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物质依赖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

周丹

关键词:酒依赖, 药物依赖, 个性特点, 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物质依赖患者的特点和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采用对30例物质依赖患者的主要对药物依赖和酒精依赖患者护理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及护理住院10~450天后全部出院,复发住院5例,出院后5个月内复发住院16.66%。结论:护理人员应具有耐心、细心和责任心,针对患者的个性特点和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使病人早日脱瘾,全面康复。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对比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方法:将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20例老年腹股沟斜疝患者随机分为开腹无张力填充式腹股沟疝修补术组(开放组)或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组(腹腔镜组),每组60例,比较2种术式的疗效。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与开放组相比,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在术后2小时、24小时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开放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及术后疝复发,开放组和腹腔镜组发生阴囊血肿的例数均为2例,发生异物感硬结的例数分别为5例和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斜疝都是安全和有效的。与开放式手术相比,腹腔镜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并发症较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广文;肖春林;周立新;严辉弟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评估及安全护理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评估及安全护理的方式。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70例,按照入院时间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方式进行转运,观察组患者使用风险管理方式进行转运,比较2组患者转运意外情况发生的几率,观察2组患者对转运满意度评分情况。结果:经过研究后发现,对照组患者9例发生转运意外情况,转运意外发生的几率为25.71%;观察组患者1例发生转运意外情况,转运意外发生的几率为2.86%,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在转运满意度评分方面,对照组患者为85.32±3.15分,观察组患者为95.87±3.56分,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诊危重症患者的转运过程中,使用风险管理这种方式具有重要临床推广意义,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车根利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经验治疗分析

    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社区中心就诊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生的肺炎。 CAP患者的初始抗菌药物治疗均为经验性治疗,初始抗菌药物的选择对患者的预后和总体诊疗费用均产生很大的影响。氨苄西林舒巴坦钠是氨苄西林为半合成的光谱青霉素,属氨基青霉素类。系通过与细菌主要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s)结合,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起抗菌作用。起作用特点是光谱,不耐青霉素酶。舒巴坦本身抑菌作用较弱,是一种竞争性、不可逆的β内酰胺酶抑制药,与氨苄西林联合应用后,可增加氨苄西林抗多种β内酰胺酸降解的能力,对氨苄西林产生明确的增效作用。左氧氟沙星是第3代氟喹诺酮类药物,是氧氟沙星的左旋体,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的DNA回旋酶,阻断DNA复制,防止细胞体、细胞核的分裂及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起到杀菌作用。其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不仅有效覆盖CAP的主要致病菌即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等。而且对厌氧菌、分枝杆菌等也有良好的抗菌效果。我社区中心自2011年2月~2014年2月治疗的 CAP成年患者100例,年龄20~70岁,2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的成年CAP诊断标准,无心、肝、肾、造血系统合并症。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氨苄西林舒巴坦钠+左氧氟沙星注射液50例,对照组头孢替唑钠注射液50例,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药费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白凤桐;王英鸽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与鼻腔结构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发展过程中鼻腔结构的异常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患者527例,根据鼻息肉级别分为A组:鼻窦炎伴单发鼻息肉;B组:鼻窦炎伴多发鼻息肉;C组:全组鼻窦炎伴多发鼻息肉。通过鼻窦CT、鼻内窥镜及手术过程中的解剖情况,记录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钩突肥大、泡状中鼻甲、中鼻甲反张的解剖变异情况。结果:A、B、C 3组患者中,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及钩突肥大检出率差异显著(P<0.05);中鼻甲反张、泡状中鼻甲检出率差异不显著( P>0.05)。结论:鼻腔结构异常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较为常见的结构异常为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及钩突肥大。

    作者:杨中元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2种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前列腺汽化电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2种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前列腺汽化电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ASAI~Ⅱ级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 A)和硬膜外麻醉组( B),每组各40例。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 MMSE)评分评估患者术前24小时、术后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的认知功能。结果:A组患者MMSE值在术后12小时、24小时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小时、72小时恢复至术前24小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组MMSE值在术后各时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B组相比,A组MMSE值在术后12小时、24小时点显著降低(P<0.05)。结论:全身麻醉比硬膜外麻醉更容易引起老年前列腺汽化电切除术患者术后24小时内POCD的发生。

    作者:石世坚;何忠承;朱元嵩;邢祖民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小切口胆管纤维镜取石术与腹腔镜联合纤维胆管镜取石术对在保胆取石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目的:探讨小切口胆管纤维镜取石术与腹腔镜联合纤维胆管镜取石术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0例胆结石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差异均分为2组,其中采取小切口胆管纤维镜取石术的35例设为A组,采取腹腔镜联合纤维胆管镜取石术的35例设为B组,对比2组疗效与并发症情况。结果:B组中转开腹率与结石残留率明显较A组高(P<0.05),其余各项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组并发症率依次为31.43%与25.71%,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A组胆漏发生率相对更高,而急性胰腺炎与胆道感染的发生率B组相对较高。结论:小切口胆管纤维镜取石术与腹腔镜联合纤维胆管镜取石术均为保胆取石的微创手术,临床应用各具优势,进行术式选择时应依据患者客观需求,并注重减轻其痛苦与提升疗效。

