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杜培;王飞;孙天胜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一系列围术期优化措施,以减少围术期的生理与心理创伤应激,减少并发症,达到加速康复的目的.但是目前针对脊柱手术尚无一整套ERAS体系协助患者从术前、术中到术后快速康复.通过查阅文献,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全国专家组反复讨论,针对脊柱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管理达成共识,供广大脊柱外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应用.本共识主要内容包括:术前宣教、术前评估及管理、抗菌药物使用与皮肤准备、麻醉、手术技术、激素应用、围术期血液管理与输液管理、血栓预防、疼痛管理、术后消化道管理、切口引流管管理、尿管管理、术后康复锻炼和出院后管理.
作者:孙天胜;沈建雄;刘忠军;李淳德;洪毅;孙常太;李放;朱悦;杨惠林;董健;陈其昕;金大地;罗卓荆;马迅;杨波;孟浩;王飞;杜培;邱贵兴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常见的髋关节疾病,坏死病灶的体积、位置、结构、形状等性质在其治疗方式选择和预后判定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X线片、CT、MRI出发,对比不同方法在分析坏死病灶性质、预测塌陷及判断预后中的价值,综述目前对于坏死病灶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文鹏飞;陈有荣;郭万首;张启栋;岳聚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背景:目前,对于软组织条件允许的胫骨近端病例,多应用内固定治疗,如MIPPO,但费用高昂,而且由于胫骨近端软组织覆盖菲薄,易出现切口相关并发症.目的:使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近端骨折,分析其应用指征、手术要点以及长期随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5例胫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2例,年龄16~57岁,平均39.3岁;其中闭合骨折13例,开放骨折2例.应用AO分型对骨折进行分型:A2型8例、A3型2例、B1型5例.手术在全麻或椎管内麻醉下进行,采用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然后使用外固定支架对骨折进行固定.术后1、2、3、4、6、12、24个月进行随访.评估项目包括受伤至手术间隔、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天数、部分与完全负重开始时间、完全X线骨折线完全融合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使用下肢骨折Iowa量表对受伤的膝关节从功能、疼痛、步态、稳定性、活动范围进行评分.结果:15例患者随访17~28个月,平均21.5个月,临床疗效满意.术后未出现切口愈合相关并发症,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外固定架固定时间10~18周,平均13.7周.X线片上骨折线完全融合时间为18~25周,平均21.5周.1例并发针道感染患者,经扩创及保持针道引流通畅8周后去除外固定架,钉道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根据Iowa评分,功能为优8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7%.结论:使用外固定支架固定胫骨近端骨折,可以灵活穿针与构型,能够规避胫骨近端不规则的形态对内固定造成的困难,通过减少对皮肤和软组织的剥离来降低皮肤坏死和切口感染的发生;外固定支架便于对开放伤口的处理和照料,更适用于开放性骨折.术后骨折愈合率满意,功能理想,并发症率低.
作者:常晓;张保中;张万利;张嘉;高鹏;邹雄飞;唐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背景:目前,临床多通过手术方式治疗膝关节创伤后僵直(posttraumatic knee stiffness,PTKS).而传统膝关节松解术在治疗PTKS中存在用时长、创伤大、出血多、易复发等缺点.目的:探讨小切口膝关节松解术对膝关节创伤后僵直患者疼痛程度、手术时长及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4例PTK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82例.对照组给予传统膝关节松解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小切口膝关节松解术治疗.术后两组患者均接受康复干预;观察两组手术时长、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手术时长、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下降,而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及SF-36评分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术后观察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及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2.68%和79.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膝关节松解术能够有效缩短膝关节创伤后僵直的手术时长,并缓解疼痛程度,近期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安宁;刘康;陈尔东;范宝莹;马东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背景:常规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需要离断部分外旋肌肉、失血多、术后脱位发生率高.随着微创手术研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提高手术效果和减少手术损伤成为可能.目的:对比分析Superpath全髋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相关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按照入院时间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试验组(30例)给予Superpath全髋置换.观察统计两组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及髋关节功能分析,并进行比较.结果:Superpath组的术中出血量为(350.12±41.12)ml,显著少于对照组的(470.15±60.24) ml (P< 0.05).术后3d、7d,Superpath组的VAS评分平均为5.25±1.02和1.02±0.11,显著低于对照组(5.35±1.01,3.25±2.12,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3、6个月的Harris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后不同时间组间比较,Superpath组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比较,对患者实施Superpath全髋置换治疗效果更好,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其髋关节功能.
