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后的上肢节段性运动麻痹

卫力晋;王少波

关键词:颈椎, 椎板成形术, 并发症, 上肢运动麻痹, 髓内高信号区
摘要: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出现上肢节段性运动麻痹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其预后.方法:2004年5月~2007年1月行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出现6例上肢节段性运动麻痹并发症患者,回顾总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此并发症的临床特征、颈椎MRI T2加权像所表现的影像学特点.1例患者术后即刻进行了C3-C7椎板切除术,6例均行脱水、抗炎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随访观察该并发症的恢复情况.结果:行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的481例患者中6例发生上肢节段性运动麻痹并发症,均发生于术后48h内,表现为上肢多个肌肉的肌力下降(肌力3级5例,肌力0级1例),均为单侧上肢发生.影像学表现为术后颈椎MRI T2加权像出现新发的脊髓高信号区(HIZ),HIZ节段与运动麻痹节段相一致.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3例患者肌力完全恢复,2例患者肌力分别从0级和3级恢复至4级,1例肌力3级患者肌力下降为0级并出现手内在肌萎缩.结论: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后可出现上肢节段性运动麻痹的并发症,多为单侧上肢发生,术后患者的颈椎MRI T2加权像出现新发的HIZ改变,完全恢复率较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相关文献
  • 无症状颈椎退变性脊髓压迫——对一种亚临床状态的思考

    脊髓型颈椎痛(cervical spondylodc myelopathy,CSM)在我国较为常见.CSM的外科治疗工作在我国大多数二、三级医院中已普遍开展.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CSM病例接受手术治疗.虽然在脊髓功能恢复方面获得较满意的效果,但是在诊断、治疗方面仍然有许多难题与争议,新的治疗方法与技术在不断出现;在退变性椎间盘病的研究方面,新的思考、新的治疗策略与争论也不断.无症状颈椎退变性脊髓压迫(下称无症状压迫)作为一种亚临床现象,作者认为值得关注与思考.

    作者:党耕町;刘忠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可注射硫酸钙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实验研究

    目的:评估可注身硫酸钙用于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同定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将15只110±5kg的成年雌性猪随机分为即刻组、6周组、12周组,三组均行L1-L5双侧椎弓根螺钉置人术,L1左侧与L5右侧直接拧入螺钉作为空门对照,L1右侧与L5左侧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强化作为PMMA对照,L2~L4双侧椎弓根螺钉均用可注射硫酸钙强化.至指定时间点处死动物取材,所有腰椎均行正侧位X线拍片及骨密度检查.每只实验动物的L2、L4、L5用于大拔出力实验;L1及L3经塑料包埋及切片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并测量螺钉周围骨组织层的厚度.统计学方法使用Oneway ANOVA.结果:正侧位X线片显示椎弓根螺钉位置理想,定位准确.大体观察尢感染,无异常骨反应.各组椎体的骨密度经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即刻空白组大拔出力为1.03±0.16kN.硫酸钙组为1.92±0.27kN,PMMA组为3.63±0.55kN;6周时空白组为1.26±0.09kN,硫酸钙组为1.85±0.28kN.PMMA组为3.75±0.56kN:12周时空白组为1.32±0.10kN,硫酸钙组为2.04±0.34kN,PMMA组为3.72±0.61kN,各时间点三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扫描电镜下测量螺钉周围骨组织层的厚度,即刻空白组为231±33μm,硫酸钙组为244±28μm,PMMA组为255±25μm,三组无显著性差异(P>0.54);6 周时空白组为256±24μm,PMMA组为267±37μm,两组比较无显著性筹异(P>0.69),硫酸钙组边界不清,无法测量;12周时空白组为244±44μm,PMMA组为253±29μ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12周硫酸钙组为972±62μm,显著大于空白组及PMMA组(P<0.002,P<0.001),也显著大于即刎硫酸钙组(P<0.001),硫酸钙完全被吸收.结论:可注射硫酸钙可有效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强度,其强化作用不随时间推移而降低,且在12周内可完全被自体骨替代.

