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栓塞的诊治进展

王伟;叶啟发;胡晓燕;肖琦;张行健;刘忠忠;李玲;牛英

关键词:肝移植, 肝动脉栓塞
摘要:肝动脉栓塞(HAT)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血管并发症,是导致移植术后移植物原发性无功能、移植物丢失和移植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肝移植术后肝动脉栓塞分为早期肝动脉栓塞(E-HAT)和晚期HAT(L-HAT).由于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各异,治疗效果亦有争议.因此,对肝移植术后HAT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非常重要.本文就肝移植术后HAT的诊治进展展开综述.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脾动脉起源异常合并假性动脉瘤一例

    正常脾动脉起源于腹腔干,偶可见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1]、腹主动脉等.现将贵州省人民医院经西门子SOMATOM Force开源CT血管成像(CTA)发现脾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并假性动脉瘤一例报道如下.患者,男性,63岁,“因上腹部不适月余”入院.1月前曾有上腹部外伤史,其间出现上腹部疼痛,呈持续性隐痛.查体:腹部平坦、软,全腹散在轻压痛,以左上腹为重,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作者:施辉友;付隽;董涛;邓洪波;王荣品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肝癌术后肝脏再生与衰竭机制的研究进展

    肝切除术是治疗肝细胞癌的首选方式,但术后肝衰竭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目前对肝癌术后肝脏再生以及肝衰竭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了.本文从肝脏再生的启动、增殖及终止三个阶段对肝癌术后肝脏再生进行了综述,同时对肝癌术后肝损伤发生机制进行了阐述.

    作者:宁琪琪;孟庆华;朱跃科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超声引导经皮经肝一期胆道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intrahepatic stone,IHS)是胆道系统常见的良性病变,临床一般采取手术治疗.但是,术后结石残留率和复发率均很高,并发症多,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1].近年来,随着PTCD和胆道镜的临床应用,经皮经肝胆道镜碎石取石术已经逐渐成熟,尤其对于不能或不愿意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是一种较好的选择[2].海口医院2010年8月至2016年1月采用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道镜碎石取石术治疗IHS患者57例,其中一期胆道镜取石22例,二期胆道镜取石35例.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两种经皮经肝胆道镜碎石取石术治疗IHS的临床效果.

    作者:李志;张剑权;符国珍;吴红芬;符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肝移植治疗酒精性肝病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目的 观察肝移植(LT)治疗酒精性肝病(ALD)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对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2005年4月-2017年6月因ALD行LT手术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至2017年8月31日,随访时间2~4 518 d,中位数997 d.40例患者中8例死亡,其中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胆道并发症,死于移植肝衰竭、脓毒血症、肝癌复发者各1例.1年生存率为81.0%,5年生存率为77.0%.术后肿瘤复发或新发4例.术后首次复发时间189~337天,中位数236.5 d.复发或新发部位肝脏、结肠+肺部、肺部、骨(腰椎)各1例.术后复饮6例(15.0%).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为可能的相关预后因素(RR=1.109,P<0.05).术前饮酒史年数、每日摄入乙醇量、戒酒时间、既往上消化道出血史、脾切除史、是否合并肝细胞癌、MELD评分、Child-Pugh评分、总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冷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复饮、肿瘤复发或新发则与术后生存率无明显关联(P>0.05).结论 ALD好发于40 ~ 60岁,年龄是影响ALD肝移植术后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患者年龄越小,术后预后越佳.

    作者:毛家玺;袁航;滕飞;邹游;傅宏;董家勇;董骏峰;马钧;丁国善;郭闻渊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胰胆管合流异常并发急性胰腺炎的诊治策略并文献复习

    胰胆管合流异常(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是指胰管与胆管在十二指肠壁外合流,造成胰液与胆汁相互混合并逆流入胆管或(和)胰管,从而使胆道、胰腺等发生多种病理变化.PBM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发生率为1.5%~9%[1],可引起先天性胆总管扩张、胆管炎、胆石症、胆囊癌及胰腺炎等胆道疾病.临床上对该病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对胰胆管合流异常引起的急性胰腺炎临床报道较少.

