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创腰椎间盘切除术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袁嘉敏;张海龙;顾昕;丁悦;顾广飞;贺石生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切除术, 微创手术, Meta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腰椎间盘切除术(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及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的安全性.方法:由两位作者独立检索1997年1月1 日至2011年9月1 日 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关于成人腰椎单节段微创椎间盘切除术和开放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语种不限.两位作者独立评估各研究的质量,且将各研究中的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术中失血量等提取整理为电子基线表,并将这些研究的数据通过Revman 5.1.0软件进行Meta分析与综合.结果:共有6篇研究符合标准,共计773例患者被纳入分析.微创椎间盘切除术与开放椎间盘切除术比较:前者术中神经损伤与硬膜撕裂[OR=1.53,95%CI(0.79,2.96)]、术后椎间盘再次突出[OR=1.70,95%CI(0.77,3.79)]、术后脑脊液漏[OR=1.00,95%CI(0.38, 2.68)]的发生率略高,但均尢统计学差异(P>005);后者术后感染[OR=0.32,95%CI(0.07,1.35)]的发生率略高于前者,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前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后者[MD=18.03,95%CI (5.84,30.22)],术中失血量少于后者[MD=-62.65,95%CI(-102.56,-2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放腰椎间盘切除术比较,微创椎间盘切除术失血更少,但是手术耗时更长;两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相关文献
  • SPECT-CT图像融合技术对老年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选择椎体强化术靶椎体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像联合同机CT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computer tomography,SPECT-CT)图像融合技术对老年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选择椎体强化术靶椎体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6月~2011年4月对4例因体内置人顺磁性材料而不能接受MRI的老年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应用Infinia Hawkeye 4图像融合系统行SPECT全身平面骨显像,然后对感兴趣区病灶行同机CT检查,用图像融合软件完成SPECT-CT图像融合,在SPECT-CT融合图像上出现核素浓集的椎体考虑为病椎,在同机CT重建图像上仔细分析病椎CT图像、排除肿瘤或感染性骨破坏可能,从而确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诊断,并定位椎体强化术靶椎体.男1例,女3例;年龄59~79岁,平均67.4岁;病程8d~2个月,平均17d;因冠心病安装冠状动脉金属支架2例、心脏起搏器1例,体内置人不锈钢股骨头假体1例;诊断确立后实施椎体强化术,记录术前、术后2d的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评估手术疗效,放射学检杏随访以进一步证实SPECT-CT图像融合检杏的准确性.结果:SPECT-CT融合图像中,3例患者单个椎体、1例2个椎体出现核素浓集,其中T12 2例、L11例、L2 1例、L3 1例,同机CT重建图像提示病变椎体中无肿瘤或感染性骨破坏征象.术前、术后2d VAS分别为8~9分、1.5~2.5分,术前、术后2d ODI分别为80%~90%、20%~30%,术后2d与术前相比改善明显.随访8~13个月,平均10个月,影像学随访病椎未出现迟发性骨破坏.结论:对于不能接受MRI检查的老年椎体压缩骨折患者,SPECT-CT图像融合技术可清楚定位核素浓集区的病变节段,通过分析核素浓集区骨结构特点可确定疾病性质;SPECT-CT图像融合技术在选择椎体强化术靶椎体上有一定实用价值.

