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超;钟德君
目的:探讨新型定位板应用在腰椎后外侧经椎间孔腰骶神经根封闭术的术前定位中的有效性、可靠性.方法: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102例,其中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51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42例,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症状复发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入两组后行腰椎后外侧经椎间孔腰骶神经根封闭术.A组54例,手术节段为L3/4 8例、L4/5 28例、L5/S1 18例,采用新型定位板术前定位;B组48例,手术节段为L3/4 8例、L4/5 26例、L5/S1 14例,采用金属定位针术前定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节段、保守治疗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组术前的透视次数和准备时间、穿刺时间、穿刺期透视次数、手术并发症、穿刺术后1h穿刺区疼痛VA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术前的准备时间为5.2±1.0min、透视次数为1.1±0.3次,穿刺时间9.6±2.2min,穿刺期透视次数3.1±1.0次;B组术前的准备时间为10.7±2.3min、透视次数为3.8±1.2次,穿刺时间16.3±3.3min,穿刺期透视次数4.6±0.6次,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均优于B组.两组均未出现椎管内血肿、腹腔脏器损伤、下肢感觉和运动功能异常,B组出现硬膜刺裂1例(1/48)、穿刺区域皮下血肿4例(4/48),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h穿刺区域疼痛VAS评分,A组为3.4±0.5分,B组为5.0±0.9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经椎间孔腰骶神经根封闭术,使用新型定位板术前定位,并进行穿刺路径设计,可减少术前透视次数、术前准备时间,有助于缩短穿刺时间及穿刺期透视次数,定位板具有使用方便、可靠、有效等优点.
作者:王旭翾;毛克亚;王征;李修璨;姜威;刘义灏;李雪萍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下颈椎骨折脱位常伴有单侧或双侧关节突绞锁[1],如何在较短时间内以安全简单的方法使绞锁的关节突复位,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的难点之一.我们采用术中颅骨牵引结合撬拨助推技术辅助下行颈前路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下颈椎关节突绞锁患者30例,临床效果良好,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康永生;梅伟;王庆德;郭润栋;刘沛霖;祝孟坤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cervical 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对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邻近节段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发生的影响.方法: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指南,通过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检索2002年1月~2016年6月之间关于TDR和ACDF术后出现ASDeg、ASDis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章.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和偏倚风险通过Cochrane系统评价指南进行评价,提取数据包括ASDeg、ASDis以及再手术率的相关信息,研究结果以ASDeg和ASDis的发生作为直接结果,以邻近节段再手术率作为间接结果评估邻近节段病变的发生,并根据随访时间和研究地点分层进行亚组分析,终对整篇Meta分析通过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系统(the grades of recommendation,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进行质量评估.结果:共纳入了11篇RCTs,包括2632名研究对象.对于整体的ASD(包括直接和间接结果),TDR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CDF (OR=0.6;95%CI[0.38,0.73];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SDeg和再手术率方面,TDR相对于ACDF具有明显优势(分别为OR=0.58,95% CI[0.46,0.72],P<0.00001和OR=0.52,95% CI[0.30,0.87],P=0.01).以随访时间5年为分界点,不论随访<5年还是≥5年,在ASDeg发生率上,TDR的优势都比ACDF显著(分别为OR=0.63,P=0.001;OR=0.49,P=0.0002),并且这种优势可能随时间延长有扩大趋势.以研究地点分层,不论在美国(7篇RCTs)还是中国(4篇RCTs),TDR在邻近节段退变(ASDeg)发生率上均有优势(P<0.0001,P=0.03).根据GRADE评分,该Meta分析的质量级别为中等质量.结论:与ACDF相比,TDR在降低ASDeg和再手术率方面具有优势.
