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灸加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刘庆军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 穴位注射, 针灸, 疼痛感
摘要:目的:研究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针灸联合穴位注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局部封闭联合牵引治疗,观察组采用针灸联合穴位注射方式治疗。对比2组患者疼痛消失程度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治疗模式而言,中医中的针灸以及穴位注射能够更好的从内在加以调理,改善患者疼痛感,具有推广价值。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探讨循证护理对普外科患者术前心理状态及围手术期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分析循证护理对普外科患者术前心理状态以及围手术期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接受普外科手术治疗的84例患者,以随机方式将其分成2个小组,每组42例患者,并命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则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并将2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应用不同护理模式,取得的应用效果也不尽相同,但实验组患者取得的应用效果更为显著,其术前心理恐惧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且围手术期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有意义。结论:对于接受普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模式,可以取得确切的应用效果,降低患者术前恐惧心理的发生,提高患者围手术期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王鑫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DHS和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对比DHS和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64例股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把64例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一组为对照组,给予DHS固定手术,另一组为观察组,给予PFNA固定术。对2组患者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手术时间和髋关节恢复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髋关节恢复等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P<0.05)。结论:PFNA与DHS这2种材料都能应用于股骨近端骨折进行固定,而PFNA对患者的创伤更小,可以更牢靠的固定,可以使患者及早恢复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天清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滨州市328例乳腺癌及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红细胞分布宽度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CV)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滨州市中心医院2013年9月~2014年8月间,共计328例乳腺癌及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病历资料和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数据。对全部328例患者根据有无转移淋巴结转移等分为2组,其中有淋巴结转移组计197例,未见淋巴结转移组是131例,患者年龄分布42~65岁,年龄中位数54。2组间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CV 与临床参数间的相关性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乳腺淋巴转移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水平为15.1(13.6~16.3)%,未见淋巴转移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为11.9(12.0~13.6)%,可见乳腺癌有淋巴转移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水平显著高于未见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8673.500,P <0.05)。结论: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值的变化对判断乳腺癌是否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当乳腺癌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13.6%时,应警惕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所以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有一定预警作用。

    作者:刘观斌;崔向芹;段海玲;田文婷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谈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筛查中的作用

    目的:对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筛查中的作用做进一步的探讨。方法:选取从2012年9月~2013年9月采取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其中有110位患者经过MRI检查以后确诊为脑梗死,有90位患者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并选取同期的100位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进行对比。结果: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颈动脉分叉部位内膜中层厚度方面,脑梗死组明显比对照组与TIA组高(P<0.05)。在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以及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值方面,TIA组低于脑梗死组,脑梗死组低于对照组。在血管搏动指数以及血管阻力指数方面,TIA组高于脑梗死组,脑梗死组高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斑块是筛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内容,其中斑块的形成同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作者:史艳松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优质护理在儿科院内感染控制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评价优质护理在儿科院内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19例患儿(常规护理组)和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26例患儿(优质护理组)作为研究对象,常规护理组患儿住院期间予以基础性护理措施,优质护理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环境护理、体位护理、加强常规护理重点、加强陪护管理、实施个体化和人性化的健康教育等优质护理措施,对2组患儿的院内感染情况进行观察,并对2组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胜任力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优质护理组患儿的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系、皮肤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而优质护理组的工作态度、工作质量、病房巡视、反应时间评分及护理胜任力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模式能够显著降低患儿的院内感染发生率,并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胜任力。

    作者:李爱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直立床站立对于脑卒中后长期卧床患者继发骨质疏松的影响

    目的:观察直立床站立对于脑卒中后长期卧床患者继发骨质疏松的疗效。方法:选取46例脑卒中后长期卧床的继发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进行原发病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3个月疗程的治疗床站立,治疗前后检测股骨颈骨密度和T值。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骨密度和T值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而治疗组更为明显。结论:对于脑卒中后长期卧床的继发骨质疏松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直立床站立的应力刺激,可以提高骨密度,延缓骨质疏松的进展。

    作者:傅蕾;许翠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乌司他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收治的156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78)和观察组(n=78)。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氧化应激指标和肺功能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用力肺活量和第1秒肺活量/用力肺活量明显升高,丙二醛(MDA)明显降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以抑制氧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引起的机体组织损伤,有利于促进患者临床康复。

