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解剖学测量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关系

刘观燚;徐荣明;马维虎;阮永平

关键词:解剖学, 颈椎, 关节突关节, 经关节螺钉
摘要:目的:测量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相关数据,探讨其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关系.方法:41具成人颈椎干燥标本,测量其颈椎关节突关节的上、下关节面的高度、宽度和冠状面角度以及下关节面在侧块后方投影的高度,并对侧块进行形态学评定;根据Dalcanto技术对30具颈椎标本行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以侧块中心点下2mm为进钉点,在矢状面上尾倾40°、在冠状面上外倾20°置入螺钉,测量螺钉的长度,观察螺钉位置.结果:C3~C7下关节面在侧块后方投影的高度为7.4~9.0 mm,侧块的中心点约在下关节面后方投影的上界下方2mm.C6和C7上、下关节面的倾斜角度相对更大,侧块厚度相对较薄.采用Dalcanto技术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螺钉长度从C3/4向C7/T1呈下降趋势,由16.9mm降至15.7mm,其中在C7/T1水平螺钉短.螺钉由头侧向尾侧经关节突关节复合体,大体上从关节面的中心点穿过;在矢状面上几乎与关节面垂直;无一例损伤到横突孔,螺钉从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基底部的侧前方穿出,钉道指向侧前下方.结论: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复合体可为经此关节螺钉固定提供足够的皮质骨.Dalcanto技术经关节突关节螺钉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可以避开横突孔,钉道方向几乎与横突沟平行,安全空间较大.由于C6、C7侧块的厚度较薄,在C6/7和C7/T1行经关节固定时不宜使用16mm以上长度的螺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相关文献
  •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定位诊断与治疗方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常见的造成神经受压症状和体征的颈椎疾患之一.Radhakrishnan报告每年每十万人口新增病例为83.2例,每年每十万50~54岁人口新增病例为202.9例,为各年龄组高,与脊髓型颈椎病(80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高)有明显不同[1].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典型症状为单侧颈痛、放射性上肢痛和手指麻木.一般认为颈痛为前驱症状.体格检查中一般可见单侧上肢肌力下降、腱反射下降或消失和感觉障碍.压颈试验(Spurling征)和臂丛牵拉试验常为阳性,但在病史较长的患者阳性率下降[2].

    作者:朱庆三;顾锐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后并发咽瘘1例报告

    咽瘘是颈椎前路内固定手术的严重并发症,其特点是手术后伤口逐渐破溃渗出,颈部出现皮下气肿,吞咽困难,声嘶,颈痛,吞咽时伤口有唾液或食物残渣流出.一旦发生,处理比较棘手,会直接影响到对原发疾病的治疗.我们遇到1例,报告如下.

    作者:唐华民;肖增明;黄成彬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分析

    我院自2002年6月以来应用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患者41例,获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项良碧;祖启明;曹艳;周大鹏;韩天宇;陈语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的诊治(附2例报告)

    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占所有椎管内肿瘤的0.14%~0.8%,占硬膜外肿瘤的2%~2.2%[1].本院近5年收治2例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颜艾;周跃;闫仁福;王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颈椎病外科治疗的现状与思考

    脊髓型颈椎病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疾病.其外科治疗在我国已由大城市中的大医院更广泛地向其他地区和二、三级医院普及.从总体上看,诊疗水平日益提高.有关脊髓型颈椎病外科治疗的中、长期随诊结果报道表明,优良率或脊髓功能改善率(JOA评分)达到80%左右.

    作者:党耕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脊髓型颈椎病椎管形态学改变与黄韧带胶原含量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椎管形态学改变和黄韧带中Ⅰ型/Ⅱ型胶原含量比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颈椎病患者(A组)黄韧带标本84块;颈椎外伤患者(B组)黄韧带标本30块;颈椎病患者中椎间不稳节段(C组)的黄韧带标本为22块;椎间稳定节段(D组)的黄韧带标本为62块.利用CT测量A组和B组的椎管及硬膜囊横截面积,CTM测量A组俯卧过伸位脊髓横截面积;盐析法测定各标本中Ⅰ型/Ⅱ型胶原含量比;将其与椎管、硬膜囊及脊髓的横截面积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组黄韧带中Ⅰ型/Ⅱ型胶原含量比、硬膜囊横截面积与B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中Ⅰ型/Ⅱ型胶原含量比值较D组显著增加,而脊髓横截面积及脊髓/椎管横截面积之比则显著下降(P<0.05).A组黄韧带中Ⅰ型/Ⅱ型胶原含量比与仰卧过伸位的脊髓横截面积/椎管横截面积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硬膜囊和脊髓横截面积的下降可能与Ⅱ型胶原过度增加、黄韧带代偿性肥厚有关,同时椎间节段不稳可加速黄韧带的这种退变.