作者:徐帅;朱震奇;钱亚龙;王凯丰;刘辰君;段硕;刘海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鼠触液神经元(cerebrospinat fluid-contacting neurons,CSF-CNs)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p75NTR)在脊髓损伤后的表达变化.方法: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和脊髓损伤组(24只),脊髓损伤组采用Allen's打击模型(10g×3cm)在大鼠脊髓T10段造成急性脊髓损伤,分别于损伤3d、1周、2周、4周后进行取材;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只暴露脊髓,不击伤脊髓.对各组大鼠运动功能行BBB评分,各时间点取材行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取材前48h侧脑室注射霍乱毒素B亚单位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CB-HRP)特异性标记触液神经元.处死大鼠后,取损伤的脊髓节段10mm,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触液神经元p75NTR的表达,Image-Pro Plus计数目标神经元CB-HRP/p75双阳性细胞的数目.结果:假手术组各时间点BBB评分均为21.0±0;脊髓损伤组在术后3d、1周、2周、4周各时间点BBB评分分别为3.20±0.81、10.73±1.02、12.48±1.86、13.29±1.93,两组各时间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可见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脊髓组织结构完整,细胞形态正常;脊髓损伤组脊髓组织结构紊乱,神经元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瘢痕和脊髓空洞形成.免疫荧光双标示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可见少量CB-HRP/p75双阳性细胞,计数分别为5.16±0.55、4.31±0.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组伤后3d、1周、2周CB-HRP/p75双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3.35±1.53,21.68±2.15、16.26±2.09,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4周时,CB-HRP/p75双阳性细胞数为4.83±0.73,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75NTR可在大鼠脊髓触液神经元中表达,且在脊髓损伤后表达增加,触液神经元可能通过p75NTR参与脊髓损伤的修复过程.
作者:王栋;谢斌华;张慧芊;吕谨南;王硕;李青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彻底病灶清除术后3~4.5个月超短程化疗方案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探讨脊柱结核彻底病灶清除术后3 ~4.5个月的超短程化疗方案的可行性.方法:2003年12月~2014年12月116例彻底病灶清除术后应用3~4.5个月化疗方案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其中男60例,女56例,年龄40.98±17.09岁(3~78岁).低热31例,盗汗47例,乏力53例,病变节段局部疼痛113例,脓肿78例,纳差、消瘦43例,神经功能障碍38例;胸腰椎后凸畸形33例,术前Cobb角28.46°±7.19°(19°~42°);病灶部位:颈椎1例,颈胸段1例,胸椎39例,胸腰段17例,腰椎48例,腰骶段9例,骶椎1例;累及单节段87例,双节段19例,3节段及以上10例.术前SHRZ四联抗结核治疗2~4周(平均3.2周).手术均以彻底病灶清除为基础,其中前路手术37例,后前路手术70例,后路手术9例.术后化疗方案为2SHRZ/1~2.5HRZ,化疗期间全程督导化疗.术后观察临床表现、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病灶清除情况、植骨融合及病灶治愈情况、畸形矫正情况、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停药指征:(1)无脊柱结核的症状、体征,无脓肿及窦道形成;(2)ESR、CRP正常;(3)B超检查未发现与脊柱结核相关的脓肿;(4)影像学检查示病灶全部治愈,无新发病灶,植骨融合.结果:116例患者术后化疗时间3~4.5个月(3.89±0.60个月).随访时间2~3年20例,3~5年15例,5~13年81例.停药时,116例患者无结核中毒症状,无局部疼痛及脓肿、窦道,生活及工作能力恢复,ESR、CRP均降至正常,病灶均彻底清除,植骨融合,病灶治愈.1例LJ4椎体结核患者术后服药4个月后治愈,于停药后6年复发,再次行前路彻底病灶清除髂骨植骨术,术后抗结核治疗24个月后治愈.33例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术后Cobb角为15.30°±5.13°(3°~25°),末次随访时为18.63°±6.06°(10°~36°),矫正率为46.2%,丢失率为11.8%,畸形矫正满意.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恢复,A级1例恢复至C级.B级1例恢复至D级,C级8例恢复至D级1例、E级7例,D级28例恢复至E级.17例出现术后化疗相关并发症.结论:在彻底病灶清除的基础上,严格把握适应证,全程督导化疗,脊柱结核术后3~4.5个月的超短程化疗方案是可行的.
