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亮;刘晓光;刘忠军;马庆军;党耕町
目的:探讨脊髓拴系综合征的临床诊断、病理分型及手术疗效.方法:分析自2000年12月~2003年1月经MRI诊断的脊髓拴系综合征患者16例.其中脂肪瘤型8例,终丝粗大型2例,瘢痕组织粘连型1例,表皮样囊肿2例,畸胎瘤1例,脊髓纵裂2例.全组均于全麻下行脊髓拴系松解术.结果:依据残余尿量、鞍区皮肤感觉及下肢肌力改变,自行设计临床评定标准,本组优2例,良4例,可6例,差4例.优良率37.5%,有效率75%.结论:脊髓拴系综合征的手术效果与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及手术时机等多种因素有关.手术目的在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止神经损伤进一步加重.
作者:江毅;杜欣建;耿伯民;田永刚;赵玉杰;苗俊强;柳洪健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成骨细胞瘤好发于脊柱后方,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不到良性肿瘤的1%,常常以疼痛性脊柱侧凸就诊[1].椎管硬脊膜外血肿临床也不多见,仅占脊髓压迫病因的1%[2].查阅文献,椎板成骨细胞瘤合并硬脊膜外血肿的病例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我院收治2例,报道如下.
作者:陈晖;邱勇;王斌;朱泽章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颈椎病前路手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统计1999~2003年期间116例颈椎病前路手术患者,回顾分析其中出现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由精神专科医生做出的诊疗方案.结果:3例患者发生精神障碍,发生率为2.59%,均经治疗后康复出院.随访3个月~1年均未再出现精神障碍表现.结论:颈椎病前路手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尤其是保证患者充分睡眠及术中保护脑血流.
作者:韦永中;金正帅;王道新;曹晓建;张宁;黄云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颗粒(FP)与医用生物蛋白胶(FG)联合应用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效果.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1组为对照组(C组),其它4组分别于L1~L2椎板切除术后在硬膜外腔放置FP(FP组)、自体游离脂肪片(FF组)、FG(FG组)及FP+FG(FPFG组).术后分别于4、8、12周对各组动物进行大体、光镜观察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FPFG组硬膜外瘢痕较其它各组显著减少(P<0.05),脂肪坏死面积比率较FP及FF组显著降低(P<0.01),而移植脂肪中再生毛细血管数量较FP及FF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自体脂肪颗粒与医用生物蛋白胶联合应用可防止脂肪颗粒流失,提高脂肪存活率,起到三维的遮挡保护作用,能有效地防止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及神经根周围的纤维化与粘连.
作者:慈元;李正维;敖强;吕德成;隋云先;刘云骄;王庆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成鼠骨髓源神经干细胞的可行性.方法:以含20ng/ml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与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的无血清培养液培养成鼠骨髓细胞,待细胞球形成后进行传代培养与单细胞克隆试验,以含100ng/ml bFGF培养液诱导分化,细胞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细胞鉴定.结果:骨髓细胞在诱导条件下形成表达Nestin抗原的细胞球,亦表达造血干细胞标志性抗原CD90.分离成单细胞后很快形成新的细胞球,并可分化出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结论:骨髓细胞可在体外诱导为能自我增殖的神经干细胞.
作者:杜劲松;王剑;张信英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患者男,70岁.因左臀部、左下肢疼痛、麻木、活动受限,逐渐加重半年余,于2002年9月7日入院.体检:L4/5椎间隙左侧旁有轻度压痛和叩击痛,疼痛向左下肢放射.左小腿外侧、足背及足底部感觉减退,左(*母)趾感觉缺失.左足伸(*母)、伸趾肌及胫前肌肌力0级,左足下垂,不能背伸.左膝反射、跟腱反射较对侧稍差,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均阳性.X线片提示腰椎退行性改变,腰椎MRI显示L4/5椎间盘突出(图1,后插页Ⅳ).
作者:刘涛;蔡林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现代先进的外科技术促进了脊柱外科的发展.精密的影像仪器能早期揭示脊柱肿瘤的破坏和肿瘤与周围重要器官的关系.CT引导下的脊椎穿刺活检,可以在术前明确组织学诊断,利于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尽早为患者进行各种治疗.术中麻醉管理水平和术后监测能力的大大提高,保障了大型手术的安全进行.上述多学科的进步,使我国脊柱肿瘤外科有了长足的进步.
