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支点弯曲位X线片预测脊柱侧凸三维矫形效果的价值

俞杨;邱勇;李世怀;朱丽华;王斌;吕锦瑜;朱泽章

关键词: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 影像学, 柔韧性
摘要:目的:评价支点弯曲位X线片在预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矫形融合术效果的价值.方法:对37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43个结构性弯曲行术前站立位、仰卧侧屈位和支点弯曲位X线摄片,并与术后一周的站立位X线片比较.测量所有Cobb角并进行统计学评价.结果:胸弯组和腰弯组仰卧侧屈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43°和22°,支点弯曲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38°和19°,术后Cobb角分别为37°和19°.前路手术组和后路手术组仰卧侧屈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47°和13°,支点弯曲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42°和9°,术后Cobb角分别为41°和9°.严重侧弯组和中度侧弯组仰卧侧屈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52°和22°,支点弯曲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49°和19°,术后Cobb角分别为45°和20°.僵硬侧弯组和柔软侧弯组仰卧侧屈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51°和22°,支点弯曲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48°和17°,术后Cobb角分别为43°和19°.结论:支点弯曲位X线片比传统摄片能更好地评估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在脊柱矫形融合术中所获得的矫正效果,但对严重或较僵硬的侧凸矫形效果预测较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相关文献
  • 同种异体骨笼在颈椎前路融合的应用观察

    目的:探讨应用同种异体骨笼行颈椎前路融合的效果.方法:对287例颈椎疾患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同种异体骨笼植入椎体间融合术,随访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植骨融合情况、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变化及内置物并发症等.结果:全组手术历时平均5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1Oml.228例获平均14个月随访.骨融合时间为3~5个月,平均4个月;单节段骨融合率为98.3%,双节段为94.4%,三节段为86.9%,平均93.3%.椎体间高度术后即时略有增高,术后3~5个月内有丢失,之后稳定.颈椎生理曲度恢复并维持,仅1例向后成角畸形;3例出现骨笼崩裂.无植骨排斥反应.结论:用同种异体骨笼行颈椎体间融合的融合率达90%以上;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能替代自体髂骨移植.

    作者:曾明;赵新建;廖绪强;林玉英;谭健韶;关宏业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特发性脊柱侧凸三维矫形术后失代偿原因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的手术矫治已有40多年的历史.近20年来,通过对这种疾病三维畸形病理改变的认识,其手术治疗的目的转变为纠正脊柱三维畸形,即达到冠状面矫形、矢状面恢复生理曲度和轴位消除旋转这三个目标[1].

    作者:刘一;宋之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支点弯曲位X线片预测脊柱侧凸三维矫形效果的价值

    目的:评价支点弯曲位X线片在预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矫形融合术效果的价值.方法:对37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43个结构性弯曲行术前站立位、仰卧侧屈位和支点弯曲位X线摄片,并与术后一周的站立位X线片比较.测量所有Cobb角并进行统计学评价.结果:胸弯组和腰弯组仰卧侧屈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43°和22°,支点弯曲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38°和19°,术后Cobb角分别为37°和19°.前路手术组和后路手术组仰卧侧屈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47°和13°,支点弯曲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42°和9°,术后Cobb角分别为41°和9°.严重侧弯组和中度侧弯组仰卧侧屈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52°和22°,支点弯曲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49°和19°,术后Cobb角分别为45°和20°.僵硬侧弯组和柔软侧弯组仰卧侧屈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51°和22°,支点弯曲位平均Cobb角分别为48°和17°,术后Cobb角分别为43°和19°.结论:支点弯曲位X线片比传统摄片能更好地评估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在脊柱矫形融合术中所获得的矫正效果,但对严重或较僵硬的侧凸矫形效果预测较差.