    作者:江晓兵;罗耀武;梁德;唐永超;姚珍松;张顺聪;晋大祥;杨志东;丁金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FTY720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目的:观察FTY720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ASCI)后神经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16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56只,A组(假手术组)大鼠麻醉后仅切除T9椎板,不打击脊髓,缝合后立即以0.3ml生理盐水灌胃.B、C组采用Allen's法制作T9脊髓损伤模型,B组(对照组)以0.3ml生理盐水灌胃,C组(治疗组)以FTY720按3mg/kg生理盐水稀释至0.3ml灌胃.每组取8只大鼠分别于术后1d、3d、7d、14d、21d行斜板试验及BBB评分.分别于术后6h、12h、24h、48h、72h、7d、21d处死大鼠,每个时间点每组8只,取损伤段(A组取相应部位)脊髓行超薄切片,HE染色观察各组脊髓坏死情况、炎细胞浸润情况、胶质瘢痕形成情况及脊髓空洞大小,并计数各组术后12h淋巴细胞数、术后12h与72h炎性细胞、术后7d胶质瘢痕区细胞,计算伤后21d脊髓空洞面积与脊髓面积比值;取术后6h、12h、24h、72h的切片行SP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aspase-3表达及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计算相应时间点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比值和凋亡指数.所有数据以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C两组各时间点斜板实验及BBB评分均较A组同时间点差(P<0.05),在术后1d时B、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d、7d、14d、21d时C组优于B组(P<0.05).HE染色结果显示A组各时间点脊髓形态正常;B、C组脊髓术后6h可见脊髓内出血、血肿形成,术后12h~48h脊髓进行性水肿、损伤中心区出现液化坏死,伴有炎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为主,至术后72h,损伤中心区形成无组织结构空洞,空洞周围有大量炎细胞浸润,以小胶质细胞/单核细胞为主;术后12h及72h,B组炎细胞浸润程度明显重于C组(P<0.05),术后12h C组淋巴细胞浸润程度相对B组明显减少(P<0.05),术后7d,脊髓水肿减轻,空洞周围形成胶质瘢痕,胶质瘢痕细胞计数B组明显大于C组(P<0.05),术后21d脊髓空洞形成,脊髓空洞比值B组明显大于C组(P<0.05).SP免疫组化染色和Tunel染色结果显示A组各时间点几乎见不到caspase-3和细胞凋亡表达阳性细胞,B、C组脊髓损术后6h即可见凋亡细胞,到术后24h达高峰,而后随术后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弱,但是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caspase-3表达与细胞凋亡同步,各时间点C组caspase-3表达阳性细胞比值和细胞凋亡指数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FTY720 可以显著改善大鼠ASCI后神下功能,其可能是通过抑制脊髓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减少caspase-3的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

    作者:杨梁;吕德成;郑连杰;王朝晖;张伟;李晓天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内窥镜辅助下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

    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下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的临床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内窥镜辅助下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患者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17~65岁,平均46.8岁.JeffersonⅡ型骨折6例,JeffersonⅢ型骨折1例,寰枢椎脱位3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3例.患者均有枕颈部不适和活动受限,术前VAS评分为3.2~4.1分,平均3.8分;2例伴有不同程度脊髓功能损害者,按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1例.随访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均在内镜辅助下顺利完成手术,13例患者共置入26枚螺钉;手术时间60~130min,平均80min;术中出血110~290ml,平均190ml.术中无脊髓、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复查CT显示1枚螺钉位置欠佳,螺钉外斜角偏小且上斜角偏大,螺钉部分进入椎管,但未损伤脊髓,未做处理;25枚位置良好.寰枢关节基本复位,固定可靠.术后随访12~60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降至1.0~2.0分,平均1.3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例伴颈髓损伤患者的症状均有改善,Frankel分级C级者恢复到D级,D级者恢复到E级.12例患者术后3个月开始出现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寰枢关节间隙植骨均达到融合;1例患者未见明显植骨融合,但寰枢关节稳定性良好,未出现断钉等并发症.结论:内窥镜辅助下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是可行的,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手术显露困难的缺点,从而减少手术并发症.

    作者:姚女兆;王文军;王麓山;晏怡果;李学林;欧阳智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腰椎椎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不稳、滑脱及椎间盘源性疼痛的经典手术方法.传统腰椎椎间融合手术需要广泛剥离及长时间牵拉肌肉,容易引起软组织损伤.椎旁肌肉的病理改变是腰椎融合术后腰部力量减弱及慢性腰痛发生的主要原因[1].近年来,随着脊柱外科微创技术的迅猛发展,用于腰椎椎间融合的微创技术应运而生,使脊柱融合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对传统的融合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微创腰椎融合技术是在取得优于或不低于开放腰椎融合术效果的同时减少对椎旁软组织的损伤,同时患者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作者:方晓辉;丁亮华;何双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骨水泥椎体成形在治疗脊柱转移瘤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骨水泥椎体成形在脊柱转移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0年11月~2011年6月我院应用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脊柱转移瘤患者155例,共251个椎体.颈椎1个,胸椎149个,腰椎101个.男性88例,女性67例,平均年龄63.5岁(36~87岁).采用两种手术方式:应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110例,181个椎体;开放性手术椎管减压脊柱内固定,结合术中骨水泥椎体成形或联合其他部位椎体成形45例70个椎体.所有患者术前有严重的腰背痛或合并不同程度的下肢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平均VAS评分7.6分(5~10分),术后第3d根据VAS评分评估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术后2周时根据Frankel分级评估神经损害和ECOG评估活动能力的改善.出院后每3个月门诊随访一次,行X线片、CT或MRI检查,每次随访均进行疼痛、神经功能和活动能力的评估.结果:术中无1例出现肺栓塞、截瘫或围手术期死亡,所有患者术后3d内疼痛缓解,平均VAS评分降至2.6分(1~4分),术后2周评估,有神经功能损害者39例,Frankel分级除2例外均有1级及以上的恢复.ECOG分级4级者18例,其中15例改善为3级;3级者92例,其中63例改善为2级;2级45例中13例改善为1级.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的平均注入量为4ml(3~7ml).108(43%,108/251)个椎体术中出现骨水泥渗漏,19个在椎间隙,86个在椎旁或椎旁静脉,3个椎管内渗漏,但均无临床症状.术后患者均接受化疗和(或)放疗,平均随访20个月(3~36个月),122例死于原发病,33例带瘤存活.结论:对脊柱转移瘤患者选择合适方式的骨水泥椎体成形安全、简单,效果显著,减少了椎体置换或前路开放手术的创伤.

