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东菱克栓酶治疗脑梗死并发梗死后出血14例原因分析

赵秀丽;李国忠;钟镝

关键词:东菱克栓酶, 脑梗死, 梗死后出血
摘要:收集资料完整的我院2002年1月~2006年3月使用东菱克栓酶(DF-521)治疗急性脑梗死继发梗死后出血(HI)患者共14例,对引起梗死后出血的原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长期高血压、糖尿病控制不良及大面积脑梗死、栓塞是使用DF-521后引起梗死后出血的高危因素,高龄、合并应用抗凝药物及用药距发病时间较长、皮质性脑梗死为引起梗死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应严格掌握适应症,选择合适的病例,用药期间严密地监测病人的凝血功能,减少出血的发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心内直视术后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

    总结了多例心内直视术后机械通气的护理经验.在中低温体外循环条件下实施外科治疗已证实,呼吸系统功能对手术是否能获得终的成功有绝对的重要作用.术后主要护理措施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气管插管的正确位置及做好心理护理.

    作者:刘明霞;蒋建芳;郭满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硝普钠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并发高血压23例临床分析及护理

    23例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并发高血压,用硫酸镁、巯甲丙脯酸疗效不佳,改用硝普钠,临床结果表明,硝普钠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并发高血压的有效药物.

    作者:郭新生;郭雪平;刘书丽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立体定向治疗帕金森氏病病人的护理

    帕金森氏病是一种锥体外系疾病,主要病理黑质多巴多巴胺神经元进行性坏死,黑质纹状体通路受损引起多巴胺从黑质转运到纹状体含量减少,从而引起静止震颤,强直步缓,姿势障碍等临床征候群[1].

    作者:姜焕芹;刘敬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脊柱脊髓损伤的急诊手术75例体会

    目的:总结脊柱脊髓损伤手术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6年4月75例脊柱外伤合并脊髓损伤病人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颈前路减压钛板内固定16例,颈椎骨折脱位采用前、后路同时减压钛板内固定2例,胸椎及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采用后路全椎板或半椎板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25例,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采用A-F及R-F共32例.结果:75例患者,经术后6个月至1 2个月随访,除1例上颈段(C3,4)骨折脱位严重者,术后第2天死亡.3例截瘫者肌力恢复不明显,但二便失禁功能有部分恢复.其余71患者术后肌力明显改善,肌力提高2级~3级,感觉过敏消失,麻木减轻,感觉平面下降.讨论:对于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早期正确的外科手术治疗可达到解剖复位,脊柱稳定性的重建,有助于残存脊髓功能的恢复和促进早期康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曲建波;苏恩亮;苏振波;于海;李永强;宋琦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四种不同器械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四种不同器械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选择何种器械为优.目前尚不统一.方法:2002年1月-2005年12月本科采用动力髋、动力髁螺钉及PFN,Gamma钉四种内固定方法,治疗8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通过四种术式比较、分析.89例中、2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使用Gamma钉内固定患者要优以其它三类内固定.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髋内翻及骨延迟愈合.结果:86例患者经12-28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42例DHS、DCS均出现内固定物松动(6例),髋内翻(7例),骨延迟愈合(5例).结论:Gamma钉具有滑动钉和髓内钉双重优势,是治疗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郭伟;马正福;孙飞;王富国;孔祥昆;马恒;涂兴卫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前后护理体会

    通过对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的观察,阐述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40例患者经过精心护理与合理治疗得到恢复.

    作者:卞晓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立普妥在脑梗死临床治疗中的观察

    目的:探讨立普妥在脑梗死急性期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将临床1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对比的方法,观察两组血清中血脂各项指标变化,以及神经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并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中血脂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出院时两组神经功能评定和生活自理能力平均都有提高,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对比,治疗组住院天数明显缩短.结论:在脑梗死临床治疗中应用立普妥降脂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自理能力,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医疗开支.

    作者:宦宇;王中卿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浅谈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诊疗优势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无病,还必须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体格矫健,思维敏捷,反应灵敏,应变自如.现代医学正由生物模式向心理、生理、社会模式方向转化.中医以其特有的辨证方式,能够充分而明确辨识机体的亚健康状态,且能准确的调治使之达到健康水平.

    作者:张志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单次大剂量镉致急性肾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镉与肾损伤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单次大剂量镉致急性肾损伤的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e大鼠90只随机分为0mg(对照组)、2mg、3mg、4mg、5mg、7mg共6组,大鼠一次腹腔注射氯化镉(2-7 mg/kg),染镉后不同时间观察尿乙酰氨基葡糖苷酶(NAG)、尿γ-L-谷氨酰转肽酶(γ-GT)、尿蛋白、血尿素氮(BUN)含量,同时观察肾脏形态学改变.结果: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大鼠的一般状态逐渐变差,同时开始死亡;尿中NAG、γ-GT、尿蛋白、血BUN随着镉中毒剂量增加而增加,并出现不同程度以肾小管损伤为主的病理改变.结论:单次大剂量镉中毒能够导致急性肾脏损伤,且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但镉剂量过大会出现鼠短时间死亡,可能与镉引起其它脏器的衰竭有关.

