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普萘洛尔在婴幼儿血管瘤中的应用现状

高秋霞;金辉;张承磊;蔡红波;杨斌

关键词:普萘洛尔, 婴幼儿血管瘤, 治疗心律失常, β受体阻断药, 医院医师, 医学杂志, 新英格兰, 心输出量, 无选择性, 临床医师, 患儿, 心绞痛, 心肌病, 高血压, 重症, 应用, 文献, 甲亢, 法国, 儿童
摘要:普萘洛尔为典型的无选择性β受体阻断药,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心绞痛、高血压和甲亢等。2008年6月,法国波尔多儿童医院医师Léauté-Labrèze等[1]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首次报道在分别用普萘洛尔治疗1例伴重症血管瘤的心肌病患儿和1例伴血管瘤的心输出量增加的患儿时,意外发现血管瘤萎缩变小,从此开始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全新旅程。自2008年至今的5年时间里,文献报道了多例应用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病例,其作用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
中国血管外科(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异位嗜铬细胞瘤合并腹主动脉夹层1例

    患者,女性,43岁。因胸腹部撕裂样疼痛, CT检查发现腹膜后肿块1个月于2013年8月2日入院。1个月前患者突然出现胸腹部撕裂样疼痛,向肩背部放射,急诊入当地医院。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检查:胸、腹主动脉血栓形成并局部小溃疡;右髂总动脉分支平面占位。予以硝普钠控制血压等治疗后疼痛缓解,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患者7年前出现视力模糊和高血压,测血压高达200/100 mmHg (1 mmHg=0.133 kPa),未规律服用降压药。查体:脉搏106次/分,血压167/114 mmHg。心、肺、腹部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辅助检查:24h尿香草扁桃酸111.8μmol/24h(参考值<68.6μmol/24小时)。主动脉全长CTA检查:自左肾动脉发出处远端约3.3 cm处主动脉后方见一夹层,血管腔形成双腔结构,右侧腹膜后见一大小约4.6 cm×4.1 cm肿块灶,边界清晰,增强后明显强化,其内有坏死(见图1,2)。患者入院后血压波动剧烈,高达到了286/166 mmHg。血压高时伴有心悸、头痛不适,硝普钠降压效果不明显,后改用酚妥拉明,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左右。初步诊断:①腹膜后肿瘤:异位嗜铬细胞瘤;②腹主动脉夹层;③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

    作者:姜炜;王宪伟;黄建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血管外科专家--舒畅教授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第十二届全国血管外科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小腹主动脉瘤的治疗及SMART临床研究

    小腹主动脉瘤(small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sAAA),是指大直径小于55 mm的腹主动脉瘤[1]。sAAA的研究范围包括:①sAAA的增大速率:早在20余年前的研究就发现sAAA的平均年增长直径约为2.2 mm [2],并认识到其初观察时的直径越大,则增大速率也越大(如:1976年Bernstein等[3]报告34例的平均瘤体增大率为8.3 mm/年;1985年Delin等[4]报道其增大速率为4.0~7.0 mm/年),但这些早期的临床研究均为单中心研究,样本量较少,不同组的数值差别较大。②对sAAA的年破裂率的研究。③随着对腹主动脉瘤发病机制的研究,有针对性地用内科药物,如他汀类降脂药物、抗生素等治疗sAAA的对照性研究。④sAAA与其它动脉硬化疾病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冠心病、颈动脉狭窄等的关系。作者注意到国内对sAAA的研究文献极为少见,报告总例数远较国外少,欧洲SMART研究组关于sAAA的研究样本数较大,随访耗时10年之久[5],这样大手笔的科学研究规模巨大,复杂,耗费人力物力,但科学性强,值得提倡学习。

    作者:叶建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普萘洛尔在婴幼儿血管瘤中的应用现状

    普萘洛尔为典型的无选择性β受体阻断药,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心绞痛、高血压和甲亢等。2008年6月,法国波尔多儿童医院医师Léauté-Labrèze等[1]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首次报道在分别用普萘洛尔治疗1例伴重症血管瘤的心肌病患儿和1例伴血管瘤的心输出量增加的患儿时,意外发现血管瘤萎缩变小,从此开始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全新旅程。自2008年至今的5年时间里,文献报道了多例应用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病例,其作用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

    作者:高秋霞;金辉;张承磊;蔡红波;杨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年1~4期重点号选题征稿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的一本集纸版、光盘版、网络版三网一体的国家级期刊,创刊于2008年9月,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深明院长担任主编,现为季刊,逢每季末的20号出版。本刊常设的主要栏目有:述评、专家论坛、临床和实验论著、讲座与综述、短篇论著、经验交流、病例报告、会议报道及手术视频。经《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研究,确定了2014年1~4期重点号选题如表。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开放术中脾动脉瘤栓塞术治疗复发性脾动脉瘤1例

