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兔股骨节段缺损模型研究磷酸钙骨水泥骨愈合性能

王大伟;潘朝晖;赵玉祥;栾兆新

关键词:磷酸钙骨水泥, 骨膜, 骨愈合, 兔
摘要:目的:利用大白兔股骨节段性缺损模型研究磷酸钙骨水泥( CPC)柱骨愈合能力,比较肌肉和骨膜分别包绕对CPC柱成骨和吸收的影响。方法:CPC柱固化后行扫描电镜观察微结构,X线衍射分析固相成分。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股骨中段截骨15 mm,8孔钢板置于股骨外侧,上下分别以3枚皮质骨螺钉固定,制备骨缺损模型。 A组切除骨膜、B组保留骨膜、C组肌肉包绕CPC、D组骨膜包绕CPC。分别于第4、8、12周处死,取标本行X线检查、生物力学及HE染色组织学分析。结果:水泥表面分布不规则颗粒状晶体,微孔分布均匀,直径10μm左右。固相分析主要为羟基磷灰石衍射峰。 X线片示A组4周少量斜形骨痂相向性生长;8周3只骨连接;12周4只骨连接。 B组4周较多骨痂生长;8周4只骨连接;12周均骨连接。 C组4周CPC和股骨界面清晰;8周界面模糊,部分骨痂从CPC旁侧生长;12周4只在CPC旁侧形成连续性骨痂,1只被新生骨痂包裹。 D组4周CPC和股骨界面模糊;8周有较多骨痂从CPC旁侧生长;12周CPC被新生骨痂包裹。 CPC柱均保持植入轮廓,无破碎或溶解。股骨抗弯曲强度测试术后8、12周的抗弯曲强度明显增高, A、B2组和C、D2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组织学观察A、B组术后4周骨缺损为纤维组织填充,第8、12周骨愈合标本的骨小梁排列规则。 C组4周股骨两端与CPC界限清楚,肌肉包绕,8周CPC表面有新骨形成。第12周新骨和CPC接触较紧密,少量骨组织长入CPC;D组4周两端股骨与CPC界面可辨,骨膜包绕,中间区未见新骨,第8周新骨形成增多,CPC内有少量新骨长入,第12周新骨和CPC界面模糊,新骨长入增多。结论:植入兔股骨节段缺损的CPC柱骨愈合反应好,吸收有限。 CPC填充股骨的机械强度比正常骨愈合后股骨的强度弱。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阑尾炎患者临床使用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的效果,探讨哪种手术治疗更加优秀。方法:根据2012~2013年我院的5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将这些患者分组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均有25例,开腹组患者接受开腹手术治疗,腹腔镜组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依次为96.00%、4.00%、10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4.00%、16.00%、88.0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腹腔镜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上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阑尾炎临床中可以通过开腹手术和腹腔镜进行治疗,而腹腔镜手术的优点比较多,患者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患者接受度高,满意度高,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佟秉权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肿瘤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肿瘤的临床护理特点及护理方法,提高患者康复率。方法:对2012年5月~2014年4月在我院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8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患者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结果:所有患者腹腔镜手术经护理后并未出现并发症,均痊愈或好转出院。结论:对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进行预见性护理,可以加速患者术后康复,减少术后疼痛和不适,预防术后并发症等,对患者康复有较好的作用。

    作者:姚英娜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分析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处理对策

    目的:对标本溶血在生化检验的结果中存在的影响和处理的对策加以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4年6月入院体检的60名健康人血液标本,通过全自动的生化分析仪检验其正常标本与溶血标本。结果:体检对象血液中的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TP)、清蛋白(ALB)、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葡萄糖(GLU)、尿酸(UA)及钾(K+)等指标值在溶血标本和不溶血标本的生化检验中有明显差异(P<0.05);而在三酰甘油(TG)、肌酐(Cr)、尿素氮(BUM)及钙(Ca2+)等指标值在溶血标本和不溶血标本的生化检验中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溶血对于多种生化指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检验时应该尽量减少或者避免标本溶血,要求相关的医务人员在采血时操作具有规范性,严格把好标本检测关,让检验的结果更具准确性和可靠性。

    作者:刘伟力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全程优质护理在经皮肾镜超声吸附碎石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全程优质护理在经皮肾镜超声吸附碎石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行经皮肾镜超声吸附碎石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全程优质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2组患者术前体温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30分钟、术后及苏醒时体温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程优质护理在经皮肾镜超声吸附碎石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季天姝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谈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筛查中的作用

    目的:对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筛查中的作用做进一步的探讨。方法:选取从2012年9月~2013年9月采取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其中有110位患者经过MRI检查以后确诊为脑梗死,有90位患者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并选取同期的100位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进行对比。结果: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颈动脉分叉部位内膜中层厚度方面,脑梗死组明显比对照组与TIA组高(P<0.05)。在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以及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值方面,TIA组低于脑梗死组,脑梗死组低于对照组。在血管搏动指数以及血管阻力指数方面,TIA组高于脑梗死组,脑梗死组高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斑块是筛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内容,其中斑块的形成同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作者:史艳松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对于口腔门诊患者疼痛的心理护理分析及指导措施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口腔门诊中患者疼痛的心理护理情况和方式,对患者因疼痛产生的负面情绪进行针对性处理,改善护理效果。方法:根据我院接受口腔门诊治疗的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患者因为疼痛所产生的心理负面情绪,对这些负面情绪进行护理,为临床提供护理指导。结果: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情绪稳定,接受治疗比较顺利。结论:口腔门诊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对于缓解患者的疼痛,提升治疗依从性具有较大的帮助,这也是从侧面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让患者获得安全的治疗。

