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秋兰;叶芳;舒海华;李梅娜;刘卫锋;李桥波;杨军林;黄紫房;徐康清
目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脊柱手术中,椎弓根置钉不良会导致神经损伤和内固定失败等[1,2],据报道,因椎弓根螺钉置入不当引起的并发症发生率在1%~11%[3].由Calancie等[4-5]提出的触发肌电图(triggered electromyograph,t-EMG)监测技术被认为是可以评估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性客观、有效的方法.脊柱侧凸畸形常伴有椎弓根变异、椎体旋转、主动脉位置变异、凹侧椎弓根贴近脊髓等特点,螺钉置入不当极易造成大动脉损伤、硬膜撕裂、神经根损伤,甚至损伤脊髓等[6-8],对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性的要求更高,此项技术在脊柱畸形矫正术中的应用意义更大.笔者就触发肌电图监测技术的原理、方法、临床应用及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杨军林;邓耀龙;黄紫房 刊期: 2013年第08期
脊椎慢性骨髓炎临床较少见,呈慢性隐匿性发病,因临床症状不典型往往延误诊断和治疗.2010年8月~2012年11月我院经穿刺活检确诊7例脊椎慢性骨髓炎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和MRI资料,对其MRI表现进行分析、总结,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临床资料 本组男4例,女3例,年龄49~62岁,平均56岁,均为慢性发病,病程4个月~1年半.临床表现以胸背痛或腰痛为主,其中右肋弓部疼痛2例,不能行走1例,均无高热、寒战等急性感染病史和脊柱手术病史,2例有尿路感染病史.查体棘突处有压痛和叩击痛.
作者:李淑华;狄玉进;徐金法;白敏;谢国华;陈军;赵秀芹;布春青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尝试对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程度提出一种新的评估方法,探讨将其用于指导临床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381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患者,结合伤椎形态学改变、伤椎MRI信号改变、骨密度和临床表现(疼痛)四个方面进行评分,根据不同的总分值(T,0~8分)对骨折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采用相应的治疗方式,根据VAS评分及ODI评分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6~30个月随访,平均20.1个月.本组中T<4分者91例,行保守治疗,VAS评分由8.0±1.7分恢复至2.0±1.3分;ODI评分由69.5+2.8分恢复至38.1±1.5分.T=4分者132例,保守治疗57例,PKP/PVP手术治疗75例,VAS评分由8.2±1.4分恢复至1.9±1.2分;ODI评分由71.5±3.7分恢复至36.2±2.5分.T≥5分者158例,均行手术治疗,VAS评分从术前平均8.1±1.6分恢复至1.8±1.3分;ODI由术前的70.5±2.6分恢复至术后的39.2±1.7分.结论: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程度评分评估系统可以用于指导临床治疗,但其有效性尚需进一步检验.
作者:郝定均;贺宝荣;郭华;许正伟;李辉;刘团江;王晓东;郑永宏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通过观察雌激素α、β受体在正常与退变的人椎间盘组织的表达,探讨雌激素受体(ER)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根据改良Pfirrmann分级将收集的椎间盘组织分为三组:对照组,外伤导致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取出的正常髓核组织(Pfirrmann分级1~2级);观察组,女性腰椎滑脱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取出的退变髓核组织,Pfirrmann分级3~4级为A组,5级为B组.用HE染色法观察对照组和A、B组各15例人腰椎椎间盘髓核组织及髓核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Elivison二步法)检测对照组和A、B组髓核组织中ER-α、ER-β的表达;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对照组和观察组髓核组织中ER-α、ER-β的表达.结果:HE染色示对照组髓核组织中髓核细胞分布均匀,形态完整,未见明显细胞凋亡现象,细胞外基质染色鲜亮,分布均匀;A、B两组髓核细胞分布不均匀,形态不规则,凋亡现象明显,细胞核增大,染色深,细胞外基质减少,色彩灰暗,B组较A组更为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ER-α、ER-β在对照组的髓核组织见有明显棕黄色颗粒,在A、B两组表达减少,以ER-β减少显著,经统计学分析,A、B两组与对照组间ER-β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ER-α的表达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A组和B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Western-blot方法检测,ER-α表达A组(0.876±0.058)、B组(0.757±0.045)较对照组(0.885±0.036)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ER-β表达A组(0.947±0.043)、B组(0.626±0.042)较对照组(1.275±0.150)显著降低(P<0.01),B组较A组表达明显减少(P<0.01).结论:在人的髓核组织中的髓核细胞(类软骨细胞)的胞核和胞浆中均存在ER.ER-α、ER-β在退变的椎间盘组织都明显减少,以ER-β为明显,提示雌激素可能通过ER-β的介导对髓核细胞功能起调控作用.