    作者:燕太强;郭卫;杨荣利;董森;唐顺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后骨坏死的诊断和治疗

    椎体骨折后骨坏死少见,早期往往被忽视而未能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导致晚期椎体塌陷、后凸畸形.2006年3月~2009年8月,在165例(东南大学附属江阴医院38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27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患者中,共有7例(4.2%)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后骨坏死,总结如下.

    作者:杨惠光;刘勇;张云庆;周枫;邓雄伟;骆文兴;陈亮;杨惠林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PKP治疗不同骨密度椎体压缩骨折的手术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不同骨密度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09年11月存我院行PKP治疗的76例单节段中老年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44例,年龄50~81岁.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腰椎(L2~L4)骨密度值,根据骨密度T值大小将其分为骨质疏松组(A组,33例)、骨量减少组(B组,26例)和骨质正常组(C组,17例),每组均采用标准的PKP手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VAS评分,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并观察各组患者伤椎椎体高度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疼痛均得到迅速缓解,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及球囊破裂.术后随访1.5~2.7年,平均2.1年.三组术后3d及术次随访时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伤椎椎体平均高度A组术前为15.7±3.2mm,术后为23.1 ±5.7mm;B组术前为16.3±3.9mm,术后为22.5±4.8mm;C组术前为15.9±3.0mm,术后为21.8±5.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后凸角A组术前为24.7°±7.1°,术后为17.8°±5.9°;B组术前为23.5°±6.2°,术后为18.2°±6.5°;C组术前为24.1°±5.6°,术后为18.0°±5.8°,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椎体高度恢复率为65.3%,B组为57.9%,C组为54.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组1例患者发生骨水泥肺栓塞,经及时抗凝治疗后症状缓解.A组骨水泥渗漏率为6.06%,B组为11.54%,C组为17.6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有2例患者发生邻近椎体骨折,均发生于骨密度低的A组.结论:PKP对不同骨密度的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均有良好的疼痛缓解作用,骨密度较低者椎体高度及后凸角度恢复更理想,但合并有骨质疏松症者需注意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

    作者:刘法敬;杜伟;申勇;丁文元;王林峰;杨大龙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经椎间孔腰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腰椎间盘切除术的复发率为5%~11%[1、2],其中大部分患者需要再次手术治疗.但是再次手术的满意度要低于初次手术,因为再次手术在处理瘢痕组织过程中,容易造成脊膜破裂和神经根受损[3].2008年6月~2010年12月,我院采用经椎间孔腰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8例,临床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顾勇杰;胡勇;马维虎;徐荣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中期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7年5月,应用PLDD治疗且获得3年及3年以上随访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7例,其中男45例,女42例,年龄22~80岁,平均52岁.激光汽化总能量500~800J/椎间盘,平均644.8J/椎间盘.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应用JOA法评定疗效,同时应用NRS法对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各主要症状(腰痛、下肢疼痛、下肢麻木)进行评分.另外,将患者按年龄分为≤55岁组和>55岁组,比较两组的疗效.观察是否出现并发症.结果:随访87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6.0-88.5个月,平均60.1个月,按JOA疗效评定方法,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4年、≥5年、≥6年的JOA优良率分别为55.17%、77.01%、81.61%、81.61%、85.06%、87.35%、85.71%、85.10%、84.21%,术后不同时期优良率与术后1个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各主要症状NRS评分与术前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年以上,年龄≤55岁和>55岁组优良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未见并发症发生.结论: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疗效良好,术后3~6年以上疗效稳定,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好的微创方法.

