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腰椎间盘术后直腿抬高锻炼的临床意义

陈施展;姚一民;衡代忠;张聪;朱惠莉

关键词:腰椎间盘术后, 直腿抬高, 锻炼, 神经根粘连, 术后患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切除, 抬腿, 科手术治疗, 下肢麻木, 切口疼痛, 二次手术, 术后第, 状态, 助手, 运动, 膝部, 肌肉, 方法
摘要:在腰椎间盘术后失败的原因中,术后神经根粘连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科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 000余例,1997年前有7例发生术后神经根粘连(经二次手术证实).之后,对318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患者行直腿抬高锻炼.方法:术后第2天始由助手协助患者做直腿抬高运动,初始患者常诉切口疼痛,膝部肌肉牵拉、疼痛,部分仍有下肢麻木,抬高的幅度不大,嘱尽量上抬,维持1~3min,然后慢慢放下,抬腿后患者会感轻松.每天早晚各锻练1次,每次抬腿2~3下,逐步使抬腿的幅度达到本人正常状态.坚持2个月.未发生1例术后神经根粘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相关文献
  • 腰椎间盘术后直腿抬高锻炼的临床意义

    在腰椎间盘术后失败的原因中,术后神经根粘连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科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 000余例,1997年前有7例发生术后神经根粘连(经二次手术证实).之后,对318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患者行直腿抬高锻炼.方法:术后第2天始由助手协助患者做直腿抬高运动,初始患者常诉切口疼痛,膝部肌肉牵拉、疼痛,部分仍有下肢麻木,抬高的幅度不大,嘱尽量上抬,维持1~3min,然后慢慢放下,抬腿后患者会感轻松.每天早晚各锻练1次,每次抬腿2~3下,逐步使抬腿的幅度达到本人正常状态.坚持2个月.未发生1例术后神经根粘连.

    作者:陈施展;姚一民;衡代忠;张聪;朱惠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报告及分型探讨

    目的:探讨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及诊治特点.方法:对32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诊治,在回顾性分析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分型及各自的诊治特点.结果:根据突出髓核移位后停留的位置,将其分为4型:Ⅰ型,椎体后移位型;Ⅱ型,椎间孔移位型;Ⅲ型,硬膜囊内型;Ⅳ,硬膜囊后型.结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将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路闯;叶应荣;袁宏伟;张建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探索求新,耕耘不息——记骨科专家陈之白教授

    作者:王义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保守治疗的MRI观察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protrusion,LDP)中医保守治疗后突出椎间盘及其周围结构的形态变化.方法:45例LDP病例经MRI确诊后进行中医保守治疗(推拿、牵引、针灸、中药治疗),疗程结束后行腰椎MRI复查,评估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突出椎间盘及其周围结构的形态变化.结果:中医治疗LDP的优良率为82.22%;治疗前、后的腰椎间盘MRI信号强度、厚度、突出的程度、椎管前后径与横径、侧隐窝宽度、椎体终板疝的形态等均无明显差异.结论:中医保守疗法不能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形态改变产生明显影响,但可有效缓解LDP患者的临床症状.

    作者:柯祺;许灼新;龙翔宇;赵小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前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附6例报告)

    胸腰椎结核如不及时治疗可出现脊柱后凸畸形,脊髓受压.我科自1993年来应用前路病灶清除同时kaneda固定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王先安;王书成;林明侠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三维CT成像在先天性半椎体手术中的指导意义

    先天性半椎体系脊柱发育上的先天性异常,使脊柱生长不平衡导致短而僵硬的脊柱侧凸或后凸畸形,多需手术切除半椎体.以往根据X线片评估半椎体位置和形态来决定手术进路和切除范围.但由于半椎体解剖异常以及骨骼影相互重叠,致平片上的半椎体与相邻椎的解剖关系常不易辨认.为了更好地明确先天性半椎体骨结构的病理解剖情况,我院近几年来对5例经X线确诊为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行三维CT重建,正确指导了手术治疗.

    作者:马梦昆;李伟强;劳汉昌;杨震龙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脊柱镜下后路腰椎间盘摘除术80例报告

    脊柱镜下后路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近几年开展的新技术,我院自1997年10月~2000年8月采用美国产第二代脊柱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朱振军;谢国瑞;蔡钦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MED与A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经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automated 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APLD)与经显微内窥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两组病例(APLD组52例,MED组48例)采用统一的病例选择标准、疗效评定标准,均获得6~14个月的随访.结果:APLD组有效率71.1%,MED组有效率87.5%,两组治疗有效率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PLD是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较好治疗方法,但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传统手术的微创化、内窥镜化,但术者的操作技能对疗效影响较大.

    作者:马胜忠;侯铁胜;李明;赵杰;刘晓平;周银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青霉素与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个案报道与文献回顾)

    我院收治1例臀部肌注长效青霉素后立即出现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小便失禁的患者,国内尚未见有关报道,结合文献总结如下.

    作者:王德成;石晶;郭险峰;关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手术导航系统下切除椎管内外肿瘤

    目的:探讨导航系统应用于椎管内外肿瘤切除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自2001年3月至2001年9月我院在导航系统(Stealthstation system)辅助下共施行了14例椎管内外肿瘤切除术.结果:本组患者均达到手术全切,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致残.结论:应用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切除椎管内外肿瘤的手术定位精确,可减少损伤、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外科医生对手术部位及相邻脊柱解剖结构的辨别能力.