    作者:王长峰;蒋华平;胡玉华;钱金用;章庆峻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后方压迫致颈脊髓前后方压力改变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模拟颈黄韧带病变对颈脊髓后方致压,观测颈脊髓前后方所受压力与致压深度的关系,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5具新鲜成人尸体颈脊柱标本(C2~C7)通过后方C4/5间骨窗置入直径9.58mm的半球形致压物模拟颈椎黄韧带病变时对颈脊髓后方所形成的压迫,硬膜囊前方测压杆与硬膜囊接触端为直径18mm弧形圆柱形面,圆柱形面纵轴与颈脊髓纵轴相吻合.实验对颈脊髓由后向前致压,致压深度分别为椎管中矢径的10%~60%,依次增加10%,分别测量不同致压深度下,颈脊髓前后方所受压力.结果:不同致压深度时,脊髓前方所受压力变化为0.0003±0.0028N~0.1065±0.0628N,各相邻致压深度间颈脊髓前方所受压力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脊髓后方所受压力变化为0.0003±0.0032N~0.7355±0.3340N,致压深度为椎管中矢径的10%~30%时各相邻致压深度间颈脊髓后方所受压力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致压深度为椎管中矢径的30%~60%时各相邻致压深度间颈脊髓后方所受压力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致压深度的增加颈脊髓后方所受压力明显加大,二者呈非线性关系,相同致压深度时脊髓前、后方所受压力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脊髓后方致压时脊髓前后方所受压力比较差异显著,脊髓前后方所受压力与致压深度密切相关呈非线性关系,以致压局部所受压力大,提示临床手术方式选择应以直接减压为主.

    作者:赵斌;马迅;范永贵;陈维毅;张学锋;孙麟;赵轶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人工寰齿关节置换后的解剖学测量

    目的:探讨在寰枢关节骨性标本上置换自行设计的人工寰齿关节的可行性,为经口咽入路置换人工寰齿关节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具正常成年人尸体寰枢关节湿性标本上行人工寰齿关节置换后,测量寰椎前弓骨窗宽、枢椎椎体骨窗宽、寰椎部件上位进钉点间距、寰椎部件下位进钉点间距、枢椎部件上位进钉点间距、枢椎部件下位进钉点间距等.结果:寰椎前弓骨窗宽为16.5±1.9 mm、枢椎椎体骨窗宽为14.5±1.9 mm、寰椎上位进钉点间距和下位进钉点间距分别为36.0±2.4 mm和30.0±2.1 mm;枢椎上位进钉点间距和下位进钉点间距分别为18.0±1.0 mm和16.0±1.4 mm.结论:自行研制的人工寰齿关节在形态学上具有置换的可行性.

    作者:胡勇;杨述华;谢辉;徐荣明;阮永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髓外硬膜下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告

    患者男,70岁.因左下肢麻木、疼痛1年,右下肢麻木4个月于2006年3月27日入院.1年前,患者不明原因出现左下肢麻木、疼痛,疼痛呈搏动性,烧灼样,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可自行缓解;4个月前,不明原因出现右下肢麻木,疼痛、麻木呈进行性加重.3个月前患者因左下肢静脉曲张行左下肢浅静脉剥离结扎术,术后恢复较好.家族史无特殊.入院时神经系统查体:双下肢肌力4级,双上肢肌力5级,肌张力不高;左下肢膝平面以下浅感觉障碍,深感觉正常,生理反射存在,双侧病理征未引出.

