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下放置双猪尾胆管支架胆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比较

段希斌;李学民;李连涛;王忠振

关键词:
摘要: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术后需要长期留置T管.因其存在患者生活质量差、恢复慢等弊端,目前胆管一期缝合已应用于临床.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采用腹腔镜下放置双猪尾胆管支架胆管一期缝合(一期缝合组)与腹腔镜胆管探查T管引流术(T管引流组)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共89例患者,现分析、比较如下.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门静脉高压巨脾大部切除后残脾红髓笔毛微动脉的比较研究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巨脾大部切除后残脾红髓笔毛微动脉(PA)的变化,为保脾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门静脉高压脾肿大患者13例,以术后切取脾组织为巨脾组,术后8年穿刺获取脾组织为残脾组.另取13例外伤性脾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EVG染色和免疫组化(CD34),光镜下观察PA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残脾组红髓PA密度和平均截面积分别为(7.63±0.13)个/0.15 mm2和(144.32±16.53)个/μm2;巨脾组为(9.53 ±0.15)个/0.15 mm2和(323.52±99.31)个/μm2;对照组为(4.64 ±0.15)个/0.15 mm2和(185.01 ±23.65)个/μm2.残脾组红髓PA密度与巨脾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巨脾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残脾组红髓PA平均截面积与巨脾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巨脾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巨脾大部切除术有利于消除门脉高压导致脾肿大的始动因素,改善脾脏微血管的重构,并可保留脾脏的免疫功能.

    作者:王磊;褚海波;赵建华;徐永波;菅凤国;王涛;王敏;祝筱姬;李坤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胰腺肉瘤样癌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肉瘤样癌(sarcomatoid carcinoma,SC)是一种兼具上皮和间叶两种成分的恶性肿瘤,多见于呼吸道、肺、乳腺和肾脏等[1],胰腺组织罕见.胰腺肉瘤样癌(sarcomatoid carcinoma of pancreas,SCP)是原发于胰腺的恶性上皮性肿瘤,1954年Sommers等首次报道,约占胰腺肿瘤的2%~7%[2].SCP具有恶性度高、侵袭力强、手术切除率低、易复发及预后差等特点.我院近年收治2例该病患者,现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赵龙;姚捷;朱长仁;钱建军;柏斗胜;蒋国庆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腹腔镜下放置双猪尾胆管支架胆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比较

    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术后需要长期留置T管.因其存在患者生活质量差、恢复慢等弊端,目前胆管一期缝合已应用于临床.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采用腹腔镜下放置双猪尾胆管支架胆管一期缝合(一期缝合组)与腹腔镜胆管探查T管引流术(T管引流组)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共89例患者,现分析、比较如下.

    作者:段希斌;李学民;李连涛;王忠振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人工胆道的研究进展

    胆道损伤是胆道外科手术中的常见的并发症.随着组织工程学的发展,应用人工胆道修复肝外胆道缺损逐渐成为国内外探索胆道损伤治疗的焦点.本文总结了由生物材料、高分子不可吸收材料、自体组织高分子可吸收材料制成的人工胆道在临床及动物实验中的应用,并详细分析了各种材料的优势及临床效果.

    作者:金烁;石小举;孙晓东;王思远;王广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173例肝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时间分析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率高,但早期复发的时间段尚无明确定义.我们对173例HCC术后复发的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早期复发的时间.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在江西省肿瘤医院肝胆外科首次行肝脏切除术的173例乙肝病毒表抗阳性HCC患者的临床资料.173例中男性153例,女性20例,年龄(49.3±12.3)岁.

    作者:周峥;解长佶;曾志平;徐国辉;何均;魏小勇;魏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对胰腺癌患者术后生存及预后评估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prognostic score,GPS)是以炎症为基础的预后评分系统[1].近期研究证实[2-3],GPS评分也可以作为评测恶性肿瘤的预后指标.鉴于相关胰腺癌术后患者预后评估的研究少有报道,本研究探讨了术前GPS评分对胰腺癌术后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金海;翟华伟;孙广正;张海峰;戴华卫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胆道系统肿瘤的化疗现状与进展

    胆道系统肿瘤是一种较少见、预后差的恶性肿瘤.虽然化疗效果一直不佳,但是对于不能手术和术后复发的患者,化疗仍是治疗的基础.由于胆道肿瘤的遗传多态性、化疗方案的多样性和相对较小的研究样本,故胆道肿瘤化疗研究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虽然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的化疗方案可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目前尚缺乏有指导意义的化疗标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包万员;佘刚;朱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原位肝移植逆行灌注法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肝移植设想以来,经过动物实验阶段、临床试用及临床应用阶段,肝移植已逐步发展为一种临床广泛应用的外科技术,成为公认的终末期肝病常规而有效的治疗手段.临床肝移植中,移植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难以避免,是引起术后肝功能不良的重要因素.此外,肝移植术中血液动力学的剧烈波动和内环境紊乱对预后亦有影响.如何减轻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术中血液动力学变化是临床肝移植的研究热点.近年的研究表明,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逆行灌注法能有效减轻移植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移植术后的早期肝脏功能,从而有效提高肝移植的成功率和生存率.

    作者:李斯润;江艺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的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收治的19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胃排空延迟发生的相关因素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19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各级胃排空延迟71例,发病率为36.2%.其中A级44例(22.4%),B级12例(6.1%),C级15例(7.7%).死亡3例,均为胰瘘后并发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为1.5%.身体质量指数(BMI)、布朗吻合、临床胰瘘、腹腔积液与胃排空延迟发生有关,且BMI≥25 kg/m2、临床胰瘘、腹腔积液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临床胃排空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胃排空延迟主要与术后并发症有关.早期诊断、及时有效处理胰瘘、腹腔积液等并发症,有助于减少胃排空延迟的发生并促进其恢复.

