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妇产科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廖雪英

关键词:妇产科护士, 职业危害因素, 身心健康, 护理工作人员, 医源性感染, 护理工作者, 多种病原体, 职业防护, 职工, 高危人群, 防护措施, 职业性, 物理性, 特殊性, 生物性, 化学性, 关注点, 威胁, 科室, 妇科
摘要:护理工作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常暴露于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等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是医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而妇产科是由集多种病原体的妇科与被高关注点的产科组成的科室,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职业危害因素的影响,严重威胁着其身心健康.因此,妇产科护理工作者应提高对本职工作的重视、加强职业防护、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确保身心健康.现将妇产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报告如下.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运用护理程序对骨科病人实施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满足患者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责.健康教育的落实与否直接影响到病人疾病康复,而其真正发挥作用得到明显效果,完全取决于健康教育护理的实施者一护士的能力.护理程序是一种科学的逻辑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及工作方法,它不仅适用于临床护理工作,同样适用于健康教育.本科运用护理程序对骨折病人实施健康教育,通过临床实践证明可以提高健康教育效果.现将方法及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童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颈脊髓损伤合并前中斜角肌综合症的治疗3例体会

    目的:探讨颈椎外伤后合并颈椎骨折脱位或无骨折脱位型的颈脊髓损伤,经前路颈椎间盘摘除,髂骨植骨、钛板固定,椎体融合术后,仍然逐渐出现上肢麻木,疼痛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首先经查体确立感觉异常的范围与颈椎外伤所累及的神经根的范围是否一致.经上肢疼痛侧颈丛封闭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完全消失后,确诊为前中斜角肌综合症后,将前,中斜角肌完全切断.结果:3例患者术后,疼痛症状两例完全消失,1例明显缓解.结论:很多颈椎外伤,颈脊髓损伤前路手术后逐渐出现上肢疼痛,麻木的患者很多是因为前中斜角肌损伤,变性,逐渐压迫臂丛神经所致,而非椎管内因素.

    作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中西医治疗盆腔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将90例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30例,西药组30例,中西医组30例;中药组单纯中药外敷,西药组单纯抗炎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同时采用中药外敷与抗炎治疗.结果:中药组治愈率23.3%,总有效率83.3%;西药组治愈率16.7%,总有效率70%;中西医结合组治愈率70%,总有效率96.7%.中西医结合组与中药组,西药组比疗效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比单纯使用中药或西药治疗效果显著提高.

    作者:李丽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浅谈护生的临床护理带教

    护生毕业实习是护理专业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阶段,是实习护生从课堂走向实践,常把自己置于一种既高兴又紧张的心态中,应及时保护护生健康向上的实习心态,消除护生各种不同的不安心理,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实习环境,使护生轻装上阵投入实习.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宁琼连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临床护理风险因素与管理对策

    目的: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尽早发现护理风险隐患,成功规避护理风险.方法:通过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因素识别,评估,处理,不断完善和改进管理措施.结果:达到预防护理差错的目的.结论:通过风险管理对策,有效预防护理风险的发生.

    作者:朱艳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低氧诱导因子-1α诱导鼠胚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 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在化学诱导的低氧状态下培养的原代鼠胚成骨细胞中的表达变化,并初步探讨在低氧条件下HIF-1α对成骨细胞VEGF表达的影响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取妊娠19天左右的KM胎鼠颅骨,进行原代鼠胚成骨细胞的培养,并对细胞进行纯化及鉴定.将终浓度为125umol/L的氯化钴加入成骨细胞培养液中模拟缺氧状态,并设培养不同时间(0,3,6,9,12小时),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低氧培养不同时间的成骨细胞中HIF-1 α和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成骨细胞在低氧培养后,其HIF-lαmRNA和VEGF mRNA的表达水平逐渐增加,在9小时达到高峰,随后下降,但仍高于低氧处理前水平.结论:HIF-1α可能通过调节VEGF表达水平而促进血管生成,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可能和缺氧程度有关.

