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世炳;程宏;林羽;董伟杰
随着磁共振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对颈椎疾患中存在的脊髓病变有了新的认识,通过脊髓信号的改变可以直观地发现脊髓内存在的病灶.1985年Gebarski[1]首先发现脊髓损伤患者脊髓MRI T2加权像中存在高信号,并提出髓内高信号是脊髓水肿或髓内出血的表现.1986年Hackney[2]在动物模型上复制出了髓内高信号,并证明是脊髓外伤后在急性期及亚急性期所形成的脊髓水肿或髓内出血.MRI显示的颈椎疾患髓内高信号是怎样产生的,其出现和存在有何临床意义,其转归和神经功能的关系如何,怎样预防和治疗这种脊髓病变一直是脊柱外科医师关注的课题.现就有关文献如下.
作者:刘钦毅;杨有赓 刊期: 2004年第08期
脊柱颈胸椎结合部是从具有灵活运动功能的颈椎向相对固定、运动度较小的胸椎的过渡区域,通常是指从C7到T5的解剖范围[1].随着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发展,发现颈胸结合部病变并不少见.据报道[2],大约15%的脊柱肿瘤位于上胸椎(T1~T4),后纵韧带骨化、椎间盘突出等退行性病变虽不很常见(约3‰),但因其椎管相对较小,症状往往显著,常需手术治疗.
作者:陶春生;倪斌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研究表明[1、2],颈椎椎弓根螺钉的三柱固定能提供较以往一些固定方法更牢固的稳定性.但由于颈椎椎弓根特殊的解剖特点及毗邻关系,使颈椎经椎弓根螺钉置入手术难度大,具有一定风险.为了寻找一种安全、可靠的下颈椎经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将置钉并发症降至低,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解剖形态学、生物力学、影像学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杨琳;刘一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评估脊髓髓内肿瘤的手术疗效,了解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42例显微手术治疗的髓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颈髓28例,颈胸交界6例,胸髓5例,圆锥3例.结果:肿瘤全切30例,次全切8例,部分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随访3~36个月,病情较术前改善者24例,稳定者13例,加重5例.术前神经功能障碍严重的患者,术后恢复差.3例星形细胞瘤患者术后8~16个月内死亡.结论:脊髓髓内肿瘤在显微镜下大多可手术全切或次全切,并保留正常的脊髓功能,改善或稳定病情.手术应在神经功能加重前进行.恶性胶质瘤的手术效果及预后仍不满意.
作者:王振宇;谢京城;马长城;刘彬;陈晓东;宗少晖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不同节段胸椎肿瘤前方手术入路、肿瘤切除术式、前路重建技术策略及预后.方法:总结我院1997年1月至2002年5月收治的81例胸椎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部位及范围行全椎体切除、次全椎体切除、全脊椎切除、次全脊椎切除,前路植骨、内固定术,术后对恶性或恶性倾向的肿瘤行化疗或放疗.结果:术后随访2~6年,4例神经症状无改善,1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6~24个月局部复发,其中4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6~48个月因全身多处转移,全身衰竭死亡.其余患者术后疗效均较满意,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结论:肿瘤的性质、切除方式和术后的综合治疗对预后具有重要影响,应根据肿瘤的部位、范围选择相应的手术途径及肿瘤切除方式,前路植骨内固定有利于胸椎的重建和稳定.
作者:肖建如;袁文;陈华江;魏海峰;滕红林;王长峰;顾宇彤;杨兴海;贾连顺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引流治疗Chiari畸形伴脊髓空洞的手术技巧,总结其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Chiari畸形伴脊髓空洞的患者进行后颅凹减压和蛛网膜下腔引流术.根据引流部位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行椎板切除术后从正中切开脊髓放置引流;B组从神经根下入路切开脊髓放置引流.结果:两种手术方法术后患者疼痛和感觉减退均明显好转,临床效果满意.1例手术后3周因颈椎不稳猝死,3例手术后上肢麻木加重.结论:Chiari畸形伴脊髓空洞在枕骨大孔减压的同时行空洞蛛网膜下腔引流术效果好,不足之处为手术切口长,椎板打开节段数多,少数患者术后上肢麻木加重.
