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疑似肝门胆管癌的免疫球蛋白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二例

龚金龙;谭正;钟振东;袁文加;何翔;彭创

关键词:
摘要:免疫球蛋白G4(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IgG4-realted sclerosing cholangitis,ISC)临床罕见.虽然其临床表现与胆管癌相比无明显特异性,鉴别困难,但两者的治疗及预后差异很大.湖南省人民医院2015年5月-2017年2月连续收治2例疑似肝门胆管癌的ISC患者,现报道如下.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副肝静脉支架置入治疗布加综合征的疗效

    目的 探讨副肝静脉(AHV)支架置入治疗布加综合征(BCS)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BCS伴AHV开口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施行了AHV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其中13例经右颈静脉途径、5例经右股静脉途径、2例经皮经肝联合经右股静脉途径行AHV开通术.术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观察AHV支架通畅情况,采用Kaplan-Meier曲线评估首次及再次通畅率.结果 20例患者均成功开通AHV,支架置入术后造影示AHV血流均通畅.AHV-下腔静脉压差由术前平均(19.2±4.8)cmH2O(1 cmH2O=0.098 kPa)降至术后平均(4.5±1.9) 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19,P<0.01).术中球囊扩张致AHV破裂出血1例,行覆膜支架置入后治愈.20例患者随访1 ~ 80个月,平均(32.1 ±27.4)个月.AHV支架再狭窄5例,经再次球囊扩张治疗成功.术后1、3、5年首次通畅率分别为100%、85.1%、74.5%;再次通畅率分别为100%,90.9%,90.9%.1例于术后3年死于肝衰竭.结论 AHV支架置入治疗BCS安全、有效,可获得较好的中远期疗效.

    作者:祁志;张庆桥;徐浩;祖茂衡;顾玉明;刘洪涛;高志康;王洵;吕墩涛;黄乾鑫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胰肠吻合术后胰瘘定性诊断的临床价值

    胰瘘(PF)一直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胰肠吻合术(PJ)后外科医生关注的重点.广义的PF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胰肠吻合失败相关的胰肠吻合口瘘(PAF),另一个是与胰肠吻合失败无关,由胰腺实质渗漏引起的单纯性胰瘘(PPF).两者的发生机制、处理及预后有本质的区别.只有前者可导致患者严重的腹腔感染、出血仍至死亡.因此,PJ后明确胰瘘的性质(定性诊断)极为重要.2008年4月至2017年2月,江苏泰兴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在PD、PJ术后采用国际胰瘘研究小组(ISGPF)的定义和诊断标准进行PF诊断[1-2],同时结合胰肠吻合口造影、引流液性质分析对胰瘘进行定性诊断[3],再根据胰瘘的性质采取个体化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建军;陈益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胰腺神经鞘瘤两例并文献复习

    神经鞘瘤起源于施万细胞,多发生在神经节及神经干周围,临床上好发于肢体、腹膜后及头颈部,发生于胰腺者罕见.2013年12月和2017年1月嘉兴市第二医院收治2例胰腺神经鞘瘤患者,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进行总结分析.

    作者:姚秀娟;陈祥义;许建秋;于亚威;潘豪;陈振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早期肠内营养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为目前壶腹部周围癌主要的根治性治疗方式.由于该手术切除范围广泛,需消化道重建,创伤较大,加之患者术前往往合并持续性黄疸、肝肾功能不全、营养不良等,术后注重营养支持十分重要.传统的PD术后营养支持方式多为肠外营养.但大量研究表明,肠外营养存在不全面以及相关并发症多的缺陷,不能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早期肠外营养方式以其独特优势逐渐为临床医护人员所重视[1-2].本临床对照研究探讨了早期肠内营养对PD术后患者营养状态、免疫功能、临床结局等的影响.