作者:张银昌;王强;杨昕;董利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评价后柱切除后伸压缩中柱矫治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7月~2012年1月经后入路行后柱切除后伸压缩中柱矫治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14例,男2例,女12例;年龄62~81岁,平均68岁.骨折均位于T11~L2,其中单椎体骨折12例,两个椎体骨折2例;椎体高度压缩78.5%~92.4%,平均82.5%.后凸畸形的顶椎均位于胸腰段,其中L1 7例,T12 5例,L22例.后凸畸形Cobb角39°~59°,平均45°;脊柱矢状位C7铅垂线偏移距离为0.4~2.8cm,平均1.6cm;腰椎前凸41°~62°,平均58.4°,9例出现腰椎前凸代偿性加大.均有腰背部疼痛及疲劳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8.5分(7.5~9分).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E级12例,D级2例.其中10例采用注射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强化钉道.结果:手术时间187~221min,平均190min;术中出血量372~463ml,平均420ml.1例术中硬脊膜破裂,予以修补,术后未发生脑脊液漏.术后胸腰椎后凸Cobb角0°~9°,平均5°,平均矫正率达88.9%;矢状位C7铅垂线偏移距离0~0.8cm,平均0.3cm;腰椎前凸角28°~43°,平均37°.随访12~33个月,平均21个月.末次随访时,胸腰椎后凸Cobb角0~11°,平均7°;矢状位C7铅垂线偏移距离为O~1.2cm,平均0.4cm;腰椎前凸29°~45°,平均39°;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均为E级;腰背疼痛消失11例,明显缓解3例,VAS为1.9(0~3.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植骨融合及骨折愈合良好,内固定无松动及拔出,固定邻近节段无继发骨折.结论:后柱切除后伸压缩中柱矫治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与经椎弓根截骨术比较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当骨质疏松性重度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难以施行椎体成形术时,此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补充方法.
作者:李超;于海洋;付青松;周宇;赵刚;尹稳;兰魁勇 刊期: 2013年第08期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0.7%~11.7%[1],同时发生于椎间孔内及椎管内的病例更少见.我院2004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37例,其中极外侧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内突出患者29例,21例采用经椎板间途径关节突切除、椎间盘摘除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经3~36个月随访,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作者:朱国华;张亚峰;郭翠玲;王兴征;周智毅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中椎间支撑体周围植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2005年5月~2010年5月采用胸腰椎前路减压椎间支撑体周围颗粒状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167例,术前、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年行X线片及三维CT薄层扫描,观察支撑体周围颗粒状植骨融合状况,测量伤椎高度、Cobb角、椎管狭窄率.采用改良Brantigan椎间融合标准判定椎间、支撑体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16例患者随访1~4.5年,平均2.2年,术后1周X线片未见支撑体明显移位,56例CT平扫支撑体周围无明显血肿形成.术后3个月48例CT薄层扫描支撑体(钛网/人工骨)与周围植骨有1~2mm左右透亮线,椎管内无碎骨块占位.术后6个月X线片未见椎旁异位骨化,41例CT薄层扫描支撑体周围植骨与支撑体及椎间有连续性骨小梁形成,未见植骨块进入椎体旁和椎管内.术后1年植骨融合48例4分,39例3分,29例2分.12例纳米人工骨支撑体与周围植骨之间仅少量连续性骨小梁形成,存在1~2mm间隙,但周围植骨已骨性愈合,对人工骨形成包裹.3例钛网和4例人工骨支撑体倾斜(在矢状面或冠状面倾斜均小于10°),Cobb角13°~16°,高于平均值9.5°.术后1周和1年椎间高度、Cobb角、椎管狭窄率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前路减压椎间支撑体周围植骨可增加脊柱力学载荷强度,有利于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和椎间植骨融合,从而降低内固定物松动和断裂的可能性.