作者:吴洪喜;赵旭;滕良珠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双侧小关节交锁是常见的低位颈椎损伤,由于受伤暴力大,移位严重,使得损伤节段的椎管形态遭受严重破坏,容量也明显缩小,因此常常合并严重的脊髓损伤,没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的双侧小关节交锁极为少见.我院自1998年1月~2003年12月共手术治疗陈旧性无明显神经损伤并发症的双侧小关节交锁患者9例,报告如下.
作者:洪盾;陈海啸;林列;洪正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病灶治愈型截瘫的诊断标准、治疗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本院确诊为脊柱结核病灶治愈型截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结果:39例中有34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9例完全恢复,10例部分恢复,4例无变化,1例加重;未手术5例均无明显改善.结论:脊柱结核病灶治愈型截瘫是结核治愈后的晚期并发症,有其本身的特性,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秦世炳;程宏;林羽;董伟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成骨细胞瘤好发于脊柱后方,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不到良性肿瘤的1%,常常以疼痛性脊柱侧凸就诊[1].椎管硬脊膜外血肿临床也不多见,仅占脊髓压迫病因的1%[2].查阅文献,椎板成骨细胞瘤合并硬脊膜外血肿的病例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我院收治2例,报道如下.
作者:陈晖;邱勇;王斌;朱泽章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总结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及前路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探讨一期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00年5月至2003年1月共收治21例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及前路内固定治疗,其中颈椎2例、胸椎6例、胸腰段5例、腰椎8例.平均受累椎体数为2.6个.结果:经平均17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临床痊愈,无伤口感染或窦道形成,植骨均完全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3.6个月.术前后凸畸形角度为41.1°±15.6°,术后为13.5°±8.3°,平均17个月随访时为15.9°±6.7°.后凸畸形矫正角度平均为27.6°±9.2°,后期矫正度丢失为2.4°±3.3°.结论:一期前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能有效清除病灶、矫正后凸畸形、早期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及促进椎体间植骨的融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旭;刘寿坤;苏郁;温保军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颈椎病前路手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统计1999~2003年期间116例颈椎病前路手术患者,回顾分析其中出现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由精神专科医生做出的诊疗方案.结果:3例患者发生精神障碍,发生率为2.59%,均经治疗后康复出院.随访3个月~1年均未再出现精神障碍表现.结论:颈椎病前路手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尤其是保证患者充分睡眠及术中保护脑血流.
作者:韦永中;金正帅;王道新;曹晓建;张宁;黄云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脊髓拴系综合征的临床诊断、病理分型及手术疗效.方法:分析自2000年12月~2003年1月经MRI诊断的脊髓拴系综合征患者16例.其中脂肪瘤型8例,终丝粗大型2例,瘢痕组织粘连型1例,表皮样囊肿2例,畸胎瘤1例,脊髓纵裂2例.全组均于全麻下行脊髓拴系松解术.结果:依据残余尿量、鞍区皮肤感觉及下肢肌力改变,自行设计临床评定标准,本组优2例,良4例,可6例,差4例.优良率37.5%,有效率75%.结论:脊髓拴系综合征的手术效果与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及手术时机等多种因素有关.手术目的在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止神经损伤进一步加重.
作者:江毅;杜欣建;耿伯民;田永刚;赵玉杰;苗俊强;柳洪健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环脊髓减压、植骨及内固定治疗胸椎肿瘤的手术指征及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累及胸椎(按改良Tomita分期为Ⅳ期和Ⅴ期)的肿瘤患者采取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环脊髓减压、植骨及内固定术,其中大块自体髂骨植骨9例,异体皮质骨笼+自体松质骨椎体间植骨2例;脊柱内固定应用CD 2例,TSRH 8例,AXIS 1例.结果:手术时间225~425min,平均285min,术中出血750~3200ml,平均1650ml.边缘或整块切除3例,病灶内分块+边缘切除8例.术后经8~36个月(平均18.3个月)随访,2例甲状腺癌转移患者1例于术后8个月发生多处转移,器官衰竭而死亡;另1例于术后14个月局部软组织内肿瘤复发及其它部位转移而放弃治疗,术后21个月死亡;1例滑膜软骨肉瘤于术后10个月发现肺部多处转移,术后17个月死亡;余8例存活,随访中无局部复发、转移或内固定失效等.7例术前伴脊髓神经功能损害者,术后6例获显著改善.结论:对累及胸椎的Ⅳ期和Ⅴ期肿瘤采取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稳定性重建,创伤小、并发症少.
作者:盛伟斌;刘忠军;曹力;党耕町;马庆军;刘晓光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