    作者:贾军红;王继涛;甄忠广;左长增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微RNA-758/星形细胞上调基因1信号通路调控肝癌细胞转移的分子机制

    目的 探讨微RNA(miR)-758对肝癌细胞转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miR-758对促癌基因星形细胞上调基因1(AEG-1)的调控作用.方法 用miR-758瞬时转染HepG2细胞,通过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观察miR-758对肿瘤细胞转移的影响.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观察miR-758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使用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细胞周期,观察miR-758对细胞周期的影响.通过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实验,观察miR-758是否影响肝癌细胞EMT.用miR-758瞬时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观察miR-758对管腔形成的影响.软件预测显示miR-758的靶基因为AEG-1.将含miR-758结合位点的AEG-1 3'UTR构建到荧光素酶表达载体中,用miR-758和AEG-1基因3'UTR载体共同转染HepG2细胞,验证miR-758的靶基因是否为AEG-1.用miR-758瞬时转染HepG2细胞,检测AEG-1蛋白的表达量变化.结果 miR-758过表达可抑制HepG2细胞的迁移、侵袭,抑制细胞增殖和周期,抑制HepG2细胞EMT,抑制HUVEC细胞管腔形成.miR-758和AEG-1基因3'UTR质粒共同转染HepG2细胞后,荧光素酶的表达量降低.miR-758靶点AEG-13'UTR突变后,荧光素酶的表达量恢复.另外,细胞中miR-758含量升高时,Western Blot检测到AEG-1蛋白水平的表达量降低.结论 miR-758负调控癌症转移的多个步骤,包括细胞迁移、侵袭、增殖、EMT以及血管新生等.miR-758下游靶基因为AEG-1.

    作者:李聪;王宏光;吕俊生;龙江;扈彩霞;尹甜;崔石昌;张雯雯;王勋;生守鹏;张洪海;孙玉;郑加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儿童肝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儿童肝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临床特点,寻找可能的预测指标.方法 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肝移植手术的3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这些患儿肝移植术后均随访3年以上.根据目前免疫抑制剂用药情况,分为完全停药组(n =4)、单药组(n=16)和多药组(n=17),根据临床资料筛选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分析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和多个独立样本秩和检验.结果 37例受者中男性16例(43.2%),女性21例(56.8%).接受肝移植时的中位年龄为7.6个月(四分位距,5.9 ~29.8个月).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肝移植10例(27.0%),亲体活体肝移植27例(73.0%).供者中位年龄为29.9岁(四分位距,22.5 ~ 35.9岁).各组间存在差异的因素包括受者移植年龄、ALT和AST.单药组与多药组受者移植年龄以及ALT、AS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完全停药组与多药组仅AL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停药组与单药组各因素无显著差异.结论 受者移植年龄可能是影响小儿肝移植临床免疫耐受形成的潜在因素,ALT、AST可以作为预测肝移植术后免疫耐受形成的潜在指标.

    作者:宁禹;张明满;郭春宝;康权;李英存;唐艳;戴小科;邓玉华;吴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腹腔镜自行脱落J管胆道引流、胆总管一期缝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疗效分析

    目的 研究腹腔镜自行脱落J管引流、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实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1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手术的172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J管组(自行脱落J管引流、胆总管一期缝合术)82例和T管组(T管引流术)9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耗时、术中失血、住院时间、治疗周期、住院花费以及术后胆漏、残余结石的发生率.结果 J管组和T管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9±1.2)d和(8.0±2.0)d,治疗周期分别(4.9±1.2)d和(24.1 ±3.2)d,住院花费分别(12 817.1±3 167.1)元和(15 012.5±2 354.8)元,J管组均低于T管组,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J管组和T管组手术耗时分别为(108.2±10.2)min和(110.1±13.1)min,术中失血量分别(35.0±20.0)ml和(42.0±30.0)ml,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胆漏、术后结石残留发生率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腹腔镜自行脱落J管引流、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具临床实用性,且安全可行并更加微创.

