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将骨科的基础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侯树勋

关键词:骨科, 医院, 临床实验室, 基础研究工作, 培养研究, 临床研究, 临床工作, 随访, 上海, 科研, 城市, 病例, 北京
摘要:我国骨科的基础研究工作近十多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除了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个别医院有骨科研究所之外,各医院的骨科大多只是从事临床工作或开展以病例随访总结为主的临床研究,没有临床实验室.1978年我国开始招收研究生以后,因培养研究生的需要,相关医院的骨科开始建立了各种实验室.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相关文献
  • 人工髓核柔性稳定系统对犬邻近颈椎间盘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比较人工髓核柔性稳定一体化系统与钢板内固定系统置入对犬施术节段邻近颈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杂种犬23只,雌雄不限,犬龄1.5~2.5 岁,体重20.0~30.0 kg.预实验组5只,测量犬颈椎间盘压力正常参考值.18只实验用犬随机分为人工髓核柔性稳定组(A组,9只)及钢板内固定组(B组,9只),均经前路行C3/4椎间盘摘除、内置物置入手术.术中测量邻近颈椎间盘(C4/5)压力,并计算施术前后C4/5椎间盘压力差作为撑开压力,t检验比较A、B组问压力差有无显著性差异.术后6个月处死动物,行影像学(Pearce标准)及组织学观察,评价邻近上位颈椎间盘(C2/3)退变程度.结果:A、B组问施术前后邻近颈椎间盘(C4/5)压力差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B组动力位X线片发现C2/3有失稳表现者4例(44.4%).MRI T2加权像C2/3椎间盘Pearce分级A组(平均1.78级)低于B组(平均3.22级);A组C2/3椎间盘退变组织学分级(平均1.56级)亦低于B组(平均2.78级),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各组内撑开压力与椎间盘退变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过高的撑开压力易导致犬施术节段邻近颈椎问盘退变,应用人工髓核柔性稳定系统较钢板固定可以有效防止邻近节段的退变.

    作者:鲍达;马远征;彭伟;李宏伟;赵铭;葛彦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脊柱结核脓液中结核杆菌的复苏培养

    目的:探讨结核杆菌复苏因子(rpf)对脊柱结核脓液中结核杆菌生长的影响.方法:由宁夏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提供的临床诊断为脊柱结核的住院患者手术获取的脓液标本25份,氢氧化钠溶液常规处理后,每份标本分为低浓度培养组、高浓度培养组和对照组.高浓度和低浓度组各设6管,分别含高、低两种浓度的rpf A、B、C、D、E及各种复苏因子组合,每管中加入7ml 7H9液体培养基,并加入处理后的标本和相应的rpf;对照组1管,不加rpf.37℃培养,分别在第6天、第11天、第16天、第30天检测培养物600nm处的吸光度(OD值),同时于上述各时间点每管取10μl培养物涂7H11平板培养,取第30天培养物行抗酸染色检查,以证实培养物为结核杆菌.同时将处理后的脓液标本进行集菌法涂片抗酸染色和改良罗氏培养检测结核杆菌.结果:结核杆菌复苏培养阳性率(84%)显著高于涂片阳性率(60%)和改良罗氏培养阳性率(44%)(P<0.05或0.01).复苏培养低浓度各组与高浓度各组在培养第11天、第16天和第30天时培养物OD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复苏培养同一组内第11天、第16天和第30天时培养物OD值均显著高于第6天(P<0.01),而第16天和第30天与第11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第11天、第16天和第30天培养物OD值与第6天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一时间、同一浓度时,5种复苏因子单独应用与联合应用之间两两比较,除高浓度rpf A、B在培养第30天时分别与同一浓度、同一时间的rpf C、D、E和组合组之间及rpf A与B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同一种复苏培养,在同一时间高、低浓度比较,第30天时高浓度rpf A、B的OD值高于低浓度rpf A、B(P<0.05),低浓度rpf D高于高浓度rpf D(P<0.05),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11例改良罗氏培养阳性和21例复苏培养阳性者的培养生长物抗酸染色检查均为抗酸杆菌,复苏培养生长物7H11平板培养第20d时可见淡黄色菜花状菌落,证实为结核杆菌.结论:结核杆菌复苏因子能有效促进脊柱结核脓液中结核杆菌的迅速生长,复苏培养法能提高脊柱结核脓液中结核杆菌的检出率.