    作者:任龙喜;梁喜斌;张彤童;韩正锋;郭函;张向飞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体重指数对微创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并腰椎不稳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对微创减压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并腰椎不稳的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3月~2011年3月57例微创通道下行减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疗并腰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患者BMI不同分为3组,A组:正常体重组(BMI<25kg/m2),男14例,女17例;B组:超重组(25kg/m2≤BMI<30kg/m2),男7例,女12例;C组:肥胖组(BMI≥30kg/m2),男3例,女4例.记录每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行JOA评分(29分法)、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末次随访时根据Bridwell椎间融合标准评价各组融合情况.年龄、性别构成比,术前JOA评分与ODI及随访时间3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3组疗效.结果:3组患者手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及C组各有1例术中硬膜囊撕裂;B组1例骨质疏松患者行椎间融合时融合器打人上位椎体中,术中取出融合器,予椎体间自体骨植骨融合;术后4例(A组1例,B组1例,C组2例)患者出现切口愈合不良,经抗生素及换药等治疗术后15~8d切口愈合.随访8~20个月,3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ODI 3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JOA评分计算临床改善率并评估手术疗效,其中A组优25例,良5例,可1例;B组优12例,良7例;C组优4例,良3例;3组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B及C组融合率分别为93.5%、94.7%和100%,3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融合器沉降、移位或塌陷,无螺钉断裂及松动.结论:微创减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并腰椎不稳的一种较好手术方法,BMI对其疗效无明显影响.

    作者:顾广飞;张海龙;贺石生;丁悦;贾建波;周旭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伴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若椎体压缩超过原始高度2/3或合并中、后柱损伤的爆裂性骨折为不稳定性骨折,如果合并神经受损症状,是目前治疗的难点.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适用于椎管后壁完整、不合并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性稳定性椎体骨折;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撑开复位、椎间或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常由于椎弓根螺钉不能有效锚定及撑开椎体的“蛋壳样变”容易发生内固定物失效、复位椎体再塌陷.我院2010年5月~2011年4月,采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此类骨折1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方永超;冯新民;陶玉平;杨建东;王静成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经椎弓峡部截断椎板原位回植在椎管内良性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椎管内肿瘤临床上常见,以往常采用全椎板切除后摘除病变组织,解除神经症状 全椎板切除术因脊柱后部结构遭到破坏,可导致脊柱不稳或后凸畸形,易形成瘢痕粘连造成医源性椎管狭窄,影响远期疗效[1、2].2005年6月~2009年12月,我院对18例椎管内良性肿瘤患者行经椎弓峡部截断取出椎板摘除肿瘤、原位回植椎板、微型钛板固定重建椎管后部骨性保护结构,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陈德旺;丁真奇;康两期;陈长青;庄泽民;黄连水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低温保存的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低温保存复苏后嗅鞘细胞(OECs)局部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CI)的疗效,探讨低温保存对嗅鞘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T10节段脊髓半切损伤模型56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2只:新鲜OECs移植组(A组),冻存OECs移植组(B组),D/F12培养液移植组(C组)和空白对照组(D组).A组损失伤局部行新鲜OECs移植,B组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OECs冻存3个月,复苏后(用双苯亚甲胺标记)移植到脊髓半切模型大鼠脊髓损伤区.术后第1天、1、2、3、4、6、8及10周时进行联合行为学(CBS)综合评分,术后5周和10周时取材观察移植细胞存活及迁移情况;HE染色及嗜银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及轴突情况;NGFRp7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2、10周时CBS评分,A组分别为85.78=1.07、58.80±5.00、6.52±2.37;B组分别为86.12±1.29、60.06±6.51、8.15±2.26;C组分别为86.4± 1.03、66.28±7.00、30.65±5.60;D组分别为86.75±1.37、69.85±6.61、34.13±5.38.A、B两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C组与D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A组及B组较C组和D组在2周后各时段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组织学方面,HE染色和嗜银染色A、B两组在术后5周可见多量突起经近侧断端向损伤区域生长,10周时可见神经纤维跨越损伤区域,而C、D组未见有神经纤维跨越损伤区;NGFRp75免疫组化染色,无论5周还是10周,A、B两组在损伤部位均可见阳性染色区域,C、D组未见有阳性着色.术后5周时A、B两组可检测到荧光标记细胞,且可见细胞发生迁移.结论:低温保存的OECs脊髓局部移植治疗SCI与新鲜OECs移植治疗效果无差别.