    作者:董志毅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甲状腺结节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分析

    目的:对甲状腺结节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简单全面的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36名,用抽签的方法将这36名患者随机分为2个小组,即实验组(n=18)和对照组(n=18)。在围手术期护理当中,我院为实验组予以舒适护理,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护理之后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36名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和术后不良反应出现的情况。结果: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组(n=18)采取舒适的围手术期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n=18)采取常规的围手术期护理满意度,同时,实验组(n=18)术后不良反应的出现明显低于对照组(n=18)。结论:经过实验证明,在甲状腺结节手术治疗当中采取围手术期的舒适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能够达到预期好的治疗效果,围手术期舒适护理在甲状腺结节手术治疗当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张妍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上颌牙齿前突拔牙矫治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研究探讨从手术护理前准备、手术中护理协调配合、手术后巡回护士医疗器械处理3个环节,形成完善的上颌牙齿前突拔牙矫治手术护理体会。结论用于日后做好全面系统的护理配合相关工作,从而提高矫治手术的质量和效率,避免手术感染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我院在2011年12月~2014年5月期间内接收并进行上颌牙齿前突拔牙矫治术患者20例病例进行收集,回顾性的分析和理论研究,对收集20例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评估,研究探索错牙合机制,制定有效的矫治方案,降低拔除双侧上颌第1双尖牙齿,运用方丝弓矫治器开展矫治工作。结果:患者在正畸矫治前后上颌前牙突度产生变化,向前突出上牙进行内收,前牙覆盖关系正常,患者软组织凸面得到改善。结论:患者上颌牙齿经过前突矫治后有助于上颌和上牙弓突出程度的降低,使软硬组织之间的形态结构相统一,对于上牙弓的改善是肯定并且持续的。

    作者:付宇红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阿托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4年3月间在我科接受治疗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11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单药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心功能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治疗疗效、不良反应等。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心功能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各项心功能指标和临床治疗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而且可以改善心脏功能,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值得临床中推广。

    作者:张帅;郭魏魏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方式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复发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愈合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妊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且可提高术后妊娠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常静;郭凤莲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骨科卧床患者排尿困难的中医护理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在骨科卧床排尿困难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69例骨科卧床排尿困难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为35例,对照组为34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法上加上中医特色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排尿成功率与尿路感染并发症发生概率。结果:经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排尿成功率为94.2%,对照组患者的排尿成功率为88.2%,观察组患者的排尿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尿路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5%,对照组患者的尿路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1.7%,观察组患者尿路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骨科卧床排尿困难患者的排尿成功率,降低尿路感染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值得在骨科卧床排尿困难的临床护理上推广使用。

    作者:任庆华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子宫B-Lynch缝合技术对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子宫B-Lynch缝合技术在对剖宫产术后出血预防时的临床观察。方法:本次选取80例剖宫产患者,具出血高危因素,均为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随机分组,就术后宫腔填塞法(对照组,n=40)与采用子宫B-Lynch缝合(观察组,n=4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止血所需时间、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血成功率为92.5%,子宫切除率为7.5%,产后病率为5%,对照组分别为55%,42.5%,1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剖宫产病例,采用子宫B-Lynch缝合技术,可降低产后出血率和术后病率,缩短止血所需时间,减少出血量,对保障剖宫产手术效果,确保患者安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栗晓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Parietene ProGrip聚丙烯和聚乳酸复合补片与UHS补片在治疗成人腹股沟疝中的应用

    目的:回顾分析应用Parietene ProGrip聚丙烯和聚乳酸复合补片与UHS补片2种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治疗成人腹股沟疝中临床应用比较。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间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290例成人腹股沟疝病人,均采用前路开放性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其中137例病人采用Parietene ProGrip聚丙烯和聚乳酸复合补片,153例病人采用UHS补片,按使用不同补片修补方式分为ProGrip组(比较组)和UHS组(对照组)。观察比较2组中的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日、术后切口并发症(包括术后切口发生血肿、血清肿、切口感染)。结果:2组病人在手术时间上有显著性差异(P<0.001),在术后平均住院日上无显著性差异(P=0.825),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36)。结论:在成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使用Parietene ProGrip聚丙烯和聚乳酸复合补片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郭金培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探讨外置环境对PRECLL C2000-4检测结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良的置放条件对PRECLL C2000-4四通道血凝分析仪等小型的检验仪器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将PRECLL C2000-4四通道血凝分析仪和超速离心机置于同一试验台,比较微震荡状态下(A组)和相对静止状态(B组)的结果,A组将离心机模拟至日常工作模式:处于反复启动、停止的使用状态,并非一直运转。这样在离心机启动加速时及停止减速时会对实验室台面及相邻的PRECLL C2000-4四通道血凝分析仪造成一定的震荡。结果:2组之间PT、TT和APTT结果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A组的PT、TT和APTT结果分别有15、11、17份结果与B组的结果有显著差异,误差比例分别为10.0%、7.3%、11.3%,对这些误差加大的标本进行重复检验,发现大多检测结果与B组结果相近,与A组相差较大,验证了A组结果的不稳定性。其结果误差的发生概率无规律可循,但随着测试时间的延长相对会加大随机误差出现的概率。结论:离心机工作时,特别是在离心机开始运转和结束运转时的震荡,会直接干扰PRECLL C2000-4四通道血凝分析仪的磁珠正常的震动幅度从而产生一定的随机误差,进而影响PT、TT、APTT的检测结果。因此各种小型检验仪器与离心机置于同一试验台这一做法并不科学,不仅会造成检测结果的随机误差,而且也会因震荡而影响分析仪的灵敏度、精密度和稳定性,造成仪器性能的下降和使用寿命的缩短,各实验室应严格规范中、小型检验仪器的放置。