作者:孙彦平;刘月坤;崔晓亮;张利元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背景:随着人口老年化,腰椎退变性疾病发生率也逐年增加,如何有效治疗此类疾病,学术界尚存争议.目的:比较腰椎融合与非融合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97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采用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组(PLIF组,n=51)和采用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组(Dynesys组,n=46).比较两组术后腰痛程度(VAS评分)、临床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术后影像学结果(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活动度,上位邻近节段活动度).结果:PLIF组随访时间28~78个月,平均(48.7±21.8)个月;Dynesys组随访时间27~76个月,平均(48.6±19.7)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ynesys组患者ODI评分优于PLW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增高,但PLIF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ynesys组高于术前(P<0.05).两组末次随访手术节段活动度均低于术前(P<0.05),Dynesys组由术前6.9°±2.1°降低到4.6°土1.3°,而PLIF组由术前7.2°±2.3°降低到0°.两组末次随访时上位邻近节段活动度均较术前增加(P<0.05),Dynesys组由术前7.8°±1.2°增加到8.6°±1.7°,PLIF组由术前7.1°±2.6°增加到10.8°±2.6°,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IF与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后者能够部分保留手术节段活动度,且对邻近椎体活动度影响较小,理论上可以降低邻近节段退变.
作者:曹华;祁伟;王铮;徐正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背景:胫骨假体的后倾角是单髁置换术中的一个重要参数,目前推荐的胫骨假体后倾角度为7°,但是如何在单髁置换手术中选择合适的后倾角目前尚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不同胫骨后倾截骨角度对活动平台单髁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活动度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7月1日行单髁置换术治疗的骨关节炎患者30例(30膝).按照胫骨的后倾截骨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解剖截骨组(后倾截骨3°)和常规截骨组(后倾截骨7°),每组各15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膝关节大伸直角度、大屈曲角度、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评分)差异和后倾角度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术后两组关节大伸直角度、大屈曲角度、KSS评分和后倾角角度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4±5.5)个月.未发生伤口感染、假体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术后解剖截骨组和常规截骨组的后倾截骨角度分别为3.8°±1.2°和7.2°±2.2°,关节大伸直角度分别为1.7°±0.2°和1.5°±0.1°,关节大屈曲角度分别为119°±7.2°和122°±7.8°,KSS评分分别为(87.8±5.2)分和(81.2±4.5)分;其中两组间术后后倾截骨角度和KS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髁关节置换术中采用3°的胫骨解剖后倾截骨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的关节功能.
作者:马广文;黄斐;吴云峰;常俊;王浩;秦昆鹏;李家华;廖法学;尹宗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背景:目前骨组织工程中,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力学性能都不尽满意,后续的材料降解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新材料、方法、技术以及医学研究相结合,可以使骨组织工程中支架的外形与结构、生物相容性、降解速率都有很好的改进.目的:通过介孔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nano-hydroxyapatite/poly lactic acid,nHA/PLLA)复合物的支架构建以及与成骨细胞的相容性研究,旨在开发由2种材料复合而成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方法:采取冷冻快速成型法制备nHA/PLLA复合物,BET法测定孔隙率,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scroscopy,SEM)观察材料内部结构等进行物理性能表征,X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表征材料物理学特性.SEM观察成骨细胞在nHA/PLLA内生长、黏附、增殖情况;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并计算细胞在该支架材料内的存活情况;MTT实验测定nHA/PLLA复合物对成骨细胞的活性影响.结果:制备的nHA/PLLA复合物,通道孔径为(164±52)μm,介孔率为89.3%±1.4%;干性和湿性nHA/PLLA复合支架的压缩模量分别为(1354.6±53.7)kPa和(1012.8±61.3)kPa.MTT实验结果表明,nHA/PLLA复合物对成骨细胞活性无显著影响,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黏附在复合物表面及介孔中的细胞数量逐渐增加.结论:nHA-PLLA复合物是一种性能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制备简单、外形及内部结构符合组织工程支架要求、与成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