作者:杨雯栋;王清;兰永树;修鹏 刊期: 2013年第08期
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腰椎骨与软组织(椎体、小关节、椎板、黄韧带、椎间盘等)发生形态与组织结构的变化,导致中央椎管、侧隐窝、神经孔狭窄,使神经根和/或马尾神经受到刺激或压迫,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常见原因包括退行性、先天性、医源性、外伤性、峡部裂滑脱、代谢及内分泌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软骨疾病等[1],临床上以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为主,50岁以上人群常见.退变多始于椎间盘,椎间盘退变、突出,压迫神经根、硬膜囊、马尾等;椎间盘退变又会导致椎间隙变窄,使侧隐窝、椎间孔狭窄;椎间隙变窄导致椎间不稳、小关节负荷增大,使小关节增生肥大;加之黄韧带褶皱、肥厚,多因素作用导致椎管狭窄,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2].随着人口老龄化,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影响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甚至导致生活不能自理,亟须治疗.在治疗上,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现就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及其疗效简要综述如下.
作者:寇福新;孙常太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自行设计的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系统的固定效果.方法:16只成年波尔山羊,随机分成4组,即自行研制的上胸椎前路钢板固定组(A组),前路未塑形Orion钢板固定组(B组),前路塑形Orion钢板固定组(C组),单纯植骨组(D组),对A、B、C组行T3椎体次全切除+髂骨植骨+内固定术,D组行T3椎体次全切除+髂骨植骨术.于术后3个月行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观察内固定和植骨融合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结果:A、B、C组山羊均存活,D组山羊因麻醉意外死亡1只.存活山羊均未出现与内固定相关的并发症.术后3个月影像学融合效果:A组均Ⅰ级融合;B组Ⅰ级融合1只,Ⅱ级融合3只;C组Ⅰ级融合2只,Ⅱ级融合2只;D组Ⅱ级融合2只,Ⅲ级融合1只.组织学融合效果:A组Ⅰ级融合3只,Ⅱ级融合1只;B组Ⅰ级融合2只,Ⅱ级融合2只,Ⅲ级融合1只;C组Ⅰ级融合1只,Ⅱ级融合2只,Ⅲ级融合1只;D组Ⅲ级融合2只,Ⅳ级融合1只.A组优于B、C、D组(P<0.05),B、C组优于D组(P<0.05),B组与C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上胸椎前路钛板内固定系统在山羊胸椎次全切除后行植骨融合内固定安全、可靠,融合效果好.