    患者,男性,55岁。因反复上腹痛4年,再发3天,伴恶心、呕吐及发热于2013年3月14日入院。患者4年前首次发作急性胰腺炎。CT检查提示近端脾动脉瘤(splenic artery aneurysm, SAA),直径约2.5 cm。行瘤腔钢圈栓塞+腹腔干段支架移植物腹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术后造影提示瘤腔不显影。术后再发胰腺炎2次。查体:上腹部压痛,主要位于脐上,轻度肌紧张、反跳痛。血淀粉酶明显升高(768 U/L),CT增强扫描检查提示胰腺周围渗出,脾动脉近端动脉瘤,直径约4 cm,较前明显增大,脾动脉仍显影,并可见肠系膜上动脉一分支动脉注入瘤体(见图1)。

    作者:陈文有;裴轶飞;冯家烜;宋超;李海燕;张苏明;陆清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后择机手术切除蔓状血管瘤的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后外科手术切除蔓状血管瘤(RH)的护理措施及体会。方法13例RH患者经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后,择机手术切除RH。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后及手术切除RH前后对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3例RH患者在超选择动脉栓塞成功后2~3天内进行外科手术,均完整切除瘤体组织,无并发症发生,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后手术切除RH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而强化围手术期的护理是确保手术治疗成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保障。

    作者:李月婵;梁建深;欧春红;谢敏仪;叶有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的现状与困惑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之一,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血流障碍性疾病。它可能发生血栓脱落导致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引起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严重的危及生命。如果血栓未发生脱落,没有及时治疗,DVT患者可产生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 PTS),致患者长期疼痛,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丧失劳动和活动能力,这不得不引起血管外科医生的高度关注。因此,早在2008年3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首先在国内发布了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指南,目的是提高我国DVT诊治水平,规范治疗。指南发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DVT成因不单一,涉及内、外、妇产科,并在创伤外科、肿瘤科、脑外科等多个学科中均有较高的发病率,使DVT发生率并不低,且逐年在增加,加上诊治的不规范,有很多DVT患者由于各种原因错过了佳治疗时期,使得DVT的治疗始终是临床需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加以解决的问题。

    作者:郭曙光;彭明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介入治疗右侧锁骨下动脉瘤合并左侧椎动脉狭窄及术后内漏1例

    患者,女性,66岁。住院检查发现右侧锁骨下动脉瘤(subclavian artery aneurysm,SAA)1个月于2013年6月29日转入本院。患者1个月前因心慌不适就诊于当地医院,以心肌缺血诊治,行胸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检查示左侧椎动脉、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梭形动脉瘤,大小约2.7 cm×1.8 cm,瘤体内未见附壁血栓(见图1)。无上肢麻木、无力及皮肤营养性改变,无眩晕、复视、构音障碍、跌倒发作、共济失调等后循环缺血症状。查体:左上肢血压120/57 mmHg(1 mmHg=0.133 kPa),右上肢118/60 mmHg;双侧颈动脉未闻及杂音,双侧锁骨上窝可闻及杂音;双侧颈动脉、桡动脉搏动对称;无眼球震颤,轮替试验、交替指鼻试验(-)。造影检查结果大致同入院前CTA,精确测量瘤体大小为2.74 cm×1.75 cm,瘤颈长度为1.21 cm(见图2)。入院诊断:动脉硬化,SAA(右),左椎动脉狭窄(中度),左锁骨下动脉狭窄(轻度),心肌缺血。

    作者:李立强;俞恒锡;杨盛家;齐一侠;李明飞;燕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阿加曲班治疗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观察(附4例报告)

    目的:观察阿加曲班对肺动脉栓塞(PE)患者抗凝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例PE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均经CT肺动脉造影(CTPA)及下肢深静脉加压彩超(CUS)检查确诊,给予阿加曲班治疗20 mg/d,治疗8~12天。后续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100IU,2~6天,再改为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或华法林,共3个月。结果4例患者使用阿加曲班后,行CTPA检查提示肺动脉血栓大部分溶解吸收,CUS检查下肢DVT的血管完全和部分再通。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无出血、血小板减少并发症。随访3~6个月,无PE及DVT复发症状。结论阿加曲班可作为临床治疗PE安全有效的抗凝手段。

    作者:曾秋;冯江毅;赵渝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经皮穿刺胫前静脉入路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胫前静脉入路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例下肢DVT患者,先行患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明确诊断后,于患肢小腿中下段胫前区用4F穿刺针直接穿刺胫前静脉,置鞘后放置溶栓管于深静脉血栓段,行尿激酶持续泵入。结果10例DVT患者中,4例患者为中央型,6例为混合型。溶栓后深静脉主干再通,10例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术后膝下小腿中段周径差平均(1.64±0.69)cm,与术前[(4.42±0.84)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10个月,7例肢体肿胀完全消退,2例有活动后轻度肿胀,1例在术后约2个月复发。结论经胫前静脉入路直接溶栓对于治疗下肢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弘;钱爱民;孟庆友;桑宏飞;戎建杰;于小滨;李晓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年直接订阅办法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电子音像作品稿约

