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进文;岳学锋;施建党;杨宗强;吴龙云;王自立
腰椎周围的主要肌肉分为前后两群,前群主要包括腰大肌、腰小肌和腰方肌,后群主要为多裂肌、竖脊肌、半棘肌、回旋肌和横突间肌,竖脊肌又称为骶脊肌,包括髂肋肌、长肌、棘肌,而目前针对腰部椎旁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腰大肌、多裂肌和竖脊肌.椎旁肌对维持脊柱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椎旁肌退变与多种腰椎疾病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存在相关性[1].影像学检测椎旁肌退变主要有三个征象:肌肉量(size)下降、放射图像密度下降及脂肪堆积增加[2].利用B超、CT和MRI等影像学技术研究椎旁肌的变化,可以从多方面描述腰部椎旁肌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变化.笔者就影像学评价椎旁肌退变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椎旁肌退变与腰椎疾病的关系进行文献综述.
作者:袁磊;陈仲强;曾岩;陈萧霖;喻剑舟 刊期: 2018年第06期
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OLF)系脊柱韧带病理性异位骨化性疾病之一,全脊柱颈椎、胸椎和腰椎黄韧带附着部位均可发生,其中以胸椎尤其是下胸段为常见[1].脊柱OLF及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导致脊柱椎管狭窄、脊髓受压的常见原因,严重危害患者运动神经功能[2].
作者:杨晓曦;陈仲强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新型蝶形枕颈内固定系统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取6具新鲜冰冻人体枕颈部标本,年龄为20~35岁,男3具,女3具.每具标本解剖截取其C6以上的部位,保留枕骨粗隆以下的颅骨骨性结构及其与颈椎相连的韧带部分,仔细剔除附着于颅脊交界区骨性结构周围的肌肉组织,完整地保留该区域的各种韧带与关节囊,制作为正常模型(N组),用Motion Analysis三维运动测试机测量C0~C3节段的屈伸、侧屈及旋转三维运动范围(ROM);然后离断寰枢椎间横韧带,制成寰枢椎的失稳模型(UN组),测量C0~C3节段的屈伸、侧屈及旋转三维ROM;再将每具标本进行新型蝶形枕颈系统固定,蝶形枕骨板先后依次以11枚螺钉固定(A组)、以7枚螺钉固定(B组)及以3枚螺钉固定(C组),后每具标本进行SUMMIT系统固定(D组),每种固定后测量C0~C3节段的屈伸、侧屈及旋转三维ROM.对蝶形枕骨板不同的固定方式与寰枢正常模型、失稳模型及SUMMIT系统固定进行组间比较,比较A、B、C、D组内固定方式中枕颈部的屈伸、侧屈及旋转三维稳定性.结果:在6种不同工况下,A、B、C、D组固定方式稳定性均优于正常组及失稳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方向上的比较,A、B、C、D四种内固定方式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左右旋转方向上,A、B、C、D四种不同固定方式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其中B、C、D 三种内固定方式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A组与B、C、D 三组间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型蝶形枕颈内固定系统固定与SUMMIT内固定系统固定一样能提供有效的力学固定强度,其中以11枚螺钉固定的新型蝶形枕颈内固定系统固定在旋转稳定性上更优.
作者:廖穗祥;郑勇强;张东升;李洪吉;夏虹;王建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载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酰乙酸(HRZ/PLGA)涂层的自体髂骨修复兔脊柱结核骨缺损的病理学特点,以及材料对外周脏器的组织毒性.方法:将60只新西兰兔脊柱结核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彻底病灶清除术后,A组(实验组)植入载HRZ/PLGA抗结核药缓释涂层的自体髂骨;B组(对照组)植入载空白涂层的白体髂骨;C组(空白对照组)单纯植入自体髂骨.术后第2、4、8、16周时各组随机抽取5只兔,取术区组织进行解剖大体观察和病理切片显微镜下观察,从组织病理学角度观察植骨界面愈合情况及植骨材料降解情况;术后第2周、4周留取A组兔的心、肝、脾、肾脏器制作病理标本观察抗结核缓释涂层材料对外周脏器有无组织毒性;术后第2、4、8、16周对A组(实验组)兔进行影像学检查(X线、CT、MRI),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解剖大体观察发现,A组兔观察至术后16周时,骨缺损处已由致密而规则的骨组织替代,硬度与周围骨组织相似,植骨界面已达骨性愈合,植骨材料的降解与整合已基本完毕;B、C组部分兔在观察至术后16周时可见椎旁淡黄色脓性物质形成,骨缺损处瘢痕增生明显,病变性骨桥形成,骨桥及邻近椎体可见虫蚀样破坏及缺损.镜下观察发现,A组兔观察至术后16周时骨缺损处板层骨及小梁骨生成增多,骨细胞增殖活跃,骨细胞形态及骨小梁结构完整并趋向成熟,未见炎性细胞及坏死物质形成;B、C组兔在观察至术后16周时有较多不规则的成骨细胞及纤细的骨小梁形成,新生骨小梁间可见炎性细胞聚集,部分有坏死物质形成.通过影像学观察A组实验兔的植骨愈合情况,至术后16周时,骨-材料界面结合紧密,植骨融合良好.对三组术后各时间点骨-材料界面的病理切片做骨小梁面积定量分析,观察至术后8周及16周时,A组骨小梁面积显著高于B组及C组(P<0.01).综上观察指标,A组兔脊柱结核病灶骨-材料界面愈合过程优于B组及C组(P<0.05).术后2周、4周时镜下观察A组兔的心、肝、脾、肾组织,均未见外周脏器损伤.结论:在病理学层面观察,载缓释抗结核药HRZ/PLGA涂层的自体髂骨植入兔脊柱结核骨缺损后有助于促进局部骨缺损的修复和病灶的治愈,对外周脏器无明显组织毒性,是一种良好的局部抗结核缓释材料.