    作者:王国泰;杨兴武;王旗;王鑫;王亮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术前序贯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门静脉栓塞在临界肝切除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序贯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选择性门静脉栓塞(PVE)在提高临界肝切除肝癌手术根治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09年3月至2016年11月仅能行临界肝切除的肝癌患者29例,通过术前TACE联合PVE处理,使其能按计划完成二期根治性肝切除术.记录治疗期间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并发症、各肝叶体积变化、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及预后.结果 29例肝癌患者均顺利完成TACE联合PVE治疗.19例患者完成二期手术,手术切除率为65.5%.TACE联合PVE治疗后,手术患者切除侧肝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而残余肝体积(RLV)则明显增大.治疗前后预计RLV分别为(395.4±58.7) cm3和(599.2 ±75.2) cm3 (P <0.05).手术方式为根治性半肝切除或肝三叶切除,均获有效手术切缘.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8%、35.5%、17.6%.结论 对于仅能行临界肝切除的肝癌患者,通过术前TACE联合PVE治疗,能有效控制肿瘤生长,缩小切除侧肝体积,增加RLV,从而使其能够接受二期根治性规则性肝切除手术,并改善术后生存状况.

    作者:袁磊;罗贤武;易滨;黄耀;肖铭甲;沈洋;高庆祥;储开建;吴小兵;姜小清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伴微血管侵犯肝癌的诊断与治疗

    微血管侵犯增加了肝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风险,是影响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早期评估微血管侵犯的存在及其进展,合理地给予个体化治疗已成为近年肝癌研究的热点.目前虽有许多研究致力于寻找术前准确诊断微血管侵犯的方法,但效果仍不令人满意.对于微血管侵犯的治疗目前尚处于分子生物学研究及临床摸索阶段.本文就当前有关伴微血管侵犯肝癌的诊断、危险分级、治疗探索等作一综述.

    作者:杨龙;张雅敏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局部消融治疗大肝癌的现状和趋势

    瘤体直径≥5 cm的肝癌称为大肝癌.由于肿瘤体积较大,患者就诊时常因肿瘤侵犯脉管系统或肝功能储备不足而丧失手术机会.以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为基础的介入联合治疗现已成为不能手术切除大肝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尤其是TACE联合局部消融治疗,已逐渐取代单一TACE介入治疗模式.目前联合治疗主要以序贯联合治疗为主.随着影像设备的发展和创新,即时联合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TACE联合局部消融治疗大肝癌的局部消融方法、影像引导方式、联合的顺序、次数以及联合时机等问题的现状和趋势进行综述.

    作者:袁宏军;刘凤永;李鑫;管阳;左太阳;王茂强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右膈肌副脾误诊为肝脏肿瘤一例

    患者男性,30岁,因“上腹部疼痛2天余”入院.患者10年前曾因外伤致脾破裂行脾脏破裂修补术.入院查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左上腹部可见长约8 cm陈旧性手术瘢痕.全腹触软,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腹部未扪及包块,Murphy征(-),肝脾肋下未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3次/min.辅助检查:腹部B超提示:肝右叶见37 mm×33 mm稍高回声团.上腹部CT回示:(1)肝右叶病变;(2)脾脏体积较小,术后改变?

    作者:李福堂;杨大刚;胡康;敖松;李云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ERCP后不同时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疗效比较

    继发性肝外胆管结石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大约有10%~18%的胆囊结石患者合并胆总管结石[1].1974年,Kawai首次采用EST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开创了微创治疗胆管结石的先河.1987年,Mouret完成了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从此,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便拉开了序幕,其微创性得到了临床医生的广泛认可.但两镜手术间隔的时间窗界定争论较多,从数小时到数周甚至数十周均可见[2-4],主要根据操作医师的个人选择和患者自身意愿而定.本研究分析了四组不同时间间隔所对应各组EST术后行LC的患者疗效,以寻找适合行LC手术的时机.

