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立;袁海峰
据卫生部2000年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我国人口结核菌感染率为44.5%,目前约有活动性肺结核451万.有资料显示占全身骨关节结核首位的脊柱结核发病率约占结核病总人数的3%~5%,占肺外结核的15%.从庞大的人口基数看,我国脊柱结核患病人数众多,是相当严酷的现实.
作者:林羽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病变椎体部分切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5例脊柱结核患者,术前抗痨治疗9~38d后采用前路病变椎体部分切除、大块髂骨支撑植骨、前路或后路器械内固定手术.融合2个椎间隙以下者行前路固定24例;融合3个椎间隙以上者行后路固定31例,其中前后路同期手术者14例,分两期手术者17例.术后负压引流3~5d.结果:随访24~70个月,平均38个月.24例伴脊柱畸形者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22°矫正至术后平均9°,随访时平均11°.19例伴神经功能障碍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后半年87%的患者血沉达到正常,CRP 93%达到正常;1例出现并发症,经再次手术治愈.X线片复查见全部患者于术后3~6个月(平均5.5个月)植骨愈合,均恢复了正常生活与工作.结论:病变椎体部分切除、植骨、内固定术病灶清除彻底,病椎骨融合快,复发率低,患者卧床时间短,缩短了脊柱结核的疗程,是治疗脊柱结核的有效术式.
作者:王自立;杨伟宇;金卫东;乔永东;丁惠强;赵浩宁;杨海波;陈军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误用糖皮质激素对脊柱结核发展及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7例早期误用糖皮质激素的脊柱结核患者的症状、体征、治疗的结果及预后,并与同期收治的215例未用激素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比较.结果:脊柱结核患者早期误用激素可造成患者发热重、脓肿大,病变部位多发及骨破坏加重,需延长抗结核药用药时间、加大用药剂量,术后并发症多,治愈时间延长.结论:脊柱结核患者误用糖皮质激素会促使结核病情加重,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
作者:秦世炳;董伟杰;管波清;徐双铮;兰汀隆;范俊;林羽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椎管内血管脂肪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我院骨科于2001年7月遇到1例胸椎管内的血管纤维脂肪瘤,成功施行了摘除手术,报告如下.
作者:陈晓明;李金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神经妥乐平(NTP)对兔放射性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新西兰大白兔60只,体重2.5~3kg,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只,各组再随机分成5小组接受不同剂量的放射性照射,每组6只,照射剂量分别为20Gy,25Gy,35Gy,40Gy,45Gy.照射部位为T4水平,所有兔在照射前以及照射后均做MRI检查.兔出现临床表现后实验组每天肌肉注射NTP 3.6NU一次,共4周;对照组每天肌肉注射生理盐水3ml一次,共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兔症状变化和脊髓MRI的表现及病理改变.结果:照射后平均16周时,动物受照射脊髓节段MRI出现明显异常信号,而临床症状的出现约在照射后平均18周.在治疗结束后3周,实验组各项指标(瘫痪、尿潴留和针刺反应)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MRI图像上实验组治疗后病灶面积比治疗前明显缩小:神经元肿胀明显减轻,髓鞘结构趋于正常.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结论:神经妥乐平对放射性脊髓损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宋亭;梁碧玲;黄穗乔;毛永林;刘宜敏;崔念基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患者应用利福平化疗时体内不同组织中的药物分布规律.方法:15例应用2SHRZ/3HRZ化疗方案+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术前连续服药4周后手术,RFP每日顿服剂量为600mg,于术晨服药后120~130min、240~250min手术中分别取血浆、髂骨、病椎硬化骨、病椎非硬化骨、死骨及坏死干酪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本中的药物浓度.结果:利福平的血药浓度高,髂骨与椎体非硬化骨次之,死骨及坏死干酪组织则未检出利福平.被测组织中,硬化骨中利福平浓度仅为髂骨中的10%(P<0.05),病椎非硬化骨及自身对照髂骨的利福平浓度相近(P>0.05).结论:利福平可在脊柱结核化疗强化期正常髂骨及病椎非硬化骨组织中达到有效杀菌浓度,而在硬化骨中仅相当于低抑菌浓度,死骨及硬化包壳内的坏死干酪中基本无利福平分布.
