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行锥颅溶吸术患者的术后护理分析

宋鸿娟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 早期, 锥颅溶吸术, 术后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早期应用锥颅溶吸术治疗术后护理。方法:本次选取高血压脑出血早期患者50例,均为我院神经外科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采用锥颅溶吸术治疗,在术后加强整体、全面的护理干预。结果:选取的患者好转出院率为95%,死亡2例,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认知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早期采用锥颅吸溶术治疗的患者,加强术后整体、全面护理,可大程度保持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彩超对壶腹部、胰头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分析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彩超检查诊断壶腹部、胰头占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治疗的56例胰腺壶腹部、胰头部占位病变患者,均应用彩超进行检查,并通过病理实验确诊。结果:术前彩超检查确诊:腹部癌者24例,胰头癌者26例,误诊为壶腹结石者2例;总胆管下段结石者2例,慢性胰腺炎误诊成胰头癌者2例。与病理实验确诊结果相比,彩超诊断的符合率约为89.29%。结论:彩超检查壶腹部、胰头占位性病变的准确性较高,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刘品兰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优质护理在儿科院内感染控制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评价优质护理在儿科院内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19例患儿(常规护理组)和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26例患儿(优质护理组)作为研究对象,常规护理组患儿住院期间予以基础性护理措施,优质护理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环境护理、体位护理、加强常规护理重点、加强陪护管理、实施个体化和人性化的健康教育等优质护理措施,对2组患儿的院内感染情况进行观察,并对2组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胜任力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优质护理组患儿的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系、皮肤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而优质护理组的工作态度、工作质量、病房巡视、反应时间评分及护理胜任力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模式能够显著降低患儿的院内感染发生率,并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胜任力。

    作者:李爱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针灸加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针灸联合穴位注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局部封闭联合牵引治疗,观察组采用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方式治疗。对比2组患者疼痛消失程度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治疗模式而言,中医中的针灸以及穴位注射能够更好的从内在加以调理,改善患者疼痛感,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刘庆军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直立床站立对于脑卒中后长期卧床患者继发骨质疏松的影响

    目的:观察直立床站立对于脑卒中后长期卧床患者继发骨质疏松的疗效。方法:选取46例脑卒中后长期卧床的继发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进行原发病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3个月疗程的治疗床站立,治疗前后检测股骨颈骨密度和T值。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骨密度和T值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而治疗组更为明显。结论:对于脑卒中后长期卧床的继发骨质疏松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直立床站立的应力刺激,可以提高骨密度,延缓骨质疏松的进展。

    作者:傅蕾;许翠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体会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病例选择、手术方法及手术技巧的问题。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03年~2013年开展的1262余例LC手术对病例的选择,手术方法及技巧的体会。结果:LC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各方面比较优势明显。结论:胆囊的良性疾病均可行LC术,但并非均适用LC。

    作者:刘武;唐德涛;邓兵;艾萍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兔股骨节段缺损模型研究磷酸钙骨水泥骨愈合性能

    目的:利用大白兔股骨节段性缺损模型研究磷酸钙骨水泥( CPC)柱骨愈合能力,比较肌肉和骨膜分别包绕对CPC柱成骨和吸收的影响。方法:CPC柱固化后行扫描电镜观察微结构,X线衍射分析固相成分。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股骨中段截骨15 mm,8孔钢板置于股骨外侧,上下分别以3枚皮质骨螺钉固定,制备骨缺损模型。 A组切除骨膜、B组保留骨膜、C组肌肉包绕CPC、D组骨膜包绕CPC。分别于第4、8、12周处死,取标本行X线检查、生物力学及HE染色组织学分析。结果:水泥表面分布不规则颗粒状晶体,微孔分布均匀,直径10μm左右。固相分析主要为羟基磷灰石衍射峰。 X线片示A组4周少量斜形骨痂相向性生长;8周3只骨连接;12周4只骨连接。 B组4周较多骨痂生长;8周4只骨连接;12周均骨连接。 C组4周CPC和股骨界面清晰;8周界面模糊,部分骨痂从CPC旁侧生长;12周4只在CPC旁侧形成连续性骨痂,1只被新生骨痂包裹。 D组4周CPC和股骨界面模糊;8周有较多骨痂从CPC旁侧生长;12周CPC被新生骨痂包裹。 CPC柱均保持植入轮廓,无破碎或溶解。股骨抗弯曲强度测试术后8、12周的抗弯曲强度明显增高, A、B2组和C、D2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组织学观察A、B组术后4周骨缺损为纤维组织填充,第8、12周骨愈合标本的骨小梁排列规则。 C组4周股骨两端与CPC界限清楚,肌肉包绕,8周CPC表面有新骨形成。第12周新骨和CPC接触较紧密,少量骨组织长入CPC;D组4周两端股骨与CPC界面可辨,骨膜包绕,中间区未见新骨,第8周新骨形成增多,CPC内有少量新骨长入,第12周新骨和CPC界面模糊,新骨长入增多。结论:植入兔股骨节段缺损的CPC柱骨愈合反应好,吸收有限。 CPC填充股骨的机械强度比正常骨愈合后股骨的强度弱。