作者:宋向伟;王骞;施建党;王自立;孙宇航;孙国良;金卫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颈椎手术发生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脑脊液漏的发生提供依据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接受颈椎手术的5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性别、体重指数、病程、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颈椎骨折、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管狭窄、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硬脊膜粘连、手术入路、手术节段16个可能对发生脑脊液漏有影响的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其与脑脊液漏发生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结果:514例患者中25例发生脑脊液漏,经过术中修补或术后对症处理,2~15d后患者脑脊液不再漏出,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颈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整体发生率为4.9%,其中合并硬脊膜粘连的脑脊液漏发生率(38.1%)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硬脊膜粘连、后纵韧带骨化、骨折、狭窄与脑脊液漏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硬脊膜粘连、后纵韧带骨化、颈椎骨折和颈椎管狭窄是发生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需要根据不同的患病特点选择相应的处理措施来预防和应对脑脊液漏的发生.
作者:王自强;林斌;高春林;张小雷;杨枭雄;宋科冉;任东风;唐家广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脊柱非何杰金淋巴瘤的治疗方法选择及疗效.方法:2006年6月~2012年11月我院骨科收治并获随访的脊柱非何杰金淋巴瘤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42±18岁(16~71岁).局部疼痛14例.神经功能损害11例,其中脊髓损害5例,Frankel C级3例,D级2例;马尾损害6例.11例患者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8例确诊为淋巴瘤,1例误诊为Langerhans细胞增多症,2例仅诊断为“小细胞恶性肿瘤”,其余患者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15例患者中,5例未接受手术治疗,其中4例不伴严重神经损害及节段不稳定患者,经穿刺活检确诊后,首选化疗,均未接受进一步放疗;1例患者为马尾综合征,无法耐受手术,行急诊放疗,后行化疗.10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7例患者因神经功能损害合并节段不稳定行手术治疗,术后1例患者未接受进一步治疗,4例患者接受化疗及放疗,2例患者接受单纯化疗;1例患者行穿刺活检未能确诊,因节段不稳定行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后接受化疗;2例患者伴病理性骨折,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1例行化疗,1例行化疗+放疗.手术患者术前Karnofsky日常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KPS)为47±18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评分为7.7±1.0分;非手术患者治疗前KPS为62±18分,VAS评分6.4±1.0分.结果:15例随访时间为52±34个月(3~108个月),其中5例死亡(分别存活3、10、10、15、25个月).局部疼痛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均有缓解,其中3例完全缓解.11例神经损害者,3例保守治疗,8例手术,手术患者中脊髓损伤4例,末次随访Frankel分级至少改善1级,其中2例完全恢复,所有马尾损伤患者均明显恢复.手术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4±1.0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KPS评分为91±15分,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0.05).非手术治疗患者5例,4例存活,末次随访时VAS为1.0±0.6分,KPS为76±10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预期5年生存率为66.7%,其中手术患者为60%,非手术患者为80%.结论:对于脊柱非何杰金淋巴瘤,化疗及放疗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于神经损伤重、结构不稳定的患者,手术治疗可有效解除脊髓压迫、改善神经功能及稳定结构,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夏天;姜亮;刘晓光;韦峰;于淼;吴奉梁;党镭;刘忠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应用坏死性凋亡抑制剂Necrostatin-1(Nec-1)抑制TNFR/RIPK介导的坏死性凋亡信号通路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作用.