作者:何进文;岳学锋;施建党;杨宗强;吴龙云;王自立 刊期: 2018年第06期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引起的慢性腰腿痛、颈肩痛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1].近年来随着老龄人口增多和工作方式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相关的疾病发病人数不断增加,且发病年龄有不断提前的趋势[2].椎间盘退变受年龄、生活方式、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关于椎间盘退变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力学因素、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细胞营养缺乏及代谢紊乱、椎间盘细胞衰老、凋亡及遗传因素等导致的椎间盘退变等.Teraguchi等[3]通过多变量对数回归分析发现代谢性疾病与颈、胸、腰椎间盘的退变都具有显著的联系,其中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与胸椎椎间盘退变有明显的相关性,并且具有一个或多个代谢性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椎间盘退变.为了更加系统地了解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代谢性疾病与椎间盘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笔者综述如下.
作者:姜倍;胡舟扬;李新华;何凡;张锦飙;谭军;李立钧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1月~2016年10月,共有43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入选,随机分入两个手术组并获得至少1年随访.其中采用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23例,随访时间23.1±5.9个月;采用PPECD治疗20例,随访时间25.6±8.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前及术后各随访点(1d、1周、1个月、3个月、1年)的上肢疼痛VAS评分、创口疼痛VAS评分,术前及术后1年颈椎前凸Cobb角、颈椎活动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轴性症状发生率、重返工作岗位时间等情况,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并在术后1年随访时进行Macnab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d时ACDF组及PPECD组的上肢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13±1.78分、1.02±2.24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较术前的7.13±1.25分、7.28± 1.30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1d时PPECD组的创口疼痛VAS评分为1.91±0.58分,显著小于ACDF组的3.87±1.19分(P<0.05),但术后1周后随访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PPECD组在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重返工作岗位时间等方面均显著小于ACDF组(P<0.05).ACDF组和PPECD组术后1年时颈椎前凸Cobb角分别为13.7°±6.9°和8.2°±4.8°,较术前的4.3°±11.3°、4.7°±8.9°均有显著增大(P<0.05),且ACDF组的平均增幅显著大于PPECD组(P<0.05).术后1年时PPECD组的颈椎活动度同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CDF组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术后1年时NDI评分、轴性症状发生率及Macnab临床疗效评价优良率方面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ACDF相当,但前者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费用更少,可作为临床治疗的术式选择.