    作者:祁春春;蔡小泥;张诚;马跃峰;林美举;史力军;张洪威;李婧伊;杨玉龙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四例临床病理特点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neoplasm,PEComa)是一种组织学形态以及免疫表型具有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特征的间叶性肿瘤.PEComa包括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肺透明细胞“糖”瘤、淋巴管肌瘤病、肝镰状韧带/圆韧带透明细胞肌黑色素细胞性肿瘤和其他部位罕见的透明细胞肿瘤[1].近年来,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诊断4例肝脏原发性PEComa.现结合临床病理资料以及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病理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王红霞;杨聪颖;聂艳红;张昶;陈昊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不同血供特点肝血管瘤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并发症分析

    目的 分析不同血供特点肝血管瘤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322例肝血管瘤患者资料.根据肿瘤血供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富血供型(n=128)、中等血供型(n=104)及乏血供型(n=90)三组,均采用经肝动脉栓塞术治疗.分析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平均随访时间为12个月.结果 术后3个月随访显示富血供肝血管瘤的疗效优(54.0%).术后12个月富血供与中等血供型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乏血供型血管瘤不同随访期所示疗效明显低于其他两型.治疗后一般并发症所占比例富血供型大(43.8%),中等血供型次之(36.6%),乏血供少(8.9%).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乏血供型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 经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因其血供特点不同而存在差异.临床应注意根据瘤体血供选择更为适合的治疗方式,术后可能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值得引起重视.

    作者:贾科峰;于长路;孙诚;宋德钊;王森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微血管侵犯对肝内胆管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微血管侵犯(MVI)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根治性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根治性切除且经病理证实的359例I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与MVI发生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并对ICC患者切除术后的总体生存和无瘤生存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在纳入本研究的ICC患者中,MVI总发生率为13.6%.MVI与患者术前乙肝感染、肝硬化及肿瘤分化程度相关(均P<0.05).MVI组和无MVI组ICC患者切除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0.0%、20.9%、12.2%和63.9%、33.1%、22.0% (P <0.05),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0个月和18.5个月(P<0.05).MVI组和无MVI组ICC患者切除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29.7%、12.7%、8.5%和50.6%、26.9%、18.4% (P <0.05),中位无瘤生存时间分别为8个月和12.5个月(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VI是影响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HR=1.852,95% CI:1.075 ~3.195,P<0.05).结论 ICC患者MVI与乙肝感染相关.MVI是I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不是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MVI对ICC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可能不如其对肝细胞癌的影响.

    作者:丁光宇;朱小东;施国明;沈英皓;蔡加彬;孙惠川;周俭;樊嘉;黄成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栓塞的诊治进展

    肝动脉栓塞(HAT)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血管并发症,是导致移植术后移植物原发性无功能、移植物丢失和移植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肝移植术后肝动脉栓塞分为早期肝动脉栓塞(E-HAT)和晚期HAT(L-HAT).由于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各异,治疗效果亦有争议.因此,对肝移植术后HAT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非常重要.本文就肝移植术后HAT的诊治进展展开综述.

    作者:王伟;叶啟发;胡晓燕;肖琦;张行健;刘忠忠;李玲;牛英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能谱CT评估布加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状态的临床价值

    目的 比较不同肝功能分级布加综合征(BCS)患者治疗前后肝脏标准化碘基值(NIC),探讨能谱CT评估BCS治疗效果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41例经血管成像证实的BCS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行CT能谱扫描,两者间隔时间1~3个月.测量并计算门静脉期肝脏Ⅰ~Ⅷ段碘基值(IC)及NIC.记录患者临床肝功能指标.治疗前后肝脏NIC及肝功能相关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治疗前肝脏NIC与肝功能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分析显示凝血酶原时间(PT)及TBil水平与肝脏NIC呈负相关(P<0.05),而白蛋白(Alb)则与肝脏NIC呈正相关(P<0.05).肝功能A级患者PT、Alb及TBil水平与肝脏NIC的相关性高于B级和C级患者(r=-0.749、0.658、-0.511).治疗后总体肝脏Ⅰ~Ⅷ段NIC均大于治疗前,其中肝脏Ⅱ-Ⅷ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C级患者治疗后肝脏Ⅰ~Ⅷ段NIC升高较B级和A级明显,其中肝功能A级患者肝脏Ⅳ、Ⅴ、Ⅷ段,B级患者肝脏Ⅲ~Ⅷ段,C级患者肝脏Ⅱ~Ⅷ段治疗前后NI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PT缩短,Alb升高,TBil、ALT及AST下降.结论 能谱CT的NIC有助于评估BCS患者的肝功能状态.

