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股腘动脉长段病变的短期疗效

邱涛;张欢;张福先

关键词:重症下肢缺血, 闭塞性动脉硬化, 药物涂层球囊
摘要:目的 探究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下肢股腘动脉长段病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本中心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应用DCB治疗股腘动脉长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19例患者的术前、术中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2例下肢股腘动脉长段病变患者经术前评估计划行紫杉醇DCB治疗,其中19例患者成功采用药物涂层球囊进行治疗,2例患者术中导丝经内膜下通过病变段,遂更改治疗方案行支架成形术,1例患者普通球囊扩张后出现明显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夹层,亦更改治疗方案为支架成形术.术后6个月通畅率为89.5%,6个月随访期间没有患者需要再次接受手术干预,患者术后ABI较术前明显升高,平均升高0.36±0.20(P<0.05).围术期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生死亡、截肢等严重临床事件.结论 DCB治疗下肢股腘动脉长段病变可获得良好的早期疗效.
中国血管外科(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中国青年人群腹主动脉血流分配比例正常值范围的超声测定

    目的 计算中国青年人群腹主动脉血流量分配比例的正常值.方法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139名健康青年的升主动脉、腹主动脉近心端、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左肾动脉、右肾动脉及腹主动脉远心端的相关参数,包括管径、时间平均峰值流速、心率等,通过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计算出腹主动脉各出入口的血流量分配比例,比较男女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按照正态分布原理推断其正常值范围.结果 无论以升主动脉还是腹主动脉近端为输入端,全部测量点的血流量分配比例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以升主动脉还是腹主动脉近端为输入端,全部测量点的血流量分配比例相对腹主动脉近端的血流分配比例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出中国青年人群腹主动脉血流量分配比例的正常值.以升主动脉为输入端时:腹腔干血流量分配比例均值为7.04%,正常值为4.16%~9.92%;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量分配比例均值为7.01%,正常值为4.13%~9.89%;左肾动脉血流量分配比例均值为5.33%,正常值为3.31%~7.35%;右肾动脉血流量分配比例为5.91%,正常值为3.38%~8.44%;腹主动脉远心端血流量分配比例为16.75%,正常值为10.30%~23.20%.以腹主动脉近心端为输入端时:腹腔干血流量分配比例均值为14.89%,正常值为8.81%~20.97%;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量分配比例均值为14.73%,正常值为10.26%~19.20%;左肾动脉血流量分配比例均值为11.04%,正常值为7.96%~14.12%;右肾动脉血流量分配比例为12.31%,正常值为8.37%~16.24%;腹主动脉远心端血流量分配比例为34.94%,正常值为24.32%~45.56%.结论 中国青年人群腹主动脉血流量分配比例正常值范围的测定有助于腹主动脉血流动力学模型的建造和腹部脏器血液供应情况的评估,对腹主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及腹部脏器缺血的诊断和评估有重要意义.

    作者:董会武;陈端端;李秋洋;熊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超声引导下腘动脉逆行穿刺在股浅动脉长段闭塞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腘动脉逆行穿刺在股浅动脉长段闭塞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本院2013年8月至2017年11月应用超声引导下腘动脉逆行穿刺后行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AFARI)或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的25例患者资料.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逆行穿刺腘动脉,然后介入引导下行SAFARI或SIA,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症状及踝肱指数(ABI)的变化.结果 25例患者穿刺均获得成功,其中18例行SAFARI,7例行SIA,无严重并发症发生,7例患者腘动脉穿刺鞘未使用.ABI由术前平均0.37±0.19提高至术后1周的0.78±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为60~175分钟,平均(126±15)分钟,超声引导下腘动脉逆行穿刺时间为3~11分钟,平均(6±2)分钟.术中造影剂用量为40~125 ml,平均(75±15)ml.结论 超声引导下腘动脉逆行穿刺后行SAFARI或SIA是股浅动脉长段闭塞介入治疗的一种新思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造影剂用量、降低射线接触量;但带来的收益与腘动脉穿刺点并发症带来的风险之间的利弊权衡,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路国勇;田鹏;褚永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股腘动脉长段病变的短期疗效