    作者:刘忠泉;张宗德;邢爱英;马俊;陈曦;李自慧;古淑香;贾红艳;杜博平;马玙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对规范开展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临床试验的几点认识

    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脊髓损伤后再生修复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目前,除继续致力于基础研究之外,一些研究者开始进行一些新的干预策略的临床试验,而细胞移植是其中较为活跃的方向.在此方面,国内部分研究者或医疗机构做了大量的工作,单纯从接受治疗的病例数量上看,可以说走到了国际的前列.

    作者:史亚民;陈秉耀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经蛛网膜下腔注入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monosialotetrahexosylgangliosides,GM-1)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微球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94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微球治疗组(A组)、普通GM-1制剂治疗组(B组)和损伤对照组(C组)各30只,正常对照组(D组)4只.A、B、C组大鼠采用Nystrom法制备T10脊髓压迫损伤模型,伤后即刻开始给药,A组大鼠经蛛网膜下腔一次性注入20μl GM-1 PLGA微球悬液(含GM-1 50 μg),B组大鼠伤后至处死前每24h一次经尾静脉注入GM-1普通制剂30mg/kg,C组大鼠经蛛网膜下腔一次性注入20μl生理盐水,D组大鼠不手术、不给药.A、B、C组大鼠于术后1、3、7、14d进行脊髓运动功能(BBB)评分,术后1、7、14d检测运动诱发电位,术后8h、1d、3d、7d、14d检测大鼠脑脊液中GM-1含量;术后8h、1d、3d、7d、14d处死动物(n=6),取T10节段脊髓并切片,用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学变化,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SCI后14d时损伤脊髓组织中NF200表达情况.D组上述各指标的检测不分时间点,只进行1次.结果:各时间点A、B、C组大鼠BBB评分均显著低于D组(P<0.01),术后3d、7d、14d时A、B组显著高于C组(P<0.01),各时间点A组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时间点A、B、C组大鼠运动诱发电位N1波潜伏期较D组明显延长、波幅明显降低(均P<0.01),但术后1d和7d时A、B组N1波潜伏期明显较C组短(P<0.01),术后7d和14d时A、B组N1波波幅明显较C组高(P<0.01),各时间点A组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时间点A、B组大鼠脑脊液内GM-1含量均显著高于C组和D组(均P<0.01),术后8h、1d、3d时A组明显高于B组(P<0.01或0.05),术后7、14d时A组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C组和D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HE染色,D组正常,术后各时间点A、B组大鼠脊髓损伤区组织形态优于C组,而A组与B组大鼠脊髓损伤区组织形态基本相似.A组、B组和C组大鼠SCI后14d损伤脊髓组织中NF200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AOD)值均显著低于D组(P<0.01),但A、B组均显著高于C组(P<0.01),A组和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蛛网膜下腔注入GM-1 PLGA微球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与外周应用普通GM-1制剂比较,能减少药物用量,快速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并较长时间维持稳定,提高生物利用率,且疗效相当.

    作者:蒋涛;任先军;欧阳忠;郭树章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以进化论的观点评价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

    21世纪伊始,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初步成功使一些学者认为利用干细胞移植可以治疗神经疾病的其他疾病,脊髓损伤也在其中[1、2].这种想法看似顺理成章,但恰恰忽略了这样一个根本而且重要的事实:帕金森病的病理基础是原始的成神经节细胞病变,而其他疾病如脊髓损伤所涉及的是高级的高度发育的运动神经元如贝茨细胞.

    作者:孙天胜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的研究进展

    轴突再生并与靶细胞形成功能性突触是脊髓损伤修复的目标,也是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基础.一般来说,脊髓损伤后,损伤神经再生或/和芽生并不少见,但是,因为脊髓损伤后环境中出现一系列不利因素(营养因子减少、抑制因子的释放、瘢痕形成等)使轴突再生或芽生的距离有限,难以穿越损伤部位与残存或未受损的神经形成功能性突触.促进轴突再生的原则是改善抑制再生的环境和提高轴突生长能力,措施主要有轴突生长抑制因子阻滞剂和神经营养因子应用以及免疫治疗等.

    作者:叶超群;孙天胜;刘智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治疗的移植物包括组织移植和营养支持细胞移植.组织移植可作为支架桥接损伤间隙,使新生和损伤的轴突沿适当的方向生长,并可刺激有助于轴突生长的蛋白质释放.细胞移植可在脊髓损伤的多个方面起作用,如替代受损细胞如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分泌促进再生的神经营养因子,保护神经元,减轻继发损伤,在脊髓损伤空洞区形成桥接引导神经再生,酶解胶质瘢痕,去除细胞碎片,调节免疫反应,修复脊髓中的非神经组织如血管等.