    作者:魏开斌;张文正;刘红;李军;李艳萍;刘雨亮;王强;卓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振荡电场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和轴突再生的影响

    目的:探讨振荡电场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和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改良Allen's打击法建立90只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置入刺激电极.实验组施加振荡电场干预,对照组只置入振荡电场刺激器而不给予干预.电场强度600μV/mm,振荡周期为每15min极性交替变换,供电方式为感应式供电,工作方式为大鼠清醒状态下持续刺激至实验结束.建模成功后2周、6周、12周进行BBB评分、运动诱发电位评价脊髓神经传导情况(MEP潜伏期差和波幅差);HE染色行组织学观察,神经丝蛋白(NF20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轴突再生情况、行轴突计数、胶质瘢痕形成和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夹角测量,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2周时,BBB评分、MEP波幅差和轴突计数无差异(P>0.05),但右下肢MEP潜伏期差缩短(P<0.05).6周和12周时,BBB评分、MEP潜伏期差和波幅差、轴突计数和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夹角测定两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12 周时HE染色观察两组可见损伤部位脊髓空洞及瘢痕形成;NF染色实验组可见较多神经纤维通过损伤区;GFAP染色发现两组间IOD值测定无显著差异.结论:振荡电场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脊髓传导功能改善和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电场作用时间需达6周以上.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可能与振荡电场促进轴突再生、诱导其定向生长,促进星形胶质细胞线性排列等有关.

    作者:白金柱;洪毅;关骅;张军卫;唐和虎;姜树东;王方永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选择性腰骶脊神经后根+前根切断术治疗混合型脑瘫

    目的:探讨选择性腰骶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联合选择性脊神经前根切断术(selective anterior rhizotomy,SAR)治疗混合型脑瘫的疗效.方法:2004年1月~2010年1月,选择48例混合型脑瘫患者,其中男36例,女12例,年龄3~22岁,平均8.8岁,均以痉挛型为主,伴有下肢徐动,术前下肢肌张力均为3级(根据Ashworth 5级法),术前下肢功能情况:独立行走36例,简单介助行走8例,介助站立并有行走动作4例.采用 SPR+SAR联合治疗,术中根据肢体痉挛程度切断部分脊神经后根,其中 L5、S1后根38例,L4、L5、S1后根10例,后根切断比例为30%~50%;按徐动程度切断部分脊神经前根,其中L5前根28例,S1前根20例,切断比例为30%;术中尽可能保留椎板,以维持脊柱稳定性.结果:术后出现小腿或足底麻木感2例,下肢肌力下降3例,腰痛2例,腰部无力5例,小便控制差1例,经营养神经、康复锻炼、神经肌肉兴奋仪刺激等处理,6个月内症状基本消失.随访18个月.48例患者肌张力术后1周、6个月、18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痉挛缓解率100%.下肢徐动症状:术后1周时,1例症状加重,经联合应用镇静药物及巴氯芬3个月后恢复至术前,4例无变化,43例改善;术后6个月时,5例较术前无变化,43例改善,无加重病例;术后18个月时,44例明显改善,4例无明显变化,无加重病例.术后18个月随访时,术前介助行走的8例患者中,5例可独立行走,3例无变化;术前介助站立的4例患者中,1例可独立行走,2例可独自站立,1例无变化.结论:腰骶SPR+SAR治疗以痉挛型为主伴有下肢徐动的混合型脑瘫,能有效解除肢体痉挛,降低肌张力,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下肢徐功症状,是治疗此种混合型脑瘫比较合理的手术方法.

    作者:王逢贤;徐林;曹旭;俞兴;穆晓红;吴坤懂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伴发脊髓空洞脊柱侧凸的研究进展

    随着脊柱矫形内固定器械及脊住外科矫形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脊柱侧凸患者接受此类治疗并获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同时随着上世纪90年代以来磁共振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许多拟诊为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特别是青少年IS(adolescent IS,AIS)的患者被发现伴发有椎管内的病理变化,除了常见的Chiari畸形(chiari malformation,CM)和/或脊髓空洞(syringomyelia,SM)外、还有神经管闭合不全、脊髓纵裂、脊膜扩张、脊髓栓系等[1].

