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霞
目的:探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的临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9年5月~2010年5月,我院利用全椎板切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患者56例,随访1年,搜集其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患者临床反应,优41例,占73.2%,良好13例,占23.2%,无效2例,占3.6%。结论:依据临床辅助检查,做出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的正确诊断,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是患者康复的关键。
作者:王凤鸣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浅析中药治疗妇科疾病的效果,记录患者各项情况改变。方法:对院内收治的78例患者进行治疗分析,记录这些患者的治疗过程和面部症状改善情况,分析相关数据。结果:完全治愈30例,效果显著32例,治疗有效13例,治疗无效3例。结论:通过对妇科病患者进行中药治疗,不但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还有效的缓解了患者面部症状,起到了美容保健的作用。
作者:张凯;王长爱 刊期: 2014年第20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29岁,已婚、孕2产0,因停经40多天,阴道点滴状流血2天于2006年8月4日10时入院。既往体健,月经规律14岁4d/30d,量中,无痛经。1年前宫外孕MTX保守治疗成功。 LMP2006年6月20日,停经后无明显早孕反应。入院前2天无明显诱因的阴道点滴状流血,深褐色,轻微下腹隐痛不适。经B超检查提示“宫外孕”故收入住院。查体:体温36.5℃、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0/70mmHg、体重70kg,一般情况好,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妇科情况:阴道少许褐色血性分泌物,宫颈举痛,后穹隆穿刺阳性,子宫稍大,右侧触及一约3 cm大小的活动轻度压痛包快。血常规:Hb120g/L、RBC4.0×1012/L, WBC8.1×109/L。血小板310×109/L,血βHCG2000u/L,B超检查:子宫右侧输卵管见一3.0×2.0cm孕囊。入院诊断:宫外孕。入院后即给米非司酮50mg,8小时1次3次口服,MTX70mg肌肉注射,,以及抗炎,止血治疗。1周后复查:血β-HCG1800u/l,重复剂量治疗再给:MTX70mg肌肉注射,次日出现低热T37.8℃,口腔溃疡,给予对症处理;第3天T38℃,口腔溃疡加重,进食困难,全身皮肤红斑,瘢痕皮肤出血、溃烂。血常规:WBC1.8×109/LRBC2.6×1012/L,Hb85g/L,血小板62×109/L,大便隐血(+),血液科会诊:骨髓抑制。立即四氢叶酸钙6 mg肌注,6小时1次3天,充分水化、抗感染、抗真菌、升WBC、止血、营养支持、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措施,4天后体温正常,1周后血常规:WBC4.2×109/L,RBC3.0×1012/L,Hb90g/L,血小板101×109/L,口腔溃疡,皮肤出血、溃烂好转,2周后口腔皮肤溃烂痊愈,出血停止,血β-HCG降至正常, B超:附件包快消失,治愈出院。此病例后,宫外孕MTX保守治疗12小时后均肌肉注射四氢叶酸钙0.1mg/kg,6小时1次,共3天,全部病例未再出现严重毒副反应。
作者:赵金惠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效果。方法:早期乳腺癌患者50例根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全切除乳房原发灶治疗,治疗组采用改良根治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年,治疗组的生存率为96.0%,对照组为92.0%,2组的生存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的皮缘坏死、切口感染、上肢淋巴性水肿和上臂感觉障碍等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范会生 刊期: 2014年第20期
随着腹腔镜手术在妇科的应用与技术的提高,大多数良性疾病可以在腹腔镜下完成,体现了微创的效果,但是由于腹腔镜手术要求医生的技术高、培训时间长、费用高、不容易在基层医院开展。腹部小切口手术治疗妇科良性疾病体现了微创的观念,宜在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靖翠英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应用髓内针手术治疗成人股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股骨骨折患者,所有患者给予交锁髓内针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随访6~24周,平均14周,有77例患者(96.25%)于20周时基本愈合,1例患者(1.25%)手术后3天出现髂深静脉血栓,经过2周的积极治疗已经痊愈,1例患者(1.25%)手术部位基本愈合,不能自主活动,1例患者(1.25%)手术失败,48周后统计发现,所有患者未见感染、脂栓、褥疮、断针断钉等并发症。结论:应用交锁髓内针治疗股骨骨折患者疗效显著,可作为临床治疗股骨骨折患者的参考方法。
作者:石道勇;吴猛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分析双黄连粉针剂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难治性皮肤疮疡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诊治的难治性皮肤疮疡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黄芪注射液治疗,试验组采用双黄连粉针剂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中显效27例,占总数的67.5%,有效12例,占总数的30.0%,无效1例,占总数的2.5%,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中显效21例,占总数的52.5%,有效10例,占总数的25.0%,无效9例,占总数的22.5%,总有效率为77.5%,试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黄连粉针剂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难治性皮肤疮疡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宋永卫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研究分析64层螺旋CT多平面及曲面重建在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断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评价其价值。方法:对本院收集的74例拟诊为急性阑尾炎行64层螺旋CT检查及多平面重建( MPR)和曲面重建( CP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曲面重建图像的顺利获取率为91.5%。64层螺旋CT以及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对阑尾炎的诊断准确度为98.2%,灵敏度为100%,取得的特异度为95.3%。结论:应用64层螺旋CT以及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能够对阑尾进行准确识别,提高诊断质量。
作者:李德福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对采用手术治疗方法在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和非手术外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组,其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接受非手术治疗的患者组,p<0.05。结论: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效果,加快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夏洪超;董涛;马丽莎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中风患者感觉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对30例中风患者感觉障碍康复治疗方法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自述症状消失,与健肢比较无明显差异15例,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好转6例,总有效率为70%。结论:中风患者主要为感觉障碍严重影响康复水平,通过感觉的相关训练,即便是中风数年之后的患者仍有恢复。
作者:盛岩松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乙肝病人的保健护理及相关注意事项。方法:通过以往乙肝患者的保健护理方法等进行回顾并加以简单分析。结果:通过对病人心理、日常起居生活、饮食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护理保健,病人能够重拾对生活的信心,病情逐渐好转。结论:只要通过合理有效的保健护理方式,乙肝病人的病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在临床上应当注意,帮助病人早日回归正常的生活。