    作者:郝定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将骨科的基础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我国骨科的基础研究工作近十多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除了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个别医院有骨科研究所之外,各医院的骨科大多只是从事临床工作或开展以病例随访总结为主的临床研究,没有临床实验室.1978年我国开始招收研究生以后,因培养研究生的需要,相关医院的骨科开始建立了各种实验室.

    作者:侯树勋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Nogo-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对急性脊髓损伤(SCI)大鼠脊髓组织中Nogo-A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6只成年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n=8)、急性脊髓损伤组(B组,n=24)和急性脊髓损伤后大剂量MP治疗组(C组,n=24),C组在损伤后早期从尾静脉注射大剂量MP治疗.分别在术后3、7、14d对B、C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行BBB评分,再在各时间点处死动物,取受损节段脊髓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和Nogo-A在脊髓组织中的分布特点;同时应用Western-blot方法测定各组相应时间点Nogo-A表达量,并与A组比较.结果:B、C组大鼠在损伤后各个时间点后肢运动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Nogo-A蛋白在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分布于神经细胞的细胞浆和脊髓神经纤维周围呈包裹神经纤维的状态.B、C组各个时间点Nogo-A表达均显著高于A组(P<0.05),7d时高,14d时的表达量仍高于正常组;C组在各个时间点的表达量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Nogo-A显著升高,早期应用大剂量MP对Nogo-A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江建明;王宏;闫慧博;鲁凯伍;张义生;邱小忠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细胞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poptosis signal-regulating kinase 1,ASK1)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5只,分别为对照组(A组)、缺血30mir/再灌注15min组(B组)、缺血30mir/再灌注1h组(C组)、缺血30min/再灌注24h组(D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应用腹主动脉阻断法制作.光镜及电镜观察各组脊髓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脊髓组织中ASK1的蛋白表达及活化情况,免疫共沉淀分析ASK1与14-3-3蛋白间相互作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活化ASK1(pASK1)及14-3-3蛋白在细胞内的定位表达.结果:光镜检查B组的脊髓组织形态学与A组比较无明显改变,C组及D组脊髓间质明显出血,神经细胞肿胀;电镜检查C组及D组神经细胞出现细胞核浓缩、染色质聚边、脱髓鞘改变等早期凋亡征象;Western blot蛋白电泳显示B组ASK1无明显活化,C组及D组ASK1显著活化;免疫共沉淀分析提示ASK1与14-3-3蛋白在C组及D组发生蛋白分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缺血再灌注时pASK1与14-3-3蛋白均在细胞浆内表达.结论:ASK1介导的凋亡信号转导途径参与脊髓缺血再灌注的损伤过程,14-3-3蛋白与ASK1蛋白的分离可能是导致ASK1活化的机制之一.

    作者:王鹏;殷国勇;曹晓建;励建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中钙调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椎旁肌钙调蛋白的表达及其对肌浆网钙离子通道的影响.方法:AIS患者共30例,Cobb角40°~100°,其中Cobb角≥50°者15例(A组),Cobb角<50°者15例(B组);对照组(C组)5例患者均为非脊柱侧凸病例.于手术中取A、B组患者顶椎区两侧椎旁肌、取C组患者非病变部位两侧椎旁肌作为标本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采用RT-PCR方法检测所有标本钙调蛋白和肌浆网钙离子通道的mRNA表达量.结果:A、B组患者椎旁肌钙调蛋白mRNA的表达比C组高(P<0.05),并且A组患者凸侧椎旁肌钙调蛋白mRNA显著高于凹侧(P<0.05),而B组患者其凹凸侧钙调蛋白mRNA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椎旁肌肌浆网钙离子通道mRNA的表达比A组患者高(P<0.05),A组患者凸侧椎旁肌肌浆网钙离子通道mRNA显著低于凹侧(P<0.05),而B组患者其凹凸侧肌浆网钙离子通道mRNA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钙调蛋白mRNA在AIS患者椎旁肌中的表达较无脊柱侧凸者高,而且其表达随着侧凸程度的加重而增高;AIS患者椎旁肌肌浆网钙离子通道表达有异常,钙调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导致了钙离子通道的损伤.

