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书讯

关键词:
摘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相关文献
  • 脊柱结核病灶治愈型截瘫39例报告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病灶治愈型截瘫的诊断标准、治疗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本院确诊为脊柱结核病灶治愈型截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结果:39例中有34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9例完全恢复,10例部分恢复,4例无变化,1例加重;未手术5例均无明显改善.结论:脊柱结核病灶治愈型截瘫是结核治愈后的晚期并发症,有其本身的特性,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秦世炳;程宏;林羽;董伟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环脊髓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肿瘤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环脊髓减压、植骨及内固定治疗胸椎肿瘤的手术指征及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累及胸椎(按改良Tomita分期为Ⅳ期和Ⅴ期)的肿瘤患者采取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环脊髓减压、植骨及内固定术,其中大块自体髂骨植骨9例,异体皮质骨笼+自体松质骨椎体间植骨2例;脊柱内固定应用CD 2例,TSRH 8例,AXIS 1例.结果:手术时间225~425min,平均285min,术中出血750~3200ml,平均1650ml.边缘或整块切除3例,病灶内分块+边缘切除8例.术后经8~36个月(平均18.3个月)随访,2例甲状腺癌转移患者1例于术后8个月发生多处转移,器官衰竭而死亡;另1例于术后14个月局部软组织内肿瘤复发及其它部位转移而放弃治疗,术后21个月死亡;1例滑膜软骨肉瘤于术后10个月发现肺部多处转移,术后17个月死亡;余8例存活,随访中无局部复发、转移或内固定失效等.7例术前伴脊髓神经功能损害者,术后6例获显著改善.结论:对累及胸椎的Ⅳ期和Ⅴ期肿瘤采取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稳定性重建,创伤小、并发症少.

    作者:盛伟斌;刘忠军;曹力;党耕町;马庆军;刘晓光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书讯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蛛网膜下腔引流治疗Chiari畸形伴脊髓空洞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引流治疗Chiari畸形伴脊髓空洞的手术技巧,总结其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Chiari畸形伴脊髓空洞的患者进行后颅凹减压和蛛网膜下腔引流术.根据引流部位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行椎板切除术后从正中切开脊髓放置引流;B组从神经根下入路切开脊髓放置引流.结果:两种手术方法术后患者疼痛和感觉减退均明显好转,临床效果满意.1例手术后3周因颈椎不稳猝死,3例手术后上肢麻木加重.结论:Chiari畸形伴脊髓空洞在枕骨大孔减压的同时行空洞蛛网膜下腔引流术效果好,不足之处为手术切口长,椎板打开节段数多,少数患者术后上肢麻木加重.

    作者:吴洪喜;赵旭;滕良珠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脊柱肿瘤手术治疗的思考

    现代先进的外科技术促进了脊柱外科的发展.精密的影像仪器能早期揭示脊柱肿瘤的破坏和肿瘤与周围重要器官的关系.CT引导下的脊椎穿刺活检,可以在术前明确组织学诊断,利于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尽早为患者进行各种治疗.术中麻醉管理水平和术后监测能力的大大提高,保障了大型手术的安全进行.上述多学科的进步,使我国脊柱肿瘤外科有了长足的进步.

    作者:徐万鹏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脊柱颈胸结合部手术入路的回顾及进展

    脊柱颈胸椎结合部是从具有灵活运动功能的颈椎向相对固定、运动度较小的胸椎的过渡区域,通常是指从C7到T5的解剖范围[1].随着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发展,发现颈胸结合部病变并不少见.据报道[2],大约15%的脊柱肿瘤位于上胸椎(T1~T4),后纵韧带骨化、椎间盘突出等退行性病变虽不很常见(约3‰),但因其椎管相对较小,症状往往显著,常需手术治疗.

    作者:陶春生;倪斌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下颈椎经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

    研究表明[1、2],颈椎椎弓根螺钉的三柱固定能提供较以往一些固定方法更牢固的稳定性.但由于颈椎椎弓根特殊的解剖特点及毗邻关系,使颈椎经椎弓根螺钉置入手术难度大,具有一定风险.为了寻找一种安全、可靠的下颈椎经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将置钉并发症降至低,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解剖形态学、生物力学、影像学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杨琳;刘一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紧急通知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大段复合骨移植修复胸腰椎椎体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胸腰椎椎体肿瘤切除后应用大段复合骨移植修复脊柱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对36例胸腰椎椎体肿瘤患者行病椎全切或部分切除,采用大段复合骨(异体皮质骨段复合重组合异种骨)移植填充骨缺损,并结合内固定系统重建脊柱稳定性,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3例患者获5~100个月(平均47个月)随访,植骨后无排异、感染、植骨塌陷等并发症,其中31例术后3~7个月(平均4.3个月)获骨性愈合,2例内植物松动.结论:胸腰椎椎体肿瘤椎体全切或部分切除后,采用大段复合骨移植结合内固定系统行脊椎前柱稳定性重建可达到早期脊柱稳定支撑和后期植骨融合固定的效果.

    作者:郭征;王臻;李明全;黄鲁豫;刘继中;王海强;于会东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MRI终板异常的下腰痛患者的临床表现探讨

    目的:探讨MRI检查有终板异常的下腰痛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方法:对10例MRI检查表现终板异常的下腰痛患者系统地询问下腰痛症状,并与10例MRI检查无终板异常者进行比较.结果:终板异常组的10例下腰痛患者中有8例表现为持续性疼痛;7例表现为站立、行走位加重.而对照组10例下腰痛患者中只有3例表现为持续性疼痛;2例表现为站立、行走位加重.结论:终板异常的患者更多地表现为持续性疼痛以及站立、行走位加重,终板及其下方骨组织在MRI上的改变应该引起重视.