    作者:胡殿峰;杨福兵;谭洁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对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对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的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新鲜羊颈椎标本24具,分成三组,每组8具.A组,完整标本组,保留伸肌,切除前方结构;B组,在A组方法处理基础上行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C组,在A组基础上行传统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在电子万能试验机上行生物力学试验,测试项目包括三点折弯试验、轴向拉伸试验和压缩试验.分析比较三组间的差异性.结果:三点折弯试验标本变直时A、B两组位移无差异,C组与A、B两组比较均明显减小(P<0.05);在变直时A、B两组加载力无差异,C组则较A、B两组明显变小(P<0.05).拉伸试验在变直时B组与A组比较加载力明显变小(P<0.05),C组与A组相比显著变小(P<0.01),同时C组与B组比较也明显变小(P<0.05);10N位移B、C两组与A组相比均明显增大(P<0.05).压缩试验中在前方加压10N时B组与A组比较位移明显变大(P<0.05),C组显著大于A组(P<0.01),同时C组亦明显大于B组(P<0.05).结论:在对抗导致颈椎变直和前屈的应力方面,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完整性的单开门手术标本明显优于破坏了其完整性的传统单开门手术标本.

    作者:王伟;任龙喜;张彤童;韩正锋;王渊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改良枕颈融合术在上颈椎翻修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改良枕颈融合手术在上颈椎翻修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002年6月至2006年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枕骨板障螺钉联合颈椎椎弓根螺钉枕颈固定系统治疗11例上颈椎手术后因上颈椎不稳、残留颈髓压迫或肿瘤复发需再次手术的患者,其中9例患者获得随访,原发疾病包括先天性枕颈融合畸形3例,上颈椎肿瘤2例,上颈椎结核2例,颅底凹陷2例.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评价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根据术后当时以及随访时的X线片评价融合情况.结果: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随访7~28个月,平均25个月,9例患者均获得了骨性融合,无断钉以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枕骨板障螺钉联合颈椎椎弓根螺钉组成的枕颈固定器具有坚强的固定作用,是对常规枕颈融合手术的一种补充,适用于上颈段病变因第1次手术后导致上颈椎不稳、残留颈髓压迫需再次手术者,尤其适用于枕骨缺损、颅底骨质薄和骨质疏松的患者.

    作者:谭明生;蒋欣;移平;韦竑宇;杨峰;梁立;邹海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依达拉奉在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应用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在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应用的价值.方法: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58例脊髓型颈椎病,治疗组30例患者围手术期应用依达拉奉,术前30min静脉滴注(30mg),术后连续使用6d(30mg/次,2次/d);对照组28例,未应用依达拉奉.采用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检测患者术前30min、减压后30min脑脊液自由基含量;术前及术后ld、1周、3个月采用JOA评分评定神经功能,观察术后症状反跳发生率.结果:脑脊液自由基含量术前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减压后30min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术前、术后1d、术后3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JO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l周治疗组JO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症状反跳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围手术期应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能降低脑脊液自由基浓度,减少术后症状反跳,提高术后短期疗效.

    作者:唐勇;杨为;黄霖;杨睿;贺晓玉;刘鹄;叶记超;沈慧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经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

    寰枢椎不稳的治疗方法较多,每一种手术方法均有严格的适应证.自2002年6月至2005年5月,我们对16例寰枢椎不稳患者采用经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贾卫斗;白桂有;郑铁钢;杨博贵;许英杰;云得才;孙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腰椎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原因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与患者自身因素、融合方式、内固定物性质、融合节段、随访时间等多方面因素有关,笔者就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于峥嵘;李淳德;刘宪义;刘洪;马忠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枢椎椎板螺钉与椎弓根螺钉抗拔出强度的比较

    目的:比较枢椎椎板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抗拔出强度,为临床应用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在7具成年男性新鲜尸体枢椎标本上进行枢椎单皮质椎弓根螺钉和双皮质椎板螺钉固定,测试螺钉拔出力.结果:单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大拔出力平均为875.3±403.2 N,双皮质枢椎椎板螺钉的大拔出力平均为679.5±308.2 N:椎弓根螺钉的大拔出力大于椎板螺钉,但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枢椎椎板螺钉进行双皮质固定具有可靠的力学固定强度,可作为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补充固定技术.