    作者:苏蕾;梁盼;胡丽丽;吴艳;高剑波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合并红细胞增多症对肝细胞癌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评价肝细胞癌(HCC)合并红细胞增多症(PE)对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713例接受HCC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其中合并红细胞增多症的患者(PE组)81例,未合并红细胞增多症的患者(非PE组)632例.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法均衡组间协变量后,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总生存率,并用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结果 两组共有80对匹配成功,组间协变量达到均衡.分析显示:匹配后PE组的生存状况明显好于非PE组,两组患者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6%、74.2%、69.0%和91.0%、60.1%、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BCLC分期C期、大血管侵犯、肿瘤直径≥10 cm、红细胞增多症、肿瘤包膜完整为影响HCC患者手术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直径≥10 cm、BCLC分期C期是影响HCC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而肿瘤包膜完整、PE则为独立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 对于可手术治疗的HCC患者,在肿瘤负荷相近的情况下,合并红细胞增多症的患者较不伴红细胞增多症的患者手术预后更好.PE是HCC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

    作者:陈斌;冯旭卓;张杰;齐亚鹏;马良;袁卫平;向邦德;黎乐群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白蛋白-胆红素评分与Child-Pugh评分预测肝癌患者术后肝功能衰竭的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白蛋白-胆红素(ALBI)评分与Child-Pugh (CP)评分预测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PHLF)的效果,探讨ALBI评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因HCC行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PHLF的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分别分析ALBI评分与CP评分预测PHLF的发生情况,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ALBI评分与CP评分对PHLF的预测能力.结果 共有1013例HCC患者纳入本研究,PHLF发生率为17.7%(179/10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P评分(OR值=1.94,P<0.05)及ALBI评分(OR值=3.85,P<0.05)分级较高均为PHLF的独立危险因素.CP-A级和B级患者PHLF发生率分别为16.4%(158/963)和42%(21/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I-1级、2级、3级患者PHLF发生率分别为9.9% (50/504)、24.8%(124/501)、62.5% (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I评分可将CP-A级患者细分为ALBI 1-A与2-A级,其PHLF发生率分别为9.9% (50/504)、23.5% (108/4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评分ROC曲线下面积为0.630,ALBI评分ROC曲线下面积为0.7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BI评分较CP评分对HCC手术患者PHLF的发生具有更好的预测效果,对CP-A级患者能更为准确地预测PHLF.ALBI评分是预测PHLF的有效手段.

    作者:谢浩荣;王恺;周杰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术前误诊为肝癌一例

    患者女性,60岁,因“体检发现肝占位性病变1年”入院.无腹痛、腹胀,无寒战、发热,无皮肤、巩膜黄染,无乏力等不适.近期复查占位性病变体积增加明显(由2.3 cm×2.0 cm增至7.7cm×6.6 cm),为求进一步诊治来院就诊.患者平素身体健康,患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高150/90 mmHg(1 mmHg =0.133 kPa),口服丹参片降压,血压控制尚可.4年前曾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无肝炎病史、无牧区居住史、无饮酒史.腹部B超:肝右叶探及一实性不均质低回声结构,大小约8.1 cm ×7.8 cm,包膜不完整,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其内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穿行,可引出动静脉频谱.