作者:戈朝晖;王自立;魏敏吉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骶椎脊柱结核的必要性及适应证.方法: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采用前路彻底病灶清除、植骨结合后路器械固定、融合治疗胸、腰、骶椎脊柱结核17例.病变位于胸椎3例,胸腰段8例,腰椎4例,腰骶椎2例;累及2个节段7例,3个节段7例,4个节段3例;3例伴窦道形成;9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和/或神经根受压的症状;术前后凸成角10°~72°,平均31°.Ⅰ期后路器械固定、融合12例,Ⅱ期后路器械固定、融合5例.结果:平均随访3.1年,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后凸成角7°~58°,平均16°,椎间植骨平均在5个月融合,植骨融合率95.6%,1例有假关节形成.疗效按Chen标准优良率90%,术后无1例复发.结论: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骶椎脊柱结核主要适用于多个节段受累、腰骶段及伴窦道的病例,有利于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纠正和预防后凸畸形.
作者:冯大雄;宋跃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由<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辑部、北京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和宁夏医学会主办,宁夏医学会骨科分会承办的第一届全国脊柱与四肢骨关节结核诊治研讨会于2004年8月20~22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召开.
作者:王自立;袁海峰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编者按]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在我国已开展60余年,但该不该应用内固定?什么情况需要应用内固定?目前尚存在争议.为此,我们特邀几位专家对此进行了讨论,供同道参考.
作者:瞿东滨;王自立;袁海峰;关骅;王文军;马远征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应用钛网前路重建技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9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前路结核病灶清除、钛网重建植骨融合及前路或后路节段内固定手术,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融合节段后凸角度和椎间平均高度、钛网沉降率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本组无术中并发症,术后伤口感染2例、腰椎结核复发合并窦道形成1例,并发症发生率4.3%,融合节段后凸角术前21.5°±2.5°,术后6.5°±2.4°(与术前比较P<0.05).融合节段椎体间高度术前109.4±4.2mm,术后121.2±3.6mm(与术前比较P<0.05).随访12个月~3年,平均24个月,无内固定失败,钛网在头侧和尾侧终板平均沉降率分别为27%和31%.66例钛网椎间植骨融合,3例无明显融合征象.结论:胸腰椎结核前路彻底病灶清除后应用钛网进行重建结合节段性内固定可以避免取骨区并发症和有效维持脊柱矢状位排列,但骨融合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王冰;吕国华;马泽民;李晶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评价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并钛网植骨重建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加前路内固定治疗83例严重胸腰椎结核,术后正规抗痨治疗,对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52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手术适应证、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52例患者术后疼痛消除,23例伴瘫痪者1例FrankelA级无恢复,其余均有明显恢复;无1例出现感染和复发,结核治愈率100%;术后3个月时骨性融合率40%,6个月时90%,9个月时达100%.45例伴后凸畸形者Cobb角平均矫正30.6°,随访时无明显丢失.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加节段固定器治疗严重胸腰椎结核具有减压彻底、重建可靠和复发率低等优点.
作者:王文军;曹盛俊;刘利乐;胡文凯;姚女兆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在胸腰椎结核手术治疗时选择前后路内固定系统的指征.方法:全组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21~72岁,平均32.6岁.手术方案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一期前路或后路内固定.结果:前路内固定器械:椎体钉4例,Z-Plate钢板6例;后路内固定器械有鲁氏棒1例,AF系统4例,多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2例.平均随访3.5年,无复发和植骨不愈合.结论:前路内固定方式手术时间相对较短,但对病灶区干扰大,适宜于胸椎结核,或者是病史相对较长、后凸畸形严重有骨性融合的胸腰椎结核病例.后路内固定方式特别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适用于腰椎结核造成的各种弹性畸形;或者预计术中需切除两个以上病椎的多节段结核、伴有窦道形成、病情严重、病灶不易清除彻底的胸腰椎结核病例.
