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男,15岁,右踝部间断疼痛2年,加重伴右踝部肿胀1周。查体:右外踝上6 cm 处略肿胀,局部皮温正常,未触及包块,局部压痛明显,右踝关节活动度基本正常。右胫腓骨正侧位平片(图1):右腓骨远端干骺端膨胀性骨破坏,骨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病灶内有分房,未见骨膜反应及周围软组织影。
作者:张增亮;陈秉耀;李南;宋光泽;韦兴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低龄儿童 Chiari 畸形 I 型( chiari malformation type I,CMI )伴脊髓空洞患者后颅窝减压( posterior fossa decompression,PFD )术后小脑的位置及形态变化,并分析其对脊髓空洞转归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9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并符合入选标准的32例低龄儿童 CMI 伴脊髓空洞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5~9岁,平均(7.5±1.3)岁;随访时间12~71个月,平均(33.8±18.5)个月。选取正中矢状位 MRI 图像,并测量术前及随访的第四脑室顶点、小脑扁桃体下端的纵向及横向位置、空洞的大前后径与同水平处脊髓前后径的比值( S / C 大比值)及空洞的长度。分析 PFD 术前和随访时上述指标间的差异,并分析末次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变化值与空洞改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末次随访时22例(68.8%)患儿小脑扁桃体下端上移,26例(81.3%)后移;平均上移(2.6±4.2) mm (P=0.002),后移(5.2±5.1) mm (P<0.001)。31例(96.9%)患者脊髓空洞改善,S / C 大比值及空洞长度的改善率分别为(49.5±25.7)%和(51.5±27.7)%。小脑扁桃体的上移与空洞长度的改善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35)。术前31例(96.9%)患儿小脑扁桃体下端为钉状或舌状,其中90.3%(28/31)在末次随访恢复为钝圆状。结论低龄儿童 CMI 患者 PFD 术后小脑的形态大多会通过小脑扁桃体的回缩和变圆而恢复正常。小脑扁桃体下端的回缩与空洞的改善具有显著相关性。
作者:朱泽章;谢丁丁;沙士甫;刘臻;邱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全世界范围内每年有超过3000万例的肌腱或者韧带损伤,一旦肌腱受到损伤,人的运动能力甚至日常生活都会受到严重影响[1]。然而,肌腱的恢复并不是一个再生的过程,而是一个纤维化瘢痕形成的过程,这导致了它的功能障碍甚至丧失[2]。肌腱损伤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自体移植物、同种异体移植物、异种移植物以及人工移植物。然而,这些方法都很难达到让人满意的效果[3]。自体移植物取腱处的功能影响、同种异体移植物来源的限制及异体移植物的免疫原性等缺陷,使得人们愈发迫切地想要研发出可在体外大量生产的与体内肌腱结构与功能类似的移植物。近年来,由于组织工程学的快速发展,为满足这个愿望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方法。然而,传统使用支架的肌腱组织工程学有着诸如较差的生物力学活性等缺陷,这催生了一种不使用支架的组织工程新技术--细胞片技术。在这篇综述中,笔者将主要讨论细胞片技术在肌腱再生组织工程学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谌业帅;史冬泉;徐兴全;蒋青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评估选择性靶血管栓塞后,骶骨肿瘤切除后发生切口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81例术前行选择性靶血管栓塞且行后/前后联合入路肿瘤切除内固定重建的骶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性质、术前放疗、术前化疗、是否有糖尿病、既往手术情况、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可能与切口愈合相关的因素。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皮肤愈合情况,并对上述记录的患者资料间相关性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找出其中影响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结果8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8.5%(15/81)的患者出现了各类切口并发症,其中7例出现切口愈合不佳,3例出现切口窦道瘘口,2例出现切口裂开,2例出现皮肤坏死,1例出现皮肤大面积坏死。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放疗、糖尿病及手术时间与患者切口愈合不佳相关,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术前放疗及糖尿病为患者术后出现切口并发症的高危因素(OR 分别为20.333和38.282)。结论骶骨肿瘤选择性靶血管栓塞后切口并发症与术前放疗、糖尿病等因素相关。
