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彤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对我科54例平均年龄在83岁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施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前合并疾患的护理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所有高龄患者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术后均能借助拐杖或助行器行走。结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难度大,危险性高,只要护理措施切实有效,也能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唐相君;兰玉平;王英;罗娟;刘思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钼靶检查对早期乳腺癌微钙化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2月期间,对常规检钼钯查中发现的45例可疑恶性乳腺微钙化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结果:45例可疑恶性乳腺微钙化病变中,良性7例,恶性38例,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钼钯诊断正确率84.4%。结论:通过钼钯检查可清晰显示乳腺钙化灶的分布和形态,从而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
作者:姜微;陈志仁;梁妍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回顾62例60岁以下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缝匠肌骨瓣植骨空心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方法:依据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筛选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缝匠肌骨瓣植骨加空心钉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方法治疗,术后随访3年,拍X线片或做MR,引用Harris评分系统评价患髋功能,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价治疗结果。结果:经3年随访观察,1例骨折未愈合(股骨颈愈合率:98.38%)。2例骨折愈合伴股骨头坏死,1例骨折未愈合致股骨头坏死(坏死率:4.83%)。3例病患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结论:缝匠肌骨瓣植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骨折愈合率显著提高,降低了股骨头坏死风险,是一种可靠的治疗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方法。
作者:王道明;杨金峰;崔文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思密达保留灌肠联合口服锌制剂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0例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研究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口服锌制剂联合思密达保留灌肠治疗,分析对比2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2.3%,明显高于对照组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思密达保留灌肠联合口服锌制剂治疗小儿腹泻,临床疗效较为理想,操作简单,无不良反应,临床推广应用价值高。
作者:陈云秋 刊期: 2014年第20期
针对目前便秘患者的日益增多及乱用峻泻之品,根据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运用现代医学理论针对性治疗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单纯性便秘的治疗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世鹏;柳红盼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监测分析我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与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关系,为I类切口手术合理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自2011年5月~2013年12月对我院住院患者所有2306例I类切口手术监测分析: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及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883例未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且未发生切口感染;在预防用药1423例中,有12例发生切口感染,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52%,监测例数中无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不良反应记录。结论:我院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大幅度下降,合理用药率大大上升;I类切口手术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有用药指征时,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既能有效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又能确保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
作者:王红霞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女性阴道分泌物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明确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病原菌的分布情况,确保女性身体健康。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400例妇科疾病患者,对患者的阴道分泌物进行相应检测,检测方法为BV试验和妇科白带染色体多项速测。结果:1400例患者中,检测出真菌性阴道炎430例,检出率为30.71%,检测出滴虫性阴道炎330例,检出率为30%,检测出细菌性阴道炎420例,检出率为23.57%,检测出淋菌性阴道炎40例,检出率为0.28%,检测出其他阴道炎180例,检出率为12.85%。结论: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病原菌主要有真菌、滴虫和细菌为主,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作者:张霄晴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不孕不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女性免疫性不孕不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以西医治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法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显效3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显效25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2.5%,2组数据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西药治标、中药治本,两者联合治疗免疫性不孕不育症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曹芹雪;任璐;翟凤荣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64例脑梗死患者,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将其分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和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同型半胱氨酸之间关系。结果: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和对照组在内中膜厚度,斑块的形成及狭窄的概率,其结果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可导致动脉硬化。