    作者:芮碧宇;邱勇;夏才伟;朱锋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脊髓损伤后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变化及作用

    1972年Benveniste发现嗜碱性粒细胞被IgE攻击后能产生一种可使血小板活化、聚集、释放的可溶性磷脂代谢物,称为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PAF作为血小板激活物,是迄今发现的体内强的血小板致聚剂,在脊髓损伤的炎症过程和继发损伤中发挥毒性作用;损伤刺激可使PAF释放增多,脊髓神经细胞膜PAF受体活性及数量发生改变,PAF与其受体特异性结合,通过多种信号途径,进一步损伤脊髓组织.笔者就脊髓损伤后PAF的变化及其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林爱华;张继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hTGF-β1基因增强组织工程化髓核修复退变腰椎间盘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人转化生长因子-β1(hTGF-β1)基因修饰山羊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为种子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髓核对山羊退变腰椎间盘的修复作用.方法:用粗针穿刺山羊L1/2~L5/6纤维环抽取髓核制作椎间盘退变模型,同时体外培养山羊自体BMSCs并分为3组:实验组以携hTGF-β1基因重组腺病毒(Ad/hTGF-β1)转染;阴性对照组以携lacZ基因腺病毒(Ad/LacZ)转染,空白对照组为未转染细胞.抽取髓核后15d,收集3组细胞与透明质酸(HA)复合为组织工程化髓核,以细针从椎间盘原穿刺孔回植入髓核中央.L1/2至L3/4依次植入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细胞;L4/5注入不含细胞的HA;L5/6不注入任何物质.术后观察24周,定期行放射学、组织学和生化检测.结果:X线片椎间隙测量显示,24周时L1/2~L4/5的椎间隙狭窄均较L5/6明显延迟(P<0.05);4周以内L2/3间隙的X-gal染色保持阳性;组织学评估示L1/2~L4/5退变均较L5/6为轻;免疫组化示L1/2在4周内高表达hTGF-β1、CollagenⅡ和Aggrecan,但8周后L1/2至L4/5未见显著性差异;GAG定量显示整个观察期内L1/2~L4/5均高于L5/6,其含量依次为L1/2>L2/3=L3/4>L4/5;对4周时L1/2至L3/4髓核组织的RT-PCR显示,L1/2的hTGF-β1、CollagenⅡ及Aggrecan的mRNA表达显著增强(P<0.05).结论: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髓核回植可延缓椎间盘早期退变的进程,经hTGF-β1基因增强的组织工程化髓核对退变延缓作用尤为显著,但均无法完全逆转整个椎间盘退变进程.

    作者:李旭;侯筱魁;汤亭亭;李惠武;陈炅昊;郭刚;裴国献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腰椎钛合金内固定物固定术后患者血清及毛发中钛浓度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腰椎钛合金内固定物固定术后患者血清及毛发中金属钛浓度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06年8月到10月间15例拟行腰椎内固定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25例(腰椎钛合金内固定物放置时间为21~60 个月)行腰椎内固定物取出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使用电感偶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血清及毛发中的钛浓度.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相比,其血清及毛发中钛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椎弓根螺钉数目及术后内固定物放置时间的长短均对患者血清及毛发中钛浓度无影响(P>0.05).观察组患者中2例因钛合金内固定物断裂或松动行内固定物取出术,其血清及毛发钛浓度均未见明显升高.结论:腰椎钛合金内固定物固定术后患者血清及毛发中钛浓度无明显改变.

    作者:朱震奇;王波;刘海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人GDNF基因的腺病毒载体构建及其在人神经干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构建的含人胶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GDNF)基因腺病毒载体对人神经干细胞的感染及其基因表达情况,为脊髓损伤的基因及神经干细胞治疗提供前期实验依据.方法:从12周龄流产人新鲜胚胎中提取人神经干细胞并进行培养,行Nestin免疫荧光染色进行检验.将全长558bp编码人GDNF的cDNA克隆到重组腺病毒载体质粒,并在人胚肾细胞(HEK293细胞)中包装出含有目的基因hGDNF的腺病毒,然后用该腺病毒感染人神经干细胞,应用荧光显微镜和Western-blot检测病毒感染及外源基因的表达情况,并进行GFAP和Tubulin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情况.结果:Nestin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所培养细胞为阳性染色红色,表明其具有神经干细胞性状;感染48h后观察到神经干细胞中有大量的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表达,以及hGDNF蛋白高表达;感染后的神经干细胞有长的伪足伸出,呈GFAP和Tubulin染色阳性,表明促进了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结论:腺病毒对神经干细胞具有较高感染效率,可作为一种良好的基因导入载体,实现外源基因hGDNF在神经干细胞内的有效表达,并可为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提供更有利条件.