    作者:王宇;邑晓东;李淳德;卢海霖;施学东;王冰;朱天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对无症状颈椎退变性脊髓压迫的认识历程

    无症状颈椎退变性脊髓压迫(asymptomatic spondylotic cervical cord compression简称A-SCCC)是指无脊髓压迫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而在MRI上存在由于颈椎退变因素导致脊髓压迫的影像学表现.1987年Teresi等[1]首先报道了A-SCCC.他是在对因鼻咽癌患者行头颈部的常规MRI检查中偶然发现.

    作者:王少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胸2椎管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报告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好发于青少年,多位于幕上大脑和鞍上,脊柱少见,上胸段罕见.我院收治1例胸2椎管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何剑颖;董谢平;袁中平;徐芳华;王国文;张宁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急性颈髓损伤并低钠血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颈髓损伤并低钠血症患者血钠浓度与颈髓损伤平面、程度的关系,观察低钠血症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256例急性颈髓损伤并低钠血症患者资料,伤后第1天入院179例,第2天入院77例.高位颈髓(C4及C4以上)损伤101例,其中完全性颈髓损伤者59例,不完全性颈髓损伤者42例;低位颈髓(C4以下)损伤155例,其中完全性颈髓损伤者67例,不完全性颈髓损伤者88例.均于入院后第1、3、5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查血钠,取其平均值,统计分析低血钠程度与颈髓损伤平面、程度的关系,观察低钠血症的治疗效果.结果:130mmol/L≤血钠<135mmol/L者(轻度)96例,120mmol/L≤血钠<130m01/L者(中度)122例,<120mmol/L者(重度)38例.高位颈髓损伤者中,完全性损伤者血钠为117.33±4.52mm01/L.不完全性损伤者为125.49±3.74mmol/L;低位颈髓损伤者中,完全性损伤者血钠为123.67±3.81mmol/L,不完全性损伤者为131.9±4.85mmol/L,同一损伤部位完全性损伤者的血钠浓度与不完全性损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一损伤程度高位损伤者与低位损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18例轻、中度低钠血症患者经治疗血钠完全恢复正常,38例重度低钠血症患者中9例因合并高热、感染、呼吸衰竭死亡.结论:急性颈髓损伤患者低钠血症的程度与颈髓损伤平面、程度有关,且血钠浓度越低,患者预后越差,病死率越高.

    作者:韩卢丽;王凤英;孙群周;许利辉;李良业;邓江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应用不同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在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应用的效果. 方法:2005年10月~2006年10月将80例临床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随机均分为A、B、C、D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外科医生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减压前30min开始静脉滴注MP,A组1000mg、B绀500mg、C组200mg;三组术后第1、2天静脉滴注MP 120mg,1次/日,术后第3、4天静脉滴沣MP 80mg,1次/日,术后第5、6天静脉滴注MP 40mg,1次/日.D组不用糖皮质激素.对各组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神经功能进行JOA评分,观察各组消化道症状、精神异常等并发痱发牛情况,并分别进行统汁学分析.结果:A、B、C组术后1周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D组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每组术后3个月、6个月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每组术后3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及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术前、术后6个月各组JOA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周、3个月A组、B组与D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与D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B组与C组比较及A组与B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10例出现消化道症状,其中2例合并精神症状,2例出现单纯精神症状:B组4例出现消化道症状,其中2例合并精神症状;C组3例出现消化道症状,其中合并精神症状1例:D组未出现消化道症状和精神症状.A组并发症发生例数明显多于其他各组(P<0.0125),B组并发症发生例数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25).结论:CSM患者围手术期采川MP首剂500mg方案与1000mg方案均可促进术后3个月内的神经功能恢复,但首剂500mg方案的并发症较1000mg方案少.

