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抑制自噬对艾塞那肽诱导的AR42J细胞凋亡的影响

朱卫东;余枭;李霞;余灿;朱红伟;韩铎;黄珲;李志强

关键词:艾塞那肽, 胰腺腺泡细胞, 凋亡, 自噬抑制剂, 3-MA
摘要:目的 探讨艾塞那肽对AR42J细胞株的损伤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1、5、10 pmol/L艾塞那肽处理AR42J细胞株24、48、72、96、120 h,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筛选佳浓度和时间作为后续实验条件.设置空白对照组(NC)、艾塞那肽组(Ex-4)和Ex-4+z-VAD-fmk组,检测艾塞那肽是否可直接导致AR42J细胞凋亡;设置NC组、Ex-4组、3-MA组和Ex-4+ 3-MA组,探究3-MA能否抑制艾塞那肽诱导的AR42J细胞凋亡.3-MA为自噬抑制剂,z-VAD-fmk为凋亡抑制剂.细胞活力检测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等凋亡相关蛋白以及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以10 pmol/L艾塞那肽作用72 h为后续实验条件.z-VAD-fmk预处理可明显抑制艾塞那肽的细胞毒性,两组细胞活力为(49.4±3.0)%比(81.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x-4组细胞凋亡率(28.2±1.4)%,高于NC组的(3.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也显示caspase-3表达明显上调,而z-VAD-fmk预处理则可明显抑制艾塞那肽引起的细胞凋亡和caspase-3表达增加.3-MA预处理可明显抑制艾塞那肽的细胞毒性,处理72 h两组细胞活力为(49.8±2.5)%比(79.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x-4组细胞凋亡率为(29.2±3.2)%,高于Ex-4+3-MA组的(14.5±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结果表明艾塞那肽可上调LC3B-Ⅱ、p62和caspase-3的表达,而3-MA预处理则可明显抑制艾塞那肽引起的LC3B-Ⅱ和caspase-3上调,但p62的表达却进一步上调.结论 艾塞那肽可诱导AR42J细胞凋亡,3-MA可通过抑制自噬而抑制艾塞那肽诱导的凋亡.使用3-MA可作为减轻艾塞那肽对胰腺腺泡细胞毒性的一种潜在方法.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巴塞罗那0期肝细胞癌患者术后肝内复发危险因素

    目的 分析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0期肝细胞癌(HCC)术后肝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1年1月至12月58例行手术切除的BCLC-0期的HCC患者资料.男性50例,女性8例,年龄31~72岁.收集患者术前临床、病理、MRI资料,并进行术后随访.比较肿瘤≤1.5 cm(27例)和>1.5 cm(31例)患者无复发生存率,采用Cox回归模型明确HCC肝内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期间25例患者肝内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33个月.3年及5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3.0%(95%CI:60.7%~85.3%)及52.3%(95%CI:37.2%~67.4%).肿瘤≤1.5 cm与>1.5 cm患者无复发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甲胎蛋白(AFP)水平>20 g/L(HR=3.773,95%CI:1.628~ 8.745,P<0.05)和肿瘤形态不规则(HR=4.584,95%CI:1.485~ 14.155,P<0.05)为肝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FP升高、肿瘤边缘形态不规则的BCLC-0期HCC患者术后肝内复发风险提高,可为临床预后分析提供参考.

    作者:盛若凡;金开璞;陈旭晓;陈伶俐;饶圣祥;曾蒙苏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术前不同胆管引流方式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总生存率的影响及其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不同术前胆管引流(PBD)方式对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患者总生存率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数据库,纳入比较经皮肝胆管引流(PTBD)和经内镜胆管引流(EBD)两组患者总生存率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4月30日.应用风险比(HR)和95%可信区间(CI)评价长期生存率,用比值比(OR)和95% CI评价影响因素.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项研究.其中PTBD组818例、EBD组1 253例.分析结果表明,与PTBD相比,EBD组患者具有明显生存优势,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63,95% CI:0.51~0.77,P<0.05).生存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BD组患者病情较轻,表现为早期肿瘤患者比例高(P<0.05)、合并淋巴结转移率低(P<0.05),患者术中出血发生率低(P<0.05)、术后联合化疗的比例高(P<0.05).结论 在MOJ患者术前胆管引流选择方面,EBD在长期疗效上具有优势的结论缺乏足够依据.

