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维阳;王彦峰;熊艳;叶啟发
为进一步明确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本研究对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普外科完成的491例PD患者手术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胆胰外科共为497例患者实施了PD.本研究纳入491例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患者,包括男性288例,女性203例,年龄16~ 82(57.5±11.4)岁.所有纳入患者均在术前影像学检查明确为壶腹部周围肿瘤(十二指肠乳头占位、胆总管下段占位、胰头占位等),均有手术指征且无手术禁忌证.患者中行传统PD 443例,腹腔镜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assisted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APD) 28例,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20例.
作者:黄强;杨骥;林先盛;陈三韦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内镜下乳头大球囊扩张术(EPL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3月在淮南市第一人民院行ERCP及相关治疗的11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EPLBD组(A组,n=54)和EST+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组(B组,n=6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A组与B组患者总结石取尽率、一次性结石取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6.2%比93.5%,92.6%比92%,均P>0.05).A组使用机械碎石的可能性较B组小(16.6%比27.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2%比25.8%,P>0.05).两组患者出血(7.4%比11.3%,P>0.05)、急性胰腺炎(9.3%比6.6%,P>0.05)、胆管炎(5.6%比8.1%,P>0.05)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PLBD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方式.尤其在患者不适合行EST治疗时,EPLBD可以作为治疗胆总管结石替代方式.EPLBD在减少机械碎石的应用上可能优于EST联合EPBD.
作者:杨培培;杨枋;滕浩鹏;许国宝;张健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胆囊穿孔是胆囊炎非常严重的并发症.据报道有2%~10%的急性胆囊炎患者可能合并胆囊穿孔.由于病情进展迅速,患者常发生严重感染、中毒性休克等[1]严重并发症.若不及时治疗患者病死率高达70%[2].因此早期准确诊断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多层螺旋CT(MSCT)依据其后处理技术展现胆囊全貌以及胆囊周围情况,反映胆囊穿孔的典型特征以及穿孔的间接征象,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笔者总结经手术或手术探查胆囊穿孔28例患者的MSCT影像资料,分析了胆囊穿孔的CT典型影像学特征.
作者:朱珺;王均庆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患者女性,54岁.因上腹部疼痛5d,发现肝占位1天于2017年3月14日入院.患者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腹痛呈阵发性,程度不剧,能忍,与进食无关,无明显腹胀,伴胃纳减退,无恶心呕吐,无呕血黑便等.查体:腹平软,腹壁浅静脉无曲张,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及包块.肝脾肋下剑突下未及,肝区无叩痛,双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肝掌及蜘蛛痣未见.人院后查肝胆脾CT示:肝脏多发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可见环形强化.脾脏可见片状高低混杂密度影,边界较清,大小约5.3cm×8.2cm,增强未见明显强化.
作者:张小伟;陈艳;李棠棠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高的肿瘤之一,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针对胰腺癌的治疗已进入多学科综合治疗时代.为选择佳治疗方式,实现尽可能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寻找更精准的胰腺癌临床分期方法势在必行.胰腺癌主要的临床分期方法,除了传统的TNM分期,还有肿瘤组织病理学分期(G)、术后切缘分期(M).此外,还需考虑是否有淋巴管侵犯(L)、血管侵犯(V)、神经侵犯(P).这些分期方法联合起来又被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NCCN)制定的指南推荐为一种新的分期方案,即综合(GTNMLVP)分期.除此之外还有边界可切除状态分期、胰腺外科规范化分期、基因学分期等.本文就胰腺癌精准分期及其临床价值进行综述.