    作者:周盛源;陈雄生;贾连顺;朱巍;黄剑侯;房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颈椎手术围手术期的麻醉处理

    随着脊柱内固定器械种类和使用方法的进展,颈椎手术范围和种类日益增多,对麻醉技术的要求已不仅仅满足于无痛、无意识和肌松等基本要求.麻醉医帅已参与到脊柱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处理的全程中.现将近年来颈椎手术麻醉经验教训及颈椎于术麻醉方而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马宇;熊源长;邓小明;侯铁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临床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Brv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临床相关凶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3年12月至2007年1月接受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问盘置换术的51例患者,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前方纤维环或前纵韧带钙化或骨化情况,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围手术期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激素的使用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以及手术前后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e unit,FSU)高度变化等冈素与异位骨化形成的关系;并分析置换节段术后不同活动度(≤6°及>6°)与异位骨化形成的关系.结果:本组中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17例发生异位骨化,发生率为33.3%.所研究的相关因素中,仅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的比值、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两项与术后异位骨化的形成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所有患者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的平均值为0.86,出现异位骨化组的平均值为0.80.置换节段活动度术前平均7.6°,术后平均8.8°,术后异位骨化形成与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减少程度有关.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6°者11例,其中8例出现异位骨化形成;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6°者40例,其中9例发生异位骨化形成.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与术后异位骨化形成有关,术前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20%者不适合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作者:周非非;赵衍斌;孙宇;张凤山;潘胜发;刘忠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慎重诊断无症状颈椎退变性脊髓压迫

    党耕町教授的文章中指出,影像学(主要是MRI检查)上发现脊髓压迫而不具备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症状和体征者称为无症状压迫.其无症状和体征指的是典型的脊髓压迫产生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症状和体征,不包括颈肩痛、神经根刺激症状和颈部活动受限等.

    作者:朱庆三;顾锐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C1-2不稳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寰枢椎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C1-2不稳患者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17-71岁,平均43.5岁.其中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16例(陈旧性骨折7例,新鲜骨折9例),Ⅲ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1例,横韧带断裂4例,上颈椎肿瘤1例,先天性游离齿状突并寰枢椎不稳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活动受限;影像学均有寰枢椎半脱位或不稳,JOA评分5~12分,平均8.6分.其中3例难复性脱位患者先行前路松解术;22例同时行植骨融合,5例单纯行内固定.随访治疗效果.结果:27例患者共置入螺钉108枚,其中有3例在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时后弓破裂,直接将螺钉固定在寰椎侧块上.手术时间1~3h.出血量100-400ml,术中有2例在剥离寰椎后弓下缘时损伤静脉丛,成功止血.术后X线片及CT显示2例一侧枢椎椎弓根螺钉部分进入椎动脉孔,1例螺钉偏内致椎弓根内侧皮质破裂,均无神经症状,其余螺钉位置良好,寰枢关节复位满意.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JOA评分13~17分,平均14-8分.未发生与螺钉相关的神经血管并发症,无内同定松动或断钉现象,22例植骨者术后随访时均已达到骨性融合,5例未行植骨患者1年后拆除内固定,寰枢关节旋转功能良好.结论: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作者:马维虎;刘观燚;孙韶华;蒋伟宇;胡勇;赵刘军;黄雷;应江炜;徐荣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颈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

    颈部疼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随着人们对颈椎关节突关节研究的深人,许多证据表明,颈椎关节突关节病变是颈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退行性变波及颈椎关节突关节的一部分或全部,呈现损伤性关节炎反应,并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者,谓之颈椎关节突关节退变性关节炎.本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是引起慢性颈痛、颈源性头痛及继发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贾连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腰椎关节突关节的方向和退变程度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影响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患者腰椎关节突关节的方向与退变程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02年7月~2007年7月我科收治的DLS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DLS志愿肯50例作为对照组.将所有研究对象的CT片、侧位X线片图像输入计算机,测量L4/5关节突关节的关节面与椎体矢状面的夹角、L4椎体前后缘中点连线与椎间关节突关节间隙的央角(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在CT片上观察关节突关节退变的程度,并对所测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DLS患者的关节突关节与椎体欠状面的夹角与对照组比较更偏向呈矢状位(34.93°±9.14°vs 47.22°±5.37°,P<0.001),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更倾向于水平位(113.57°±5.96°vs 102.50°±4.96°,P<0.001),关节突关节的退变程度与其方向的改变高度相关.结论:DLS与关节突关节方向欠状化及水平化相关,腰椎关节突关节的关节面方向矢状化与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高度相关,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及其方向的变化对DLS具有病因学意义.