    作者:王大伟;潘朝晖;赵玉祥;栾兆新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研究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和切开复位内固定2种方法对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情况。方法:将全部患者平均分为置换组和复位组2组,对置换组患者行肱骨头人工置换手术,对复位组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及内固定手术。结果:置换组全部患者中,42例评分为优秀,14例评分为良好,优良率高达91.8%;复位组患者中,43例评分为优秀,11例评分为良好,优良率高达88.5%。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和切开复位内固定2种方法对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治疗中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作者:王秀超;时战岭;谢文聪;李燕子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28例患者的淋巴瘤细胞均表达CD20、CD79或LCA,但并不表达EBv。结论:了解并熟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对准确诊断、避免误诊有重要意义。

    作者:尚玲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全程优质护理在经皮肾镜超声吸附碎石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全程优质护理在经皮肾镜超声吸附碎石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行经皮肾镜超声吸附碎石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全程优质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2组患者术前体温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30分钟、术后及苏醒时体温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程优质护理在经皮肾镜超声吸附碎石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季天姝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舒适护理在治疗下肢骨折患者中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治疗下肢骨折患者中的疗效。方法:收集在我院治疗的386例下肢骨折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3例,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的骨科护理,观察组患者予以舒适护理,护理干预后比较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下肢功能恢复情况、疼痛评分等。结果:舒适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常规骨科护理组,下肢功能恢复情况及疼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骨折患者实施舒适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缓解患者的疼痛,加快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马云霞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Lisfranc损伤1期切复内固定和延期融合治疗的对照分析

    目的:对比Lisfranc损伤的1期切开复位内固定与2期融合治疗的疗效,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4例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纳入研究,1期切复内固定组17例患者,2期融合治疗组17例患者,将2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1期切复内固定组AOFAS评分平均85.8±8.98分,2期融合治疗组评分平均29.9±9.19分。1期切复内固定组Maryland足部评分平均87.9±8.12分,2期融合治疗组评分平均73.2±10.54分。1期切复内固定组5.0个月恢复正常生活,2期融合治疗组术后6.3个月恢复正常生活。结论:Lisfranc损伤1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足部功能改善明显,患者满意度高,2期融合治疗也能明显缓解疼痛,改善功能。

    作者:闫伟;杨莉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2种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前列腺汽化电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2种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前列腺汽化电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ASAI~Ⅱ级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 A)和硬膜外麻醉组( B),每组各40例。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 MMSE)评分评估患者术前24小时、术后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的认知功能。结果:A组患者MMSE值在术后12小时、24小时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小时、72小时恢复至术前24小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组MMSE值在术后各时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B组相比,A组MMSE值在术后12小时、24小时点显著降低(P<0.05)。结论:全身麻醉比硬膜外麻醉更容易引起老年前列腺汽化电切除术患者术后24小时内POCD的发生。