    作者:俞杨;邱勇;李世怀;朱丽华;王斌;吕锦瑜;朱泽章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腰椎后路Ray-TFC椎间融合术对相邻节段活动范围的影响

    目的:了解附加及不附加椎弓根内固定的后路Ray-TFC椎间融合术对相邻运动节段活动范围的即刻影响.方法:采用国人成年男性新鲜脊柱标本9具,以中性区(NZ)和运动范围(ROM)为观测指标,通过生物力学实验机测定单纯Ray-TFC植入和附加椎弓根内固定后相邻腰椎运动节段的活动范围.结果:单纯Ray-TFC植入仅使相邻节段前屈运动范围明显增加,附加RF-Ⅱ椎弓根钉内固定后相邻节段的前屈和后伸运动比单纯Ray-TFC植入后均明显增加,前屈时的活动比完整初始状态显著增加.结论:附加及不附加椎弓根内固定的TFC椎间融合术都能明显增加相邻节段的前屈活动,有加速相邻节段退变的潜在可能.对相邻节段未出现症状但已经有退变表现的病例,选择此种术式时要慎重.

    作者:张劲松;李锦军;李强;李冬;赵易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有关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外科动态

    1未经治疗的特发性脊柱侧凸的转归2003年第5期<美国医学杂志(JAMA)>刊登了由美国爱荷华大学主持的对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长期随访研究结果.该研究对444名在1932至1948年间诊断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患者进行了长达50年的随访观察,将n7名未治疗的患者与年龄相当、性别相配的志愿者进行了对照研究.

    作者:海涌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我国脊柱侧凸的治疗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20年来,我国脊柱侧凸的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包括治疗原则的确定、支具设计的改进、手术器械的创新及手术方法的改良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因此,有必要冷静地分析我国脊柱侧凸的治疗现状与问题,以便更好地使脊柱侧凸的治疗与时俱进、健康蓬勃地发展.

    作者:邱贵兴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

    随着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scoliosis,AIS)自然病程的进一步认识和材料科学的发展,新的治疗方法、治疗技术不断出现,总体上可分为支具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

    作者:海涌;谭荣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CT引导下经椎弓根注入钙磷骨水泥行椎体成形术

    目的:探讨在CT引导下经椎弓根注入可降解的钙磷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行胸腰段椎体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在CT导航系统引导下,经一侧椎弓根钻孔,通过此孔将一种可注射且可降解的CPC注入骨质疏松症患者塌陷的椎体中,并经后路行脊柱内固定术.结果:在CT引导下,通过椎弓根钻孔,骨替代物很容易注入椎体以强化塌陷的椎体.所有患者术后症状都有明显改善.结论:CT引导可帮助外科医生通过安全入路经椎弓根注入可吸收的CPC行椎体成形术,以增加塌陷椎体的支撑强度.

    作者:刘洪;Masahiko Kanamori;邑晓东;李淳德;朱天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亚急性进行性上升性瘫痪(附9例报告)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后出现进行性瘫痪平面上升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9月~2001年11月收治的385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中9例合并进行性瘫痪平面上升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程转归、手术探查所见及预后.结果:9例患者于受伤后24h~72h瘫痪平面开始上升,持续进展1~2周后稳定于某一平面,上升到C5脊髓平面1例、C7 1例、T2 2例、T4 1例、T6~T7 1例、T7~T8 2例、T10 1例.9例均由不完全性瘫痪发展为完全性截瘫.二次手术探查时发现其肉眼病理变化为:脑脊液明显减少或消失,骨折平面以上的长段脊髓呈紫绀色缺血坏死状改变,脊髓萎陷变细,搏动消失.随访5个月~3年,1例随访5个月瘫痪无恢复,6例于伤后1~2.5年死于各种并发症,2例存活超过3年者瘫痪平面和程度无改善.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进行性瘫痪平面上升的发生率约23%,预后差,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上升性脊髓缺血性坏死所致.