作者:王达义;温国宏;曹文华;海涌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总结前路病椎切除同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3年1月对57例脊柱结核患者行前路病椎切除同期植骨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结核中毒症状并局部疼痛,胸椎后凸Cobb角30.~60.,平均45.;腰椎后凸Cobb角15°~35°,平均25°.截瘫13例,窦道形成6例,ESR 30~140mm/h,术前强化抗痨2~4周.术中彻底清除病灶,单纯自体骨移植48例,钛网+自体骨重建9例.术后规则应用抗结核药治疗1年.结果: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1.5~2.5年,平均2年,植骨块、钛网植骨术后6个月完全融合,13例截瘫患者术后6个月完全恢复,后凸畸形矫正,矫正角度丢失不明显.ESR于术后1个月逐渐下降,3个月后达到正常范围.随访期内病灶未见复发.结论:前路病椎切除同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既可彻底清除病灶防止复发,又可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早期恢复脊柱支撑功能,防止晚发截瘫.
作者:张强;洪标辉;游佩涛;赵秉航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影响一期手术治疗脊柱结核并截瘫患者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1999年12月至2004年6月,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共治疗81例脊柱结核并截瘫患者,对其术前、术后X线片、MRI、ESR资料及术后伤口引流情况与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3例术前MRI检查显示的病椎数比X线片显示的病椎数平均每例患者多2个椎体(P<0.05).72例患者获26.4个月(3~58个月)随诊,Frankel分级平均改善1.22级,后凸畸形明显改善.术后X线片及MRI显示有4例16枚钉置入病椎,术后3个月时螺钉松动率为87.5%(14/16);47例188枚钉置入正常椎体,术后3个月时螺钉松动率为2.13%(4/188).术后伤口未引流组和引流组窦道形成率分别为8.10%和0.69例ESR在术后3个月内降至正常.结论:脊柱结核并截瘫患者一期手术术前应重视MRI检查并积极采纳其提供的信息;术后引流对取得理想的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极为重要;对截瘫进行性加重的患者,ESR未降至正常或化疗未满2周时进行手术亦相对安全.
作者:张宏其;龙文荣;邓展生;郭超峰;胡建中;林涨源;何洪波;吴建煌;李康华;廖前德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评价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并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并横突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17例,按照Frankel分级评定患者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根据X线片评价植骨融合时间,测量术前、术后后凸角度及随访期内的角度丢失.结果:17例患者结核病灶清除彻底,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窦道形成,结核治愈无复发.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9.2°;在随访期内,后凸畸形矫正有1°~4°丢失.X线片示植骨界面骨性融合时间平均5个月.3例出现并发症,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并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确切,具有迅速缓解症状、早期离床活动和较理想的脊柱矫形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有效方法.
作者:廖琦;张志平;过慧敏;李勇;陈伟高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脓液中结核分枝杆菌对利福平(RFP)的耐药机制;评价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olymerase chin reaction 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在脊柱结核检测耐RFP基因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脊柱结核病灶中的脓液经预处理后接种于改良罗氏培养基上,对所培养出的菌株应用PCR-SSCP进行检测.检测包括核心区域(耐药决定区域)在内的rpoB基因.结果:PCR-SSCP检测耐RFP菌株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为100%,与常规经典药物敏感试验无差异(P<0.05),但检测时间明显缩短,仅用2d.结论:rpoB基因突变是结核分枝杆菌对RFP耐药的重要机制,应用PCR-SSCP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性、特异性及快速性,是一种对脊柱结核耐RFP菌株快速检测的方法.
作者:葛建忠;王自立;秦世炳;乔永东;张健源;刘忠泉;张宗德;李传友 刊期: 200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