作者:孔金海;肖辉;孙正望;钟南哲;缪吴军;杨建;宋滇文;刘铁龙;严望军;肖建如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成骨不全症儿童下肢骨折经保守治疗后的远期结果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患者的系列 X 线片,2001年9月至2014年7月,我科共收治1100例成骨不全症患者,其中 Sillence 分型 I 型376例,III 型320例,IV 型404例。其中就诊时已经出现骨骺闭合者437例。其中既往反复下肢骨折均采用保守治疗(牵引、夹板或者石膏固定)且 X 线片资料完整者45例,男30例,女15例,就诊时平均年龄17(13~34)岁。Sillence 分型:I 型2例,III 型20例,IV 型23例。分析患者的骨折次数、每次骨折的肢体固定时间,记录终随访时的下肢功能、下肢骨骼的形态变化以及终随访时的 X 线片表现。结果45例每次骨折均采用保守治疗,骨折后肢体固定平均时间为50(30~90)天,多数骨折可愈合,但30例假关节形成,27例骨骺早闭。X 线片显示反复骨折需要长时间牵引或者石膏固定,患肢制动、不负重超过6个月以上者,X 线片显示骨质疏松异常加重。X 线片总体表现骨骼纤细、髓腔封闭、关节膨大、皮质变薄、骨骼多平面弯曲畸形。终随访时5%的患者完全卧床,30%需要轮椅,35%可以拐杖辅助下短距离行走,30%可自行行走,部分伴有步态异常。30%的病例因为矫形和内固定困难已无法进行任何骨科治疗。结论成骨不全症儿童下肢骨折虽然经保守治疗可以愈合,但反复骨折和保守治疗后其远期功能结果和 X 线片表现差,应及时行截骨矫形髓内固定以尽早恢复肢体的负重功能,从而避免骨骼发育受阻。
作者:任秀智;陈梅;房凤岭;刘军龙;窦丛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介绍引起婴幼儿扁平外翻足的距骨畸形中,垂直距骨与斜行距骨的鉴别要点及相应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组22例28足,通过对跟腱等的体格检查,X 线片上测量跟骨倾斜角、跟距角、距骨第一跖骨角来判断疾病的类型及严重性。垂直距骨在大跖屈位时舟状骨没有复位,而斜行距骨在大跖屈位时舟状骨复位,以此来鉴别两者。其中垂直距骨5例6足,为僵硬性扁平足,大年龄患儿采用广泛软组织松解及跟骨延长。斜行距骨17例22足,为跟腱挛缩型柔韧性扁平足,采用延长跟腱及复位距骨治疗。随访上述 X 线片指标,并采用 Maryland 足部评分标准评估。结果患儿平均随访31个月,垂直距骨 Walker 评分均>9分;斜行距骨 Maryland 评分均达到优良。5例垂直距骨,侧位片跟距角由83.1°减小至51.3°,跟骨倾斜角由-20.1°达到1.3°,距骨第一跖骨角由85.3°减小至30.6°。采用 Maryland 足部评分标准,优2例,良1例,可2例;17例斜行距骨,侧位片跟距角由58.2°减小至35.3°,跟骨倾斜角由-5.3°达到15.6°,距骨第一跖骨角由42.3°减小至9.7°采用 Maryland 足部评分标准,优15例,良2例。结论斜行距骨是伴跟腱挛缩的柔韧性扁平足,垂直距骨是僵硬性扁平足,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鉴别,两者都需要积极的早期治疗。斜行距骨的患儿的治疗主要采用连续石膏矫形,跟腱延长术,闭合复位内固定,支具治疗。垂直距骨的治疗根据患儿的年龄而有所不同,包括连续石膏固定矫形,跟腱延长,复位内固定,广泛软组织松解,跟骨延长术。
作者:蔡豪祺;王志刚;蔡海清;葛翼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引言癌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据估算到2020年,我国每年的发病人数将达到1500万。骨骼是转移瘤的第三大好发部位,仅次于肺和肝脏。易发生骨转移的原发肿瘤有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肺癌。这些肿瘤不但有明显的骨转移倾向,而且发病率高[1]。骨转移中以脊柱转移为常见。脊柱转移瘤70%发生在胸段,20%发生在腰段,10%发生在颈段。椎体是脊椎转移瘤常受累的部位(60%~70%),其次是椎板和椎弓根。
作者:蒋伟刚;刘耀升;刘蜀彬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本刊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3年1月,本刊经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审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并从2013年第1期开始,正式被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收录。特此公告!
