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碧晴;张纪蔚
目的: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的病例特点及诊治策略。方法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12例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腹部增强CT或者CT血管造影(CTA)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法包括观察治疗、保守治疗、置管溶栓、腔内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结果2例没有出现ISMAD相关腹痛症状的患者予以观察治疗。10例有症状的患者中,5例采用保守治疗,1例采用腔内治疗,1例急诊剖腹探查后行手术治疗,再行二期的腔内治疗,2例单纯采用置管溶栓治疗,1例采用置管溶栓后腔内治疗,腹痛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60个月,平均(16.8±12.3)月,患者无腹痛复发,未见夹层范围扩大及血栓增多,腔内治疗的患者支架通畅。结论 ISMAD的症状缺乏特异性,有赖于增强CT或者CTA明确诊断,保守治疗为ISMAD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保守治疗效果较差、预计血管破裂、肠缺血可能性大的患者,应及时予以腔内治疗。
作者:李勇辉;姚陈;胡伟;殷恒讳;常光其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验证血管介入机器人(VIR)系统应用于血管介入手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对1例成年女性,经术前检查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家属签字同意后,行VIR辅助腹主动脉及骼动脉造影术。结果机器人在15分钟内进行腹主动脉及骼动脉造影术,手术过程顺利,无手术并发症。远程定位精度达到1mm。工作人员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下暴露时间为0分钟,整个实验过程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结论本系统基本上达到减少医生接受辐射的初步目的,同时在图像导航加强基础上方便了介入操作,缩短手术时间,为提高手术质量创下有利条件。
作者:徐武夷;卢旺盛;刘达;贾博;刘龙;赵德鹏;刘博;田增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女性,66岁。住院检查发现右侧锁骨下动脉瘤(subclavian artery aneurysm,SAA)1个月于2013年6月29日转入本院。患者1个月前因心慌不适就诊于当地医院,以心肌缺血诊治,行胸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检查示左侧椎动脉、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梭形动脉瘤,大小约2.7 cm×1.8 cm,瘤体内未见附壁血栓(见图1)。无上肢麻木、无力及皮肤营养性改变,无眩晕、复视、构音障碍、跌倒发作、共济失调等后循环缺血症状。查体:左上肢血压120/57 mmHg(1 mmHg=0.133 kPa),右上肢118/60 mmHg;双侧颈动脉未闻及杂音,双侧锁骨上窝可闻及杂音;双侧颈动脉、桡动脉搏动对称;无眼球震颤,轮替试验、交替指鼻试验(-)。造影检查结果大致同入院前CTA,精确测量瘤体大小为2.74 cm×1.75 cm,瘤颈长度为1.21 cm(见图2)。入院诊断:动脉硬化,SAA(右),左椎动脉狭窄(中度),左锁骨下动脉狭窄(轻度),心肌缺血。
作者:李立强;俞恒锡;杨盛家;齐一侠;李明飞;燕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DVT好发于下肢,是血管外科领域的一种多发病,常常继发于手术、分娩、肿瘤等危险因素。发病率每年不断上升,据报道美国VTE发病率每年约为(104~117)/10万人次,欧洲国家每年约为(110~183)/10万人次,而亚洲地区为13~57/10万人次[1]。欧盟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每年有症状的DVT发生总数约为404,664~538,189例。下肢DVT患者早期起病比较隐匿,症状不明显,很容易漏诊。若得不到及时治疗,至少有1/3的患者发展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 PTS),栓子脱落后可以引起致命性PE[2]。PTS是下肢DVT严重的远期并发症,主要是由于血栓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所引起,常常表现为患肢肿胀、浅静脉曲张、湿疹及色素沉着,严重时还可以出现反复的下肢静脉性溃疡,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下肢DVT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PTS的发生。目前国内外均有关于DVT的治疗指南,比如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ACCP)制定的第9版治疗指南,英国国家临床与健康管理协会(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NICE)制定的VTE治疗指南以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制定的DVT的诊断和治疗指南[3,4]。这些指南可指导临床对DVT患者的规范化治疗。