作者:郭海静;董崇杰 刊期: 2014年第20期
作者: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CT扫描并三维重建在临床骨科中的应用体会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9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8例骨科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别进行X线、CT扫描、CT扫描并三维重建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评价。结果:3种不同骨折检查方法对患者骨折情况显示比较,总检查有效率每2种检查方法的检查准确性比较,X线与CT扫描、CT扫描并三维重建之间准确性比较,p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T扫描与CT扫描并三维重建检查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CT扫描并三维重建对损伤的骨关节可直观显示,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骨关节损伤诊断方法,对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杰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分析髋关节手术后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以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因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手术后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术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早期护理干预。结果:实验组患者发生DVT例数和下肢肿胀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护理干预有助于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DVT,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临床值得推广。
作者:王晶;李妙玉;王展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讨论传染病突发疫情的护理管理和医院感染的控制效果分析。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1日~2013年1月1日收治的300例手足口传染病突发疫情的护理管理和医院感染控制情况进行分析,在治疗当中,我院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发展,将患者隔离治疗,有效地控制了疾病的互相传播。结果:自2010年1月1日~2013年1月1日收治我院的300例手足口传染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没有造成院内大范围疾病传染疫情的发生,所有患者的病情都得到有效的控制。结论:通过对收治我院的300例手足口传染病患者的突发疫情的护理管理和医院感染管理控制使感染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治疗期间我院对护理人员加强了技能的培训,对于患者的院内管理做到了严密的控制,将手足口传染病患者分开治疗,减少了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本次讨论对今后我院控制传染病突发疫情的护理管理以及医院感染控制措施起到了重要意义。
作者:杨学容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a-2b干扰素(a-2b IFN)治疗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B)72周时的临床疗效。方法:恩替卡韦(用药4周)联合a-2b干扰素治疗120例慢性乙型肝炎( CHB)患者,疗程72周。检测120例患者在治疗48周、72周时HBV DNA及HBeAg、HBsAg的变化。结果:治疗48周后,120例患者的HBV DNA 不可检测率为93.3%,HBeAg阴转率为93.3%,HBeAg转换率56.7%,HBsAg阴转率0;治疗72周后,120例患者的HBV DNA不可检测率为97.5%,HBeAg阴转率为94.1%,HBeAg转换率70.8%,HBsAg阴转率33.3%。结论:恩替卡韦用药4周后联合a-2bIFN治疗高病毒载量CHB,随疗程由48周延长至72周,疗效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志敏;季宝玉;李琳;张聪敏;陈凤娥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分析清醒状态下的无痛肠镜与传统无痛肠镜的麻醉和镇痛特点,探讨清醒状态下的无痛肠镜的优势。方法:对我院住院并行肠镜检查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清醒状态下的无痛肠镜组(实验组)和传统无痛肠镜组(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变化、清醒时间、离室观察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清醒状态下的无痛肠镜组患者术中血压、血氧饱和度、清醒时间、离室观察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优于传统无痛肠镜组,2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心率、呼吸频率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醒状态下的无痛肠镜能达到于传统无痛肠镜相似的镇痛、镇静效果,且有利于早期苏醒,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安全可靠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建设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总结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本组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2个月以上,平均13.6±3.5个月,其中48例在术后1~2年骨折愈合,骨折延期愈合1例,感染1例,均为行双钛板固定的Ⅴ型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优24例、良17例、可9例,优良率82.0%。结论:在围术期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精心护理,术后加强康复训练,对于加快膝关节功能恢复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孙文娟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分析近5年来择期剖宫产持续上升的原因,并对其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为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降低剖宫产率。方法:对89例择期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成立由2位高年资妇产科主治医师、1名助产士、2名护士组成的调查研究小组,分析病历,明确手术指征,对每位患者问卷调查或电话随访,询问主管医生剖宫产的具体原因,对产妇、家属及产科医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深入了解并分析,分析各项数据及信息。结果:89例有医学指征实施择期剖宫产的为12例,占13.48%;因社会因素实施择期剖宫产的为77例,占86.52%。结论:社会因素是现阶段择期剖宫产的主要原因,给产妇和婴儿带来严重的医疗隐患。对围生保健和孕产妇积极加强系统管理,在产前积极进行健康教育,使孕产妇及家属树立阴道分娩的信心;只有通过医患双方、社会的共同努力,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伊文军;陈静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健脾疏肝止泻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76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与参考组(38例),分别给予2组患者健脾疏肝止泻汤及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治疗,疗程结束后对患者消化系主要症状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进行观察,比较患者症状尺度表评分。结果:观察组消化系症状评分及HAMD评分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治疗情况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结论:健脾疏肝止泻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作者:蔡家振 刊期: 2014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