    作者:窦卫超;寸冬云;王秋虹;刘锋;何敏;胡明道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Glypican-3在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细胞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Glypican-3在布加综合征(BCS)合并肝细胞癌(HCC)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6例BCS并发HCC患者资料(BCS+ HCC组).随机选取同期48例HBV合并HCC患者(HBV+ HCC组)及43例肝囊肿患者(肝囊肿组)作为对照.比较三组患者肝组织Glypican-3阳性率的差别.根据Glypican-3的表达情况,将BCS+ HCC组分为Glypican-3阳性及Glypican-3阴性亚组,比较两亚组患者性别年龄分布、AFP、HbsAg、Child-Pugh分级、肿瘤数目、肝外转移、血管侵犯、病理Edmondson-Steiner分级和BCLC分期差别.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亚组患者生存时间.结果 BCS+ HCC组、HBV+HCC组、肝囊肿组Glypican-3表达率分别为76.1%、70.8%、0.BCS+HCC组、HBV+ HCC组Glypican-3水平均显著高于肝囊肿组(P<0.05);BCS+ HCC组与HBV+ HC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BCS+HCC患者,Glypican-3阳性亚组血管侵犯、病理Edmondson-Steiner分级、BCLC分期高于阴性亚组(均P <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lypican-3阳性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1%、51.0%、22.8%,阴性组患者分别为90.9%、63.6%、45.5%,两组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lypican-3在BCS合并HCC患者肝癌组织广泛表达,且与肿瘤恶性程度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党晓卫;牛光辉;李林;李路豪;刘优优;付坤坤;李松;张中杰;许培钦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上调微RNA-3178表达对肝癌血管内皮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

    目的 通过合成及转染微RNA(miRNA)-3178模拟物(mimics),研究上调miR-3178表达对肝癌血管内皮细胞(HCC TECs)侵袭、迁移的影响.方法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肝窦内皮细胞(HSECs)和HCC TECs中miR-3178的差异表达.实验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CON组)、miR-3178上调组(Mimics组,miRNA-3178 mimic转染HCC TECs)、阴性对照组(NC组,miR-3178 mimic阴性对照序列转染HCC TECs).RT-PCR验证转染前后HCC TECs中miR-3178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Transewell法检测HCC TECs侵袭及迁移.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3178靶基因,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及RT-PCR验证靶基因.结果 RT-PCR结果显示HCCTECs中miR-3178表达明显低于HSECs(P<0.05).转染后HCC TECs中miR-3178表达明显高于转染前(P<0.05),细胞转染效率达到90%以上.细胞侵袭及迁移试验结果显示,Mimic组侵袭及迁移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EGR3可能是miR-3178的靶基因之一.Western blot及RT-PCR结果显示,上调miR-3178表达,可明显抑制HCC TECs中EGR3 mRNA及蛋白表达(P<0.05).结论 HCC TECs中miR-3178明显低表达,上调miR-3178表达可通过抑制EGR3表达而抑制HCC TECs侵袭及迁移,靶向抑制HCC TECs中miR-3178表达可能为肝癌重要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蔚;陶京;熊成龙;朱忠超;荣愈平;刘垒;熊星铖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靶向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对肝细胞癌增殖、凋亡和转移的影响

    目的 观察靶向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对肝细胞癌增殖、转移的影响.方法 构建Smo shRNA质粒,建立Smo稳定低表达的肝癌QGY-7701细胞系.采用流式细胞术、CCK8及Transwell实验检测Smo基因沉默前后QGY-7701细胞周期、凋亡、增殖及转移能力的变化;通过裸鼠皮下种植模型研究Smo基因沉默对肝癌细胞体内生长的抑制作用,电镜下观察肝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实时PCR(RT-PCR)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显示成功构建shR-Smo稳定基因转染的肝癌细胞系.流式细胞周期实验显示,与对照组比较,shR-Smo组G0/G1期细胞增加,S期细胞减少;凋亡、CCK8及Transwell实验显示Smo基因沉默能够显著增加肝细胞癌凋亡百分率到(5.46±1.46)%,增殖活性显著下降,迁移率减少到(7.82±2.14)%;裸鼠皮下种植模型显示Smo基因沉默能够明显抑制体内肝癌细胞的生长,电镜发现Smo基因沉默后肝癌细胞中溶酶体明显增多.结论 阻断Hedgehog信号通路可降低肝细胞癌恶性程度,靶向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有望成为肝细胞癌基因治疗的新选择.