作者:朱旻宇;滕红林;黄克伦;王宇;林超伟;吴诗阳;王建洪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俯卧位脊柱全长加压CT检查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18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17例,年龄63.5±7.5岁(47~75岁).患者术前均行俯卧位脊柱全长加压CT检查,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行站立位位脊柱全长X线片检查.影像学测量局部后凸Cobb角(local kyphosis Cobb angle,LKC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和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计算“后凸柔韧度”(站立位LKCA-俯卧位LKCA)/站立位LKCA×100%,根据其指导手术方案.分别比较术前俯卧位加压脊柱全长CT和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片测得的LKCA、TK和LL.结果:术前站立侧位X线片所测得的LKCA、TK和LL分别是52.46°±15.63°、36.13°±9.55°和33.31°±10.33°,术前俯卧位脊柱全长加压CT定位像测得的LKCA、TK和LL分别是36.94°±15.69°、28.09°±7.62°和26.99°±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凸柔韧度(31.6±9.89)%(16.4%~60.6%).术后2周LKCA和TK、LL分别为18.30°±3.57°、18.23°±6.75°和26.99°±6.75°,同末次随访LKCA 、TK和LL分别是20.86°±5.34°、17.92°±6.31°和18.54°±4.77°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周、末次随访时、术前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片的LKCA、TK、LL同术前俯卧位脊柱全长CT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俯卧位加压脊柱全长CT定位像作为一种全新的新型影像学技术,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影像学的准确评估和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旭;于海洋;梁成民;翟云雷;王伟;刘彬;袁玉山;张磊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兔与人解剖学异同的结扎方法损伤椎动脉,观测急性期颈髓组织缺血变化,了解单侧椎动脉损伤对颈髓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日本大耳白兔(育龄126~140d;雌性17只,雄性13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只,实验组行右侧椎动脉第一段结扎,对照组行右侧椎动脉第一段分离作为对照.每组分别于术后2h、6h、24h各处死5只,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ting和qRT-PCR方法观测BCL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 2,BCL2)、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e-aspartic protease 3,CASP3)、FBJ三氏小鼠骨肉瘤病毒致癌基因同源物(Finkel-Biskis-Jink-ins murine osteo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FOS)等指标及其mRNA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结扎组兔颈髓组织中的BAX、BCL2、CASP3和FOS蛋白表达所有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其中BAX(免疫组织化学染色:39975.00± 1007.00;Western Blotting检测:3.81±0.04)和BCL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49865.00±1783.00;Western Blotting检测:5.26±0.07)在术后24h时表达多,CASP3在术后6h时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82218.00±1256.00;Western Blotting检测:3.46±0.08),FOS在术后2h时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3840.00±1584.00;Western Blotting检测:2.46±0.04),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组上述蛋白的表达在不同观察节点也不相同,两两比较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AX和BCL2随时间增加而增大,CASP3随时间增加先增大后减小,FOS随时间增加而减小.qRT-PCR检测结果显示,结扎组兔颈髓组织中的BAX、BCL2、CASP3和FOS表达均高于对照组,BAX (14.48±1.16)和BCL2(10.35±1.67)在术后24h时表达多,CASP3在术后6h时多(30.37±2.27),FOS在术后2h时多(15.65±1.21),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组上述mRNA的表达在不同观察节点也不相同,两两比较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AX和BCL2随时间增大,CASP3随时间增加先增大后减小,FOS随时间增加逐渐减小.结论:结扎兔右侧椎动脉第一段会造成兔颈髓轻度急性缺血损伤,对CASP3的检测提示术后6h时损伤严重,该缺血损伤可以很快恢复,在24h时已基本恢复至术前状态.
作者:郭帅;黄蓝萱;贺高乐;杨宝辉;呼巧龙;李浩鹏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系统评价颈髓损伤后气管切开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颈髓损伤患者的呼吸道管理措施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Embase生物医学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收集由建库至2018年2月公开发表的关于颈髓损伤后气管切开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合并,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值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用漏斗图来判定发表偏倚.结果:经过文献筛选共纳入16篇文献,累计颈髓损伤患者9697例,气管切开率为18.3% (1773/9697).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颈髓损伤患者中,男性[OR=1.29,95%CI(1.12,1.49),P=0.0004]、ASIA A级[OR-7.79,95%CI (5.28,11.50),P<0.00001]、ASIA B级[OR=1.15,95%CI(1.13,2.02),P=0.005]、ASIA C级[OR=0.28,95%CI (0.20,0.41),P<0.00001]、ASIA D级[OR=0.04,95%CI (0.02,0.09),P<0.00001]、神经损伤水平(高位颈髓损伤)[OR=2.36,95%CI(1.51,3.68),P=0.0002]、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MD=8.97,95%CI(8.11,9.82),P<0.0000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OR=6.03,95%CI(2.19,16.61),P=0.0005]、合并胸部损伤[OR=1.78,95%CI(1.55,2.04),P<0.00001]、呼吸系统并发症[OR=5.97,95%CI (4.03,8.86),P<0.00001]因素与气管切开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患者年龄、高龄、合并脑损伤、吸烟史、车祸伤机制和跌落伤机制与气管切开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当前证据表明,男性、ASIA分级A级或B级、神经损伤水平(高位颈髓损伤)、ISS、GCS≤8、合并胸部损伤、呼吸系统并发症是颈髓损伤后气管切开的危险因素,ASIA分级C级或D级是其保护性因素,应根据这些因素指导颈髓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术.