    作者:石世坚;何忠承;朱元嵩;邢祖民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急性期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分析预见性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急性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脑出血急性期患者120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观察2组患者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6.4±4.5天,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0.6±5.7天,2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静脉炎、肺炎、泌尿系统感染、压疮以及关节畸形均显著短于对照组,2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显著缩短住院时间,并且能够降低急性期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赵文霞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髓样癌与乳腺纤维瘤鉴别诊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与乳腺纤维腺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87例乳腺纤维瘤患者和31例乳腺癌患者,对其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87例乳腺纤维瘤患者的高频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为89.66%,乳腺癌的符合率为90.32%。乳腺纤维瘤和乳腺癌的超声表现有一定相似性,但典型表现差异明显。乳腺纤维瘤的0级、1级血流信号高于乳腺癌,2级、3级血流信号低于乳腺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对乳腺纤维瘤、乳腺髓样癌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作为两者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作者:胡影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超声理疗止痛贴治疗慢性腹痛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超声理疗止痛贴对治疗内科慢性腹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对60例内科慢性腹痛患者采用超声理疗止痛贴治疗腹痛,对其止痛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在60例慢性腹痛患者中,完全缓解35例,轻度缓解16例,无效9例。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理疗止痛贴对治疗内科慢性腹痛效果满意,无不良反应,且方法简单,对内科慢性腹痛有满意的疗效。

    作者:冯丽坤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特布他林、布地奈德、氨溴索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患毛细支气管炎的小儿实施特布他林、布地奈德、氨溴索3药联合雾化吸入治疗的具体方式及实际效果。方法:从本医院2013年2月~2014年7月住院的毛细支气管炎小儿病人中抽出74例,依照患儿住院时间顺序,把先住院的37例患儿归纳到实验组,其他后住院的37例患儿纳入对照组。使用特布他林药物通过雾化吸入形式治疗对照组,采取特布他林、布地奈德、氨溴索3药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实验组。记录每个患儿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再对数据资料实施研究。结果:采取不同用药方案之后,对照组患儿仅有28例康复,康复率是75.68%,实验组35例患儿康复,康复率高达94.59%,对比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实验组均比对照组更好(P<0.05)。结论:采取特布他林、布地奈德、氨溴索3药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康复率升高,疗效显著,值得医院对该方案进行普及。

    作者:李杰;王啟燕;唐晓燕;罗洁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骨科卧床患者排尿困难的中医护理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在骨科卧床排尿困难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69例骨科卧床排尿困难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为35例,对照组为34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法上加上中医特色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排尿成功率与尿路感染并发症发生概率。结果:经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排尿成功率为94.2%,对照组患者的排尿成功率为88.2%,观察组患者的排尿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尿路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5%,对照组患者的尿路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1.7%,观察组患者尿路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骨科卧床排尿困难患者的排尿成功率,降低尿路感染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值得在骨科卧床排尿困难的临床护理上推广使用。

    作者:任庆华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子宫B-Lynch缝合技术对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子宫B-Lynch缝合技术在对剖宫产术后出血预防时的临床观察。方法:本次选取80例剖宫产患者,具出血高危因素,均为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随机分组,就术后宫腔填塞法(对照组,n=40)与采用子宫B-Lynch缝合(观察组,n=4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止血所需时间、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血成功率为92.5%,子宫切除率为7.5%,产后病率为5%,对照组分别为55%,42.5%,1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剖宫产病例,采用子宫B-Lynch缝合技术,可降低产后出血率和术后病率,缩短止血所需时间,减少出血量,对保障剖宫产手术效果,确保患者安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栗晓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心理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对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实施围术期心理护理的干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4年10月收治于我院肝胆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围术期护理,试验组病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围术期心理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SAS、SDS评分实施比较分析。结果:2组患者干预前SAS、SDS 评分的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2组患者SAS、SDS评分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对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实施围术期心理护理,可显著改善该类患者的负性情绪,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田玲玲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甲状腺癌38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析甲状腺癌进行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入选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甲状腺癌患者76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进行甲状腺全切术,对照组进行甲状腺近全切术,比较2组的临床有效率、转移、复发、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9.5%、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2=15.52,P<0.05)。结论:甲状腺癌进行甲状腺全切术治疗,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海彦 刊期: 2015年第23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