    作者:曲伟峰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

    目的:观察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2型糖尿病( T2DM)下肢动脉闭塞( PAD)的有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94例糖尿病性PAD患者,按照随机数列表分为对照组48例,住院期间给予前列地尔、甲钴胺、羟基红花素注射液、西洛他唑联合治疗7~14天,出院后单独给予西洛他唑口服1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住院或出院均给予首次600mg,后150mg/d连续7天,后改为75mg/d连续8周。评价氯吡格雷治疗DM所致的PAD的临床效果、血流动力学及下肢溃疡坏死率。结果:治疗组显效率(75.0%vs 54.3%, P=0.036)、总有效率(95.8%vs 80.4%, P=0.02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6个月内再次发生溃疡坏疽发生率为2.0%,对照组为13.0%,2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治疗组ABI改善程度(0.94±0.23 vs 0.72±0.31)、足背动脉血流速度(38.2±3.9 vs 33.5±2.8),腘动脉血流速度(68.2±8.9 vs 56.8±5.8)改善均优于对照组,2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27.3±14.8%vs 38.4±12.6%),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2组发生的不良反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DM所致的PAD具有一定的疗效,可用于预防下肢溃疡发生率。

    作者:李林;何永城;李旭盛;李群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PFNA内固定术治疗髖部骨质疏松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PFNA内固定术治疗髖部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的髋部骨质疏松患者共92例,将其均分为观察组46例以及对照组46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采用不同方式治疗,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4/46),对照组总有效率67.4%(31/46)。在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等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4.45%(2/46),对照组为6.5%(3/46),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髋部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具有术后关节恢复时间短,患者创伤较小等诸多特点,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徐雄;钱腾飞;张东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小切口胆管纤维镜取石术与腹腔镜联合纤维胆管镜取石术对在保胆取石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目的:探讨小切口胆管纤维镜取石术与腹腔镜联合纤维胆管镜取石术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0例胆结石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差异均分为2组,其中采取小切口胆管纤维镜取石术的35例设为A组,采取腹腔镜联合纤维胆管镜取石术的35例设为B组,对比2组疗效与并发症情况。结果:B组中转开腹率与结石残留率明显较A组高(P<0.05),其余各项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组并发症率依次为31.43%与25.71%,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A组胆漏发生率相对更高,而急性胰腺炎与胆道感染的发生率B组相对较高。结论:小切口胆管纤维镜取石术与腹腔镜联合纤维胆管镜取石术均为保胆取石的微创手术,临床应用各具优势,进行术式选择时应依据患者客观需求,并注重减轻其痛苦与提升疗效。

    作者:董志毅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肿瘤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肿瘤的临床护理特点及护理方法,提高患者康复率。方法:对2012年5月~2014年4月在我院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8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患者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结果:所有患者腹腔镜手术经护理后并未出现并发症,均痊愈或好转出院。结论:对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进行预见性护理,可以加速患者术后康复,减少术后疼痛和不适,预防术后并发症等,对患者康复有较好的作用。

    作者:姚英娜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甲状腺叶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甲状腺叶切除术在甲状腺结节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54例患者,其接受甲状腺叶切除术治疗,设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早期在我院接诊的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接受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设为对照组,2组患者接受不同的临床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在接受不同治疗情况下,2组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指标、术后感染、再手术率对比,差异均较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在甲状腺结节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甲状腺叶切除术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陈冬;边明星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52例糖尿病性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血液透析中心于2013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52例糖尿病性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具体包括血管通路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干预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等5个方面。结果:43例病情得到有效控制,7例放弃治疗或转院者,1例死于高血压脑病,1例死于肺内感染,均未出现内瘘部位感染,出现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心力衰竭等急性并发症,经及时治疗后均恢复正常。结论:针对糖尿病性慢性肾功能患者的临床特点,在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应配合给予积极系统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可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饮食运动习惯,改善不良心理状态,确保血管通路良好,及时纠正急性并发症,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朱莉;刘益颖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Parietene ProGrip聚丙烯和聚乳酸复合补片与UHS补片在治疗成人腹股沟疝中的应用