    作者:吴红赤;杨谦;于海涛;孟逾冰;彭艳;杨宝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小城镇及农村残疾人抑郁水平及相关因素的调查

    目的:了解小城镇及农村残疾人的抑郁水平及其相关因素,为其居家照顾者减轻残疾人抑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Barthel氏ADL指数量表、Procidana与Heller家庭支持量表及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对居住在小城镇及农村的63例残疾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残疾人有抑郁症状的比例高达69.8%,残疾人抑郁水平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残疾人对其家庭照顾者照顾满意度呈负相关,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小城镇及农村残疾人的抑郁症状普遍较严重,社会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应大力发展社区护理,为有需要的残疾人上门服务,并加强对残疾人家庭照顾者的培训指早,以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赵树娟;张瑜;夏幸阁;范伟鹏;张英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情感交流是提高医护质量的关键

    众所周知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富有情感思维,善于使用生活中的各种有利工具.作为医务工作者每天都与活生生的病人打交道.患者病情变化多端,心理活动精彩纷呈,情绪跌宕起伏,这些都会直接影响着医疗护理质量,只有面对面与他们进行情感的交流,才能获得准确的医疗诊断,才会取得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效果.

    作者:熊俊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改良pemberton髋关节囊周围成型术的手术配合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小儿骨科较常见的一种发育性畸形,越早治疗越好.对7岁以上或年龄虽在7岁以下但头臼明显不称,宽臼浅平的患儿我院采用改良的关节囊周围截骨术(Pemberton手术)治疗方法,其特点是通过臼顶髋骨不全截骨、转位改变髋臼的异常指向、降低髋臼的同心关系,故髋臼弧半径及髋臼形态改变较大,手术复杂,手术时间长,损伤大,手术中应注意保护患儿.

    作者:杨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东菱克栓酶治疗脑梗死并发梗死后出血14例原因分析

    收集资料完整的我院2002年1月~2006年3月使用东菱克栓酶(DF-521)治疗急性脑梗死继发梗死后出血(HI)患者共14例,对引起梗死后出血的原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长期高血压、糖尿病控制不良及大面积脑梗死、栓塞是使用DF-521后引起梗死后出血的高危因素,高龄、合并应用抗凝药物及用药距发病时间较长、皮质性脑梗死为引起梗死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应严格掌握适应症,选择合适的病例,用药期间严密地监测病人的凝血功能,减少出血的发生.

    作者:赵秀丽;李国忠;钟镝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护理体会

    有机磷农药对人的毒性主要是对乙酰胆碱酶的抑制,引起乙酰胆碱能神经受到持续冲动,导致先兴奋后衰竭的一系列毒蕈碱样、胆碱样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可因昏迷而死亡,如抢救护理不当死亡率会更高.自2003年7月~2006年7月,我院急诊科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65例,在配合医生积极抢救的同时进行多方面的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微;张立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提高护患沟通技巧的方法和效果

    通过阐述提高护患沟通技巧的方法,阐明了有效沟通的重要性,提出了有效沟通是优化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纠纷发生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作者:柳秀芝;权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新生儿期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术中配合

    目的:总结了新生儿期先天性肠旋转不良Ladd's术的术中配合.方法:选取了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新生儿期患者57例,全部行ladd's术.结果:在手术中,通过与手术者的密切配合和对患儿的精心护理,手术顺利进行,患儿恢复良好.结论:手术成功与术中护士的密切配合、妥善护理紧密相关.

    作者:朱含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头部外伤后颅内动脉瘤破裂2例报告

    颅内动脉瘤破裂大多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经脑血管造影而明确诊断.作者收治2例头部外伤后发现动脉瘤出血者,本文结合文献进行报道和分析.

    作者:陈剑;魏岳峰;王守森;张锡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对地塞米松尿素霜的制备与质量控制的研究报告

    目的:对地塞米松尿素霜研究.方法:运用乳膏剂的常规制备方法,制备了地塞米松尿素霜,建立了酸碱度、卫生学、含量测定等质控方法,进行了刺激性试验,耐热耐寒试验和自然室温留样考察.结果:pH值7.2~7.4,卫生学检查符合规定,尿素含量测定平均回收率100.50%,RSD=0.62%(n=9),且乳膏稳定无变化,无刺激性.结论:制备地塞米松尿素霜工艺简单,所得制剂质量可控,性质稳定,可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作者:王淑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正颌技术在颌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正颌外科技术在颌骨陈旧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本组89例病患、选自1996年至2006年应用正颌外科技术治疗的陈旧性、多发性,复杂性颌骨骨折.根据骨折类型及病人要求选择恰当的手术进路和固定方法.结果:89例病人采用正颌外科技术切开复住内固定,或辅以颌间固定及外固定方法进行治疗,术后感染2例,1例大剂量抗菌素应用后骨延迟愈合;1例重新手术后Ⅰ期愈合.2例术后咬合关系欠佳,颌间牵引固定后改善,随访85例,咬合关系,功能及面形恢复均好.结论:(1)正颌外科技术的应用使陈旧性骨折的治疗有了成功的保证.(2)坚固内固定技术的应用为陈旧性骨折治疗奠定了成功的基础.(3)三维CT的指导意义在于帮助术者制定恰定的手术方案.(4)手术进路的选择以骨块显露好、固定方便为标准,要尽量选择口内切口.

    作者:史益河;赵继军;王德明;吴衍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急性脑出血并消化道出血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对策

    消化道出血是急性脑出血临床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预后不良的征兆,可使病情加重、危及生命.因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进行治疗护理是十分重要的.我科自2002年6月至2005年6月共收治急性脑出血116例,并发消化道出血49例.经过积极治疗及护理仅3例死亡.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魏征;齐琪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