作者:邱翔宇;高健伟;王新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胆胰疾病具有创伤小、疗效显著、疗程短等优点,尤其适合于高龄患者[1-2].内镜鼻胆引流术(ENBD)作为治疗性ERCP的手段之一,不但可通过胆汁外引流来降低胆道压力,控制胆系感染,并能促进肝脏损伤的恢复,临床广泛用于胆漏、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梗阻性黄疸等疾病的治疗[3].此外,ENBD还具有预防ERCP术后感染、出血、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的作用[4-5].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于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对1 416例患者实施了ENBD治疗,现将有关导丝辅助鼻胆管口鼻转化及拔出鼻胆管的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张诚;杨玉龙;马跃峰;林美举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纳米刀消融术治疗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15例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资料,分析纳米刀消融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全部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部分患者出现偶发心律失常.13例患者CA19-9术后第1、3天明显升高,后逐步下降;1例CA19-9无明显变化;1例手术前后CA19-9均在正常范围.全部患者术后肝功能均逐步好转,总胆红素、AST、ALT逐步下降.15例患者心肌酶术后第1天均升高,5天内降至正常.术后出现心房颤动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术后2周胆管再通率66.6%,1个月胆管再通率86.6%,2个月93.3%.结论 纳米刀消融术治疗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安全性高,近期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胡水全;李晓勇;陈艳军;程冰冰;陈升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小儿自发性胆道穿孔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8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收治的25例自发性胆道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经验.结果 患儿男性7例,女性18例,男女比例1∶2.57,平均年龄2.41岁,大10岁,小11个月.术前彩超诊断21例,阳性率84.0%,准确率100%.25例患儿中2例保守治疗,好转后出院;23例急诊手术治疗.其中9例患儿采用胆囊造瘘+肝门部置管引流术(胆囊造瘘组);14例患儿采用胆总管置管+肝门部置管引流术(胆总管置管组).胆囊造瘘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5.2 d,发生术后并发症3例(33.3%);胆总管置管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6.1 d,发生术后并发症2例(14.2%).24例患儿术中或术后明确诊断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或“胰胆管合流异常”.23例患儿在病情稳定后择期接受胆道重建术,无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 (1)儿童自发性胆道穿孔与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关系密切,胰胆管合流异常是其发病基础;(2)胆道弹力纤维发育不完善及胆道特有的血供特点是自发性胆道穿孔的重要发病因素;(3)应重视彩超检查诊断该病的重要作用;(4)对于病灶没有局限、有明显腹膜刺激征的患儿应积极手术治疗,胆总管置管+肝门部置管引流是其理想术式;(5)所有术中或术后诊断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或胰胆管合流异常的患儿均应择期行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
作者:张丹;陈亚军;王增萌;沈秋龙;彭春辉;庞文博;王丽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脾功能亢进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临床治疗脾功能亢进的方法主要包括脾切除、部分脾栓塞和肝移植.脾切除和部分脾栓塞对脾功能亢进的疗效确切,其主要并发症为门静脉或脾静脉栓塞(PSVT)和感染.肝移植是治疗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的理想方法,但肝移植术后患者仍可存在持续脾功能亢进.肝移植同时行脾切除或部分脾栓塞,对治疗肝移植术后持续脾功能亢进和改善移植肝功能有帮助,但也需警惕感染的风险.
作者:何维阳;王彦峰;熊艳;叶啟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科学类学位与专业类学位研究生不同指导方式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方法 结合目前国内外科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的成果,随机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学习的26名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对每位研究生的学位类型、临床实践和实验时间以及科研情况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科学类研究生平均实验时间比专业类研究生多出约一倍[(21.0±1.6)比(11.0±3.5)个月],而专业类研究生则更偏重于临床工作[(20.0±2.1)比(12.0±2.4)个月],两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临床基础操作合格率方面,专业类研究生明显优于科学类研究生(85.7%比75.0%,P<0.05).结论 不同教学方法在肝胆外科研究生教学实践方面的成果显著,但外科研究生的培养终应以解决临床问题为根本目标.
作者:梁雨荣;顾万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胰头癌术后患者的预后,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提取美国SEER数据库2004至2009年共4 814例行手术治疗且病理学明确诊断为胰头癌患者的临床病理数据.寿命表法计算5年生存率;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生存曲线;采用单因素log-rank x2检验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胰头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4 814例胰头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16.3%,中位生存时间为18.9个月.ⅠA、ⅠB、ⅡA、ⅡB、Ⅲ、Ⅳ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38.8%、35.3%、21.8%、12.2%、9.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7.702,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诊断年份、分化程度、肿瘤大小、侵袭范围、阳性淋巴结数、有无远处转移、病理类型与预后相关(均P <0.05),人种、淋巴结检出数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诊断年份、分化程度、肿瘤大小、侵袭范围、阳性淋巴结数、有无远处转移、病理类型是影响胰头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随着胰头癌TNM分期的增加,接受根治手术患者的总体生存率逐渐降低.性别、年龄、诊断年份、分化程度、侵袭范围、阳性淋巴结数、是否远处转移、病理类型等参数是评估胰头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
作者:李皇保;周俊;吴晓俊;闵捷;赵凤庆;刘文;黎亮;于费杰;陈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甘草甜素在体外对肝癌细胞MHCC97-H的抑制作用,探索其相关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肝癌细胞MHCC97-H,加入不同浓度的甘草甜素,观察不同时间点细胞存活率的变化,摸索50%细胞存活的处理浓度和时间.建立细胞平板克隆和侵袭迁移实验模型,观察甘草甜素处理对MHCC97-H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对培养细胞进行吖啶橙染色,观察自噬小体的形成情况,并利用自噬抑制剂3-MA和自噬关键基因Atg7-siRNA抑制细胞自噬活性,检测细胞存活率.利用蛋白印迹(Western-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B的变化以及信号通路mTOR和ERK1/2的活化情况.结果 甘草甜素对MHCC97-H细胞活性具有显著抑制作用.2 mmol/L浓度的甘草甜素处理细胞48 h,细胞存活率约为50%.甘草甜素处理组细胞克隆球数量明显少于未处理组(176.7±14.5比410.0±32.1),细胞侵袭迁移率较低(41.0%±3.8%比100%).甘草甜素处理细胞胞质中自噬小体形成明显增加,LC3B-Ⅱ表达增强,LC3B-Ⅱ/Ⅰ比值增大,P62降解加快.同时,可检测到p-mTOR表达减少和p-ERK1/2表达增加.自噬抑制后,细胞存活率高于对照组(3-MA:64.3%比45.9%;Atg7-siRNA:67.7%比47.1%).结论 甘草甜素具有增强肝癌细胞自噬活性,诱导细胞自噬性死亡的能力,具备极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作者:李霄;张玄;张卓超;王权成;张虹;白鸽;岳树强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3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68例SPTP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 68例SPTP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62例,平均年龄(32.0±12.0)岁.多数患者首发腹部疼痛,发现腹腔占位.6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十二指肠胰头部肿瘤切除术、远端胰切除术、中段胰切除术、肿瘤局部切除术、胰尾切除加脾脏切除术、胰体尾切除术加脾脏切除术等.肿瘤平均大小(4.4 ±2.3)cm,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SPTP.术后发生并发症者21例(30.9%),其中胰瘘12例(17.7%)、出血2例(2.9%)、胸腔积液2例(2.9%)、切口感染3例(4.4%)、胃排空障碍2例(2.9%),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时间(26.0±10.0)d.术后随访57例(83.8%),平均随访时间38(3~ 114)个月.其中11例发生消化不良,2例发生糖尿病,无术后复发和转移.结论 SPTP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好发于青年女性,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确诊困难,手术切除是治疗SPTP的首选方法,效果较好.