作者:刘冲;詹新立;肖增明;崔明星;贺聚良;覃一流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测量1~6岁小儿胸椎椎弓根的形态学参数,为小儿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7月~2010年1月在北京儿童医院行胸部CT检查的1~6岁非脊柱疾患小儿胸椎螺旋CT影像资料.根据年龄将入组儿童分为1~岁组(1组),2~岁组(2组),4~6岁组(3组),每组20例.每例均测量T1~T12左右两侧椎弓根参数共24组数值.将64排螺旋CT平扫胸椎的三维重建数据传至工作站,在多平面重建技术下获得每个椎弓根的矢状面及横断面成像,测量胸椎椎弓根横径(内外径)、纵径(内外径)、骨-螺钉通道长度、椎弓根横断面夹角、椎弓根矢状面夹角,并将上述各参数与年龄进行相关性分析,椎弓根横断面夹角和椎弓根矢状面夹角年龄组间采用多重T检验.结果:(1)椎弓根的横径(内外径)T1~T4逐渐减小,T5~T12逐渐增大;横内径值(除T1、T6、T11、T12外)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rs:0.011~0.363,除T1、T6、T11、T12外,P>0.05),其随年龄增长变化不明显;横外径值(除T4外)与年龄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s:0.151~0.539,除T4外,P<0.05),其随年龄增长而增长.(2)椎弓根纵径(内外径)T1~T12逐渐增大,除T1外纵径均大于横径;各节段参数与年龄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纵内径rs:0.526~0.786,纵外径rs:0.692~0.864,P<0.05).(3)骨-螺钉通道长度各年龄组中短为T1或T2,长为T9或T10,T1~T9有逐渐增加的趋势,T10~T12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各节段参数与年龄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s:0.299~0.676,P<0.05).(4)椎弓根横断面夹角大为T1,T1~T12逐渐减小,部分小儿T11及T12的椎弓根横断面夹角可达0°甚至负角,除T1外,其余各节段参数与年龄均存在显著负相关性(rs:-0.432~-0.107,除T1 P>0.05外,余P<0.05),1组与2、3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组与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5)椎弓根矢状面夹角T1~T12呈下降趋势,各节段参数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rs:-0.125~0.127,P>0.05),1、2、3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6岁小儿胸椎椎弓根横外径、纵经、骨-螺钉通道长度与年龄的相关性较大,而椎弓根横内径的生长速度较慢,与年龄的相关性较小;横断面及矢状面夹角与年龄的相关性较小,除1~岁年龄组外,其余年龄段的参数值随年龄增长无明显变化.因此行1~6岁小儿胸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时,应根据患儿年龄及术中情况妥善选择螺钉型号及进钉方式,以避免手术风险.
作者:刘磊;孙琳;孙记航;段晓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半乳凝素-1对室管膜区细胞增殖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自身修复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72只健康雌性SD大鼠,1.5月龄,体重190~220g,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和治疗干预组(C组),每组24只.B、C两组均在T10节段制作急性脊髓损伤模型,A组仅行椎板切除.C组术后24h经枕大池蛛网膜下腔注入20μl(0.2g/L)半乳凝素-1,单次给药;其余两组仅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术后1d、7d每组进行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术后7d每组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脊髓室管膜区BrdU和巢蛋白(Nestin)阳性细胞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d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A组为21.00±0.00分,B组为1.65±0.05分,C组为1.59±0.14分,B、C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d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C组(12.98±0.15)、B组(6.38±0.21)与A组(21.00±0.00)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d,A组脊髓室管膜区免疫组化BrdU和Nestin阳性细胞相对值分别为0.02±0.01和0.01±0.00,仅见极少量;B组分别为0.41±0.14和0.35±0.13,与A组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C组分别为1.02±0.25和0.88±0.20,均比B组增加更加明显(P<0.05).术后7d,A组脊髓室管膜区免疫组化BrdU和Nestin积分光密度值分别为17.12±3.47和10.59±2.11,B组(32.43±4.96,24.95±7.43)和C组(45.11±6.01,36.99±5.29)均高于A组(P<0.05),但C组高于B组(P<0.05).结论:大鼠脊髓内室管膜区细胞具有潜在的增殖和分化能力,在损伤后该功能可被激活,半乳凝素-1对室管膜区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作者:宋启春;党晓谦;姬乐;张永涛;王坤正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不同上端融合椎对术前双肩水平的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术后双肩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6月~2009年6月在我院行后路主胸弯融合术并有2年以上完整影像学随访资料的32例Lenke 1型AIS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表现为双肩水平,其中男6例,女26例,手术时年龄13~19岁,平均14.9岁,上胸弯Cobb角平均为23.7°±8.0°(10°~36°),主胸弯Cobb角平均47.5°±6.9°(40°~62°).