    作者:李晶;吕国华;康意军;马泽民;王冰;陈飞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早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小儿非对称性半椎体畸形

    目的:探讨早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小儿非对称性半椎体畸形的效果.方法: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小儿非对称性半椎体畸形33例,随诊术后脊柱的生长发育、功能活动及X线摄片情况.结果:1例半椎体切除不全者残存的椎体继续生长,导致脊柱侧凸畸形加重48°,其余32例脊柱畸形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脊柱的生长发育和功能活动正常.结论:早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是治疗小儿非对称性半椎体畸形的有效方法.

    作者:任德胜;王保利;熊斌;吴欣乐;易申德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对KingⅡ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是行选择性胸椎融合还是非选择性融合?

    King等报道,对KingⅡ型侧凸,只要胸弯不超过80°,均可安全地选择性融合胸椎至胸弯稳定椎,从而可保留腰段活动节段,使其自动矫正而达到新的躯干平衡,这便是选择性胸椎融合的概念.一些长期随访结果表明,融合延长至中、下腰椎将显著增加下腰痛发生的几率[1].因此,选择性胸椎融合的概念对预防术后下腰痛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仉建国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脊柱良性成骨细胞瘤引起疼痛性脊柱侧凸畸形的临床诊治

    目的:探讨脊柱良性成骨细胞瘤所致疼痛性脊柱侧凸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对临床诊治的3例脊柱良性成骨细胞瘤合并疼痛性脊柱侧凸畸形病例的症状学、影像学表现、治疗效果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腰背痛症状消失,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无一例肿瘤复发,继发的脊柱侧凸都得到了良好的矫形.结论:脊柱良性成骨细胞瘤引起疼痛性脊柱侧凸一旦确诊,应立即手术切除,无需术后化疗与放疗,继发的脊柱侧凸多为功能性侧凸,不需额外矫形,若为结构性脊柱侧凸,可按脊柱侧凸的矫形原理进行侧凸矫形术.

    作者:邓幼文;吕国华;王冰;李晶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CD-Horizon器械在脊柱侧凸后路矫正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CD-Horizon(CDH)对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固定的效果.方法:应用CDH治疗各种脊柱侧凸63例,术前平均Cobb角65°.其中9例Cobb角90°以上的畸形及2例僵硬型畸形先行前路脊柱松解,术后Halo牵引2周再行后路CDH矫形固定融合术.结果:随访3~27个月,Cobb角术后平均21°,矫正率为67.7%.无死亡,无感染,无神经并发症.结论:CDH是具有多种矫正力的器械;CDH手术操作较简便,对各种复杂畸形的可操作性强,同时具有易拆除等特点.

    作者:吕锦瑜;邱勇;朱丽华;王斌;俞扬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第三代脊柱矫形器械是否可遵循King原则治疗KingⅡ型脊柱侧凸

    随着第三代脊柱矫形器械的临床使用,遵循King原则治疗的KingⅡ型脊柱侧凸约22%的病例术后出现躯干失代偿.使人们对选择性胸椎融合治疗KingⅡ型脊柱侧凸的原则产生了怀疑.文献表明第三代脊柱矫形器械对于脊柱的去旋转力是造成躯干失代偿的直接原因.

    作者:马雄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对X线图像评价椎弓根螺钉水平面位置的探讨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水平面位置的X线图像判断方法.方法:选用12具脊柱标本(T11~L5)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测量各节段与螺钉水平面位置相关的7个参数:椎弓根水平面成角,椎弓根狭窄处横径,椎弓根中心轴椎后方(PAPP)距正位成像椎弓根阴影中心的水平距离,椎弓根中心轴椎前方距正位成像椎弓根阴影中心的水平距离,直径6mm螺钉在PAPP进钉水平面内的大允许偏离角度,PAPP距关节突关节中央(胸椎)或关节间隙中央(腰椎)的水平距离,PAPP距上关节突外缘的水平距离.以此作为客观依据对实验性三种水平面位置(好、可、差)螺钉共240枚进行X线评价.结果:经方差分析,7个位置参数在各节段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X线图像法判断的敏感性为84%~95%,特异性为93%~96%,预估值为85%~92%,与40例经CT扫描证实的螺钉位置进行比较,其诊断价值与实验结果相近.结论:以各节段椎弓根螺钉水平面位置参数为依据的X线评价法是一种简单、相对可靠的判断方法.