方法:72只雄性SPF级SD大鼠,体重0.25~0.30kg,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A组)、假手术+Necrostatin-1组(Sham+Nec-1组,B组)、SCI+二甲基亚砜(DMSO)(DMSO组,C组)、SCI+Nec-1组(Nec-1组,D组).C、D组采用钳夹法制作大鼠急性SCI模型.所有大鼠硬膜下置管,A组不给药,B组和D组造模后30min经导管注射1μl Nec-1(25μg/μl),C组注射等量DMSO,1次/d,至取材时间点.各组分别于造模后12h、24h和3d三个时间点每组取6只大鼠,先行Basso/Beattie/Bresnahan (BBB)评分,再处死动物取脊髓组织.12h时间点动物处死前1h腹腔注射碘化丙啶(propidine iodide,PI)1 mg/kg,取材检测脊髓组织PI红染细胞数;24h时取材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情况、尼氏(Nissl)染色观察神经元存活数目、Western Blot (WB)检测Bcl-2、坏死性凋亡蛋白RIPK1及RIPK3的表达水平;3d时取材行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造模后A组和B组各时间点的BBB评分均正常,C、D组各时间点均显著性低于A、B组,D组各时间点的BBB评分均显著高于同时间点C组(P<0.05).造模后12h,D组PI红染细胞较C组明显减少,神经元崩解减轻(P<0.05).造模后24h,A组和B组脊髓组织HE和Nissl染色正常,D组脊髓组织损伤程度和存活神经元数量均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Bcl-2、RIPK1及RIPK3均低水平表达,C组RIPK1及RIPK3表达显著性升高,D组Bcl-2表达较C组上调,RIPK1及RIPK3表达显著性下降,C、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3d,A组和B组可见少量凋亡小体,C组和D组明显增多,但D组凋亡小体数量较C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抑制TNFR/RIPK信号通路可以减轻大鼠急性SCI后的病理变化,改善行为学评分,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王双;林斌;陈志达;史吉胜;曾宇哲;吴松松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在过去数十年中,腰椎融合术在脊柱外科广泛开展,用于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及脊柱畸形等疾病[1].随着内固定技术的进步及内固定材料的发展,腰椎融合术的成功率得以大大提高,但仍然存在着5%~30%的失败率[2],且有部分患者在术后会残留持续性腰部疼痛和下肢麻木症状,或在术后出现新发的与术前不完全相同的疼痛症状.这种腰椎、腰骶部或下肢远端术后新发或残留的疼痛被称为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3].
作者:许舜;张帆;吕飞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对Kümmell病提出一种新的分型方法,探讨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68例Kümmell病患者,结合其临床表现及不同影像学改变,将其分为Ⅰ~Ⅴ型.其中影像学表现以骨不连为特点的定义为Ⅰ型(78例),治疗方式为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影像学表现以不稳定为特点的为Ⅱ型(30例),手术方式为后路固定融合;影像学表现以继发椎管狭窄为特点的为Ⅲ型(27例),手术方式为后路减压固定融合;影像学表现以后凸为特点的为Ⅳ型(23例),治疗方式为后路截骨矫形固定融合;影像学表现为以上3种或4种类型混合存在为特点的为Ⅴ型(10例),治疗方式取决于引起患者主要症状的类型.随访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观察伤椎高度有无丢失或继发后凸畸形,以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54个月随访,平均28.4±4.6个月.Ⅰ~Ⅴ型患者的VAS评分由术前8.0±1.7、8.2±1.6、8.4±1.4、7.9±1.2、8.5±1.3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2.1±1.3、2.2±1.2、2.3±1.4、2.2±1.4、2.3±1.5分;ODI评分由术前69.5±2.8、68.5±2.6、69.7±2.2、65.6±2.7、68.6±2.7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38.1±1.5、37.1±1.3、34.1±1.3、35.2±1.4、33.1±2.1分.所有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例(11.3%,19/168)患者伤椎高度有所丢失或继发局部后凸畸形.伴有神经功能损伤的15例患者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由术前12例C级改善为D级3例,E级9例;D级3例均改善为E级.