    作者:李丽娜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超声理疗止痛贴治疗慢性腹痛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超声理疗止痛贴对治疗内科慢性腹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对60例内科慢性腹痛患者采用超声理疗止痛贴治疗腹痛,对其止痛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在60例慢性腹痛患者中,完全缓解35例,轻度缓解16例,无效9例。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理疗止痛贴对治疗内科慢性腹痛效果满意,无不良反应,且方法简单,对内科慢性腹痛有满意的疗效。

    作者:冯丽坤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对比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究冠心病应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疗效对比结果。方法:择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到我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74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7例)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参照组(37例)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TC、TG、LDL-C及HDL-C指标的改善效果显著,且实验组的总有效率(97.30%)和不良反应发生率(13.51%)明显优于参照组(81.08%,35.14%),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存质量。

    作者:宋丽娟;宋孝福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目的:分析与观察直肠癌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以及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8月来我院接受治疗患有直肠癌患者90例,由于这些患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具有可比性,将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即观察组(46例)与对照组(44例),对观察组患者给与优质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而对对照组患者给与传统常规性护理模式进行护理,以观察2组患者围术期护理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优质护理模式背景下,其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为93.5%,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为81.2%,另外,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通过对比得知,2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本研究结果得知,观察组患者在优质护理模式背景下,其临床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依从性,并且观察组患者的围术期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由此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优质护理方法值得在相关临床活动中应用与推广,从而改善患者的疾病痛苦。

    作者:刘玉儿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准分子激光治疗与系统心理护理干预在白癜风患者护理中的作用

    目的:对照分析系统心理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对白癜风患者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早期、合理的系统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在白癜风患者准分子激光治疗中的护理效果,总结有效地护理手段。结果:系统心理护理干预(观察组)中患者顾虑消失时间、建立友好关系所需时间、树立疾病治愈时间、病情控制时间均有缩短,2组间统计学差异存在(P<0.05)。结论:早期、合理的系统心理干预对白癜风患者具有树立治疗信心、提高患者治疗配合性中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系统心理护理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促进早期建立医患友好关系,值得护理工作中广泛应用。

    作者:美热古丽·热合曼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小切口胆管纤维镜取石术与腹腔镜联合纤维胆管镜取石术对在保胆取石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目的:探讨小切口胆管纤维镜取石术与腹腔镜联合纤维胆管镜取石术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0例胆结石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差异均分为2组,其中采取小切口胆管纤维镜取石术的35例设为A组,采取腹腔镜联合纤维胆管镜取石术的35例设为B组,对比2组疗效与并发症情况。结果:B组中转开腹率与结石残留率明显较A组高(P<0.05),其余各项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组并发症率依次为31.43%与25.71%,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A组胆漏发生率相对更高,而急性胰腺炎与胆道感染的发生率B组相对较高。结论:小切口胆管纤维镜取石术与腹腔镜联合纤维胆管镜取石术均为保胆取石的微创手术,临床应用各具优势,进行术式选择时应依据患者客观需求,并注重减轻其痛苦与提升疗效。

    作者:董志毅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微量元素补锌治疗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目的:评估补锌治疗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入组患者分为单纯补钙治疗组(对照组)与补钙治疗的基础上补锌治疗组(观察组),对照分析2组患者补锌治疗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结果:观察组1、3、6个月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20%(12/60)、63%(38/60)、97%(68/60),对照组分别为11%(6/54)、20.3%(11/54)、94%(51/54)。观察组骨密度的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合理的微量元素补锌治疗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具有明显的止痛、改善骨密度的作用。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阿依努尔·买买提明;阿米娜·买买提明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简介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和黑龙江省截瘫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以刊登伤(病)残医学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术期刊,以从事伤(病)残管理、预防、临床、康复、护理等工作的各级医疗机构的领导、卫生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伤(病)残人为主要对象。以促进我国伤残医学事业的发展,提高伤(病)残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为宗旨。

    作者: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社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临床护理

    的血液透析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全面系统的保护性护理,分析2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使用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生活质量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平均使用寿命明显长于对照组,平均内瘘血流量明显大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保护性护理措施能有效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叶永会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直立床站立对于脑卒中后长期卧床患者继发骨质疏松的影响

    目的:观察直立床站立对于脑卒中后长期卧床患者继发骨质疏松的疗效。方法:选取46例脑卒中后长期卧床的继发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进行原发病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3个月疗程的治疗床站立,治疗前后检测股骨颈骨密度和T值。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骨密度和T值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而治疗组更为明显。结论:对于脑卒中后长期卧床的继发骨质疏松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直立床站立的应力刺激,可以提高骨密度,延缓骨质疏松的进展。