    作者:王垒;林南平;柯桥;刘志强;曾永毅;刘景丰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右肝动脉综合征一例

    右肝动脉综合征(right hepatic artery syndrome,RHAS)是指右肝动脉与肝外胆管相交而行时,压迫胆管,引起慢性胆管梗阻,严重者,可导致局部胆管狭窄、胆管结石、急性胆道感染甚至梗阻性黄疸等.1961年Luttwak等[1]报道了1例因变异腹腔干动脉压迫胆总管导致黄疸.1981年Kumada等2报道了1例右肝动脉压迫肝总管导致黄疸,并提出RHAS这一疾病命名.1984年Tsuchiya等[3]报道了2例RHAS合并胆管结石.此后,国外学者先后报道了11例RHAS病例,国内学者姚和祥等[4]和薛小军等[5]分别于2000年和2014年报道了右肝动脉压迫胆管导致肝内胆管结石和梗阻性黄疸各1例,该两例均符合RHAS特征,但作者均未使用RHAS这一命名.由于RHAS发病率低,对其认知有限,在肝外胆管狭窄、肝内外胆管结石、急性胆道感染、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中常被忽略,误诊为胆管肿瘤或结石.辽宁省朝阳市第二医院于2018年1月收治1例RHAS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国士刚;吴振阳;张鼎;陈亚光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125Ⅰ粒子术中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

    目的 分析125Ⅰ粒子术中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对患者术后疼痛缓解率及中位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6年1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手术治疗的53例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胆肠吻合术和/或胃空肠吻合术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或仅行粒子植入组(n=32)以及姑息手术对照组(n=21).观察胰腺肿瘤相关因素及患者术后疼痛缓解率、中位生存期.结果 植入组患者术中植入粒子20~70(41.4±12.1)枚,术后均无胰瘘及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术后4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86.8%.粒子植入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为3~ 2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1.5个月,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90.6%、65.6%、15.6%,术后疼痛缓解率达92.6%.对照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为2~1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7个月,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5.2%、57.1%、9.5%、0,术后疼痛缓解率16.7%.粒子植入组患者术后的疼痛症状明显改善,与术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rank检验显示,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晚期胰腺癌患者粒子植入可以明显缓解疼痛、延长中位生存时间.

    作者:赵金;邹晓明;云哲琳;王东;王彦斌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采用反相蛋白阵列技术筛选并验证肝细胞癌预后相关分子标志物

    目的 探讨以反相蛋白阵列技术(RPPA)筛选并验证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相关分子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7年12月前癌症基因图谱计划(TCGA)数据库中所有可公开获取的HCC样本RPPA数据和相关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HCC患者预后相关目标蛋白.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121例HCC患者资料,检测RPPA数据筛选出的预后相关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在218种受检测蛋白中23种与预后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NOTCH1(HR=1.515,95%CI:1.287~ 1.845,P<0.05)及AKT1高表达(HR=1.119,95%CI:1.033 ~ 1.203,P<0.05)增加患者死亡风险,NF2高表达(HR=0.865,95% CI:0.783 ~0.956,P<0.05)降低患者死亡风险.上述三种蛋白高表达与低表达患者总体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的临床患者资料分析也提示NOTCH1、AKT1及NF2在患者的HCC及癌旁组织中表达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的生存分析提示高表达NOTCH1、AKT1与患者不良预后显著相关.NF2的表达与预后有一定关联,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PPA作为一种高通量的蛋白表达定量技术,可用于HCC预后标志物的筛选,且筛选结果总体上可信度较高.

    作者:杨刚;熊永福;李强;徐健;李敬东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信息动态

    作者: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肝外胆管腺瘤一例报道及文献回顾

    胆管腺瘤(bile duct adenoma,BDA)是一种起源于胆管黏膜上皮的罕见胆道系统良性肿瘤,肝外胆管腺瘤更为罕见.本院曾收治1例胆总管管状腺瘤伴局灶恶变患者,现结合既往文献就肝外胆管腺瘤的诊疗情况报道如下.患者女性,40岁.因“腹泻2个月,皮肤瘙痒、尿黄1个月,皮肤变黄7d”于2017年9月6日就诊于我院.患者7天前因皮肤变黄于当地医院就诊.肝功能检查:TBil108.2 μmol/L,DBil 84.1 μmol/L,ALT 186 U/L,AST 189 U/L.腹部增强CT检查提示胆总管末端梗阻.入院查体: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不明显.腹部未触及肿物,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Mushy征(-),腹部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肠鸣音3次/min.患者既往体健,近2个月体重减轻5 kg.实验室检查:TBil 27.8 μmol/L,DBil 19.3 μmol/L,ALT162 U/L,AST 69 U/L,AlkP 357 U/L,GGTγ335 U/L.HBsAg(-).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15-3、AFP均正常.