    作者:刘志刚;王孝益;孙礼侠;陈圣林;刘昌阔;胡郁之;刘丹峰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肝衰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目的 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泌的炎症相关因子及其对急性肝衰竭(ALF)的治疗作用.方法 获取并鉴定SD大鼠MSCs.收集MSCs条件培养基(MSCs-CM)检测炎症相关因子.SD大鼠分为三组:ALF+达尔伯克氏改良伊格尔培养基(DMEM)组: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大鼠ALF后静脉输注DMEM 1 ml;ALF+ MSCs组:诱导ALF后静脉输注MSCs 1 ml(约1× 106);ALF+ MSCs-CM组:诱导ALF后静脉输注MSCs-CM 1 ml.检测各组大鼠生化指标、4周存活率、组织病理学和炎症因子水平.评估直接输注外源性重组大鼠白介素10(IL-10)与给予抗白介素10抗体后输注MSCs-CM对ALF大鼠转氨酶的影响.检测给予IL-10后ALF大鼠肝脏磷酸化STAT3(pSTAT3)水平,评估AG490(STAT3信号通路抑制剂)能否逆转IL-10的治疗作用.结果 ALF+ DMEM组、ALF+MSCs组和ALF+ MSCs-CM组给予D-Gal第3天血清ALT分别为1 709.8±372.1、865.5±52.8、964.7 ±414.6 U/L,AST分别为4 234.0±807.3、2440.8 ±511.9、2 739.8 ± 587.3 U/L,TBil分别为79.3 ±10.9、43.8±7.0、61.2±6.7 μg/L.三组28天存活率分别为10.0%、80.0%、70.0%;炎症因子干扰素(0FN-γ)分别为69.8±4.7、46.4±4.3、54.6±2.4 pg/ml,IL-1β分别为58.5±7.6、40.5 ±6.9、44.1±6.0 pg/ml,IL-6分别为71.9±16.1、38.4 ±7.7、45.3±9.0 pg/ml,IL-10分别为38.3 ±6.0、75.4±11.1、59.6±11.9 pg/ml.蛋白芯片检测提示MSCs-CM表达多种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其中IL-10的水平为显著.与ALF组(ALT:1 709.8±372.1 U/L,AST:4 234.0 ±807.3 U/L)比较,单独使用IL-10(ALT:1 126.9 ±419.3 U/L,AST:2 370.8 ±561.2 U/L)能显著降低转氨酶水平,同时给予抗IL-10抗体(ALT:1 568.5 ±325.4 U/L,AST:4 043.7±819.0 U/L)则能中和MSCs-CM(ALT:964.7±414.6 U/L,AST:2 739.8 ±587.3 U/L)的治疗作用.给予IL-10能够显著提高ALF大鼠肝脏pSTAT3水平(0.93±0.03比0.68±0.01),而STAT3抑制剂AG490 (0.84 ±0.04)则能降低pSTAT3的表达,逆转IL-10的治疗作用.结论 MSCs分泌的IL-10能够减轻D-Gal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STAT3信号通路或许介导该治疗作用.

    作者:马虎成;王鑫;吴旻娜;袁献温;施晓雷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疑似肝门胆管癌的免疫球蛋白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二例

    免疫球蛋白G4(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IgG4-realted sclerosing cholangitis,ISC)临床罕见.虽然其临床表现与胆管癌相比无明显特异性,鉴别困难,但两者的治疗及预后差异很大.湖南省人民医院2015年5月-2017年2月连续收治2例疑似肝门胆管癌的ISC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龚金龙;谭正;钟振东;袁文加;何翔;彭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结肠癌肝转移的治疗进展

    近年来,结直肠癌(CRC)发病率呈逐渐增高、年轻化趋势.每年全世界有120万新发病例.即使行根治术治疗,依然有25% ~ 40%的患者出现异时性肝转移.结肠癌肝转移(CRLM)作为治疗难点及主要死亡原因之一,20%的患者在初诊时既发现有同时性肝转移.行原发灶及肝转移灶的切除是目前公认唯一可能治愈CRLM的方式.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围手术期药物使用的规范、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MDT)模式的开展以及定向治疗技术等的发展,患者生存率虽有显著提高,但是,肝切除术后1年复发率仍接近50%,将近80%的CRLM患者初诊就失去了手术机会.面对庞大的CRLM群体,如何将患者个体情况、肝转移分期、术前预后评估、围手术辅助治疗、定向治疗方法等结合在一起,制定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案已成为目前研究关注的重点.本文就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邹富年;李柏峰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