作者:王深明;武日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孕产期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4月至2013年9月间收治的130例合并VTE的孕产期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其病因及诊治方法。结果孕产期VTE的辅助诊断首选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静脉超声/心脏超声并评估肺动脉压力),必要时进行肺动脉CT检查。采用全身或局部抗凝、溶栓等药物或置管溶栓治疗,46例患者放置可回收性下腔静脉滤器(IVCF)预防致死性肺栓塞,均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结论孕产期VTE患者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安全有效,华法林在妊振期禁用,在哺乳期可酌情使用,并严格掌握孕产期VTE患者的IVCF放置指征。
作者:王茂华;金星;吴学君;董典宁;张精勇;孙岩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为给广大读者、作者打造一个与杂志“微”距离的交流分享平台,增强编读互动,《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已在近日正式开通官方微博(http://weibo.com/zgxgw)。编辑部将会在微博平台及时发布一些相关的信息,欢迎广大读者及作者关注我们,并参与交流和沟通。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是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是一组具有原创版权、应用文字、表格、图像、音频、视频、动画及幻灯所组成的多媒体连续型电子出版物,与传统纸质期刊一样具有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即ISSN号和CN号。现在可以进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属的新闻出版总署官方网站(http://www.gapp.gov.cn)查询本刊,具体方法为:在主页顶部的“办事服务”栏目中选择“便民查询”,进入查询页面,在“新闻出版机构查询”栏目中点击“连续型电子期刊”,然后在“期刊刊号”输入本刊刊号“CN11-9303/R”或在“期刊名称”输入“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刊名(支持模糊搜索),即可以检索到本刊。作者、读者如有需要可以按照上述路径查询。特此说明。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小腹主动脉瘤(small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sAAA),是指大直径小于55 mm的腹主动脉瘤[1]。sAAA的研究范围包括:①sAAA的增大速率:早在20余年前的研究就发现sAAA的平均年增长直径约为2.2 mm [2],并认识到其初观察时的直径越大,则增大速率也越大(如:1976年Bernstein等[3]报告34例的平均瘤体增大率为8.3 mm/年;1985年Delin等[4]报道其增大速率为4.0~7.0 mm/年),但这些早期的临床研究均为单中心研究,样本量较少,不同组的数值差别较大。②对sAAA的年破裂率的研究。③随着对腹主动脉瘤发病机制的研究,有针对性地用内科药物,如他汀类降脂药物、抗生素等治疗sAAA的对照性研究。④sAAA与其它动脉硬化疾病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冠心病、颈动脉狭窄等的关系。作者注意到国内对sAAA的研究文献极为少见,报告总例数远较国外少,欧洲SMART研究组关于sAAA的研究样本数较大,随访耗时10年之久[5],这样大手笔的科学研究规模巨大,复杂,耗费人力物力,但科学性强,值得提倡学习。
作者:叶建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1],其危害大,远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例如常遗留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更有甚者,因并发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造成猝死。DVT的治疗目的是预防PE,恢复静脉通畅性,防止DVT的复发,大限度地保持静脉瓣膜的功能,以减少PTS的发生。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抗凝治疗、溶栓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取栓等。本文主要就各种抗凝药物如何选择,以及抗凝治疗疗程如何确立做一简要探讨。
作者:吴丹明;周玉斌;汤海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评估支架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本院67例行支架治疗的IVCS患者的临床资料,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52例,施行导管溶栓后存在髂静脉受压的患者植入支架;合并慢性下肢静脉高压15例,直接植入支架。手术前后测支架两端压差,以及患肢大小腿与健肢周径差。术后1、6个月及1、2、3、5年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随访。结果67例患者共植入支架79枚,直径10~14mm,长度40~100(平均89.7)mm;52例急性病例采用导管溶栓,使用尿激酶量125万~590万(平均297万)U,使用时间2~6(平均2.9)天。支架两端压力差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3±3.46)cmH2Ovs(1.53±1.73)cmH2O,P<0.001]。手术前后大、小腿患肢与健肢周径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13±2.63)cmvs(1.25±1.49)cm;(4.16±2.11)cmvs(1.43±1.13)cm,P<0.001]。术后1、6个月及1、2、3、5年通畅率分别为97.0%、92.5%、86.6%、85.1%、83.6%及82.1%。5例(7.5%)患者术后穿刺点渗血,加压包扎后痊愈。无全身大出血、支架断裂及移位等并发症。随访2~61(平均45.0)个月,4例患者下肢轻度肿胀,4例有沉重感,PTS发生率为11.9%(8/67)。结论导管溶栓治疗IVCS合并急性DVT安全有效,支架治疗IVCS疗效满意。