    作者:杨利红;彭小燕;赵换青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长春西汀与甲钴胺片联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长春西汀与甲钴胺片联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住院患者65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3例)与对照组(32例),2组均予以糖尿病常规治疗,对照组另采用甲钴胺片口服治疗14天,实验组加采用长春西汀与甲钴胺片联用治疗14天。观察2组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达到91.4%,而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只有60.0%,2组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实验组尺神经、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率及胫神经运动传导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取长春西汀与甲钴胺片联用的药物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甲钴胺片的治疗效果,且联用药物治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谈雪梅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心理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对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实施围术期心理护理的干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4年10月收治于我院肝胆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围术期护理,试验组病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围术期心理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SAS、SDS评分实施比较分析。结果:2组患者干预前SAS、SDS 评分的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2组患者SAS、SDS评分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对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实施围术期心理护理,可显著改善该类患者的负性情绪,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田玲玲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DHS和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对比DHS和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64例股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把64例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一组为对照组,给予DHS固定手术,另一组为观察组,给予PFNA固定术。对2组患者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手术时间和髋关节恢复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髋关节恢复等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P<0.05)。结论:PFNA与DHS这2种材料都能应用于股骨近端骨折进行固定,而PFNA对患者的创伤更小,可以更牢靠的固定,可以使患者及早恢复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天清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物质依赖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

    目的:探讨物质依赖患者的特点和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采用对30例物质依赖患者的主要对药物依赖和酒精依赖患者护理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及护理住院10~450天后全部出院,复发住院5例,出院后5个月内复发住院16.66%。结论:护理人员应具有耐心、细心和责任心,针对患者的个性特点和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使病人早日脱瘾,全面康复。

    作者:周丹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全程优质护理在经皮肾镜超声吸附碎石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全程优质护理在经皮肾镜超声吸附碎石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行经皮肾镜超声吸附碎石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全程优质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2组患者术前体温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30分钟、术后及苏醒时体温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程优质护理在经皮肾镜超声吸附碎石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季天姝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兔股骨节段缺损模型研究磷酸钙骨水泥骨愈合性能

    目的:利用大白兔股骨节段性缺损模型研究磷酸钙骨水泥( CPC)柱骨愈合能力,比较肌肉和骨膜分别包绕对CPC柱成骨和吸收的影响。方法:CPC柱固化后行扫描电镜观察微结构,X线衍射分析固相成分。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股骨中段截骨15 mm,8孔钢板置于股骨外侧,上下分别以3枚皮质骨螺钉固定,制备骨缺损模型。 A组切除骨膜、B组保留骨膜、C组肌肉包绕CPC、D组骨膜包绕CPC。分别于第4、8、12周处死,取标本行X线检查、生物力学及HE染色组织学分析。结果:水泥表面分布不规则颗粒状晶体,微孔分布均匀,直径10μm左右。固相分析主要为羟基磷灰石衍射峰。 X线片示A组4周少量斜形骨痂相向性生长;8周3只骨连接;12周4只骨连接。 B组4周较多骨痂生长;8周4只骨连接;12周均骨连接。 C组4周CPC和股骨界面清晰;8周界面模糊,部分骨痂从CPC旁侧生长;12周4只在CPC旁侧形成连续性骨痂,1只被新生骨痂包裹。 D组4周CPC和股骨界面模糊;8周有较多骨痂从CPC旁侧生长;12周CPC被新生骨痂包裹。 CPC柱均保持植入轮廓,无破碎或溶解。股骨抗弯曲强度测试术后8、12周的抗弯曲强度明显增高, A、B2组和C、D2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组织学观察A、B组术后4周骨缺损为纤维组织填充,第8、12周骨愈合标本的骨小梁排列规则。 C组4周股骨两端与CPC界限清楚,肌肉包绕,8周CPC表面有新骨形成。第12周新骨和CPC接触较紧密,少量骨组织长入CPC;D组4周两端股骨与CPC界面可辨,骨膜包绕,中间区未见新骨,第8周新骨形成增多,CPC内有少量新骨长入,第12周新骨和CPC界面模糊,新骨长入增多。结论:植入兔股骨节段缺损的CPC柱骨愈合反应好,吸收有限。 CPC填充股骨的机械强度比正常骨愈合后股骨的强度弱。

    作者:王大伟;潘朝晖;赵玉祥;栾兆新 刊期: 2015年第23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