    作者:马向阳;尹庆水;吴增晖;夏虹;刘景发;赵卫东;林斯萍;何帆;杨进城;廖穗祥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解剖学测量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关系

    目的:测量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相关数据,探讨其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关系.方法:41具成人颈椎干燥标本,测量其颈椎关节突关节的上、下关节面的高度、宽度和冠状面角度以及下关节面在侧块后方投影的高度,并对侧块进行形态学评定;根据Dalcanto技术对30具颈椎标本行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以侧块中心点下2mm为进钉点,在矢状面上尾倾40°、在冠状面上外倾20°置入螺钉,测量螺钉的长度,观察螺钉位置.结果:C3~C7下关节面在侧块后方投影的高度为7.4~9.0 mm,侧块的中心点约在下关节面后方投影的上界下方2mm.C6和C7上、下关节面的倾斜角度相对更大,侧块厚度相对较薄.采用Dalcanto技术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螺钉长度从C3/4向C7/T1呈下降趋势,由16.9mm降至15.7mm,其中在C7/T1水平螺钉短.螺钉由头侧向尾侧经关节突关节复合体,大体上从关节面的中心点穿过;在矢状面上几乎与关节面垂直;无一例损伤到横突孔,螺钉从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基底部的侧前方穿出,钉道指向侧前下方.结论: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复合体可为经此关节螺钉固定提供足够的皮质骨.Dalcanto技术经关节突关节螺钉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可以避开横突孔,钉道方向几乎与横突沟平行,安全空间较大.由于C6、C7侧块的厚度较薄,在C6/7和C7/T1行经关节固定时不宜使用16mm以上长度的螺钉.

    作者:刘观燚;徐荣明;马维虎;阮永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颈椎病手术治疗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随着颈椎病手术治疗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全国各个地区都积极开展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并获得了比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在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综合疗效,值得我们去关注和解决.

    作者:孙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前路内固定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的疗效

    目的:探讨前路手术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我科自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Ⅱ型和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11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和活动障碍,其中四肢不全瘫2例.全部病例均行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内固定融合方式:对C2椎体容易显露的7例Ⅱ型或Ⅱa型骨折患者采用前路钢板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对C2椎体显露困难且牵引后C2、C3椎体间成角纠正不理想且合并椎体骨囊肿的1例Ⅱa型骨折患者采用C2/3椎间融合器(solis)置入融合术;对C2椎体显露困难但术前复位理想的3例Ⅱ型骨折患者采用C2、C3椎体螺钉内固定椎体表面颗粒状植骨融合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平均随访13个月,所有病例术前颈痛及颈部活动障碍明显缓解,均获得骨性融合,2例脊髓不全损伤患者中1例脊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1例较术前部分改善,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椎间融合器置入术后C2、C3椎体间仍有轻微成角,但患者术后症状缓解,定期随访椎间融合器无移位,术后2个半月获得骨性融合.结论:采用合理的内固定融合方式行前路手术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作者:李浩淼;刘少喻;梁春祥;陈柏龄;于滨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对颈椎病外科干预中几个问题的我见

    自30年前首例以切除骨赘为目的的颈椎前路扩大性减压术成功实施以来,由于其有效性和手术操作程序、切骨工具等持续发展,使颈椎病手术疗法在全国各地迅速开展起来,现已遍及各地、县医院,使数以万计患者受益,且有更加扩大之势.由于手术的广泛开展,其并发症及翻修术的几率也随之增加,这就为我们提出新的问题,即在当前广泛开展这一高风险手术的同时,如何更进一步从理论上、技术上加深认识,在杜滥的同时尽大努力减少一切不良后果.笔者对与手术相关的几个问题提出己见,以求抛砖引玉.

    作者:赵定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对多节段颈椎病是前路手术好还是后路手术好?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手术是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近万例颈椎病患者接受各式各样的手术治疗.目前,对1~2个节段的颈椎病选择经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是普遍认可的标准术式.但对多节段(3个或3个以上)颈椎病采用前入路手术好还是后路手术好,各家认识不一.

    作者:杨有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主管: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