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秉权
目的:探讨子宫B-Lynch缝合技术在对剖宫产术后出血预防时的临床观察。方法:本次选取80例剖宫产患者,具出血高危因素,均为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随机分组,就术后宫腔填塞法(对照组,n=40)与采用子宫B-Lynch缝合(观察组,n=4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止血所需时间、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血成功率为92.5%,子宫切除率为7.5%,产后病率为5%,对照组分别为55%,42.5%,1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剖宫产病例,采用子宫B-Lynch缝合技术,可降低产后出血率和术后病率,缩短止血所需时间,减少出血量,对保障剖宫产手术效果,确保患者安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栗晓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分析口腔门诊中患者疼痛的心理护理情况和方式,对患者因疼痛产生的负面情绪进行针对性处理,改善护理效果。方法:根据我院接受口腔门诊治疗的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患者因为疼痛所产生的心理负面情绪,对这些负面情绪进行护理,为临床提供护理指导。结果: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情绪稳定,接受治疗比较顺利。结论:口腔门诊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对于缓解患者的疼痛,提升治疗依从性具有较大的帮助,这也是从侧面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让患者获得安全的治疗。
作者:李丽娜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闭合牵引复位股骨近端螺旋刀片防旋髓内钉( 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及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股骨粗隆间及粗隆下骨折的老年患者均采用C臂透视下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观察此种方式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复位情况和疗效。结果: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骨折复位良好,内固定可靠,术后疼痛部位明显减轻,随访时间6个月~1年,术后活动早,愈合时间早。结论:PFNA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及粗隆下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可早期活动,操作简单,临床上较适合老年性手术的患者推广使用。
作者:李晓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方法:将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20例老年腹股沟斜疝患者随机分为开腹无张力填充式腹股沟疝修补术组(开放组)或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组(腹腔镜组),每组60例,比较2种术式的疗效。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与开放组相比,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在术后2小时、24小时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开放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及术后疝复发,开放组和腹腔镜组发生阴囊血肿的例数均为2例,发生异物感硬结的例数分别为5例和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斜疝都是安全和有效的。与开放式手术相比,腹腔镜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并发症较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广文;肖春林;周立新;严辉弟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总结了57例老年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术前心理护理、饮食指导、胃肠道准备,术后胃管护理、饮食护理、呼吸道管理、并发症的预防和出院指导等。结果:57例患者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康复出院。结论:优质、全面、系统的专科护理保证了手术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作者:宁洁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护理配合方法及要点,为临床手术配合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3例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手术护理要点进行经验总结。结果:23例手术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胃肠功能及切口恢复良好。结论:护士的责任心和娴熟的技术操作,术前各种仪器和物品的充分准备,患者体位的正确摆放,与手术医师密切配合,对无菌技术和无瘤技术的严格执行,是确保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作者:金越亭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对标本溶血在生化检验的结果中存在的影响和处理的对策加以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4年6月入院体检的60名健康人血液标本,通过全自动的生化分析仪检验其正常标本与溶血标本。结果:体检对象血液中的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TP)、清蛋白(ALB)、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葡萄糖(GLU)、尿酸(UA)及钾(K+)等指标值在溶血标本和不溶血标本的生化检验中有明显差异(P<0.05);而在三酰甘油(TG)、肌酐(Cr)、尿素氮(BUM)及钙(Ca2+)等指标值在溶血标本和不溶血标本的生化检验中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溶血对于多种生化指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检验时应该尽量减少或者避免标本溶血,要求相关的医务人员在采血时操作具有规范性,严格把好标本检测关,让检验的结果更具准确性和可靠性。
作者:刘伟力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地佐辛与舒芬太尼联合应用于小儿骨折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接收并治疗骨科患儿中随机性抽取60例小儿骨折患儿进行研究和分析,ASAⅠ~Ⅱ级,并将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20例。 A组患儿给予地佐辛静脉镇痛,B组患儿给予舒芬太尼静脉镇痛,C组患儿给予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静脉镇痛。观察并记录3组患儿在实施手术4小时、8小时、16小时、24小时、36小时以及48小时后的舒适度评分、疼痛评分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在实施手术以后,3组在各个时间点的舒适度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骨折后的患儿,在手术中使用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静脉镇痛,其效果好,术后疼痛指标和不良反应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并应用。
作者:孙晓丹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对旋覆代赭汤治疗脑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脑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应用旋覆代赭汤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脑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采取旋覆代赭汤,能够获得较好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孙立波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CV)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滨州市中心医院2013年9月~2014年8月间,共计328例乳腺癌及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病历资料和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数据。对全部328例患者根据有无转移淋巴结转移等分为2组,其中有淋巴结转移组计197例,未见淋巴结转移组是131例,患者年龄分布42~65岁,年龄中位数54。2组间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CV 与临床参数间的相关性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乳腺淋巴转移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水平为15.1(13.6~16.3)%,未见淋巴转移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为11.9(12.0~13.6)%,可见乳腺癌有淋巴转移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水平显著高于未见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8673.500,P <0.05)。结论: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值的变化对判断乳腺癌是否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当乳腺癌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13.6%时,应警惕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所以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有一定预警作用。