    作者:杨贤玉;王吉兴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医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与椎间盘及突出物CT值的关系

    医用臭氧腰椎间盘内注射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微创方法[1],但是影响其疗效的冈素却并不明确,很可能与突出物及腰椎间盘的密度有关.变性腰椎间盘及突出物的密度可用CT值进行量化衡量,密度越高,CT值越大[2];腰椎间盘的CT值约为50~110HU[3].我们对2005年10月~2006年8月收治的65例腰椎问盘突出症患者的椎间盘及突出物CT值与医用臭氧注射治疗后的疗效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苏启超;耿海涛;韩才;苏景瑞;朱春阳;李海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2年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经皮激光椎问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2年12月~2005年6月我院采用PLD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31例,其中获得2年连续随访者24例,男,女各12例,年龄37-74岁,平均52.7岁,其巾单节段手术者7例,双节段手术者12例,3节段手术者5例.采用JOA 20分法对术后1、3、6、12、24个月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术后1、3、6、12、24个月的JOA评分优良率(改善率≥50%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5.8%、50%、583%、70.8%、66.7%,各时间点的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LD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一定的疗效,且在术后2年内疗效稳定.

    作者:任龙喜;尹建;白秋铁;张彤童;焦守国;韩正锋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两种术式治疗氟骨症性颈椎管狭窄症的中期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颈椎全椎板减压术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氟骨症性颈椎管狭窄症(flurosis cervical stenosis,FCS)的中期随访结果,评价其临床和影像学效果.方法:2000年2月~2003年2月手术治疗97例FCS患者.其中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42例(A组),行全椎板减压术55例(B组).两组患者均随访至少5年,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神经功能评分和庆应大学的颈椎轴性症状评分(axial symptom score,ASS)进行临床效果评价.通过手术前和术后5年颈椎X线平片和MRI检查的比较,对患者术后5年脊髓后移程度、颈椎曲度指数(curviture index,CI)和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改变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术后5年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A组和B组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59%±4%和53%±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的ASS为10.8±0.2分,明显高于B组的9.2±0.5分(P<0.05).术后5年A组和B组的脊髓后移距离分别为4.7±0.2mm和5.1±0.3mm,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5年的CI与术前比较均下降,但A组降低程度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5年ROM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降低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FCS患者全椎板减压手术并不能使脊髓获得更大后移,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较之全椎板减压术可以更好地保留骨性结构的完整性,从而更好地维持颈椎曲度,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作者:夏英鹏;张学利;徐天同;万军;于斌;申庆丰;田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支气管肺泡灌洗联合机械通气在颈髓损伤后肺不张并感染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在颈髓损伤后肺不张并感染患者中联合应用支气管肺泡灌洗与机械通气的效果.方法:将2005年6月~2008年5月我院42例颈髓损伤气管切开术后发生肺不张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1例,A组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抗生素、化痰、湿化气道、拍背促进排痰、营养及支持治疗)及联合应用支气管肺泡灌洗(BAL)与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B组仅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治愈12例,显效5例,好转2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0.5%;B组治愈8例,显效4例,好转3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71.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患者抗感染时间为8.1±0.5d,B组为12.3±0.7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发生窒息和呼吸衰竭各1例(发生率为9.5%),B组分别为2例和4例(发生率为28.6%),两组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1例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A组患者在BAL治疗过程中,3例血氧饱和度降至80%以下,经暂停操作、呼吸机辅助呼吸后恢复并完成冶疗;5例发生心动过速,3例发生心动过缓,无心跳骤停发生.结论:在颈髓损伤后肺不张并感染患者中联合应用支气管肺泡灌洗与机械通气可提高有效率.缩短治疗时间,减少窒息和呼吸衰竭的发生,改善预后.