按照上端融合椎不同将AIS患者分为两组:A组,上端融合椎为T3,19例;B组,上端融合椎为T4,13例.A组患者的手术时年龄、Risser征、上胸弯及主胸弯柔韧度与B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的上胸弯及主胸弯Cobb角、顶椎及躯干偏移距离、影像学肩关节高度差(radiographic shoulder height,RSH)、喙突高度差(CPH)和锁骨角(CA).结果:A组随访时间2~4.5年,平均3.6±1.3年;B组随访时间2~4.8年,平均3.1±2.1年,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A组患者的上胸弯Cobb角、主胸弯Cobb角、顶椎及躯干偏移距离、RSH、CPH及CA与B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患者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的上胸弯Cobb角、主胸弯Cobb角、顶椎及躯干偏移距离、RSH、CPH、CA分别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上胸弯Cobb角及RSH、CPH、CA较术后1年均显著减小(P<0.05),均获得较满意的双肩平衡.结论:对于术前双肩水平的Lenke 1型AIS患者,上端融合椎为T3或T4对重建术后双肩平衡的疗效无明显差别;对此类患者上端融合至T4即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和满意的双肩平衡.
作者:江华;钱邦平;邱旭升;孙旭;蒋军;朱泽章;王斌;邱勇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胸椎转移性肿瘤的不同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09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40例胸椎转移瘤患者,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8.8岁(23 ~79岁).原发肿瘤包括肺癌11例,乳腺癌8例,肾癌6例,甲状腺癌4例,食道癌3例,肝癌3例,膀胱癌、脂肪肉瘤、贲门癌、软骨肉瘤、前列腺癌各1例.Frankel分级:A级7例,B级3例,C级10例,D级15例,E级5例.行前路椎体切除内固定术26例(病灶位于WBB分区4~9区,Tomita术前评分4~6分,平均5.5分);后路肿瘤切除内固定术5例(病变位于WBB分区1~3区或10~12区,Tomita术前评分6~8分,平均7.0分);前后路联合切除内固定术4例(病变位于椎体前后方,累及1~2个椎体,Tomita术前评分3~5分,平均4.0分);后路肿瘤切除结合椎体成形术5例(跳跃多节段椎体病变,局限在WBB分区4~9区,Tomita术前评分6~8分,平均为7.6分).随访观察治疗结果.结果: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2.4个月(6~36个月),29例患者死亡,其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10.7个月(6~20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症状均明显改善,VAS评分由术前的6.81±1.51分降至3.65±0.94分(P<0.05);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8例无变化(A级1例,C级1例,D级2例,E级4例),2例加重(1例C级至B级,1例E级至D级),其余30例均提高1~3级.结论:手术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胸椎转移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应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及肿瘤分期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
作者:王东来;冯建刚;张进明;荀建军;冯和林;李增怀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评价接受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正手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2年主动脉相对于脊柱的空间位置变化.方法:研究对象为接受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正手术的22例右胸主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通过三维重建CT测量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2年主动脉位置和顶椎旋转畸形情况,测量参数包括主动脉-椎体距离、主动脉-椎体角、主动脉-椎管距离、左侧椎弓根螺钉长度和顶椎旋转角.通过X线片测量胸主弯的Cobb角和胸椎后凸角.结果:术前主胸弯Cobb角为57.5°±9.8°,术后1周矫正至13.6°±6.5°,术后2年时为16.2°±6.8°;主胸弯Cobb角矫正率术后1周时为77.5%,术后2年时为73.3%.术前顶椎轴面旋转角为29.4°±9.3°,术后1周矫正至14.6°±6.9°,术后2年时为17.4°±6.8°;顶椎旋转畸形的矫正率术后1周时为49.5%,术后2年时为39.7%.主动脉-椎体距离在T6~T11节段术前显著大于术后1周(P<0.05);在T7~T9节段术后2年显著大于术后1周(P<0.05).主动脉-椎体角在T5~T11节段术前显著大于术后1周(P<0.05);在T7~T10节段术后2年显著大于术后1周(P<0.05).主动脉-椎管距离在T7~T11节段术前显著小于术后1周(P<0.05);在T6~T10节段术后2年显著小于术后1周(P<0.05).结论:右胸主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中,术后主动脉相对于脊柱的位置较术前向前内侧移位,术后2年较术后向后外侧移位.在使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中应该避免椎弓根螺钉穿出椎体前皮质或者椎弓根外侧皮质而导致主动脉损伤.