    作者:王国著;解京明;王迎松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对开展微创脊柱外科手术的再思考

    “微创”无论在医院还是在社会上已广为流行,因微创外科手术确实给患者、医者、医院和社会带来了诸多的利益,而被众多医生和患者所追求.然而由于外科医生对“微创”的认识和把握不一[1~3],微创手术有时对患者可能会产生更大的损伤.从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兴起到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我们经过了术式观念的改变、解剖概念的改变、视觉观念的改变和传统习惯的改变过程.众所周知的外科治疗疾病是以创伤性手段去除病理组织或修复重建为目的,以付出机体损伤为代价,进入21世纪治病的前提是以人为本的人文医学时代,我们非常有必要从不同角度对微创脊柱外科手术进行再认识.

    作者:池永龙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cous cndoscopic lumbar discc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自2006年3月~2010年10月共行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1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82例,女80例;年龄21~71岁,平均36.5岁.统计术中、术后早期及术后长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62例患者均获得3~6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30个月.本组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共12例,发生率为7.2%.术中发生并发症4例,其中节段定位错误1例,术中活动出血1例,硬膜囊损伤1例,钬激光器械金属头部断裂1例;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5例,其中髓核遗漏2例,椎间隙感染1例,神经感觉异常2例;术后中长期并发症3例,2例为同节段椎间盘突出复发,术后遗留活动后明显慢性腰部疼痛1例.结论: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并发症,术者的手术经验及技巧、术前准备与术后处理、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与手术并发症有关.

    作者:张树芳;鲁凯伍;江建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微创腰椎间盘切除术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探讨微创腰椎间盘切除术(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及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的安全性.方法:由两位作者独立检索1997年1月1 日至2011年9月1 日 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关于成人腰椎单节段微创椎间盘切除术和开放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语种不限.两位作者独立评估各研究的质量,且将各研究中的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术中失血量等提取整理为电子基线表,并将这些研究的数据通过Revman 5.1.0软件进行Meta分析与综合.结果:共有6篇研究符合标准,共计773例患者被纳入分析.微创椎间盘切除术与开放椎间盘切除术比较:前者术中神经损伤与硬膜撕裂[OR=1.53,95%CI(0.79,2.96)]、术后椎间盘再次突出[OR=1.70,95%CI(0.77,3.79)]、术后脑脊液漏[OR=1.00,95%CI(0.38, 2.68)]的发生率略高,但均尢统计学差异(P>005);后者术后感染[OR=0.32,95%CI(0.07,1.35)]的发生率略高于前者,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前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后者[MD=18.03,95%CI (5.84,30.22)],术中失血量少于后者[MD=-62.65,95%CI(-102.56,-2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放腰椎间盘切除术比较,微创椎间盘切除术失血更少,但是手术耗时更长;两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袁嘉敏;张海龙;顾昕;丁悦;顾广飞;贺石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丙戊酸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目的:探讨内戊酸(VPA)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假手术组(C组)、损伤组(SCI组)和丙戊酸保护组(VPA组).SCI组和VPA组采用改良Allen法制作大鼠T10 SCI模型.VPA组术后即刻及其后每12h皮下注射VPA 300mg/kg,至取材;C组和SCI组在相应时间点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伤后6h,每组取5只大鼠处死取材,其余大鼠在伤后24h、48h和72h每组取5只先行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随后处死取材.切片后分别行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免疫荧光双标法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核因子κB(NF-κB)途径的激活状态,免疫组化法检测白介素lβ(IL-1β)的表达.结果:C组大鼠各时间点BBB评分均为21分,VPA组和SCI组各时间点的评分均低于C组(P<0.05),但VPA组各时间点的评分均高于同时间点SCI组,在伤后48h和72h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理检查显不C组脊髓组织形态正常,VPA组和SCI组伤后6h损伤中央区即可见明显出血灶,灰质中神经元肿胀坏死,白质中神经纤维肿胀;伤后24h、48h出血灶界限更明显,并可见空洞形成和炎症细胞浸润;伤后72h上述病理变化仍明显;VPA组各时间点的病理变化与SCI组相似,但炎症细胞浸润减少.C组偶见或未见NF-κB核阳性细胞和IL-1β表达,与C组相比,SCI组和VPA组NF κB核阳性细胞百分比和IL-1β表达量从伤后6h即显著性增高,24h达高峰,以后逐渐减少,72h仍显著性高于C组(P<0.05);VPA组各时间点NF-κB核阳性细胞百分比和IL-1β表达量均低于同时间点SCI组(P<0.05).结论:VPA可促进大鼠SCI后运动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李新枝;杨琴;林森;周红利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主管: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