    在信息化时代,电子音像制品是传播医学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也是制药和医疗设备生产企业实施产品宣传的良好媒介,为了更好地反映我国血管外科专业的学术动态和国内外新进展,促进我国血管外科学科的发展和学术交流,我刊推出以音像、电子制品作为重点的学术板块,热烈欢迎踊跃投稿。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导管接触性溶栓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相关问题再探讨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临床常见病,病程短于14天者为急性DVT。急性期血栓如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可发展为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ost thrombotic syndrome,PTS)。早期的DVT治疗共识过多的强调抗凝,但抗凝只能起到停止血栓增长和预防血栓复发的作用,无法实现血栓溶解。1994年,Semba等[1]首次报道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 CDT)技术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随着介入器材的不断改进及循证资料的逐步积累,导管溶栓逐步成为治疗急性下肢DVT的首选方法。与单纯的抗凝及系统溶栓治疗相比,CDT在清除血栓方面显示出其明显的优势[2]。Vedanthan等[3]在2006年回顾了以CDT治疗急性DVT的19个临床中心共计10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结果显示总的溶栓成功率为88%,其中在急性期行CDT的成功率为92%。此外,CDT还可以减轻肌肉泵功能损害,保护静脉瓣膜,降低PTS的发生率。2010年,Baekgaard等[4]报告了采用CDT技术治疗103例髂股静脉血栓患者,经过6年随访,82%的患者深静脉瓣膜功能维持良好。2012年,挪威的一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发现CDT治疗组PTS发生率(41%)低于单纯抗凝组(55.6%)[5]。

    作者:李晓强;于小滨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应用去股浅动脉交感神经化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例

    目的:探讨去股浅动脉交感神经化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自2013年1月至2013年8月间3例用常规动脉腔内球囊扩张术的同时施行血管腔内射频消融术的TAO病例,通过踝肱指数(ABI)、血管通畅程度等评判临床疗效。结果3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ABI从术前的0.3、0.2和0.3上升至术后1.0、0.8和0.8。患者在随访期间临床症状保持良好,均无复发,CT血管造影显示动脉血流通畅。结论利用血管腔内技术射频消融去股浅动脉交感神经化治疗TAO,既可达到腰交感神经节切除的治疗效果,又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但因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其中远期效果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汤敬东;成明;甘树杰;冯怡雯;张慈;明旭;李克;钱水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杂志稿约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遗传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研究进展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常见疾病,主要有两种临床表现: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1]。在西方国家,原发性DVT的年发病率是(1~3)/1000,其中超过30%的患者在5年内会有至少一次的复发[2]。VTE主要由高凝状态和获得性危险因素共同起作用,其中高凝状态主要由遗传因素引起。由于种族差异的存在,这些因素具有多样性。西方人群主要由Leiden V (FV R506Q)基因多态性和凝血酶原G20210A点突变引起,而亚洲人群常见的遗传因素是抗凝血酶(antithrombin, AT)、蛋白C(protein C,PC)、蛋白S(protein S, PS)这三个抗凝蛋白的基因缺陷,其中影响大的是AT基因缺陷[3]。获得性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长期制动、手术、骨折、口服避孕药和激素替代性治疗、怀孕、产褥期、恶性肿瘤和抗磷脂综合征等。本文主要介绍中西方人群常见的几种遗传性VTE的研究新进展。

    作者:方碧晴;张纪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超声引导泡沫硬化剂注射与传统手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疗效及安全性Meta分析

    目的:比较并评价超声引导硬化剂注射(UGFS)和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CS)治疗大隐静脉(GSV)曲张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2003年12月至2013年12月发表的有关比较UGFS和CS治疗GSV曲张疗效的文献,并用Meta分析评价二种手术方法的手术失败率、隐神经损伤率、术后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均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包括1478例患者共1608条肢体,其中UGFS组1002条,CS组606条。UGFS组的手术失败率明显高于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18,95%CI 1.60~2.98,P<0.001)。两组术后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GFS组隐神经损伤率明显低于CS组(OR=0.17,95%CI 0.07~0.42,P<0.001),术后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率高于CS组(OR=4.02,95%CI 2.08~7.77,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GFS组术后切口感染、皮下血肿发生率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GFS治疗GSV曲张安全可行,其手术成功率有待提高,但与传统手术比较,发生隐神经损伤、切口感染、皮下血肿等并发症机会减少。

    作者:陈智勇;司小毛;仇鹏;余康敏;朱化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官方微博开通

    为给广大读者、作者打造一个与杂志“微”距离的交流分享平台,增强编读互动,《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已在近日正式开通官方微博(http://weibo.com/zgxgw)。编辑部将会在微博平台及时发布一些相关的信息,欢迎广大读者及作者关注我们,并参与交流和沟通。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国血管外科(电子版)杂志

中国血管外科(电子版)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