作者:《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编辑委员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主办的骨与关节专业学术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刊号:CN10-1022/R,ISSN 2095-252X。本刊以广大从事骨与关节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国内外有关骨与关节疾病的新学术动态、临床诊治经验和基础科研成果。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临床与基础密切结合的方针,反映国内外骨与关节疾病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专业学术交流。栏目为述评、专论、论著、临床研究与实践、指南解读、综述、骨科教案、读者·作者·编者、病例报告等形式。采用在线审编系统,不接受纸质投稿。投稿请登录《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网站( http://www.cjbj2012.com )进入远程稿件采编系统进行操作,稿件全文应采用 word 格式。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1.个人作者署名:在论文首页下方进行脚注。“作者单位:”后面列出邮政编码、城市和作者单位(具体到科室)。个人作者超过一位时,可请作者自行指定一位通信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亦即对选题、科研设计起主要作用者,参与论文撰写并能解答编辑部、读者疑问,对论文负全部责任者;在按原格式列出各位作者单位后,另起一行在“通信作者:”字样后列出通信作者姓名、邮政编码、单位名称、Email 地址。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评价弹性髓内钉治疗肱骨骨囊肿的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肱骨骨囊肿患儿29例,其中男21例,女8例,左侧15例,右侧14例,23例伴发病理性骨折。治疗年龄平均8.7岁,全部患者术前均行肱骨 X 线、CT 和 MRI 检查。治疗方法采用切开手术证实为单纯性骨囊肿之后,行骨囊肿弹性髓内钉留置术。采用 Capanna 骨囊肿评价标准。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疗效比较。结果29例中2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34个月,按 Capanna 的骨囊肿评价标准,其中7例治愈,10例愈合但残留病灶,6例提示复发,3例对治疗无反应。有效为17例,总体有效率为65.4%。χ2检验提示其与刮除植骨方法、类固醇注射方法和自体骨髓注射方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弹性髓内钉方法结果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弹性髓内钉治疗肱骨骨囊肿,安全、操作方便,但短期疗效并不优于其它治疗方法,没有明确的因素影响骨囊肿的疗效。
作者:史立伟;张立军;赵群;李祁伟;吉士俊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 CT 引导下经皮病灶内置管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5月至2013年10月,27例行 CT 引导下椎间隙穿刺置管局部化疗的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34~88岁,平均(56±14)岁。单纯椎间隙化疗19例,椎间隙化疗同时留置引流管持续脓肿冲洗8例。采用疼痛视觉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价病患主诉症状缓解情况,术前及术后第1、2、3、4周监测患者血沉(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 )及 C 反应蛋白( C-reactive protein,CRP )评价感染控制情况。结果全部手术均在 CT 引导下顺利完成,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脓肿冲洗14~52天,平均(29±11)天,局部化疗28~75天,平均(44±12)天。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9±4)个月,随访期间症状体征均无复发,脓肿消失,VAS 评分由术前平均(6.5±0.9)分降至治疗后4周(2.4±0.7)分(P<0.05)。患者术前 CRP 平均为(38.9±11.3) mmol / L,大多数患者的 CRP 在术后第1周出现反弹,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周明显下降(22.2±7.1)(P<0.05),而第3周(13.4±3.2)、第4周(11.1±3.9)(P<0.05)时已显著降低。结论 CT 引导下经皮病灶内置管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疗效好,创伤小;同时对于全身情况差的高龄患者,也可达到缓解症状、改善生存质量的目的。