    目的 探究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下肢股腘动脉长段病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本中心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应用DCB治疗股腘动脉长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19例患者的术前、术中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2例下肢股腘动脉长段病变患者经术前评估计划行紫杉醇DCB治疗,其中19例患者成功采用药物涂层球囊进行治疗,2例患者术中导丝经内膜下通过病变段,遂更改治疗方案行支架成形术,1例患者普通球囊扩张后出现明显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夹层,亦更改治疗方案为支架成形术.术后6个月通畅率为89.5%,6个月随访期间没有患者需要再次接受手术干预,患者术后ABI较术前明显升高,平均升高0.36±0.20(P<0.05).围术期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生死亡、截肢等严重临床事件.结论 DCB治疗下肢股腘动脉长段病变可获得良好的早期疗效.

    作者:邱涛;张欢;张福先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miR-27a参与调控血管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血管系统疾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血管系统疾病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中.人体不同部位的血管生理与结构区别较大,因此不同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手段差异明显,而寻找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与规律以及某种特异有效的干预靶标是当前对于此类疾病的研究热点. 本文对miR-27a参与调控血管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总结当前血管系统疾病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提出miR-27a 作为一种可干预的靶标将在血管系统的疾病诊治中发挥关键的作用.

    作者:孙羽东;周建;赵志青;景在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血液透析通路静脉内膜增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血液透析通路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生命线,良好的血管通路是透析质量和生命的基本保证.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具有长期通畅率高、并发症少等优势,是临床首选的透析通路. 临床上许多患者由于血管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建立成熟的自体AVF ,必须依赖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或涤纶套长期透析导管维持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失功已成为血液透析患者反复手术治疗的主要原因,给许多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1]. 静脉内膜增生(venous neointimal hyperplasia , VNH )是导致失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其形成机制存在多种假说.目前普遍接受的理论是细胞的迁移和转化,但迁移细胞的成分、来源和转化机制尚不清楚,对此内容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AVF中内膜增生的病理生理变化, 并为治疗打下基础.

    作者:缪鹏;张雪原;郁正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建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的新理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in thrombosis , DVT ) 是各种原因导致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凝结并阻塞管腔,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一种常见病[1].DVT是仅次于脑血管和冠状动脉疾病的第三大血管疾病,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 DVT 包括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 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终导致残疾或死亡;尤其是院内发作的DVT患者常合并或继发于其他疾病, 如骨科关节置换、多发创伤,以及脊柱或神经外科、妇产科、肿瘤科、内科的慢性病等,有隐匿发病的特点, 80%患者早期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诊治不及时常有猝死的情况出现. DVT后期不但易于复发而且远期并发症较高, 如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5 年复发率为 24.3%,8 年复发率为29.7%,PTS发病率可达65%以上;此外,慢性肺动脉高压也有较高的发生率, 治疗费用高,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因此,如何更好地预防和治疗 DVT 一直是临床医师广泛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new oral anticoagulant,NOAC)的问世及广泛应用、下腔静脉滤器产品的不断改进、 临床应用的成熟与规范、溶栓导管及机械动力血栓清除装置的普遍应用,DVT的治疗理念逐步变迁,近20年经历了四个阶段,从重视症状治疗、控制血栓蔓延、重视血栓清除到重视病因消除.

    作者:刘建龙;张蕴鑫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透光旋切术联合传统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评估

    目的 探讨透光旋切术(TIPP)联合传统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评估.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20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采用TIPP联合传统手术治疗)及对照组(仅采用传统手术治疗)两组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等差异.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34.6±5.2)ml vs(63.3±7.0)ml]、住院时间[(5.4±1.2)天vs(7.8±1.5)天]、下床活动时间[(21.0±2.4)小时vs(26.1±3.5)小时]及术后复发率[0 vs 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33.0%)与对照组患者(41.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CIVIQ及VCSS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且研究组患者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下肢皮肤溃疡愈合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IPP联合传统手术可显著提高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复发率且有利于下肢皮肤溃疡的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的探讨.