作者:陈勋;周进学;李庆军;王凯;王征征;展翔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肝内胆管穿刺置管引流(PTBD)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解放军总医院单一术者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的479例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血清总胆红素为92~ 614 μmol/L.选择置管的靶胆管直径为2~16 mm.使用超声引导下PTBD.结果 479例患者中,穿刺成功率为100%,黄疸减退率99.6%.结论 超声引导下的PTBD是对多种原因所致的梗阻黄疸患者术前减轻黄疽及姑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值得深入探讨.
作者:于德江;任为正;岳振宇;于小溪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异位肝临床罕见.笔者查阅国内近16年文献,仅发现19例报道,其中发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5例.本文报道胆囊浆膜面异位肝1例,并结合文献,比较异位肝和异位肝发生HCC的临床病理特征.患者女性,77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3年余”于2017年7月3日到泸州市人民医院手术治疗.查体未见异常,Murphy征阴性.实验室检查肝功正常,HBsAg(-).腹部B超提示胆囊多发结石.同年7月6日于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胆囊未见明显异常,切除胆囊送病检.
作者:刘萍;冯均建;官虹;王学家;唐小林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单孔腹腔镜脾切除术(SILS)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检索Cochrane、Medline、SCI、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等数据库比较SILS和标准腹腔镜脾切除(LS)的研究资料.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使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分析终共纳入9项研究、259例患者.其中109例行SILS,150例行LS.结果显示SILS组的手术时间不超过LS组[RR,-4.66;95% CI,-53.02 ~43.70;P >0.05].SILS组术中估计出血量不超过LS组[RR,-14.94;95% CI,-64.93 ~ 35.06;P>0.05].SILS组术后禁食时间与L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13;95% CI,-0.8 ~0.54;P >0.05].SILS组与LS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eta分析表明,SILS与LS一样,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现有的证据表明,SILS可以用作常规的脾切除术.
作者:余海波;马帅;郝晓沛;董亚东;王连才;田广金;李德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本文介绍了欧洲肝脏和小肠移植协会(ELITA) 2017年发表的关于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肝移植候选者及受者应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的共识,提供了一系列详细的处理方法和建议,有助于临床医师的使用.安全高效的DAAs的出现不但对HCV患者移植领域造成巨大影响,同时改变了我们对等待肝移植患者及肝移植术后HCV再感染患者的管理方式.肝移植术前行抗HCV治疗,几乎可以完全预防术后HCV再次感染.此外,抗病毒治疗后还有部分肝移植候选者,临床情况显著改善可退出肝移植等待名单.
作者:许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外科根治性切除是目前治愈肝门部胆管癌的唯一方法.镜下胆管切缘阴性(R0切除)对患者的长期生存和无瘤生存起到关键作用.然而,肝门部胆管癌的R0根治性切除常因肿瘤侵犯门静脉、肝动脉而失败.合并血管切除重建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途径.本文就该手术的相关问题做一综述.
作者:张耀东;李相成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胰管结石常继发于慢性胰腺炎.结石可发生在主胰管及分支胰管,阻塞胰管致胰管高压,从而引起腹痛.外科手术一直是许多国内、外胰腺医疗中心治疗胰管结石的首选方法.胰管纵形切开取石+胰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是治疗胰管结石的合理术式.微创治疗胰管结石的术式也是可行的,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王丽媛;龚道军;俞世安;厉学民;吴晓康;许龙堂;毛根军;吴荣进;杨斌;郭驰;张家敏;郑樟栋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