作者:罗新乐;黄术;宋锦旗;朱伟民;欧阳侃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背景:近年来,骨肉瘤的治疗处于一个平台期,探索新的治疗方式成为广泛的共识.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学的发展,使用溶瘤病毒治疗恶性肿瘤成为一个热点.目的:探讨基因工程单纯疱疹病毒-1 (herpes simplex virus 1,HSV-1)KTR27对骨肉瘤细胞系U2OS的体外作用以及裸鼠骨肉瘤模型局部原发肿瘤的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实验观察KTR27对U2OS细胞系的细胞致病作用.裸鼠皮下注射人骨肉瘤细胞株U2OS,建立骨肉瘤裸鼠模型,在此基础上将动物模型随机分为6组,2组为空白对照,分别喂饲普通鼠粮和含强力霉素的鼠粮;2组瘤内注射KTR27(1×107PFU/50 μl),喂饲普通鼠粮和含强力霉素的鼠粮;2组瘤内注射DMEM 50μl,喂饲普通鼠粮和含强力霉素的鼠粮.计算肿瘤体积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同时行组织学检查.结果:体外实验显示KTR27对U2OS有明显的致病作用,形成空斑.成功建立U2OS细胞系的骨肉瘤裸鼠模型并得到肿瘤生长曲线,注射KTR27后测量各组肿瘤体积大小,显示各组肿瘤体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肿瘤体积时间变化曲线分析显示,各组的时间趋势不同,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注射KTR27的肿瘤生长趋势受到抑制,与加用强力霉素后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注射KTR27后24h病理切片显示肿瘤坏死增加,但7d后肿瘤局部恢复增长.结论:基因工程HSV-1 KTR27对U2OS细胞有明显的细胞致病作用.使用U2OS细胞系建立裸鼠皮下骨肉瘤模型,然后局部瘤内注射基因工程HSV-1 KTR27,肿瘤的生长趋势受到了抑制,加用强力霉素后这种抑制没有明显区别.
作者:王迪凡;徐立辉;吴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背景:十二烷基磺酸钠脱细胞在脱细胞的同时对支架结构存在一定的损伤,降低了支架的生物学性能;胰酶等脱细胞方法较为温和,虽大程度保留支架结构与生物学性能,但脱细胞效果并不彻底.目的:制备并分析脱细胞牛肌腱作为组织工程韧带支架的可行性.方法:取新鲜小牛跟腱,通过物理法去除肌腱表面腱膜、滑膜及软组织,制备50个跟腱,随机分为两组,均行冻干处理.实验组以Triton X-1 00行脱细胞处理,对照组不予脱细胞处理.两组均以PBS冲洗后室温干燥备用.行组织学、DNA含量、细胞增殖、生物力学(大应力、弹性模量以及刚度)检测,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的DNA残留量分别为(0.34±0.15)μg/mg和(0.7±0.03)μg/mg,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支架DNA含量对比显示,支架脱细胞效果彻底,无显著的免疫原性.两组在组织形态结构上无明显差异.细胞增殖显示脱细胞支架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实验组的大应力小于对照组,弹性模量无统计学差异,刚度试验显示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脱细胞支架在保留天然支架生物学性能的基础上可作为组织工程支架的选择.
作者:王倩;王帅;徐仲阳;李咸周;邢宝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背景:后pilon骨折发病率低,对其认识时间短,国内外对后pilon骨折临床结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较少.目的:探讨后pilon骨折术后转归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于我院手术治疗的后pilon骨折患者27例,收集出院时红细胞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白细胞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等临床资料,并随访24个月.根据末次随访时Burwell-Charnley影像学标准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两项评价指标均达到优良定义为预后良好组,其余纳入预后不良组.根据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对其临床结局进行分析,并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其影响因素.结果:患者24个月内不良临床结局的发生率为30.77%,并发症主要为创伤性关节炎,内固定失效,疼痛难以忍受行内固定取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WBC、ALB、FPG对后pilon骨折术后临床结局有影响(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RR=1.402,P=0.030)、FPG(RR=3.159,P=0.046)为后pilon骨折术后临床结局影响因素.结论:手术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结局尚可,年龄和FPG对手术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结局存在明显影响,可作为临床预测患者转归情况的依据.