    作者:梁锋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慢性主动脉周围炎的研究进展

    慢性主动脉周围炎以腹主动脉至双侧髂动脉较为多见,曾被认为是一个疾病谱,包括炎性腹主动脉瘤、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和动脉瘤周围腹膜后纤维化等[1-3];其致病基础是纤维化炎症;主要表现为主动脉瘤样扩张、后腹膜纤维化、纤维化累及周围脏器. 在以往的研究中,慢性主动脉周围炎被认为是主动脉内膜粥样硬化引起的炎症反应.但后续研究证明, 慢性主动脉周围炎患者的IgG4相关指标阳性率较高,同时表现出免疫性疾病相关的临床症状. 因此,慢性主动脉周围炎可能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炎性腹主动脉瘤、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和动脉瘤周围腹膜后纤维化是该病炎症反应、免疫应答发生、发展的不同表现或不同阶段[1, 2]. 近年来,对慢性主动脉周围炎的研究取得不少进展,本文进行总结并报告如下.

    作者:朱锋;戈小虎;赛力木·艾拜都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复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

    目的 分析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原因及相应的处理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8例复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经皮足背静脉造影明确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原因,再针对复发原因行对应的治疗.结果 静脉曲张复发的原因为大隐静脉的残留28例(48.3%)、小隐静脉曲张3例(5.2%)、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15例(25.9%)、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8例(13.8%)、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1例(1.7%)、布加综合征2例(3.4%)、K-T综合征1例(1.7%).根据复发的原因行相应的治疗,技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复发率为3.4%,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从术前的10.4±2.6降低到术后的3.6±1.4(P<0.001),静脉疾病生活质量评分从术前的35.0±4.7降低到术后的9.8±2.8(P<0.001).结论 下肢静脉曲张复发原因各异,治疗方法是消除下肢静脉高压的病因,从而获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黄晨;郑晓兵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腔内治疗与自体静脉转流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膝下动脉闭塞的疗效评价分析

    目的 对比腔内治疗与自体静脉转流术对膝下动脉闭塞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行腔内治疗与自体静脉转流术的膝下动脉闭塞的TAO患者,对比两种方法的围术期并发症、早期失败率、保肢率、通畅率及溃疡愈合时间等.结果 共纳入83例患者,96条肢体,其中腔内治疗组40例(47条肢体),自体静脉转流组43例(49条肢体),所有患者均有严重肢体缺血(CLI)表现.平均随访时间为26个月(3~48个月),总体保肢率为88.54%(85/96),共11条肢体因症状加重接受踝上截肢术.腔内治疗组保肢率为87.23%,自体静脉转流组89.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一期通畅率腔内治疗组1年为51.43%,3年为19.00%;二期通畅率1年为65.13%,3年为47.89%.自体静脉转流组一期通畅率1年为71.24%,3年为60.52%;二期通畅率1年为80.98%,3年为68.87%.腔内治疗组通畅率较自自体静脉转流组低(P<0.01).溃疡愈合时间腔内治疗组为(4.5±3.1)个月,自体静脉转流组为(3.2±2.4)个月,腔内治疗组溃疡愈合时间较自体静脉转流组长(P=0.047).结论 腔内治疗的保肢率与自体静脉转流术相当,尽管通畅率较低,但再次治疗程序简单,创伤小.特别是对于缺乏膝下流出道或合适大隐静脉移植物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供选择.

    作者:杨心蕊;叶开创;施慧华;秦金保;殷敏毅;刘晓兵;李维敏;蒋米尔;陆信武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腹主动脉瘤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危险因素关联性对照研究

    目的 探索中国人群腹主动脉瘤(AAA)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两种疾病危险因素的区别与联系.方法 采用1:1个体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择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湘雅医院血管外科的AAA或PAD患者,每1例AAA患者匹配与其性别、年龄相符合的PAD患者.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和行为因素,使用标准化方法获取血清学检测结果.结果 共550例研究对象275个配对组.两组在合并的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及脑梗患病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AA组中合并糖尿病的比例明显低于P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吸烟史和饮酒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清学检测上,两组间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尿素、肌酐、尿酸、葡萄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AA和PAD具有大多数相同的危险因素,但在糖尿病病史、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上存在差异;糖尿病可能是AAA的一个保护性因素.

