者采用口服西咪替丁的治疗方法进行临床治疗。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4个星期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其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分析。结果: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状况和其患者的临床疗效,可以得出: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其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胜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患有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应用奥美拉唑药物的治疗方式对其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并且,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
作者:史佳巍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不良的置放条件对PRECLL C2000-4四通道血凝分析仪等小型的检验仪器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将PRECLL C2000-4四通道血凝分析仪和超速离心机置于同一试验台,比较微震荡状态下(A组)和相对静止状态(B组)的结果,A组将离心机模拟至日常工作模式:处于反复启动、停止的使用状态,并非一直运转。这样在离心机启动加速时及停止减速时会对实验室台面及相邻的PRECLL C2000-4四通道血凝分析仪造成一定的震荡。结果:2组之间PT、TT和APTT结果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A组的PT、TT和APTT结果分别有15、11、17份结果与B组的结果有显著差异,误差比例分别为10.0%、7.3%、11.3%,对这些误差加大的标本进行重复检验,发现大多检测结果与B组结果相近,与A组相差较大,验证了A组结果的不稳定性。其结果误差的发生概率无规律可循,但随着测试时间的延长相对会加大随机误差出现的概率。结论:离心机工作时,特别是在离心机开始运转和结束运转时的震荡,会直接干扰PRECLL C2000-4四通道血凝分析仪的磁珠正常的震动幅度从而产生一定的随机误差,进而影响PT、TT、APTT的检测结果。因此各种小型检验仪器与离心机置于同一试验台这一做法并不科学,不仅会造成检测结果的随机误差,而且也会因震荡而影响分析仪的灵敏度、精密度和稳定性,造成仪器性能的下降和使用寿命的缩短,各实验室应严格规范中、小型检验仪器的放置。
作者:杨利红;彭小燕;赵换青 刊期: 2015年第23期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药物再灌注治疗及急诊介入再灌注治疗仍然是STEMI的主要治疗策略【2】。早期的紧急救护可以有效的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及改善预后,现将其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朱文君;戴新娟 刊期: 2015年第23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和黑龙江省截瘫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以刊登伤(病)残医学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术期刊,以从事伤(病)残管理、预防、临床、康复、护理等工作的各级医疗机构的领导、卫生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伤(病)残人为主要对象。以促进我国伤残医学事业的发展,提高伤(病)残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为宗旨。
作者: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社 刊期: 2015年第23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自2012年6月正式开通网站:www.zgscyxzz.com。网站就期刊资质,办刊咨询,办刊方针,办刊宗旨,读者对象,投稿须知,期刊简介及作者投稿录用情况和稿件发表时间(年、卷、期)等做了详细介绍。
作者:《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社 刊期: 2015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