作者:侯晓华;孙晓威;殷胜春;刘冠华;张西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置钉密度是否影响 Lenk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 )患者冠状位和矢状位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同一中心手术治疗的31例采用后路全钉选择性融合的 Lenke1型 AIS 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2年随访结果。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 Pearson 相关分析置钉密度与冠状位 Cobb’s 角矫正率及矫正比率的关系,置钉密度与冠状面术后2年随访矫正角度丢失及矢状位角度变化的相关关系。根据置钉密度的高低将患者分为高密度组(>0.7)与低密度组(≤0.7),统计比较两组间相关参数的差异。结果术前平均年龄为15.3岁,术前主胸弯角度平均为(48.5±8.5)°,术后2周随访平均矫正至(16.0±6.9)°,冠状位平均矫正率为68%;手术即刻矫正率与植入螺钉密度的相关性为-0.19(P=0.315),矫正比率与植入螺钉密度的相关性为-0.10(P=0.589),冠状位矫正角度丢失与植入螺钉密度的相关性为-0.04(P=0.837);矢状位胸椎后凸术后角度减少与置钉密度相关性0.09(P=0.619)。高、低置钉密度两组平均植入物密度分别为0.85与0.61(P<0.01),其它参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无论是否考虑柔韧性因素,Lenke1型 AIS 胸弯冠状面矫正率与置钉密度无明显相关性,矢状位胸弯生理曲度的变化与置钉比例无关。冠状面矫正角度2年丢失及矢状位角度变化与置钉密度也无关。
作者:杨长伟;赵云飞;朱晓东;李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吉士俊,《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小儿骨科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后留校附属二院即现在盛京医院外科工作至今。曾任小儿外科主任,卫生部小儿先天畸形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连续三届担任小儿骨科学组组长;《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小儿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骨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特约编委,辽宁省医学会常务理事,辽宁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主委。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和总结利用轨道外固定支架进行尺骨延长治疗骨干续连症中前臂畸形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具有完整资料的25例骨干续连症前臂畸形病例,男9例,女16例,年龄5~11岁,平均7.3岁,均采用尺骨截骨结合轨道外固定支架延长方法治疗。临床疗效根据肌肉骨骼肿瘤学会修改的功能评估量表评定。结果本组随访时间18~96个月,平均30.2个月。尺骨延长长度15~40 mm,平均28 mm,愈合时间3.5~8个月,平均5.2个月。根据肌肉骨骼肿瘤学会修改的功能评估量表进行评定,25例中优11例,良12例,可2例。结论利用轨道外固定支架及尺骨截骨延长治疗骨干续连症的前臂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在不增加新的创伤情况下自动复位桡骨头,同时改善儿童肘关节屈伸、腕关节屈伸和尺桡偏活动及前臂旋转活动功能。
作者:李炳钻;宫伟;钟黎娟;王建嗣;蔡秀英;揭强;练志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评价我院自行研制的膀胱安全测定装置在诊治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应用。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共收治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22~65岁,平均(37.52±8.67)岁。所有患者入院后经实验室及生化检查排除上尿路积水、尿路感染及结石等并发症,使用膀胱安全测定装置检查后,给予分型,依据分型结果给予个体化口服药物对症治疗;再行间歇导尿配合行为疗法、扳机点叩击排尿法,并做好排尿日记。在治疗结束后从导尿至首次反射排尿用时、平衡膀胱建立的时间、生化及影像学检查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功能评价,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40例入院即给予膀胱安全测定装置检查,将神经源性膀胱分型,I 型(逼尿肌过度活跃伴括约肌过度活跃)5例,II 型(逼尿肌活动不足伴括约肌活动不足)16例,III 型(逼尿肌活动不足伴括约肌过度活跃)14例, IV 型(逼尿肌过度活跃伴括约肌活动不足)5例,不同的分型采用不同的膀胱康复方案。