    作者:郁时兵;肖建德;刘尚礼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不同终板准备方法对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假体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颈椎终板准备方法对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金属-骨界面刚度的影响,了解终板准备方法与人工椎间盘假体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分离出C3~T1共35个椎体(1例C6~C7融合),剔除每个椎体上下面的椎间盘组织,显露出骨性终板,分为:去终板组17个,完全去除骨性终板;保留终板组18个,完整保留骨性终板.在所有椎体的上面安放相应大小的颈椎人工椎问盘(ProDisc-C)后用MTS-858生物力学实验机进行疲劳测试和屈服测试,得到金属-骨界面的刚度、位移和大屈服压力,从其中1具颈椎标本取出4个椎体(每组各2个)切片行HE染色后用光镜观察金属-骨性界面.结果:疲劳前测试金属-骨界面刚度去终板组为1470±180 N/mm,高于保留终板组的1260±170 N/mm(P<0.0001);疲劳后测试两组刚度均有上升,去终板组刚度为1990±110 N/mm,仍高于保留终板组的1680±140 N/mm(P<0.0001).疲劳前测试两组的终板位移分别为0.45±0.09 mm和0.41±0.10 mm,无显著性差异(P=0.15),疲劳后测试去终板组位移0.53±0.12 mm小于保留终板组的0.66±0.14 mm(P=0.005).去终板组大屈服压力为1110±350 N,略小于保留终板组的1250±230 N,但无显著性差异(P=0.27).组织切片显示去终板组金属-骨界面贴合良好,而保留终板组金属-骨界面有明显的缝隙.结论:不同的终板准备方法会影响到假体金属-骨界面的刚度和稳定性.去终板组金属-骨界面的刚度和稳定性优于保留终板组,良好的金属-骨界面接触是颈椎人工椎间盘假体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

    作者:谭荣;邹德威;Hansen Yuan;Amir H.Fayyazi;Nathaniel R.Ordway;Matthew J.Allen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对大鼠实验性脊髓损伤后组织结构及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探讨其对急性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1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损伤对照组(B组)、甲基强的松龙(MP)治疗组(C组)和EGb治疗组(D组),每组30只.B、C、D组用Allen's法以50g·cm致伤大鼠T9脊髓制作损伤模型,B组为单纯脊髓损伤,不给药;C组为脊髓损伤后30min内,由腹腔注入MP 30mg/kg;D组为术后至处死前每天腹腔给予EGb 17.5mg/kg;A组只打开T9椎板,不打击脊髓,不给药.术后24h、3d、5d、7d、14d对大鼠进行脊髓运动功能(BBB)评分.于术后24h、3d、5d、7d、14d处死动物(n=6),取T9节段脊髓,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脊髓大体组织结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2(Bcl-2)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伴随蛋白x(Bax)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各时间点B、C、D组大鼠脊髓运动功能(BBB)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P<0.01),伤后7d、14d时C、D组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5),各时间点C组与D组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C组和D组大鼠脊髓损伤区较B组坏死程度轻、形成囊腔少,A组正常;1周后D组较C组片状出血灶少,神经细胞肿胀不明显.各时间点B、C、D组大鼠损伤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Bcl-2阳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A组(P<0.01),C、D组显著高于B组(P<0.01),7d、14d时D组显著高于C组(P<0.05);各时间点B、C、D组大鼠损伤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Bax阳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A组(P<0.01),C、D组显著低于B组(P<0.01),7d、14d时D组显著低于C组(P<0.01).结论:EGb可能通过抑制Bax表达、提高Bcl-2表达,抑制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凋亡,在运动功能恢复、损伤脊髓组织保护上发挥其有益作用,1周后EGb仍能抑制脊髓损害后的继发性损伤.

    作者:张烽;冯炜炜;周海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Ⅱ型胶原在退变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Ⅱ型胶原在退变腰椎间盘髓核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原位分子杂交(ISH)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0例(男23例,女7例)退变腰椎间盘髓核(退变组)和8例(男6例,女2例)无明显退变腰椎间盘髓核(对照组)中BMP-2和Ⅱ型胶原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Image-Pro Plus 5.0图像分析软件测定各指标的平均灰度值.结果:退变组BMP-2的mRNA和蛋白(109.51±8.32和104.48±14.24)表达较对照组(146.93±16.35和146.38±19.53)增强(P<0.05和P<0.01);而退变组Ⅱ型胶原mRNA和蛋白(139.49±16.05和140.34±18.26)表达较对照组(113.09±15.28和113.72±13.59)减弱(P<0.01).退变组中,BMP-2和Ⅱ型胶原mRNA、蛋白表达均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602和-0.614,P<0.01).结论: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BMP-2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调节因子;其对椎间盘退变的调节作用与Ⅱ型胶原有一定关系;BMP-2在退变椎间盘中的表达增强可能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应.

    作者:李慧章;傅冷西;叶君健 刊期: 2007年第09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主管: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