作者:宗序华;陈伟南;王亚东;明玉祥;吴继云;邓亚开;谢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背景:对于胸腰椎损伤的分类,过去常用Denis分型和Magerl分型.2013年,AOSpine发表了新版的AO胸腰椎骨折分类.目的:研究Denis,Maged和2013年AO分类(AO2013分类)三种胸腰椎损伤分类的特点,分析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三者分别与脊髓损伤程度、手术方案的关联性.方法:①对比Denis,Magerl和AO2013分类方法的异同,总结AO2013分类的特点.②回顾性分析183例胸腰椎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1例,女82例,年龄15~90岁,平均47.4岁.收集每例患者伤时的脊髓损伤严重程度(ASIA Impairment Scale,AIS)记录,伤时及术后的X线片、CT和MRI.对手术患者,摘录其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中椎弓根钉植入节段数(pedicle screw level,PSL).根据影像资料按Denis,Magerl和AO2013分类标准分别对每例患者进行分类,然后将三种分类结果分别与AIS、PSL、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的关联进行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后调查本组按AO2013分类所得各分型中脊髓损伤的状况.结果:对比Magerl分类,AO2013分类的变化包括:①A型中增加了AO脊柱稳定性无损的棘突或横突骨折,A4-原A3型(或爆裂骨折)中椎体上下终板均受累者;②将B型损伤中出现脱位者归为C型,摒弃了Magerl分类中C型损伤的各种亚型;③增加了神经损伤评估和稳定性修饰因子.本组病例按Denis,Magerl和AO2013分类所得的胸腰椎损伤分型与AIS关联性较好,AO2013好.对111例手术患者的分析显示,各种骨折分型与PSL也具有良好的关联性,但与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的关联性则未见明确趋势.本组病例AO2013分类中出现脊髓损伤的比率按A0、A1、A2、A3、B1、B2、和C的顺序分别为0、5.6%、66.7%、50%、100%、100%、88.8%和100%.结论:胸腰椎损伤分类经历了从单纯形态学到兼顾受伤机制并具有一定程度手术指导作用的发展过程.AO2013分类细化了既往分类形态学评估,且应用MRI加强对脊柱稳定性的考量.精确反映了患者的受伤程度,对手术的具体操作影响不大但与手术范围之间存在良好关联性.
作者:张军卫;唐和虎;李想;姜树东;王方永;吕振;刘舒佳;陈世铮;梁广旭;邱智;英小倩;洪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肘关节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关节损伤,大多数复杂性肘关节脱位通常采用手术治疗.本文通过复习肘关节损伤相关文献结合标本解剖,对肘关节手术入路进行分析总结.根据暴露部位不同分为后侧入路、外侧入路、内侧入路和前侧入路;并对这四种手术入路的特点及各自适应证、优缺点进行比较.手术入路的选择主要由创伤部位和手术类型决定,术者应充分了解肘关节的解剖结构和功能以及各种手术入路的优缺点,灵活选用手术入路术式.
作者:肖建林;陈尚钧;王翠杰;高忠礼;尹若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背景:双磷酸盐类药物对关节置换翻修发生率的疗效尚不明确.目的:评价术前或术后较长时间应用双磷酸盐类药物对降低全膝或全髋关节置换(TKA或THA)翻修率是否有效.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有(检索截止时间为2016年2月):PubMed、Cochrane Central、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并手动检索相关英文及中英文杂志.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纳入文献的Meta分析,以试验组和对照组关节置换发生翻修的相对危险度(riskratio,RR值)为标准,分别评价TKA、THA、TKA/THA的翻修发生率的变化.结果:共纳入5篇文章(病例对照研究1篇、队列研究4篇),总样本量为10140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较长时间(规律用药时间≥6个月)应用双磷酸盐类药物可明显降低TKA/THA的总翻修率(RR=0.40,95% CI:0.29~0.54)、THA的翻修率(RR=0.47,95% CI:0.37~0.60)、TKA的翻修率(RR=0.30,95% CI:0.23~0.38).与对照组相比,仅术前应用双磷酸盐类药物对关节置换翻修发生率无显著影响(RR=0.97,95%CI:0.79~1.19).结论:术后较长时间应用双磷酸盐类药物可明显降低TKA、THA、TKA/THA的翻修率;而仅术前应用双磷酸盐类药物,对关节置换翻修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作者:韩彪;马信龙;马剑雄;王颖;卢斌;孙磊;王岩;张成宝;赵兴文;李飞;范峥睿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背景:外固定曾被认为是治疗复杂性骨盆骨折的金标准,但其易发生感染、骨髓炎、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目的:探讨内固定治疗方案对复杂性骨盆骨折复位质量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复杂性骨盆骨折患者76例,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外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骨折复位质量、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负重训练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t=7.191,5.911,5.252,P<0.05).