    作者:沈依萌;高庆祥;刘晓智;万乔浩;田孝东;杨尹默;李艳霞;吴问汉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建立大鼠70%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模型.实验组术前2周用0.4 mg/ml的EGCG饮用水持续喂养.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学变化.血清转氨酶测定反映肝损伤;蛋白印迹(Western-blot)检测p-p85和p-AKT的表达量;PCR测定炎性因子TNF-α、IL-6和IL-1β mRNA的相对表达量;ELISA测定血清中TNF-α、IL-6和IL-1β的蛋白分泌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EGCG预处理可减少血清转氨酶释放,降低组织损伤评分[AST:(550.0±66.5) IU/L比(220.0±63.5) IU/L;ALT:(376.0±25.7) IU/L比(158.0±33.1)IU/L;均P<0.05)].分析显示虽然实验组和对照组p-p85和p-AKT表达均增加,但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炎性因子TNF-α、IL-6和IL-1β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TNF-α、IL-6和IL-1β蛋白浓度实验组低于对照组[TNF-α:(398.0±33.4) ng/L比(211.0±23.6) ng/L;IL-6:(341.0±27.3) ng/L比(187.0±19.6) ng/L;IL-1β:(486.0±43.7)ng/L比(352.0±31.5) ng/L;均P<0.05].结论 EGCG预处理能促进肝脏IRI过程中PI3K/AKT信号进一步活化,减少炎性因子释放,发挥肝保护作用.

    作者:李霄;张玄;王权成;张虹;白鸽;陶开山;窦科峰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术前血清甲胎蛋白水平与肝细胞癌术后患者早期复发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术前血清AFP水平与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1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67例肝癌切除术患者资料.根据术前血清AFP水平将患者分为AFP≤20 μg/L(阴性组)和AFP> 20μg/L(阳性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术后早期复发与术前血清AFP水平的关系,并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HCC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267例患者中,AFP阴性组97例,AFP阳性组170例.与AFP阳性组比较,AFP阴性组肝癌组织分化程度较高(x2=17.050,P<0.05),而肝硬化(x2=4.374,P<0.05)、邻近组织侵犯(x2=4.374,P<0.05)和早期复发(x2=7.595,P<0.05)的比例明显降低.生存分析显示,阳性组和阴性组术后24个月无瘤生存率分别为35.3%、52.6%.COX单因素分析显示,门静脉癌栓、HBsAg阳性、肿瘤数目、肿瘤直径、组织分化、术前血清AFP水平以及邻近组织侵犯与肝癌术后早期复发相关(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FP阳性(HR=1.605,P<0.05)、门静脉癌栓(HR=3.936,P <0.05)、HBsAg阳性(HR=1.621,P <0.05)、肿瘤直径(HR=1.977,P<0.05)和肿瘤数目(HR=1.991,P<0.05)与肝癌术后早期复发密切相关.结论 术前血清AFP水平对肝癌患者早期复发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作者:杨针;汪建林;尚润泽;刘奇;窦科峰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单纯性肝囊肿术后复发患者的再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单纯性肝囊肿术后复发患者再手术行肝囊肿开窗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6年8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单纯性肝囊肿术后复发、再次手术行肝囊肿开窗固定术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患者肝囊肿复发位于S6,7者9例,S7者5例,S8者3例,S7,8者4例.首次手术均接受经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或去顶减压术.首次手术至囊肿复发的时间4~13个月,平均6个月.再次手术均采用开腹手术,术中行囊肿开窗及囊肿切缘与周围韧带固定术.其中囊肿切缘与右肝肾韧带固定者9例,囊肿切缘与肝镰状韧带固定者12例.术后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 ~60个月,无肝囊肿再次复发.结论 肝囊肿开窗固定术是治疗肝囊肿术后复发有效方法.

    作者:金建光;孟元普 刊期: 2018年第03期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