作者:刘观斌;崔向芹;段海玲;田文婷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早期应用锥颅溶吸术治疗术后护理。方法:本次选取高血压脑出血早期患者50例,均为我院神经外科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采用锥颅溶吸术治疗,在术后加强整体、全面的护理干预。结果:选取的患者好转出院率为95%,死亡2例,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认知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早期采用锥颅吸溶术治疗的患者,加强术后整体、全面护理,可大程度保持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宋鸿娟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对照分析系统心理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对白癜风患者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早期、合理的系统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在白癜风患者准分子激光治疗中的护理效果,总结有效地护理手段。结果:系统心理护理干预(观察组)中患者顾虑消失时间、建立友好关系所需时间、树立疾病治愈时间、病情控制时间均有缩短,2组间统计学差异存在(P<0.05)。结论:早期、合理的系统心理干预对白癜风患者具有树立治疗信心、提高患者治疗配合性中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系统心理护理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促进早期建立医患友好关系,值得护理工作中广泛应用。
作者:美热古丽·热合曼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分析孟鲁司特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重塑的逆转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就诊的6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解痉、抗炎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连续治疗12周。比较2组患者用力肺活量( FVC)、呼气流速( mPEF)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均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测量肺功能显示2组的FV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观察组的FVC、mPEF、FEV1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应用孟鲁司特能够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延缓气道重塑,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朱丽丽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进一步探讨针灸联合红外线(TDP)加超短波治疗面瘫(周围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面瘫患者中选取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分别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红外线加超短波治疗,治疗组采用针灸联合红外线加超短波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0%,2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瘫患者采用针灸联合红外线加超短波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邹丽媛 刊期: 2015年第23期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药物再灌注治疗及急诊介入再灌注治疗仍然是STEMI的主要治疗策略【2】。早期的紧急救护可以有效的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及改善预后,现将其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朱文君;戴新娟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长春西汀与甲钴胺片联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住院患者65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3例)与对照组(32例),2组均予以糖尿病常规治疗,对照组另采用甲钴胺片口服治疗14天,实验组加采用长春西汀与甲钴胺片联用治疗14天。观察2组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达到91.4%,而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只有60.0%,2组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实验组尺神经、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率及胫神经运动传导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取长春西汀与甲钴胺片联用的药物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甲钴胺片的治疗效果,且联用药物治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谈雪梅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收治的156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78)和观察组(n=78)。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氧化应激指标和肺功能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用力肺活量和第1秒肺活量/用力肺活量明显升高,丙二醛(MDA)明显降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以抑制氧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引起的机体组织损伤,有利于促进患者临床康复。
作者:曲伟峰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的血液透析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全面系统的保护性护理,分析2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使用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生活质量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平均使用寿命明显长于对照组,平均内瘘血流量明显大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保护性护理措施能有效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叶永会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分析探讨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远期效果以及复发原因。方法:选择2003年4月~2012年11月来我院接受自发性气胸治疗的患者487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1个月~125个月,分析其随访结果。结果:487例患者中有448例患者成功进行随访,随访率为91.99%,有5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12%。随访期间有31例患者气胸复发,复发率为6.92%,16例患者进行再次手术。患者术后复发与年龄、肺大泡累及叶数以及拔管前肺复张程度有关,患者的手术方式、肺泡数目、肺泡大小以及位置等与复发无关。结论:治疗自发性气胸的首选方式为腹腔镜,手术后患者仍可出现并发症,甚至出现死亡症状。自发性气胸的术后复发与患者的肺复张程度、肺大泡累及叶数以及患者的年龄等有关,手术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肺均匀完全复张,从而防止气胸症状的复发。
作者:程娟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氧驱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治疗(氨茶碱+酮替芬治疗),观察组患儿接受常规治疗+氧驱雾化呼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治疗7天后,比较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80.0%),组间差异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0)显著低于对照组(10.0%),组间差异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氧驱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用于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治疗,疗效满意,安全性较好,建议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该疗法。
作者:孙一宁 刊期: 2015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