作者:王严;田野;滕海军;谢东;郭志良;姜永田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内窥镜下微创颈椎管扩大成形术(cervical microendoscopic laminoplasty,CMEL)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长期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采用CMEL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56.0±10.5岁(38~72岁),病程15.0±6.3个月.其中三节段者3例,四节段者6例,五节段者10例,共166个椎板行双侧开槽微型钛板固定.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手术节段椎管/椎体矢状径比值、颈椎活动度及颈椎曲度(C2~C7 Cobb角).结果:19例手术时间为49~ 133min(114.0± 19.9min),术中出血量100~375ml(219.0±70.5ml).1例术中发生硬脊膜破裂,术后出现低颅压头痛,给予补液及止痛治疗5d后头痛逐渐缓解.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5~8年,平均7.00±0.76年.术后1周、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为(70.0±6.9)%.术后1周、3个月、1年、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手术节段椎管/椎体矢状径比值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增大(P<0.05),颈椎活动度、C2~C7 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行双侧开槽微型钛板固定的166个椎板中,术后3个月发生骨性愈合有112个,愈合率为67.5%;术后1年发生骨性愈合有122个,愈合率为73.5%;末次随访时发生骨性愈合有128个,愈合率为77.1%.末次随访时微型钛板及螺钉位置良好,无钛板、螺钉断裂及螺钉松动.结论:CMEL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中长期治疗效果,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作者:张春霖;魏昱博;李东哲;严旭;徐慧萍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评价脊髓损伤患者机构康复训练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的脊髓损伤患者的档案,采集人口学和损伤基本特征指标,训练前后15个基本技能指标(包括进食、梳洗修饰、洗澡、穿裤子、穿上衣、上厕所、床/椅/轮椅转移、入厕和浴室转移、行走、上下楼梯和使用轮椅、人际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情绪处理能力指标)、3个家庭应用能力评估指标(个人卫生、家务劳动和休闲娱乐)以及5个社会生活应用能力评估指标(轮椅使用、交通工具使用、到达目的地的活动、沟通能力和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估结果.共有383例康复训练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入院时年龄为9~71岁(中位数45岁),受伤年龄0~69岁(中位数31岁),从受伤到参加康复训练间隔0~61年(平均11年,中位数5年).外伤303例(79.3%).应用因子分析考察数据变量间的内在结构,提取5个公因子,分别为基本生活技能、心理认知、行走和上下楼梯、家庭和社会生活应用.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从受伤到参加机构训练的间隔时间、性别、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受伤水平和受伤原因对5个因子的影响.结果:在康复训练45d后,患者的所有评估指标得分均显著性提高(P<0.01),提升小的为进食(2.2%),大的为轮椅实际使用(78.8%);5个因子中家庭应用能力提升大(54.3%,P<0.01),行走和上下楼梯提高幅度小(10.5%,P<0.01).在基本生活技能方面,参加训练间隔时间越长,相对提高越少(β=-0.101,P<0.1);与腰骶段损伤相比,颈段(β=0.273,P<0.1)和胸段(β=0.23,P<0.1)损伤的患者提高较多.在心理认知方面,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患者比初中及以下患者提高相对更多(β=0.122,P<0.1).在家庭应用方面,训练间隔是负面影响因素(β=-0.147,P<0.1),已婚比未婚康复效果更好(β=0.11,P<0.1),外伤患者比非外伤患者改善效果差(β=-0.141,P<0.1).在社会应用方面,已婚和更早参加康复训练都是正面影响因素.结论:脊髓损伤患者短期参加机构康复训练可改善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康复效果与受伤到训练的间隔时间、损伤节段、学历、婚姻状况和教育背景有关.患者早期参加机构康复训练,关注患者的教育等多方面需求,有助于提升康复训练效果.
作者:解海霞;苌凤水;沈沉;沈雪韵;张佳;林佩佩;杨玉慧;陈刚;吕军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打压植骨联合后路长节段固定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Ⅲ期Kümmell病患者24例,其中男5例、女19例,年龄67.3±3.5岁(58~81岁),均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打压植骨联合后路长节段(伤椎上下各固定2个及以上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6例重度骨质疏松患者均经椎弓根注射骨水泥以强化椎体).统计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分别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进行临床结果,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X线和CT平扫评估伤椎前缘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及植骨椎体骨性愈合情况,观察有无相关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6±1.8个月(15~62个月).手术时间142.6±21.5min(110~180min)、术中出血量290.3±51.2ml(220~410ml).术前VAS评分为7.2±1.8分,术后1周时为3.2±1.1分,末次随访时为2.9±0.7分;术前ODI评分为(83.5±3.8)%,术后1周为(32.6±2.6)%,末次随访时为(29.8±1.9)%,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度分别为28.1°±2.3°,6.3°±0.9°,7.6°±0.6°,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椎体前缘高度20.6±2.1mm较术前13.2±1.3mm明显增加(P>0.05),末次随访椎体前缘高度(19.8±2.3)mm,与术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X线和CT影像结果显示伤椎椎体内骨填充充分,无裂隙样死腔,骨性愈合良好.结论: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打压植骨联合后路长节段固定治疗Ⅲ期Kümmell病,能够很好地矫正后凸,恢复椎体高度,是一种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有效技术.
作者:王庆德;梅伟;张振辉;姜文涛;毛克政;李格;牛军杰 刊期: 201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