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可亮
目的:探讨三联手术治疗老年白内障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方法:32例采取白内障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三联手术)进行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30眼经治疗眼压降低到﹤2.70kPa,无需予以降压药,2例则予以0.5%Timolol确保眼压正常。术后矫正视力≥0.5患者12例,0.1~0.4患者18例,光感者2例;术后视力与明显增加,相比较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未出现玻璃体溢出,术后未有浅前房症状出现。结论:三联手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具有较高安全性及有效性,临床推广应用价值高。
作者:张仲伟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对超声应用于血液透析造瘘术前血管进行观察、评价。方法:对52例患者,使用PHLIPS DH11型彩超,在造瘘术前对动静脉进行血管方面的超声检查。依据术后52例患者情况,对术前超声评价的标准进行总结。结果:⑴手术中放弃8例:其中2例头静脉位置太深、内径太细约1.2mm以内;2例桡动脉管壁钙化;4例腋动脉或锁骨下动脉显著狭窄。⑵进行造瘘术的有44例:造瘘失败4例,成功40例;失败原因:2例通过血管的血流量不足,透析无法满足,2例术后形成血栓。⑶评价术前超声的标准。结论:运用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对造瘘术前动静脉血管声像图表现进行检查、评价血管的标准,对适宜造瘘的患者进行选择,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廖滢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不孕不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女性免疫性不孕不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以西医治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法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显效3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显效25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2.5%,2组数据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西药治标、中药治本,两者联合治疗免疫性不孕不育症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曹芹雪;任璐;翟凤荣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回顾分析20例晚期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或分支不同程度癌栓的患者动脉灌注化疗和超选择肝动脉栓塞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用R-H肝管或微导管经股动脉超选择插管到肝左、肝右动脉或其它供血血管的2级或下1级分支内,灌注2~4联化疗药物,然后用超液态碘化油与化疗药物的混合乳剂及明胶海绵微颗粒进行适当的栓塞治疗。结果:经灌注栓塞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均有明显的提高,临床症状不同程度的改善,生存期从1周~36个月不等,平均为14个月。结论:肝动脉化疗药物灌注及超选择性的动脉栓塞术对晚期肝癌门静脉合并癌栓的患者是相对安全有效的。
作者:李彬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观察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79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解剖钢板固定,观察组患者采取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愈合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89.87%)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的优良率(78.75%),P<0.05。结论: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疗效确切,患者预后较好,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王令权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乙肝病人的保健护理及相关注意事项。方法:通过以往乙肝患者的保健护理方法等进行回顾并加以简单分析。结果:通过对病人心理、日常起居生活、饮食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护理保健,病人能够重拾对生活的信心,病情逐渐好转。结论:只要通过合理有效的保健护理方式,乙肝病人的病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在临床上应当注意,帮助病人早日回归正常的生活。
作者:郭海静;董崇杰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观察心电图在冠心病中的诊断正确性,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于2013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行冠脉造影检查及心电图检查,比较2组检查方式诊断正确率。结果:60例患者中,经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冠心病47例,占78.3%;心电图检查<50%狭窄程度冠心病与狭窄程度50~70%无明显差异,P>0.05,与狭窄>70%比较差异明显,P<0.05,且狭窄程度狭窄50~70%患者冠心病检查正确率低于狭窄>70%,P<0.05。结论:心电图对冠心病中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且在狭窄程度>70%的冠心病患者中检查正确率高于狭窄<50%及50~70%患者,临床应加以重视。
作者:张叶杭;刘晓玲;牛向东;周欣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中医康复训练方法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将46例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患者随机分为2组,单纯西医手术治疗的23例为对照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的23例为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时按照文中疗效标准进行统计并比较差异性。结果:观察组23例治疗后1个月时cobb角平均值13.3±2.7°,患者疼痛状态平均得分为1.77±0.13分,生活功能平均得分为1.28±0.11分,数据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康复训练方法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具有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曾永军;赵智勇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分析临床病例探讨产后出血原因以及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妇产科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所有3032产妇资料及162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产后出血原因以及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结果:分析临床资料可知,产妇的缩宫乏力是导致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的162例患者中出现缩宫乏力患者73例,占总数的45.06%,其他因素包括产妇年龄、胎次、贫血、胎盘前置情况以及生产方式的选择。产前进行孕期保健及护理干预的产妇出现产后出血的概率显著低于未进行孕前干预护理的产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通过分析临床资料,探讨了导致临床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应的预防措施,为临床上提前预防该情况的出现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阿米娜·哈斯木汗;李晓丽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对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对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将我院2010年4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28例女性首发精神分裂患者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和利培酮组,每组各64例。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以及副反应量表(TESS)对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副反应进行评定和比较。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其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病理、PANSS总分以及CGI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但组间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阿立哌唑组和利培酮组的临床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3.44%、96.88%和70.31%、90.62%,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TESS评定结果显示,阿立哌唑组患者评分8.31±4.20分明显低于利培酮组患者评分9.29±4.16分。结论:阿立哌唑和利培酮治疗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上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病理而起到良好的临床疗效,但相比而言阿立哌唑在治疗过程中副反应更小,因而更加安全有效。