作者:崔冠宇;田伟;刘波;松本守雄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分析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respiratory complication,RC)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以指导临床防治.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一院2006年7月~2011年12月行后路矫形术的脊柱侧凸患者共306例,其中男98例,女208例,年龄6~35岁,平均16.3±5.8岁.记录患者术前相关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主胸弯程度(主胸弯Cobb角)、病程、肺功能、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等;术中变量,包括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切皮至缝皮结束)、麻醉时间(诱导至停止麻醉)、带气管导管时间、是否全凭静脉麻醉、输入液体的晶胶比、低收缩压、血红蛋白(Hb)丢失量、体温、气道峰压、椎弓根螺钉数、融合节段数及应用甲强龙情况等;术后变量,包括术后血制品输入、镇痛方式、镇痛药物选择、术后进ICU、术后谵妄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发生术后RC相关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58例(19.0%)患者术后发生RC.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病程、术前主胸弯Cobb角、术前中性粒细胞计数、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术前肺功能、手术方式、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带气管导管时间、术中输液晶胶比、失血量、椎弓根螺钉数、融合节段数、全凭静脉麻醉、大剂量甲强龙、术后谵妄、术后进ICU、镇痛方式等因素对术后RC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麻醉时间(X1)、全凭静脉麻醉(X2)、主胸弯Cobb角(X3)、融合节段数(X4)、术后谵妄(X5)和手术失血量(X6)是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后发生RC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元回归模型为P=1/[1 +exp(0.020X1-1.407X2-0.060X3 +0.574X4+4.023X5+0.087X6-8.742)].结论:术前主胸弯Cobb角大、手术融合节段数多、术中失血量大及术后出现谵妄的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术后容易发生RC,麻醉时间长、使用全凭静脉麻醉可能增加术后RC的风险,应加强控制.
作者:贺秋兰;叶芳;舒海华;李梅娜;刘卫锋;李桥波;杨军林;黄紫房;徐康清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术中头部体位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时唤醒时间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年5月~2012年11月在我院行PSO的35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分为头部抬高体位组(抬高组)和头部未抬高体位组(未抬高组).两组患者麻醉方式、麻醉诱导用药和维持用药均相同,同时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麻醉深度使其保持一致,比较抬高组和未抬高组患者PSO术中唤醒时间及苏醒质量(采用Imani等分级标准分级).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唤醒试验均成功.抬高组患者的术中唤醒时间为24.9±5.13min,未抬高组为39.8±9.41min,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唤醒试验中,抬高组1例、未抬高组5例患者突然睁眼,并伴有四肢不自主活动,苏醒质量为2级,其余29例患者苏醒质量均为1级.抬高组患者术后颜面部及球结膜水肿的外观表现均较未抬高组轻.结论: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PSO术中头部抬高体位可以缩短术中唤醒时间、提高患者的苏醒质量.