    目的:回顾分析应用Parietene ProGrip聚丙烯和聚乳酸复合补片与UHS补片2种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治疗成人腹股沟疝中临床应用比较。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间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290例成人腹股沟疝病人,均采用前路开放性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其中137例病人采用Parietene ProGrip聚丙烯和聚乳酸复合补片,153例病人采用UHS补片,按使用不同补片修补方式分为ProGrip组(比较组)和UHS组(对照组)。观察比较2组中的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日、术后切口并发症(包括术后切口发生血肿、血清肿、切口感染)。结果:2组病人在手术时间上有显著性差异(P<0.001),在术后平均住院日上无显著性差异(P=0.825),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36)。结论:在成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使用Parietene ProGrip聚丙烯和聚乳酸复合补片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郭金培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阿托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4年3月间在我科接受治疗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11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单药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心功能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治疗疗效、不良反应等。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心功能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各项心功能指标和临床治疗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而且可以改善心脏功能,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值得临床中推广。

    作者:张帅;郭魏魏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节段性固定联合伤椎强化治疗对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节段性固定联合伤椎强化治疗对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于我院治疗的112例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56例、对照组56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使用节段性固定联合伤椎强化治疗,对照组采用节段性固定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和伤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椎管容积与Cobb’ s角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中有优的例数28例,明显多于对照组的17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良、中、差的例数无明显差异。结论:节段性固定联合伤椎强化治疗比仅用节段性固定治疗的手术效果更好,值得在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治疗上被推广采用。

    作者:王小琴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研究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和切开复位内固定2种方法对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情况。方法:将全部患者平均分为置换组和复位组2组,对置换组患者行肱骨头人工置换手术,对复位组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及内固定手术。结果:置换组全部患者中,42例评分为优秀,14例评分为良好,优良率高达91.8%;复位组患者中,43例评分为优秀,11例评分为良好,优良率高达88.5%。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和切开复位内固定2种方法对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治疗中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作者:王秀超;时战岭;谢文聪;李燕子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地佐辛与舒芬太尼联合应用于小儿骨折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地佐辛与舒芬太尼联合应用于小儿骨折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接收并治疗骨科患儿中随机性抽取60例小儿骨折患儿进行研究和分析,ASAⅠ~Ⅱ级,并将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20例。 A组患儿给予地佐辛静脉镇痛,B组患儿给予舒芬太尼静脉镇痛,C组患儿给予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静脉镇痛。观察并记录3组患儿在实施手术4小时、8小时、16小时、24小时、36小时以及48小时后的舒适度评分、疼痛评分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在实施手术以后,3组在各个时间点的舒适度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骨折后的患儿,在手术中使用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静脉镇痛,其效果好,术后疼痛指标和不良反应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并应用。

    作者:孙晓丹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氧驱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在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氧驱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治疗(氨茶碱+酮替芬治疗),观察组患儿接受常规治疗+氧驱雾化呼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治疗7天后,比较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80.0%),组间差异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0)显著低于对照组(10.0%),组间差异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氧驱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用于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治疗,疗效满意,安全性较好,建议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该疗法。

    作者:孙一宁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上颌牙齿前突拔牙矫治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研究探讨从手术护理前准备、手术中护理协调配合、手术后巡回护士医疗器械处理3个环节,形成完善的上颌牙齿前突拔牙矫治手术护理体会。结论用于日后做好全面系统的护理配合相关工作,从而提高矫治手术的质量和效率,避免手术感染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我院在2011年12月~2014年5月期间内接收并进行上颌牙齿前突拔牙矫治术患者20例病例进行收集,回顾性的分析和理论研究,对收集20例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评估,研究探索错牙合机制,制定有效的矫治方案,降低拔除双侧上颌第1双尖牙齿,运用方丝弓矫治器开展矫治工作。结果:患者在正畸矫治前后上颌前牙突度产生变化,向前突出上牙进行内收,前牙覆盖关系正常,患者软组织凸面得到改善。结论:患者上颌牙齿经过前突矫治后有助于上颌和上牙弓突出程度的降低,使软硬组织之间的形态结构相统一,对于上牙弓的改善是肯定并且持续的。

    作者:付宇红 刊期: 2015年第23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