结论:本研究表明Kümmell病的新Ⅰ~Ⅴ型分型方法客观、简单、易行,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葛朝元;何立民;郑永宏;刘团江;董亮;贺宝荣;郝定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研制一种既能重建腰椎椎体高度又能保留相应椎间隙运动功能的山羊可动腰椎复合体并进行体外生物力学测试,从而为人工腰椎假体动物模型的建立及体内研究奠定基础.方法:26个新鲜山羊腰椎标本行薄层CT检查以排除存在脊柱畸形、骨折的标本,其中2个标本因椎体骨折被排除,24个标本纳入研究.应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对山羊腰椎拟手术区解剖参数进行采集(对L4椎体及邻近的椎间盘进行解剖测量)以及可动假体模型优化设计,根据24个标本的腰椎解剖参数将假体大小设计成5种规格,并利用3D打印与机械加工技术将其制作而成.将24个标本随机分为生理、融合与非融合3组,每组8个,术前行骨密度检查.生理组标本不进行手术操作,融合组与非融合组标本行L4椎体及邻近椎间盘部分切除,融合组标本置入钛笼、钛板,非融合组标本置入山羊腰椎复合体(假体置入在L4).术后所有标本行影像学检查以判断假体位置及脊髓受压情况,然后对3组标本在4Nm的载荷下进行生物力学活动度测试以评估可动假体的活动度及稳定性.结果:3组标本骨密度检查无统计学差异(P>0.05).山羊L4椎体的前、中、后高分别为38.8±2.7mm、39.7±2.1mm、40.9±1.1mm;其上、中、下平面正中矢状径与正中冠状径分别为16.5±0.8mm、12.5±2.0mm、16.6±0.5mm与22.9±2.6mm、14.3±1.3mm、23.6±2.9mm;L3/4与L4/5椎间隙前、中、后高分别为4.9±1.0mm、3.0±0.5mm、1.9±1.0mm与5.0±0.4mm、3.6±0.9mm、2.4±0.9mm.山羊可动腰椎复合体由椎体部件与椎间盘部件构成,两者通过防脱球窝关节连接.术后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假体位置异常及脊髓受压.与融合组相比,非融合组标本能显著保留L3/4和L4/5的运动范围、降低L2/3的运动范围(P<0.05);与生理组相比,非融合组各椎间隙的运动范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根据山羊腰椎解剖结构设计的山羊可动腰椎复合体不但可重建手术节段的椎体高度与稳定性,而且能保留相应节段的活动度.
作者:刘俭涛;张峰;李宇欢;牛斌斌;高正超;王一斌;梁辉;闻志靖;贺西京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前临床上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减压、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及康复功能锻炼,但疗效并不理想,常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永久缺失,致残率高.外伤性SCI除直接导致脊髓神经细胞破坏外,还会随着损伤时间的推移,出现继发性损伤,使病灶周围原来完整的组织发生自身破坏性病变,表现为自由基生成增多,兴奋性氨基酸过度释放以及炎症反应等[1].损伤后的免疫反应、囊肿和瘢痕形成,少突胶质细胞和髓磷脂的丢失,使得远端的神经纤维发生Wallerian's变性,轴突稳定性和功能降低,并造成广泛的组织破坏| 2|.随着再生医学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为SCI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方向.
作者:唐超;钟德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导航导杆引导椎间孔镜手术穿刺定位的作用,分析其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导航组30例和传统组30例.两组均进行椎间孔镜手术,其中导航组采用导航导杆引导穿刺建立椎间孔镜工作套管,传统组采用传统C型臂X线机透视下建立椎间孔镜工作套管.比较两组术中穿刺次数、透视次数及穿刺时间及术后1d、3个月、6个月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症状即刻缓解,患肢直腿抬高试验转阴性.穿刺次数,导航组穿刺为1.10±0.31次,传统组为10.53±5.55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视次数,导航组为8.30±1.24次,传统组为60.00±15.15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时间,导航组为5.05±2.01min,传统组为34.80±6.32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3个月、6个月时VAS评分,导航组分别为2.6±0.8、1.8±0.4、1.4±0.3,传统组分别为2.8±1.1、2.1±0.2、1.6±0.5,两组病例VAS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两组病例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导航导杆引可以精准引导椎间孔镜手术工作套管的建立,解决椎间孔镜技术的瓶颈问题,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反复穿刺次数,避免副损伤及缩短穿刺时间,减少术者及患者X线辐射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谭海涛;黄圣斌;谢兆林;江建中;秦豪;李颖;陈国平;甘锋平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