    作者:蔡火营;潘柏宏;吴科敏;杨璞;王伟;黄建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下腔静脉畸形1例

    患者, 男性,64 岁. 因左下肢肿胀半个月于2015年10月18日入院. 既往半年前因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硬膜下出血于神经外科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 此次入院查体:左下肢膝上10 cm较健侧增粗2 cm ,左小腿中段较健侧增粗3 cm ,左踝关节较健侧增粗3 cm,左下肢皮温升高,Homas 征阳性. 左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可及. 辅助检查:D-二聚体937μg/L,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7.53 g/L,院外左下肢静脉B超提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我院 10 月 19 日肺动脉 CT 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提示肺栓塞,但患者无明显胸闷气促等不适症状.

    作者:余钻标;王迪;许春波;郎德海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海南省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海南省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3年间所有本院确诊的急性PTE患者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治疗以及临床转归情况.结果 共收治急性PTE 296例,其中男性184例,女性112例,男女比例1.64:1.年龄26~87岁,60岁以上占71.3%.危险分层高危14.6%、中危30.0%、低危55.4%;栓塞面积分级大块面积栓塞20.0%、次大块面积栓塞32.8%、非大块面积栓塞47.2%.PTE在海南各地区均有发病,发病率无明显差别(P>0.01);各季节均有发病,以冬季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危险因素以深静脉血栓(DVT)高66.5%.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79%,以晕厥为首发症状11%,出现胸痛症状35%,出现咯血25%,同时出现三联征者19%,出现休克或低血压者14.5%.血气分析表现为低O2和(或)低CO2血症.心超提示肺动脉高压46.2%.超声提示63.1%合并下肢DVT,4.0%合并上肢DVT.心电图有SIQⅢTⅢ或SIQⅢ、电轴右偏和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等特征性表现者30.7%.均有D-二聚体升高.单纯抗凝治疗43.2%,介入碎栓溶栓治疗39.6%,系统性溶栓治疗17.2%.总好转率89.5%,总死亡率3.7%.复发12.5%,慢性血栓性肺动脉高压13.8%.结论 急性PTE也是海南省的多发病,以DVT以及恶性肿瘤为主要危险因素.发病年龄跨度大,临床症状多样,隐蔽性强,初诊误诊率高,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提高各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对于急性PTE的防控、诊断意识及治疗规范化程度,可以提高确诊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及复发率.

    作者:曾昭凡;肖占祥;戚悠飞;董文;王裕岱;王微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孤立性髂动脉瘤超声表现与CT血管造影的比较

    目的 比较孤立性髂动脉瘤(IIAA)超声影像与CT血管造影(CTA)的表现,探讨超声检查在IIA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我科行超声检查的IIAA患者19例,患者均同时进行CTA检查,对动脉瘤的位置,形态、附壁血栓及大直径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超声检查发现髂总动脉瘤25个,其中伴后壁溃疡2个,伴附壁血栓11个,与CTA检查结果完全一致,其准确率、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达到100%;对于累及髂内动脉的IIAA,超声检查发现髂内动脉瘤为6个,CTA检查为7个,超声诊断髂内动脉瘤的准确率、敏感性为86%,特异性为100%;超声发现髂内动脉瘤伴附壁血栓4个,CTA检查为5个,超声诊断髂内动脉瘤附壁血栓的准确率、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100%.对超声检查发现的25个髂总动脉瘤及6个髂内动脉瘤大径及附壁血栓厚度与CTA测量数值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超声对IIAA尤其对于诊断孤立性髂总动脉瘤进行术前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超声对于IIAA患者的术前检查及筛查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慧;崔进;李梓伦;王深明;常光其;王劲松;胡作军;姚陈;黄雪玲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1470 nm环形激光在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中的临床体会

    目的 探讨环形激光(1470nm)在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203例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 腔内激光闭合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208条患肢)的临床资料与随访信息.结果 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手术时间35~45分钟.208条患肢中有76条发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6.5%,其中出现皮下瘀斑、青紫、肿胀发生率为22.1%,下肢皮肤感觉麻木发生率为6.7%,皮肤烧伤发生率为6.7%,下肢血栓性静脉炎1.9%,下肢深静脉血栓0.9%,均给予对症治疗后痊愈.患者术后随访3~12个月,2例复发,其余患者曲张静脉消失,无水肿,下肢酸胀明显减轻,溃疡创面愈合,色素沉着减轻.结论 1470 nm环形激光在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中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

    作者:陈传奇;于伟峰;毕远航;彭晓强;杨维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124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治经验与体会