造瘘术后2例中1例建立反射性排尿,2例可自主排尿但排尿困难者排尿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余36例均将留置尿管拔除,采用间歇导尿,且均建立反射性膀胱,达到有效排尿,至统计时30例每天导尿残余尿量均<80 ml,不行间歇导尿。患者从导尿至首次反射排尿用时(4.20±7.08)天,平衡膀胱建立用时(32.12±21.19)天,残余尿仍>100 ml 或>大膀胱容量20%的患者共6例,有效建立平衡膀胱率85%。在评价菌尿的指标中,WBC 及 BAC 检出率均明显降低,分别由治疗前81.80%、90.90%降低到治疗结束时的36.37%、18.18%,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尿路出血指标 RBC 检出率及 B 超显示上尿路积水情况治疗前、治疗结束时的变化都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膀胱安全测定装置能有效将膀胱分型,从而制订个性化膀胱管理方案,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对有效排尿、减少残余尿、减少尿路感染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石秀秀;秦江;胡鸢;唐金树;张铁松;王晓晶;原艳丽;郭继东;侯树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本刊要求,当论文的主体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时,作者应该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所制订的伦理学标准,并提供该委员会的批准文件,及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书。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矢状位下股骨与假体力线匹配的关系,寻求假体早期松动原因,为膝关节肿瘤型假体安装和设计制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取1例膝关节肿瘤型人工假体取出物建立3 D 数学模型并进行有限元分析,获取理论数据;结合86例患者术后冠状位、矢状位 X 线片股骨与假体偏倚角度,分析冠状位、矢状位股骨与假体力线偏倚对假体松动的影响;测量矢状位下股骨生理曲度,统计各年龄阶段股骨弧度。结果(1)假体髓内柄4个方向偏移角度对股骨髓腔松质骨形变的影响,偏倚3°时大形变均值为(0.590±0.001) mm,偏倚6°时大形变均值为(1.163±0.002) mm,偏倚角度>3°,就超过了松质骨形变容许的上限0.58 mm,偏倚度数大小对髓腔骨质强迫形变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6例术后2、5年,分别有78、67例获随访。冠状位术后2年偏倚角度>3°者2例,未出现假体松动;术后5年偏倚角度>3°者4例,占4.7%,2例出现无菌性松动,占2.3%;矢状位术后2年偏倚角度>3°者8例,占9.3%,4例出现无菌性松动;术后5年偏倚角度>3°且出现松动者13例(含术后2年出现无菌性松动的4例),占15.1%。通过冠状位与矢状位偏倚角度对假体松动影响的构成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矢状位偏倚角度对假体松动影响明显;股骨矢状位生理弯曲远端弧度较近端弧度小。结论(1)肿瘤型假体髓内柄与髓腔力线偏倚角度超过3°,对股骨髓腔松质骨的应力就超过了松质骨变形容许的上限,矢状位股骨与假体力线对线不良是影响假体早期无菌性松动的重要力学因素。(2)矢状位股骨弧度存在差异,应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的假体,有顺应股骨矢状位弧度的髓内针可能是今后肿瘤型假体置换术的佳选择。
作者:耿磊;王臻;郭征;范宏斌;栗向东;李靖;陈国景;付军;石磊;孙畅宁;王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脊柱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3~18岁脊柱肿瘤患者共35例,分别收集其临床病历、影像学资料及随访资料,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结果共收集病例35例,男26例,女9例,平均年龄13.6岁,其中良性肿瘤29例,恶性肿瘤6例。发生部位:颈椎6例,胸椎14例,腰椎13例,骶椎2例。发生症状至明确诊断时间:良性肿瘤14.3个月,恶性肿瘤2.3个月,平均12.3个月。主要症状:疼痛31例,神经功能障碍20例。良性肿瘤中手术治疗27例,单纯放疗2例。恶性肿瘤中手术治疗且联合放疗和(或)化疗5例,单纯行放化疗1例。所有病例平均随访时间4.7年。良性肿瘤治疗后疼痛症状大多减轻或消失,神经症状不同程度减轻或恢复;恶性肿瘤3例死亡,1例肺部转移。结论儿童及青少年脊柱肿瘤发病率低,良性及原发性肿瘤较多,疼痛及神经功能障碍是其主要症状。影像学检查对于尽快明确肿瘤诊断及制订合适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作用。手术治疗目前是儿童及青少年脊柱肿瘤主要的治疗方法,而脊柱稳定性的重建则是其关键步骤且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作者:杨昊飞;林松;陈松峰;浦飞飞;马秀才;邵增务 刊期: 2015年第10期
1.通用格式:作者名(前3名,et al .).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