    作者:杨峰;汤欣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MMP-2与宫颈癌

    肿瘤的浸润与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生物学特征,而细胞外基质(ext racell mat rix,ECM)的降解是肿瘤侵蚀正常组织和开始转移的信号及重要途径.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主要依靠蛋白水解酶,蛋白水解酶分为6类:脯肽酶、丝氨酸蛋白酶、半胱氨酸蛋白酶、天冬氨酸蛋白酶、糖苷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简称MMPs).(MMPs),MMPs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类,现已发现26余种金属蛋白酶,其中金属蛋白酶-2在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中起了关键作用.

    作者:宋晶淼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85例COPD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帮助有效戒烟、合理氧疗、呼吸道护理、呼吸训练等.结果:80例经治疗和护理病情好转出院,有效率94.1%.结论:对COPD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及呼吸训练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刘研;夏士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2种无创血压测量仪测量值的比较分析

    目的:探讨心电监护仪所测的血压值与水银式血压计所测得的血压值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对150例急诊病人先用水银式血压计测量血压5分钟后用心电监护仪于同臂测量血压并记录,比较两次测量所得的血压值.结果:采用心电监护仪所测得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与用水银式血压计所测得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监护仪与水银式血压计所测得的血压值相当,心电监护仪测量血压方便准确,省时省力,适用于急诊以及需要频繁监测血压的病人.

    作者:姚瑞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高压氧治疗银屑病疗效观察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较常见的具有特征性皮损的慢性易于复发的皮肤病,除遗传因素外,精神、外伤、代谢障碍、免疫功能障碍、感染因素等等,药物在银屑病的发生、复发或加重也起到主要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焦虑、精神紧张、过度烦恼,使大脑和内分泌就会产生紊乱,刺激角质生成和细胞增殖可诱发加重银屑病的发生.我科自2004年1月~2010年6月应用高压氧(HBO)治疗寻常型银屑病46例取得较满意疗效,探讨如下.

    作者:齐莫寒;崔红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103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报告

    目的:探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疗效.方法:对施甸县中医医院103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采用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创口I期或Ⅱ期缝合,观察术后骨折及创口愈合情况.结果:本组103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全愈99例,有3例患者因针眼感染6个月取出钢钉后加强换药后愈合,1例创口感染控制后通过植皮创口闭合.结论:单臂外固定支架是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有效方法,方法简单,可缩短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患者易接受.

    作者:张为孝;李金全;杨光冬;蒋金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护士心理素质与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

    静脉给药与其它给药途径相比,在治疗时间、治疗选择、疗效观察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是目前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给药方法.多年的临床工作,我认为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不仅应该具备娴熟精湛的技能,而且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

    作者:武坤莎;吴莉;任立萍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胰腺癌基因肿瘤标记物研究新进展

    胰腺癌为发病隐匿,进展迅速,预后极差的肿瘤.目前认为手术切除是胰腺癌唯一的可治愈性手段,然而,85%的胰腺癌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手术切除率仅10%~15%[1],故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为新的胰腺癌标记物的发现提供了新方法、新手段,提高了胰腺癌早期诊断的可能性.近年,有关胰腺癌标记物的文献报道较多,在胰腺癌早期诊断、疗效观察以及随访监测、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血清学肿瘤标记物、基因肿瘤标记物、肿瘤组织标记物、胰液肿瘤标记物和采用全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手段分析、探索肿瘤标记物等.胰腺癌患者血清中可含有较多的肿瘤标记物,同时临床采血方便安全可靠,临床应用较多的是血清学肿瘤标记物如CA19-9和CA242,以及癌胚抗原(CEA)等.然而,现阶段血清学肿瘤标记物由于灵敏度及特异性尚未尽如人意,故临床急需有效的联合检测以提高胰腺癌早期诊断率,改善整体治疗效果.胰腺癌基因肿瘤标记物可作为血清学肿瘤标记物的有效补充,本文就现阶段胰腺癌基因肿瘤标记物的新发展给予简要综述.