    作者:杨俊;王德江;赵继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腰椎节段内固定后相邻下位间隙即刻运动范围的测试

    目的:观测腰椎滑脱固定后即刻其相邻下位间隙的运动范围,探讨与固定节段相邻间隙退变加剧的可能原因.方法:7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取L2~S2节段.每一标本在5种状态(组)下进行L5/S1三维运动测试:完整组、L4滑脱组、两节段HOIST器械固定L4~L5组、两节段Dick器械固定L4~L5组、三节段Dick器械固定L3~L5组.结果:除前屈运动时三节段Dick系统固定组L5/S1间隙的运动范围显著大于完整组和L4滑脱组外,其他各组相邻下位间隙的不同方位运动范围差异不明显.结论:三节段固定后相邻下位间隙即刻的前屈运动范围明显增加,这可能是相邻间隙退变的的原因之一.

    作者:韦兴;侯树勋;史亚民;原林;赵卫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脊柱外科术中脊髓监测

    术中脊髓监测(intraoperative spinal cord monitoring,ISCM;spinal cord monitoring during surgery,SCMDS)是指在涉及神经系统的手术中监测神经系统完整性的手段,包括运动系统监测和感觉系统监测.通过监测了解手术是否造成神经系统损伤,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或减少术后的功能损害.本文对现有的各种用于脊柱手术中的脊髓监测手段作一综述.介绍每种方法的可靠性、准确性等,以供临床参考.

    作者:倪春鸿;侯铁胜;李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头胸背心(Halo-vest)固定后患者的护理

    自1960年James首次应用Halo-vest治疗颈椎损伤以来,该支具已广泛应用于脊椎损伤的治疗[1、2].它是目前唯一可在三维维持颈椎稳定性的外固定支具.我科自1989年~1997年共对91例颈椎损伤患者使用Halo-vest进行治疗,笔者就Halo-vest固定后的护理作一总结.

    作者:郑红云;孙树梅;夏艳萍;王继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椎管内血管脂肪瘤

    椎管内血管脂肪瘤被认为是一种罕见肿瘤.截止1991年,国外文献共报道34例[1],国内1992年首次将椎管内血管脂肪瘤作为独立病种提出[2],1994年有个案报道[3].近年报道逐渐增多,已累计超过90余例[3~14],表明椎管内血管脂肪瘤也许并不是一种少见肿瘤[15].本文就其发病情况、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诊治等方面的情况作一综述.

    作者:侯黎升;阮狄克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颈椎前路钢板整合椎间融合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初步应用

    我院自1999年8月至2001年1月,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应用颈椎前路钢板整合椎间融合器(通用公司专利器械)治疗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随访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王黎明;徐杰;姚京东;荆珏华;沈海琦;侯明夫;桂鉴超;曾逸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前壁潜式扩大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目的:评价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前壁潜式扩大植骨融合术治疗合并局限性发育性椎管狭窄或后纵韧带骨化、肥厚的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应用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前壁潜式扩大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84例,根据JOA评分和术后X线片判定改善率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84例中有108例获12~74个月,平均38个月的随访.切除2~3个椎间者,术后3~4个月植骨融合;切除4个椎间者,术后5~6个月获骨性融合.优良率81.1%,改善率3.7%~84.4%,平均71.3%.无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前壁潜式扩大术可使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或后纵韧带骨化、肥厚的脊髓型颈椎病获得直接而彻底的脊髓前方减压.

    作者:杨庆国;江曙;张建湘;申才良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腰椎峡部裂滑脱动态摄片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腰椎峡部裂滑脱动态摄片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2例有症状的腰椎弓峡部裂滑脱患者分为两组(轻-中度组和重度组)进行过屈/过伸、牵引/负重动态摄片,观察水平位移范围与矢状面旋转角度,并与正常组(10例成年男性自愿者)和无症状组(8例无症状腰椎峡部裂者)比较.结果:正常组与无症状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轻-中度症状组与重度症状组间有显著性差异;无症状组与有症状组间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腰椎峡部裂滑脱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动态滑移密切相关;常规前屈/后伸及过伸/过屈位X线检查未能显示的节段不稳定,通过牵引/负重动态摄片可显示.

    作者:钱忠来;唐天驷;杨惠林;洪天禄;姚飞荣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多孔面螺钉固定腰椎峡部裂的解剖测量及临床应用

    作者在对国人腰椎峡部进行解剖学测量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出经峡部固定的多孔面螺钉,从1991年~2000年在临床应用6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宋一平;高崇敬;张发惠;钟桂午;陈启忠;刘宏滨;张传开;雷会宁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互联网脊柱外科学术动态

    1 学术信息1.1 脊柱侧凸研究学会年环球脊柱网站近期刊登了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的论文摘要,其中不仅包括脊柱侧凸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新进展,同时也包括了其他脊柱外科分支专业的新研究进展.上述摘要可在以下网址阅读:http://www.spineuniverse.com/displayarticle.php/article1229.html.

    作者:海涌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2001年国际截瘫医学会第40届学术年会简介

    国际截瘫医学会第40届学术年会于2001年9月在瑞士召开,笔者参加该届年会,现将有关内容介绍如下.

    作者:胥少汀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主管: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