    作者:殷渠东;郑祖根;蔡建平;董启榕;成茂华;沈忆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一对孪生姐妹脊柱侧凸畸形报道及文献复习

    双胞胎在人群中发生率约占妊娠总数的1/66(15‰),双胞胎同患脊柱侧凸畸形国内报道很少。笔者于2002年4月收治了一对双胞胎姐妹同患脊柱侧凸畸形的病例,复习了国内外有关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何善健;张立群;吴立忠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对KingⅡ型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融合的认识

    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防止畸形的进一步发展,使冠状面畸形和轴向旋转获得理想矫正,维持矢状面的生理曲度并尽可能保留更多的脊柱运动.但由于脊柱侧凸是一个复杂的三维畸形,上述理想的结果并非总能达到,手术后的脊柱失稳以及未融合节段的畸形加重也时有发生.在脊柱侧凸选择性融合的问题上,KingⅡ型的选择性融合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作者:海涌;陈志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光照后鸡褪黑素变化与脊柱侧凸关系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强光照射抑制鸡褪黑素的分泌,诱导与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相类似的脊柱侧凸畸形,以探讨褪黑素与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关系.方法:30只1d龄雏鸡,置于24h持续强光照射的环境中,另外10只相同的小鸡置于普通光照环境中,光照时间为7Am至7Pm.从第2周开始,每周给小鸡摄脊柱片观察,另外在第4周2Am及2Pm时取静脉血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褪黑素水平,第6周时将小鸡处死.结果:①实验组实验结束时存活的25只中有7只出现了脊柱侧凸,发生率为(7/25)28%,Cobb角10°~14°;对照组鸡均未出现脊柱畸形.②4周时对照组鸡2Pm和2Am时血清褪黑素水平分别为51.02±3.74pg/ml和193.84±12.25pg/ml,表现出明显的昼低夜高的节律性分泌特征.③实验组鸡无论脊柱侧凸发生与否,2Am和2Pm时血清褪黑素水平分别为49.98±2.42pg/ml和50.60±3.15pg/ml,其节律性分泌特征消失.结论:昼夜持续强光照射可以抑制鸡褪黑素的分泌,使其丧失昼夜节律性分泌,并可诱导与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相似的鸡脊柱侧凸畸形.

    作者:李中实;康宇宁;刘成刚;张念非;李子荣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高原汽车驾驶员腰痛的防治

    目的:观察腰痛防护带(简称腰带)和简易腰背按摩法防治高原汽车驾驶员腰痛的效果.方法:观察组372名男性青年驾驶员佩带腰带并行腰背部相互按摩作为防治腰痛的措施,对照组545名男性青年驾驶员无任何防护措施.观察16个月后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腰痛情况,并与以往的调查结果比较.结果:(1)观察组腰痛患病率为30.91%,明显低于对照组(72.84%)(P<0.01);(2)坚持佩带腰带并经常按摩的人群中腰痛患病率明显低于其它组(P<0.05);(3)与以往未佩带腰带驾驶员腰痛调查结果相比,观察组腰痛患病率低(P<0.01).结论:驾驶员高发腰痛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佩带腰带并进行相互间按摩是防治高原汽车驾驶员腰痛的有效方法.

    作者:于红;吴闻文;李立;侯树勋;何丽华;孙菲;王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临床评价与手术治疗

    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经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普及和对胸腰椎骨折生物力学的认识加深,使得大部分胸腰椎骨折病人获得了正确的初期处理(手术或保守),远期后凸畸形本应该明显减少[1],但事实上,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在国内仍是一个突出存在的问题.本文拟对其临床评估及治疗作一综述.

    作者:朱锋;邱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主管: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