作者:张加明 刊期: 2014年第20期
正常分娩受4大因素(骨盆,胎儿,产力,精神因素)的影响[1]。在头位分娩中,若胎头位置异常,可造成头位难产,往往增加手术产率。而且,头位难产要待临产后才能被发现。因此,及时发现头位难产,并予以适时的干预和纠正十分重要,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剖宫产率,达到经阴道分娩的目的。
作者:尤丽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研究剖宫产术术后切口感染的有效预防措施。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0年~2012年这3年在我院产科剖宫产手术2048例产妇在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后剖宫产切口感染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共发生52例切口感染。2010年剖宫产切口感染率为3.87%,2011年剖宫产切口感染率为2.24%,2012年剖宫产切口感染率为1.79%。结论:2010年、2011年、2012年3组剖宫产产妇在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后,剖宫产切口感染率由原来的2010年的3.87%逐年下降到2012年的1.79%,说明采取的干预措施切实有效。
作者:李晓丽;阿米娜·哈斯木汗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评价帕米膦酸二钠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不同程度骨骼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汇总观察泉州市第一医院血液科2000年8月~2014年1月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病人65例,按所使用的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为化疗联合应用帕米膦酸二钠,对照组仅单纯化疗。按疼痛分级标准比较治疗前后骨痛缓解情况,检测治疗前后血钙水平变化情况,比较骨骼X线影像学的改变,以及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骨痛缓解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5.71%,对照组为2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血钙浓度正常率为71.43%,对照组为1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在治疗前后X线摄片结果无明显变化,对照组5例在治疗后骨质病变程度较前进展。结论:在临床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中,帕米膦酸二钠能有效缓解骨痛,降低血钙水平,值得尽早应用。
作者:黄涛;刘德斌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浅析中药治疗妇科疾病的效果,记录患者各项情况改变。方法:对院内收治的78例患者进行治疗分析,记录这些患者的治疗过程和面部症状改善情况,分析相关数据。结果:完全治愈30例,效果显著32例,治疗有效13例,治疗无效3例。结论:通过对妇科病患者进行中药治疗,不但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还有效的缓解了患者面部症状,起到了美容保健的作用。
作者:张凯;王长爱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子宫楔形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子宫腺肌病行子宫楔形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4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2年临床症状均较前明显改善,痛经消失或明显改善、月经量明显减少。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子宫楔形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是手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一种有效方式。
作者:王九丽 刊期: 2014年第20期
伤残绝非是受伤造成的残,它的内涵很深,不能从字面解释,需不断学习,逐渐加深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伤残的预防与康复治疗。我国自“残疾人保障法”颁布以后,对伤残、残疾的预防、康复治疗人才的培养、康复医疗机构的设置等都有明确规定。
作者: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推进临床实施国家《中医护理方案》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效果评价新标准。方法:分析新旧2种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中内容设计、标准要求,选取我科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60份,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国家《中医护理方案》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效果评价新标准和我院自行设计的《整体护理及中医护理质量评分标准》,进行中医护理效果评价和实际操作性能的差异的对比,探究其科学性、实用性、准确性。结果:实验组使用的国家《中医护理方案》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护理效果评价新标准内容设计精细、能够指导临床护士针对性开展专科专病中医护理操作,标准要求具体、临床护理人员便于掌握,操作性强;我院自行设计的《整体护理及中医护理质量评分标准》内容涵盖过于广泛,不具有专科特点,无专科中医护理操作的指导意义,评价分值设立不够合理。结论:国家制定的《中医护理方案》效果评价表优于我院的评价标准,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准确性;使用国家《中医护理方案》效果评价标准可以提高中医院护士的中医护理临床应用能力,提高中医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庞玉洁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观察“平衡疗法”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为临床小儿脑瘫康复训练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瘫患儿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平衡疗法”和常规按摩干预。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评定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儿得分均明显增加(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GMFM评分提高更为显著(p<0.01)。结论:与常规按摩干预相比平衡疗法对改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具有更加显著的疗效,值得从事小儿脑瘫康复训练的治疗师和特教老师们借鉴和参考,以更好地促进脑瘫患儿功能的康复。
作者:邱继文;李志锋;王怀林;付春秋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应用髓内针手术治疗成人股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股骨骨折患者,所有患者给予交锁髓内针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随访6~24周,平均14周,有77例患者(96.25%)于20周时基本愈合,1例患者(1.25%)手术后3天出现髂深静脉血栓,经过2周的积极治疗已经痊愈,1例患者(1.25%)手术部位基本愈合,不能自主活动,1例患者(1.25%)手术失败,48周后统计发现,所有患者未见感染、脂栓、褥疮、断针断钉等并发症。结论:应用交锁髓内针治疗股骨骨折患者疗效显著,可作为临床治疗股骨骨折患者的参考方法。
作者:石道勇;吴猛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CT扫描并三维重建在临床骨科中的应用体会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9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8例骨科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别进行X线、CT扫描、CT扫描并三维重建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评价。结果:3种不同骨折检查方法对患者骨折情况显示比较,总检查有效率每2种检查方法的检查准确性比较,X线与CT扫描、CT扫描并三维重建之间准确性比较,p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扫描与CT扫描并三维重建检查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CT扫描并三维重建对损伤的骨关节可直观显示,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骨关节损伤诊断方法,对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杰 刊期: 2014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