    作者:王勇;翟云起;陈飞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下地时间对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影响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与手术后下地不负重活动时间的关系,为手术后正确指导患者功能锻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 39例股骨颈骨折行内固定治疗的病例进行5~10年的随访.根据患者术后下地时间分为3个月内下地组(41例)、3~6个月下地组(50例)以及6个月后下地组(48例),分析比较各组间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发生股骨头坏死43例,发生率31%.其中3个月内下地组17例,3~6个月下地组1 3例,6个月后下地组13例.根据统计学分析,手术后3个月内下地组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而3~6个月和6个月后下地组之间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随手术后下地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其中术后3~6个月之间下地不负重活动,更有利于患者功能的恢复.

    作者:韦晨晖;罗世东;甘秀天;邓振中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意外伤害的诊治与死亡原因探讨

    目的:探讨意外伤害至死的病理生理机制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8例意外伤害死亡病例.结果:意外伤害死亡多出现在伤害的2~3小时内.结论:伤后及时正确的搬运、救治及并发症的积极处理、加强监护,对降低意外伤害的院内死亡率有重要意义.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交通安全意识,进一步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并加强其执法力度能够降低来交通事故的发生.

    作者:邹云东;刁秀莲;党登峰;白云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联合断流与肠腔人工血管架桥分流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护理体会

    门静脉高压症在我国属常见疾病,每年都有大量患者因此接受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是在人体重要器官之一的肝脏严重病变的情况下进行的,围手术期的处理均较复杂[1].尽管对于断流术或分流术的争论仍在持续,近年来,随着动态监测自由门静脉压力(FPP)、多普勒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综合手段对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研究的深入,分流术和断流术联合应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已经成为合理的、可行的和有效的手段[2,3].2者优缺点互补,符合门静脉高压症手术的要求,是较为理想的术式[4-6].

    作者:王丽丽;张静波;戴森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中药外敷治疗膝关节增生性关节炎

    增生性关节炎又名骨关节炎,是发生在骨与关节的增生性退行性病变,膝关节发病率较高,目前对该病尚无特殊的治疗手段.我院骨伤科自1986年开始试用重要外敷治疗该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1)本组共88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36例,以男性居多,年龄小41岁,大66岁,平均年龄51岁.病程短2个月,长4年.(2)症状与体征:①病初无明显自觉症状,病程进展较缓慢,往往因劳累,受寒,轻微外伤才诱发疼痛.②早期症状为受累关节疼痛,活动不便,晨起或负重后起立时明显,活动片刻后痛感消失,但过度劳累则又感不适或疼痛.

    作者:钱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护理路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中的研究和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护理路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佳护理模式.方法: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2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模式,试验组接受临床护理路径指导的护理模式,对2组患者在出院时进行满意度调查,健康知识测评以及住院天数的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实施临床路径前后护士综合能力、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患者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指导的护理模式可以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以及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提高护士综合能力,同时可以缩短住院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优于传统的护理模式.

    作者:石孟莹;李楚英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肛肠疾病患者的术后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肛肠患者的术后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09年~2011年收治的338例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进行分析.结果:经过合理的治疗和护理,全部治愈出院.结论:肛肠患者的术后护理是肛肠病转归预后的关键.

    作者:李忠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水蛭生肌散治疗跟腱断裂的临床观察

    治疗跟腱断裂,特别是跟腱断裂并感染,临床上经常遇到,治疗较为棘手,需创面感染控制后,2期手术,术后外固定4~6周,不但跟腱挛缩,手术困难,病程长,并发症多,而且术后再断裂发生高.笔者自1996年到今,用自配中药掺散-水蛭生肌散治愈30例跟腱断裂并感染者,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文刚;尹品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