作者:杨运周;方波;胡文霞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浆松弛素(Relaxin RLX)水平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无复流的关系。方法:入选80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的患者,根据患者PCI术后ST段回落水平分为2组,ST段回落值<50%定义为无复流阳性组,而ST回落值≥50%者为无复流阴性组。比较2组间各项生物标志物以及临床特征的差异。以ROC曲线计算RLX预测无复流发生的阈值以及无复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2组心血管危险因素相似,经ROC回归分析显示RLX水平≥24.15 ng/mL在预测无复流发生方面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89.8%。多因素分析表明RLX水平和胸痛时间超过6小时是PCI后发生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入院时RLX水平作为一项生物学标志物可能具有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冠脉造影无复流发生的作用。
作者:范广慈;崔国方;秦琴 刊期: 2014年第20期
NICU收治的多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及重症患儿,其免疫功能尚未健全,抵抗力差,容易发生感染,是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部门,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为4.5~11.4%【1】。而医院内感染又是构成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多起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的案例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预防与控制,规范医院感染监测,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及防控感染的措施,加强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预防感染的意识,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和新生儿死亡率。
作者:魏春玲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抗甲状腺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5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抗甲状腺药物-他巴唑片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均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所有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其FT3、FT4及TSH水平均明显升高,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与甲状腺分泌紊乱有关,抗甲状腺药物-他巴唑片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左秀玲;王志宏;陈海燕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总结呼吸内科危重症哮喘的判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呼吸内科在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58例危重症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诊断、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治疗,58例患者中57例治疗有效,有效率98.3%,1例无效死亡(1.7%)。经药物治疗有效30例(51.7%),平均好转时间(53.3±14.4)小时;药物治疗无效的28例(48.3%)均进行机械通气治疗,27例经机械通气治疗有效(96.4%),平均脱机时间(52.2±10.8)小时,无效1例(3.4%)。结论:临床诊断危重症哮喘需根据临床体征、症状表现综合判定,一旦确诊就应采取吸氧、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应用等常规措施,必要时还需进行机械通气,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治疗有效率。
作者:李红玲;高国立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了解我院护士营养学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进一步完善护理营养学继续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院45名护士进行了有关营养知识行为现状的调查分析。结果:营养知识、态度受学历( r值分别为0.300、0.357,P<0.05)、职称(r值分别为0.465、0.404,P<0.01)、护龄(r值分别为0.365、0.367,P<0.01)影响较大,行为受护龄( r值为0.515, P<0.01)影响较大,与学历、职称等因素无关( P>0.05)。结论:调查对象营养知识不足,但具有良好的接受营养知识和改变自身行为的态度,营养行为需要进一步改善,应加强营养健康教育。
作者:孙艳霞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足月新生儿呼吸暂停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80例足月新生儿呼吸暂停的原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足月新生儿呼吸暂停为多种原因所致,不同原因及诱因其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不同。结论:足月新生儿呼吸暂停应根据病因及临床表现积极治疗。
作者:薛见珍;宫晶 刊期: 2014年第20期
伤残绝非是受伤造成的残,它的内涵很深,不能从字面解释,需不断学习,逐渐加深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伤残的预防与康复治疗。我国自“残疾人保障法”颁布以后,对伤残、残疾的预防、康复治疗人才的培养、康复医疗机构的设置等都有明确规定。
作者: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对超声应用于血液透析造瘘术前血管进行观察、评价。方法:对52例患者,使用PHLIPS DH11型彩超,在造瘘术前对动静脉进行血管方面的超声检查。依据术后52例患者情况,对术前超声评价的标准进行总结。结果:⑴手术中放弃8例:其中2例头静脉位置太深、内径太细约1.2mm以内;2例桡动脉管壁钙化;4例腋动脉或锁骨下动脉显著狭窄。⑵进行造瘘术的有44例:造瘘失败4例,成功40例;失败原因:2例通过血管的血流量不足,透析无法满足,2例术后形成血栓。⑶评价术前超声的标准。结论:运用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对造瘘术前动静脉血管声像图表现进行检查、评价血管的标准,对适宜造瘘的患者进行选择,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廖滢 刊期: 2014年第20期
非淋菌性尿道炎( nongonococcal urethritis , NGU)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多由衣原体、解脲脲原体( Ureaplasma ure-alyticum,Uu)、人型支原体( Mycoplasmahominis ,Mh)及生殖支原体( Mycoplasmagenitalium ,Mg)感染引起。为了解盘锦地区临床支原体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2011年5月~2014年1月笔者对所在医院皮肤性病科、泌尿科及妇产科门诊就诊的疑为泌尿生殖道感染的3294例患者进行支原体检测,并对培养阳性标本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苏真娟;沈军;王梦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分析腔内化疗联合内生场热疗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期间诊治的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5例。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腔内化疗治疗,试验组采用腔内化疗联合内生场热疗治疗,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腔内化疗联合内生场热疗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并降低骨髓抑制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作者:喻菊英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中医康复训练方法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将46例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患者随机分为2组,单纯西医手术治疗的23例为对照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的23例为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时按照文中疗效标准进行统计并比较差异性。结果:观察组23例治疗后1个月时cobb角平均值13.3±2.7°,患者疼痛状态平均得分为1.77±0.13分,生活功能平均得分为1.28±0.11分,数据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康复训练方法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具有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曾永军;赵智勇 刊期: 2014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