    作者:曹意;戴朝六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2740例报告

    目的 总结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6月至2018年3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的2 740例患者资料,总结治疗效果及经验.结果 一期缝合的2740例患者中,有2534例(92.5%)腹腔镜手术获成功,中转开腹一期缝合成功15例(0.6%).术后胆汁漏113例(4.1%),残石29例(1.1%),1例胰腺癌术后15天死亡(0.1%),其他并发症48例(1.8%),总并发症发生率为7.0% (191/2740).结论 只要选择合适的患者,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是有效且安全可行的.

    作者:陈安平;曾乾桃;周华波;高原;索运生;刘安;刘进衡;张胜龙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初始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转化化疗对残余肝脏体积增加的影响

    手术切除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的有效手段.然而,初诊时可达到手术条件的CRLM患者比例不足20%.以化疗为主要手段的转化治疗为部分初始不可切除CRLM患者带来了手术治疗的希望,而足够的功能性残余肝脏体积(FLR)则是肝切除手术的关键因素.FLR不足可导致术后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运用门静脉栓塞/结扎、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等外科手段增加FLR,可增加CRLM患者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机会.接受二期肝切除手术的患者术前大多经历了全身化疗.随着对化疗相关性肝损伤认识的不断加深,不同化疗方案、化疗周期及手术间期等对FLR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就提高FLR的外科治疗以及转化化疗对FLR的影响等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余凯琳;王建伟;彭淑牖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不同胆道引流方式的Meta分析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胆道引流(PBD)的佳方式.方法 通过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NKI和万方数据库系统搜索肝门部胆管癌患者PBD的前瞻性或回顾性研究,对引流相关性胆管炎、胰腺炎、出血以及胆汁淤积缓解成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 入12篇相关文献,共1567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与内镜胆道引流(EBD)相比,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BD)并发胆管炎风险低(RR=0.60,95%CI:0.39~ 0.95,P<0.05),胰腺炎发生风险低(RR=0.30,95%CI:0.15 ~ 0.59,P<0.05),缓解胆汁淤积成功率高(RR=2.77,95%CI:1.79~4.28,P<0.05).但PTBD出血风险(RR=2.38,95%CI:1.12~5.05,P<0.05),术中输血风险(RR=1.59,95%CI:1.05~2.42,P<0.05)及腹腔转移风险较高(RR=3.24,95% CI:1.15~9.12,P<0.05).且PTBD腹腔转移发生率高达4.2%.PTBD与EBD在胆漏、腹腔内脓肿、R0切除、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患者院内病死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BD与EBS相比,胆管炎、胰腺炎、肝脓肿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需要进行PBD时,应首选内镜下鼻胆管引流(ENBD).PTBD可以作为ENBD引流失败后的补救措施.

    作者:王云检;尤国华;张璐阳;张珉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2018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肝胆胰脾外科国际论坛学术纪要

    由《中华医学杂志》社及《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编委会主办,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肝胆外科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肝胆胰脾外科国际论坛”于2018年11月15~18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隆重召开.会议的主题:精准、微创、数字化、信息化理念已成为推动肝胆胰外科发展的重要动力,各特邀专家主题发言、分会场设置与议题设定皆体现了这一主题.会议的目的是搭建三个平台:(1)学术交流平台;(2)新技术发布与交流平台;(3)肝胆外科继续教育平台.会议的目标:面向临床、面向基层、面向未来、面向人材培养.会议的组织支撑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肝胆外科、《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编委会、中华预防医学会肝胆胰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三家单位组成.协办单位有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肝胆外科、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友谊医院肝胆外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外科.