    作者:阮志勇;舒勇;高志增;黄炳梁;姜建;刘志礼;周荣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第七届全国骨肿瘤学术会议通知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一期前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目的:总结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及前路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探讨一期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00年5月至2003年1月共收治21例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及前路内固定治疗,其中颈椎2例、胸椎6例、胸腰段5例、腰椎8例.平均受累椎体数为2.6个.结果:经平均17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临床痊愈,无伤口感染或窦道形成,植骨均完全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3.6个月.术前后凸畸形角度为41.1°±15.6°,术后为13.5°±8.3°,平均17个月随访时为15.9°±6.7°.后凸畸形矫正角度平均为27.6°±9.2°,后期矫正度丢失为2.4°±3.3°.结论:一期前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能有效清除病灶、矫正后凸畸形、早期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及促进椎体间植骨的融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旭;刘寿坤;苏郁;温保军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Ⅰ期后路松解前路融合治疗陈旧性双侧关节突关节交锁

    双侧小关节交锁是常见的低位颈椎损伤,由于受伤暴力大,移位严重,使得损伤节段的椎管形态遭受严重破坏,容量也明显缩小,因此常常合并严重的脊髓损伤,没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的双侧小关节交锁极为少见.我院自1998年1月~2003年12月共手术治疗陈旧性无明显神经损伤并发症的双侧小关节交锁患者9例,报告如下.

    作者:洪盾;陈海啸;林列;洪正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诱导成鼠骨髓源神经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成鼠骨髓源神经干细胞的可行性.方法:以含20ng/ml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与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的无血清培养液培养成鼠骨髓细胞,待细胞球形成后进行传代培养与单细胞克隆试验,以含100ng/ml bFGF培养液诱导分化,细胞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细胞鉴定.结果:骨髓细胞在诱导条件下形成表达Nestin抗原的细胞球,亦表达造血干细胞标志性抗原CD90.分离成单细胞后很快形成新的细胞球,并可分化出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结论:骨髓细胞可在体外诱导为能自我增殖的神经干细胞.

    作者:杜劲松;王剑;张信英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第二届颈椎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高级讲习班及研讨会通知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颈椎前路手术后精神障碍3例报告

    目的:探讨颈椎病前路手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统计1999~2003年期间116例颈椎病前路手术患者,回顾分析其中出现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由精神专科医生做出的诊疗方案.结果:3例患者发生精神障碍,发生率为2.59%,均经治疗后康复出院.随访3个月~1年均未再出现精神障碍表现.结论:颈椎病前路手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尤其是保证患者充分睡眠及术中保护脑血流.

    作者:韦永中;金正帅;王道新;曹晓建;张宁;黄云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脊柱骨髓瘤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脊柱骨髓瘤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2001年收治的14例脊柱骨髓瘤患者的资料,13例行脊椎活检,其中经皮穿刺活检12例,切开活检1例,另1例行术中病理检查.病理报告均为骨髓瘤.孤立性骨髓瘤9例,多发骨髓瘤5例.10例行手术治疗.结果:8例手术患者获15~102个月(平均37.6个月)随访,7例存活.未手术的4例中1例无瘤存活76个月,另3例分别于确诊后6、18和25个月死亡.结论:经皮脊椎穿刺活检是确诊脊柱骨髓瘤的重要手段,选择性手术结合放疗及化疗可稳定脊柱、解除脊髓压迫、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姜亮;刘晓光;刘忠军;马庆军;党耕町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脊柱外科新进展学习班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颈脊髓MRI高信号及其临床意义

    随着磁共振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对颈椎疾患中存在的脊髓病变有了新的认识,通过脊髓信号的改变可以直观地发现脊髓内存在的病灶.1985年Gebarski[1]首先发现脊髓损伤患者脊髓MRI T2加权像中存在高信号,并提出髓内高信号是脊髓水肿或髓内出血的表现.1986年Hackney[2]在动物模型上复制出了髓内高信号,并证明是脊髓外伤后在急性期及亚急性期所形成的脊髓水肿或髓内出血.MRI显示的颈椎疾患髓内高信号是怎样产生的,其出现和存在有何临床意义,其转归和神经功能的关系如何,怎样预防和治疗这种脊髓病变一直是脊柱外科医师关注的课题.现就有关文献如下.

    作者:刘钦毅;杨有赓 刊期: 2004年第08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丛恶性淋巴瘤1例报告

    患者男,70岁.因左臀部、左下肢疼痛、麻木、活动受限,逐渐加重半年余,于2002年9月7日入院.体检:L4/5椎间隙左侧旁有轻度压痛和叩击痛,疼痛向左下肢放射.左小腿外侧、足背及足底部感觉减退,左(*母)趾感觉缺失.左足伸(*母)、伸趾肌及胫前肌肌力0级,左足下垂,不能背伸.左膝反射、跟腱反射较对侧稍差,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均阳性.X线片提示腰椎退行性改变,腰椎MRI显示L4/5椎间盘突出(图1,后插页Ⅳ).

    作者:刘涛;蔡林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主管: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