    作者:傅蕾;许翠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道路交通事故颅脑损伤机制及法医学应用

    目的:分析道路交通事故颅脑损伤机制及法医学应用,为道路交通颅脑损损伤残评定提供参考。方法:应用法医医学理论和统计学软件系统性分析研究交通道路事故颅脑伤伤临床法医鉴定资料。结果:交通事故主要发生在12月份、1月份、6月份,造成颅脑损伤的肇事车辆主要是机动车辆,颅脑损伤152例为脑组织挫伤,其他颅脑损伤包括颅脑骨折、硬膜下出血、脑神经损伤等,不同肇事车辆的轻微伤、轻伤构成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6<0.05,重伤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残评定时间主要集中在伤后半年。结论:道路交通事故颅脑损伤主要发生在25~60岁人群,不同车辆导致的颅脑损伤特点各不相同,在后期伤残评定中一般放在伤后半年。

    作者:祁翼;刘岳霖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探讨循证护理对普外科患者术前心理状态及围手术期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分析循证护理对普外科患者术前心理状态以及围手术期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接受普外科手术治疗的84例患者,以随机方式将其分成2个小组,每组42例患者,并命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则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并将2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应用不同护理模式,取得的应用效果也不尽相同,但实验组患者取得的应用效果更为显著,其术前心理恐惧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且围手术期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有意义。结论:对于接受普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模式,可以取得确切的应用效果,降低患者术前恐惧心理的发生,提高患者围手术期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王鑫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兔股骨节段缺损模型研究磷酸钙骨水泥骨愈合性能

    目的:利用大白兔股骨节段性缺损模型研究磷酸钙骨水泥( CPC)柱骨愈合能力,比较肌肉和骨膜分别包绕对CPC柱成骨和吸收的影响。方法:CPC柱固化后行扫描电镜观察微结构,X线衍射分析固相成分。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股骨中段截骨15 mm,8孔钢板置于股骨外侧,上下分别以3枚皮质骨螺钉固定,制备骨缺损模型。 A组切除骨膜、B组保留骨膜、C组肌肉包绕CPC、D组骨膜包绕CPC。分别于第4、8、12周处死,取标本行X线检查、生物力学及HE染色组织学分析。结果:水泥表面分布不规则颗粒状晶体,微孔分布均匀,直径10μm左右。固相分析主要为羟基磷灰石衍射峰。 X线片示A组4周少量斜形骨痂相向性生长;8周3只骨连接;12周4只骨连接。 B组4周较多骨痂生长;8周4只骨连接;12周均骨连接。 C组4周CPC和股骨界面清晰;8周界面模糊,部分骨痂从CPC旁侧生长;12周4只在CPC旁侧形成连续性骨痂,1只被新生骨痂包裹。 D组4周CPC和股骨界面模糊;8周有较多骨痂从CPC旁侧生长;12周CPC被新生骨痂包裹。 CPC柱均保持植入轮廓,无破碎或溶解。股骨抗弯曲强度测试术后8、12周的抗弯曲强度明显增高, A、B2组和C、D2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组织学观察A、B组术后4周骨缺损为纤维组织填充,第8、12周骨愈合标本的骨小梁排列规则。 C组4周股骨两端与CPC界限清楚,肌肉包绕,8周CPC表面有新骨形成。第12周新骨和CPC接触较紧密,少量骨组织长入CPC;D组4周两端股骨与CPC界面可辨,骨膜包绕,中间区未见新骨,第8周新骨形成增多,CPC内有少量新骨长入,第12周新骨和CPC界面模糊,新骨长入增多。结论:植入兔股骨节段缺损的CPC柱骨愈合反应好,吸收有限。 CPC填充股骨的机械强度比正常骨愈合后股骨的强度弱。

    作者:王大伟;潘朝晖;赵玉祥;栾兆新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踝关节镜探查清理并外侧副韧带重建治疗踝关节慢性不稳的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踝关节镜探查清理踝关节并外侧副韧带重建治疗踝关节慢性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4月~2013年6月,应用踝关节镜探查清理踝关节并外侧副韧带重建的手术方式,对30例踝关节慢性不稳患者进行治疗。应用AOFAS评分进行术前及术后临床功能评价。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关节功能明显改善。膝关节AOFAS评分术前51.25±2.23分,术后2年临床功能评分分别为:86.43±4.63分,术前与术后临床功能评分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踝关节镜探查清理踝关节并外侧副韧带重建治疗踝关节慢性不稳,是一种安全、创伤小、效果肯定、能够延缓关节炎发展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国胜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86例胸痹心痛患者中医特色护理总结

    目的:探讨中医特色护理在胸痹心痛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胸痹心痛患者中选取86例为观察组,行中医特色护理,另选取同期该症患者42例为对照组,行西医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满意度、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0.70%,明显高于对照组78.57%,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痹心痛患者护理中,实施中医特色护理措施,能有效改善缓解症状,提高患者依从性,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张静 刊期: 2015年第23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