    作者:厉锋;徐兆万;王炳武;隋国侠;刘伟强;冀续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长期直立与大鼠腰椎骨质增生的关系

    目的:通过诱导大鼠从爬行体位到直立体位,观察长期直立与腰椎骨质增生的关系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不进行处理,普通饲养笼喂养;模型组通过肩关节离断术和抬高饲养笼水槽的方法诱导大鼠直立,建立长期直立大鼠模型.所有动物术后9个月处死,其中L5椎体进行藏红染色、天狼星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余下腰椎边缘组织及椎间盘应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Coll)、X型胶原(Collo)、转化生长冈子β1(TGF-β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冈的表达.结果:藏红染色显示模型组椎体下缘椎间盘外缘非基质成分增加,类纤维细胞增多,发牛骨质增生;对照组改变不明显.天狼星红染色显示模型组骨质增生部位胶原排列出现断裂,Ⅰ型与Ⅲ型胶原明显增多;对照组胶原排列较致密,Ⅲ型胶原少见.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模型组骨质增生形成部位Collo,VEGF,TGF-β1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强.RT-PCR显示模型组上述基因表达均较对照组上调(P<0.05).结论:长期直立体位会导致大鼠腰椎边缘骨质增生,该骨质增生可能与纤维环外层纤维软骨细胞化生相关,并且与TGF-β1上调有关.

    作者:卞琴;梁倩倩;侯炜;王拥军;施杞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疗效的初步观察

    目的:探讨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颈椎曲度及临床功能的变化.方法:2004年4月-2007年1月收治因颈椎病行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23例,其中使用Bryan人工椎间盘17例,术前颈椎曲度不良12例:使用Prodisc-C人工椎间盘6例,术前颈椎曲I度不良4例.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3、12及24个月时颈椎运动范围、颈椎中立位曲度、手术节段Cobb角、手术节段是否发生异位骨化、手术邻近节段是否发生退变、术后Odom评分、JOA脊髓功能评分及颈肩痛VAS评分.结果:术后3、12及24个月时患者的颈椎活动范围、颈椎中立位曲度、手术节段Cobb角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颈椎曲度不良的患者使用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后局部后凸加重(P<0.05);而使用Prodisc-C者得到改善(P<0.05).所有患者的Odom、JOA和VAS评分较术前改善明显(P<0.05).2例患者术后出现手术节段的异位骨化,1例出现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结论: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基本保留了颈椎的曲度和运动功能,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对曲度不良患者有一定的矫正作用.

    作者:于淼;孙宇;刘忠军;张凤山;潘胜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无症状颈椎退变性颈脊髓压迫的内涵及诊治原则

    颈椎退行性病变是一种难以抗拒的人体老化现象,它可随年龄增大而加重.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颈椎间盘突出程度及病变节段多少与临床表现一般呈正相关,突出节段越多、程度越重,累及脊髓产生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症状越明显.其中约有1/5的患者在入院前0.5~1个月内病情急剧加重,MRI发现有游离椎间盘组织疝人后纵韧带或硬膜下,或脊髓出现高信号改变.

    作者:杨有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后的上肢节段性运动麻痹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出现上肢节段性运动麻痹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其预后.方法:2004年5月~2007年1月行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出现6例上肢节段性运动麻痹并发症患者,回顾总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此并发症的临床特征、颈椎MRI T2加权像所表现的影像学特点.1例患者术后即刻进行了C3-C7椎板切除术,6例均行脱水、抗炎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随访观察该并发症的恢复情况.结果:行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的481例患者中6例发生上肢节段性运动麻痹并发症,均发生于术后48h内,表现为上肢多个肌肉的肌力下降(肌力3级5例,肌力0级1例),均为单侧上肢发生.影像学表现为术后颈椎MRI T2加权像出现新发的脊髓高信号区(HIZ),HIZ节段与运动麻痹节段相一致.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3例患者肌力完全恢复,2例患者肌力分别从0级和3级恢复至4级,1例肌力3级患者肌力下降为0级并出现手内在肌萎缩.结论: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后可出现上肢节段性运动麻痹的并发症,多为单侧上肢发生,术后患者的颈椎MRI T2加权像出现新发的HIZ改变,完全恢复率较低.

    作者:卫力晋;王少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主管: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