作者:徐万鹏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脊柱骨髓瘤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2001年收治的14例脊柱骨髓瘤患者的资料,13例行脊椎活检,其中经皮穿刺活检12例,切开活检1例,另1例行术中病理检查.病理报告均为骨髓瘤.孤立性骨髓瘤9例,多发骨髓瘤5例.10例行手术治疗.结果:8例手术患者获15~102个月(平均37.6个月)随访,7例存活.未手术的4例中1例无瘤存活76个月,另3例分别于确诊后6、18和25个月死亡.结论:经皮脊椎穿刺活检是确诊脊柱骨髓瘤的重要手段,选择性手术结合放疗及化疗可稳定脊柱、解除脊髓压迫、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姜亮;刘晓光;刘忠军;马庆军;党耕町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研究表明[1、2],颈椎椎弓根螺钉的三柱固定能提供较以往一些固定方法更牢固的稳定性.但由于颈椎椎弓根特殊的解剖特点及毗邻关系,使颈椎经椎弓根螺钉置入手术难度大,具有一定风险.为了寻找一种安全、可靠的下颈椎经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将置钉并发症降至低,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解剖形态学、生物力学、影像学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杨琳;刘一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引流治疗Chiari畸形伴脊髓空洞的手术技巧,总结其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Chiari畸形伴脊髓空洞的患者进行后颅凹减压和蛛网膜下腔引流术.根据引流部位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行椎板切除术后从正中切开脊髓放置引流;B组从神经根下入路切开脊髓放置引流.结果:两种手术方法术后患者疼痛和感觉减退均明显好转,临床效果满意.1例手术后3周因颈椎不稳猝死,3例手术后上肢麻木加重.结论:Chiari畸形伴脊髓空洞在枕骨大孔减压的同时行空洞蛛网膜下腔引流术效果好,不足之处为手术切口长,椎板打开节段数多,少数患者术后上肢麻木加重.
作者:吴洪喜;赵旭;滕良珠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不同节段胸椎肿瘤前方手术入路、肿瘤切除术式、前路重建技术策略及预后.方法:总结我院1997年1月至2002年5月收治的81例胸椎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部位及范围行全椎体切除、次全椎体切除、全脊椎切除、次全脊椎切除,前路植骨、内固定术,术后对恶性或恶性倾向的肿瘤行化疗或放疗.结果:术后随访2~6年,4例神经症状无改善,1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6~24个月局部复发,其中4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6~48个月因全身多处转移,全身衰竭死亡.其余患者术后疗效均较满意,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结论:肿瘤的性质、切除方式和术后的综合治疗对预后具有重要影响,应根据肿瘤的部位、范围选择相应的手术途径及肿瘤切除方式,前路植骨内固定有利于胸椎的重建和稳定.
作者:肖建如;袁文;陈华江;魏海峰;滕红林;王长峰;顾宇彤;杨兴海;贾连顺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评估脊髓髓内肿瘤的手术疗效,了解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42例显微手术治疗的髓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颈髓28例,颈胸交界6例,胸髓5例,圆锥3例.结果:肿瘤全切30例,次全切8例,部分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随访3~36个月,病情较术前改善者24例,稳定者13例,加重5例.术前神经功能障碍严重的患者,术后恢复差.3例星形细胞瘤患者术后8~16个月内死亡.结论:脊髓髓内肿瘤在显微镜下大多可手术全切或次全切,并保留正常的脊髓功能,改善或稳定病情.手术应在神经功能加重前进行.恶性胶质瘤的手术效果及预后仍不满意.
作者:王振宇;谢京城;马长城;刘彬;陈晓东;宗少晖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总结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及前路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探讨一期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00年5月至2003年1月共收治21例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及前路内固定治疗,其中颈椎2例、胸椎6例、胸腰段5例、腰椎8例.平均受累椎体数为2.6个.结果:经平均17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临床痊愈,无伤口感染或窦道形成,植骨均完全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3.6个月.术前后凸畸形角度为41.1°±15.6°,术后为13.5°±8.3°,平均17个月随访时为15.9°±6.7°.后凸畸形矫正角度平均为27.6°±9.2°,后期矫正度丢失为2.4°±3.3°.结论:一期前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能有效清除病灶、矫正后凸畸形、早期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及促进椎体间植骨的融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旭;刘寿坤;苏郁;温保军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MRI检查有终板异常的下腰痛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方法:对10例MRI检查表现终板异常的下腰痛患者系统地询问下腰痛症状,并与10例MRI检查无终板异常者进行比较.结果:终板异常组的10例下腰痛患者中有8例表现为持续性疼痛;7例表现为站立、行走位加重.而对照组10例下腰痛患者中只有3例表现为持续性疼痛;2例表现为站立、行走位加重.结论:终板异常的患者更多地表现为持续性疼痛以及站立、行走位加重,终板及其下方骨组织在MRI上的改变应该引起重视.
作者:阮志勇;舒勇;高志增;黄炳梁;姜建;刘志礼;周荣平 刊期: 200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