作者:薛冠华;黄晓钟;梁卫;叶猛;张纪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总结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后外科手术切除蔓状血管瘤(RH)的护理措施及体会。方法13例RH患者经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后,择机手术切除RH。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后及手术切除RH前后对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3例RH患者在超选择动脉栓塞成功后2~3天内进行外科手术,均完整切除瘤体组织,无并发症发生,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后手术切除RH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而强化围手术期的护理是确保手术治疗成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保障。
作者:李月婵;梁建深;欧春红;谢敏仪;叶有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男性,55岁。因反复上腹痛4年,再发3天,伴恶心、呕吐及发热于2013年3月14日入院。患者4年前首次发作急性胰腺炎。CT检查提示近端脾动脉瘤(splenic artery aneurysm, SAA),直径约2.5 cm。行瘤腔钢圈栓塞+腹腔干段支架移植物腹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术后造影提示瘤腔不显影。术后再发胰腺炎2次。查体:上腹部压痛,主要位于脐上,轻度肌紧张、反跳痛。血淀粉酶明显升高(768 U/L),CT增强扫描检查提示胰腺周围渗出,脾动脉近端动脉瘤,直径约4 cm,较前明显增大,脾动脉仍显影,并可见肠系膜上动脉一分支动脉注入瘤体(见图1)。
作者:陈文有;裴轶飞;冯家烜;宋超;李海燕;张苏明;陆清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的一本集纸版、光盘版、网络版三网一体的国家级期刊,创刊于2008年9月,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深明院长担任主编,现为季刊,逢每季末的20号出版。本刊常设的主要栏目有:述评、专家论坛、临床和实验论著、讲座与综述、短篇论著、经验交流、病例报告、会议报道及手术视频。经《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研究,确定了2014年1~4期重点号选题如表。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去股浅动脉交感神经化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自2013年1月至2013年8月间3例用常规动脉腔内球囊扩张术的同时施行血管腔内射频消融术的TAO病例,通过踝肱指数(ABI)、血管通畅程度等评判临床疗效。结果3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ABI从术前的0.3、0.2和0.3上升至术后1.0、0.8和0.8。患者在随访期间临床症状保持良好,均无复发,CT血管造影显示动脉血流通畅。结论利用血管腔内技术射频消融去股浅动脉交感神经化治疗TAO,既可达到腰交感神经节切除的治疗效果,又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但因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其中远期效果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汤敬东;成明;甘树杰;冯怡雯;张慈;明旭;李克;钱水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普萘洛尔为典型的无选择性β受体阻断药,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心绞痛、高血压和甲亢等。2008年6月,法国波尔多儿童医院医师Léauté-Labrèze等[1]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首次报道在分别用普萘洛尔治疗1例伴重症血管瘤的心肌病患儿和1例伴血管瘤的心输出量增加的患儿时,意外发现血管瘤萎缩变小,从此开始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全新旅程。自2008年至今的5年时间里,文献报道了多例应用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病例,其作用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
作者:高秋霞;金辉;张承磊;蔡红波;杨斌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