作者:潘涛;钱邦平;邱勇;蒋忠;马正良;王斌;俞杨;朱泽章;蒋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评估后路矫形手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脊柱高度的矫正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0年1月~2011年6月接受后路矫形内固定术的AIS患者277例,单弯(single curve,SC)173例,双弯(double curve,DC) 104例,站立位主弯Cobb角平均53.63°±15.38°(40°~140°),仰卧位主弯Cobb角43.87°±15.01°(20°~124°).脊柱高度(spinal height,SH)定义为仰卧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上T1椎体上终板中点至S1椎体上终板中点之间的垂直距离.测量术前、术后SH,△SH为手术矫正SH值.评估不同Cobb角侧凸患者的△SH,并采用偏相关分析评估脊柱侧凸术前Cobb角、Cobb角矫正值、Cobb角矫正率、术前SH及术后SH与ASH的相关性.结果:SC组仰卧位Cobb角术后矫正至15.69°±9.21°(4°~79°),DC组仰卧位主弯Cobb角术后矫正至19.50°±13.07°(3°~95°),矫正率分别为69.7%和65.5%.SC组和DC组术前SH分别为41.29±2.96cm和39.97±3.26cm,术后SH分别为43.77±2.71cm和42.86±3.04cm.SC组术前仰卧位Cobb角分别为≤30°、31°~40°、41°~50°、51°~60°、61°~70°、71°~80°、>80°时,ASH分别为1.97±0.79cm、2.14±0.63cm、2.52±0.65cm、2.77±0.51cm、3.92±0.61cm、4.33±0.22cm、4.85±0.22cm;而在DC组中,△SH分别为2.37±0.60cm、2.35±0.69cm、2.56±0.53cm、3.27±0.40cm、3.79±0.94cm、3.89±1.11cm、5.46±0.91cm.△SH与术前Cobb角[SC:r=0.702,P<0.001;DC(主弯+次发弯):r=0.718,P<0.001]、Cobb角矫正值[SC:r=0.659,P<0.001;DC(主弯+次发弯):r=0.698,P<0.001]和术后SH[SC:r=0.182,P=0.017; DC(主弯+次发弯):r=0.213,P=0.033]呈显著相关性,但与Cobb角矫正率[SC:r=0.083,P>0.05;DC(主弯+次发弯):r=0.039,P>O.05]和术前SH[SC:r=-0.082,P>0.05;DC(主弯+次发弯):r=-0.047,P>O.05]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后路矫形手术可显著改善AIS患者的SH,术前Cobb角和Cobb角矫正值是影响SH矫正程度的主要因素,术后SH是次要影响因素,而Cobb角矫正率则影响不大.
作者:钱邦平;毛赛虎;孙旭;刘臻;朱泽章;朱锋;邱勇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术中各操作阶段的出血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2年11月行单节段PSO治疗,并有完整术前、术后临床资料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21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35.7±12.7岁(18~65岁).所有患者均记录术前大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固定节段数及截骨部位;术中操作分为暴露、置钉、PSO截骨、复位、安装矫形棒及植骨闭合切口6个阶段,分别记录各阶段的时间及出血量.结果:术中无神经并发症发生.手术过程总出血量1869.2±378.5ml,暴露阶段出血116.6±52.5ml,置钉阶段出血236.4±91.1ml,PSO截骨阶段出血832.1±223.5ml,复位出血210.9±61.8ml,安装矫形棒阶段出血244.7±42.0ml,植骨闭合切口阶段出血228.5±46.1ml.其中暴露、置钉、PSO截骨、复位、安装矫形棒及植骨闭合切口6个阶段出血量分别占总出血量的6.2%、12.6%、44.5%、11.2%、13.0%及12.5%.结论:PSO治疗AS胸腰椎后凸畸形术中出血主要在截骨阶段,此阶段应保证足够的血液灌注,以减少因脊髓低灌注而产生的神经并发症.
作者:刘兴勇;钱邦平;邱勇;王斌;俞杨;朱泽章 刊期: 201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