观察组骨折复位优良率97.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21% (x2=3.934,P<0.05):Majeed肢体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5.365,P<0.05);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95%(x2=4.145,P<0.05).结论:内固定治疗方案有助于减少复杂性骨盆骨折患者手术创伤,保障骨折复位质量,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作者:崔宝甲;林辉;胡英明;曲志国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背景:股骨纤维结构不良由于严重程度不同,病变范围差异较大,手术治疗尚缺乏统一原则.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股骨纤维结构不良的临床疗效,分析比较影响股骨纤维结构不良手术治疗远期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6年9月于我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82例患者(84处股骨病灶)的病例资料.收集的临床数据包括:基本数据(性别、诊断时年龄、病灶处初次骨折的年龄),初诊时的主要症状,受累部位(单发型或多发型),股骨病灶部位和病理结果.手术相关数据:手术时间,失血量,植骨类型,内固定方式(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早期并发症(感染和血肿).随访相关数据:相关并发症(是否出现骨折及恶变),影像学资料和末次随访时患者功能评分.结果:3处病灶(3/84,3.6%)住院期间出现早期伤口并发症,其中2处为切口感染,1处为切口血肿,均经伤口清创后愈合.10处病灶采用髓内固定,64处病灶采用髓外接骨板固定.髓内固定组早期切口并发症发生率(2/10,20%)明显高于髓外接骨板固定组(1/64,1.6%,P<0.001).82例患者中66例获得末次随访,随访比例为80.5%,中位随访时间为47.1个月.1例出现深部感染,1例出现局部复发.随访期间无恶变病例出现.伴有“牧羊拐”畸形组(n=8)和无畸形组(n=58)末次MSTS功能评分分别为(29.1±1.1)分和(29.8±0.6)分,“牧羊拐”畸形组功能明显差于无畸形组(P=0.012).病理骨折和骨纤类型不是影响预后功能的影响因素.结论:初次骨折时患者年龄是随访期间再次骨折的预测因素,尤其是年龄小于18岁者.“牧羊拐”畸形是影响术后功能的主要危险因素.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方式均可提供足够的生物学稳定,并在中期随访过程中可获得相同的预后.
作者:王军;孙昆昆;李大森;杨毅;杨荣利;汤小东;燕太强;郭卫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背景:鸡尾酒疗法依据所含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不同,对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也不同.目的:研究经过改良的鸡尾酒关节周围注射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关节组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膝骨关节炎患者90例,根据双盲随机的原则,分为3组,每组30例.第一组采取改良鸡尾酒关节周围浸润注射,第二组采取单纯罗哌卡因关节周围浸润注射,第三组为空白对照.比较三组患者术后6h、12h、24 h、48 h、72 h膝关节的静态及动态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8 h、72 h膝关节的大屈曲度,直腿抬高的时间、术后自控镇痛泵的使用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改良鸡尾酒组术后6h、12h、24 h、48 h、72 h静态及动态VAS评分显著低于单纯罗哌卡因组和对照组(P<0.001,P<0.05).术后48 h,改良鸡尾酒组、单纯罗哌卡因组、对照组膝关节的大屈曲度分别为97.17°±8.98°,82.73°±12.41°,75.67°±15.47°;术后72 h三组的大屈曲度分别为106.00°土8.98°,89.78°±11.80°,86.5°±8.11°;与对照组相比,改良鸡尾酒组和单纯罗哌卡因组的膝关节的大屈曲度均显著增大(P<0.001).改良鸡尾酒组、单纯罗哌卡因组、对照组早直腿抬高时间分别为术后(3.20±2.77)d,(46.54±20.75)d,(42.40±16.32)d;与罗哌卡因组和对照组相比,改良鸡尾酒组的直腿抬高平均时间显著缩短(P<0.001).结论:改良鸡尾酒关节周围注射对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改善膝关节功能,大部分患者可以达到无痛康复,安全性能良好.
作者:李新天;王炜;林进;冯宾;钱文伟;翁习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一系列围手术期优化措施,以减少围手术期的生理与心理创伤应激,减少并发症,达到加速康复的目的.其内容涉及术前、术中及术后各个方面.而目前,临床脊柱外科医师重手术操作而轻围术期管理的现象仍然明显.究其原因,一是对手术应激对患者正常生理状态的影响认识不够,二是对消除这些应激的综合措施理解不够.基于脊柱手术特点,本文将脊柱外科加速康复核心组成部分做一较为详细介绍,涉及术中补液管理、疼痛管理及出血控制.
作者:孟浩;杜培;王飞;孙天胜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