    作者:王鹏飞;田蓝天;曾超挺;顾万清;李玉妹;卢实春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抑制自噬对艾塞那肽诱导的AR42J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艾塞那肽对AR42J细胞株的损伤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1、5、10 pmol/L艾塞那肽处理AR42J细胞株24、48、72、96、120 h,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筛选佳浓度和时间作为后续实验条件.设置空白对照组(NC)、艾塞那肽组(Ex-4)和Ex-4+z-VAD-fmk组,检测艾塞那肽是否可直接导致AR42J细胞凋亡;设置NC组、Ex-4组、3-MA组和Ex-4+ 3-MA组,探究3-MA能否抑制艾塞那肽诱导的AR42J细胞凋亡.3-MA为自噬抑制剂,z-VAD-fmk为凋亡抑制剂.细胞活力检测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等凋亡相关蛋白以及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以10 pmol/L艾塞那肽作用72 h为后续实验条件.z-VAD-fmk预处理可明显抑制艾塞那肽的细胞毒性,两组细胞活力为(49.4±3.0)%比(81.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x-4组细胞凋亡率(28.2±1.4)%,高于NC组的(3.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也显示caspase-3表达明显上调,而z-VAD-fmk预处理则可明显抑制艾塞那肽引起的细胞凋亡和caspase-3表达增加.3-MA预处理可明显抑制艾塞那肽的细胞毒性,处理72 h两组细胞活力为(49.8±2.5)%比(79.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x-4组细胞凋亡率为(29.2±3.2)%,高于Ex-4+3-MA组的(14.5±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结果表明艾塞那肽可上调LC3B-Ⅱ、p62和caspase-3的表达,而3-MA预处理则可明显抑制艾塞那肽引起的LC3B-Ⅱ和caspase-3上调,但p62的表达却进一步上调.结论 艾塞那肽可诱导AR42J细胞凋亡,3-MA可通过抑制自噬而抑制艾塞那肽诱导的凋亡.使用3-MA可作为减轻艾塞那肽对胰腺腺泡细胞毒性的一种潜在方法.

    作者:朱卫东;余枭;李霞;余灿;朱红伟;韩铎;黄珲;李志强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合并胆总管结石致极高胆红素血症一例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溶血性贫血伴黄疸.后者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较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极高胆红素血症较少见.本中心成功治愈1例罕见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伴胆总管结石所致直接胆红素极度升高同时合并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的患者.本文对该患者疾病进程中一些特殊临床表现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总结了相关诊疗经验.患者女性,35岁,工人.因“黄疸伴腹痛5d”于2017-6-12入院.患者入院前5天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重度黄染,伴右上腹痛.腹痛为持续性绞痛,不可缓解,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发热,体温高达38.6℃.查体: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重度黄染,无肝掌、蜘蛛痣.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无腹壁静脉曲张.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肿块,Murphy征阴性.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五指可触及,质中、无触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TBil) 756.8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 642.5 μmol/L.腹部CT示:(1)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多发结石;(2)胆囊多发结石;(3)脾大.考虑患者胆总管结石伴急性胆管炎.住院后详细询问病史得知该患者有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病史30余年,未行特殊诊治.平时总胆红素水平维持在100 μmol/L左右.否认其他病史.

    作者:杨龙;史瑞;张雅敏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Abernethy畸形伴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一例并文献复习

    1793年,John Abernethy首次发现人先天性门静脉缺如(congenital absence of portal vein,CAVP),故将CAVP称为Abernethy畸形.其发病率低,国内外罕见报道.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脏外科近年收治1例Abernethy畸形伴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患者,现报告如下.患者女性,18岁.因“体检发现肝占位3天”入院.既往病史无特殊.查体未见异常.辅助检查:ALT 55 IU/L,AST 42 IU/L,TBil 11.9 IU/L,AFP 1.28 g/L,CEA 2.45 g/L.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心电图等无明显异常.腹部B超:肝右叶良性占位性病变,肝静脉走向失常.腹部CT(图1A):肝门静脉未见显示,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汇入下腔静脉;肝右叶巨块型占位.全腹MRI(图1B、C):肝右叶类圆形占位拟FNH可能;肝门静脉先天性无发育.为明确肝占位性质,在超声引导下行肝右叶占位穿刺活检术.病理结果回报:HE染色符合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免疫组化:CK19(+),CD34血管(+),网状纤维染色示纤维组织增生.初步诊断为Abernethy畸形伴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及评估后,患者选择经皮肝动脉栓塞术治疗.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出院后定期门诊随访复查,至今一般情况良好,未见明显肿瘤恶化征象.

    作者:雷秋成;陈焕伟;林景兴;李巧云;甄作均 刊期: 2018年第12期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