    目的 总结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疾病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及预后,并对药物保守治疗及腔内治疗的近中期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收集2007年12月至2017年12月住院治疗的SISMAD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治疗选择、随访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本组共纳入124例SISMAD患者,主要症状为突发腹痛,影像学分型以YUN分型Ⅱ型为主.保守治疗的近期有效率为80.73%,随访症状缓解率为90.9%;腔内治疗近期有效率为96.59%,随访症状缓解率96.55%.保守治疗及腔内治疗近中期疗效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多数SISMAD患者,保守治疗安全有效,应为其首选治疗方式;腔内治疗提供了较好的近中期疗效,但应严格把握其适应证;在合并腹膜炎体征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以期改善其预后.

    作者:陈坚;李沁;党一平;李毅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开窗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瘤单中心经验

    目的 评估开窗支架治疗近肾腹主动脉瘤及Crawford-SafiⅣ型胸腹主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10月长海医院收治的16例应用开窗支架行腔内血管修复术治疗的近肾腹主动脉瘤及Crawford-SafiⅣ型胸腹主动脉瘤患者,分析脉瘤形态、死亡率及短期随访结果.结果 1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开窗支架,术后30天死亡率为0,其中2例患者并发Ⅰ型内漏(12.5%),开窗血管的初始通畅率为91.6%(22/24).术后随访12~36(平均31)个月,随访期间3例患者死亡,无动脉瘤破裂,其中1例患者血清肌酸酐升高超过30%并终死于肾衰竭,另外2例患者分别死于胰腺癌和肺癌.1例患者CT血管造影提示瘤体增大超过20%.结论 短期随访发现应用开窗支架治疗近肾腹主动脉瘤和Crawford-SafiⅣ型胸腹主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肾功能恶化及内漏为短期主要不良事件.

    作者:高斌;魏小龙;孙羽东;朱江;赵志青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敲降钙调磷酸酶B同源蛋白2表达导致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抑制和细胞周期停滞的研究

    目的 探索钙调磷酸酶B同源蛋白2(CHP2)表达降低对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通过使用靶向CHP2的siRNA降低CHP2在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中的表达,CCK-8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CHP2表达降低对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CHP2对细胞迁移的作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HP2敲降对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入核的影响.结果 CHP2表达降低有效抑制HUVEC细胞增殖,与G0/G1细胞周期停滞相关,CHP2敲降也抑制了HUVEC细胞迁移,机制研究表明CHP2表达降低对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可能与其抑制NFAT入核相关.结论 CHP2的表达降低抑制了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这可能导致静脉血管缺损修复的抑制.

    作者:张剑;龚昆梅;赵泉;龙亚新;肖乐;郭晓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主动脉夹层发生发展及治疗与凝血功能的研究进展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发生始于主动脉内膜撕裂形成裂口,血液从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内导致主动脉壁形成真假两腔[1].牛津血管病研究显示[2],AD 在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每年6/10万人,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72岁,死亡率高.研究显示,AD发生发展过程中一直伴随着特有的凝血纤溶活动,AD的手术干预也会影响机体凝血功能. 凝血活动强于纤溶活动, 会使局部形成血栓, AD 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也与假腔不完全血栓的形成相关[3, 4];纤溶活动强于凝血活动,假腔通畅是AD 破裂风险和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5];持续而均衡的凝血纤溶活动,会导致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进展性消耗,或会终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 DIC )的发生[6]. 因此,总结新近关于AD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手术后体内凝血功能变化情况和如何管理凝血功能的文献,为制定相应治疗策略提供依据十分必要.本文将对新近关于主动脉疾病过程中凝血功能评价及凝血管理的文献进行综述并报告如下.

    作者:李逸明;李振江;周建;景在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ATTRACT研究能否改变目前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治疗策略

    统计表明北美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的发病人数每年超过 60万;而欧洲症状性VTE发病人数每年超过150万;亚洲的统计也表明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发生率约为17.1/10万,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约3.9/10万;全世界范围内VTE的发生率呈明显增加的趋势[1-4]. VTE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主要危害为致死性PE、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post-thrombotic syndrome , PTS) 及慢性肺动脉高压 (chronic thromboe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

    作者:叶志东;刘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中国血管外科(电子版)杂志

中国血管外科(电子版)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