    作者:刘其雨;李立;夏红天;张文智;蔡守旺;刘志伟;冷建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肝移植术后胆道真菌感染病原菌特性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肝移植科2003年1月至2013年9月送检的肝移植患者术后胆汁标本中56例113份真菌阳性菌株的胆汁培养结果和药敏结果.结果 56例患者有39例(69.6%)诊断为肝移植术后胆道真菌感染.共检出真菌92株,其中白色念珠菌72株(78.3%),热带念珠菌14株(15.2%),葡萄牙念珠菌3株(3.3%),阿氏丝孢念珠菌、吉利蒙念珠菌、克鲁氏念珠菌各检出1株(各占1.1%).术后1个月内病原菌检出率高[54.3% (50/92)].主要病原菌白色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的总耐药率为3.87%,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在90%以上;胆道真菌感染患者病死率为23.1%,并发胆道外其他器官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显著增加肝移植术后胆道真菌感染患者的病死率.结论 肝移植术后1个月内是真菌感染高发期,对于怀疑胆道真菌感染的患者要及时用药.

    作者:康永振;孙晓叶;刘懿禾;邓永林;潘澄;郑虹;张坚磊;高伟;蒋文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肝外伤后急性肝功能损害一例

    患者男,39岁.因爆炸伤后4h入院.既往有脂肪肝病史.入院诊断:失血性休克,重度颅脑外伤,多发肋骨骨折并血气胸,肝脾破裂.给予抗休克、胸腔闭式引流的同时,急诊全麻下行开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有大量暗红色不凝血约1 000 ml.脾脏膈面可见2处破溃,有血液自破溃口流出,切除脾脏.右肝脏面及膈面数处挫裂伤,深者约0.5 cm,局部5 cm×5 cm血肿,行间断缝合及电凝止血.术中出血约400 ml,输红细胞8.5单位,370 ml血浆,480国际单位冷沉淀.后因胸腔活动性出血行开胸探查止血术.术中见胸腔内积血2 000 ml,输红细胞8.0单位,1 540 ml血浆.

    作者:姬文超;孙传东;颜丙松;陈宗凯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跨血型肝移植26例经验

    目的 总结本中心26例跨血型肝移植经验,在复习文献的基础上,探讨血型不相容肝移植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395例肝移植患者病历资料,其中跨血型肝移植26例(血型相容17例,血型不相容9例).根据供受体血型匹配情况分为3组:血型相符(ABO-Id)组369例、血型相容(ABO-C)组17例和血型不相容(ABO-I)组9例.分析比较各组术后生存率以及胆道并发症、血管并发症、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和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术后1、2年生存率分别为87.3%、82.4%、88.9%和78.3%、70.6%、66.7%,3组术后累计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ABO-I组总体并发症和胆道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BO-Id组(P =0.035,P =0.001),血管并发症、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和感染发生率在3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虽然血型不相容患者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但生存率逐渐接近血型相符肝移植.因此,对于长期等候供体以及需要急诊肝移植的患者而言,血型不相容肝移植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金磊;殷浩;傅宏;倪之嘉;马钧;郭闻渊;施晓敏;韩秋成;傅志仁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儿童肝移植术后急性肝动脉血栓并胆管内胆泥介入治疗一例

    急性肝动脉血栓(hepatic artery thrombosis,HAT)是肝移植术后威胁移植物和患者生存的并发症之一.早期诊断和治疗这些并发症至关重要.延误诊治将导致急性肝衰竭或严重的缺血性胆道并发症.现将1例肝移植术后HAT并胆管内胆泥患儿的诊疗经验回顾总结如下.患儿男,13岁.因“隐源性肝硬化”行全肝移植术.手术方式为背驮式,为儿童心脏死亡(DCD)供肝.肝动脉在显微镜下8-0 Prolene缝线连续端端吻合,肝动脉直径为2.5 mm.患者术后6天肝功能各项指标呈明显好转.

    作者:高海军;陈光;王浩;杨颐馨;王鹏辉;温连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自行脱落双肩猪尾巴内支架管在胆总管探查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胆总管切开探查术中选择性放置双肩猪尾巴内支架管(以下简称支架管)及胆总管切口原位缝合的方法、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4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分别采用腹腔镜(n=12)或开腹手术(n=36).完成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后,通过导丝将支架管的远端置入十二指肠,原位缝合胆总管切口.结果 支架管均于术后随粪便自行排出,平均排出时间为14(10 ~18)d,其中7例患者术后血清淀粉酶出现短暂性轻微升高.无胆漏、提前脱管、堵管或支架管滞留胆管等并发症.结论 胆总管探查术中选择性经导丝向胆总管和十二指肠内放置自行脱落的支架管并原位缝合胆总管切口是有效的胆管引流方法.该法既方便又安全,可减少放置“T”型管引流的相关并发症.

    作者:曹玉军;孙象军;何强;秦军;杜成江;牛纪祥;江红星;韩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外伤性脾损伤保脾术47例分析

    脾损伤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占20% ~ 40%.脾损伤治疗应本着“抢救生命第一,保留脾脏第二”的原则.脾损伤的手术治疗已从过去单纯的脾切除术,发展到各种各样的保脾手术乃至射频消融保脾术.随着腔镜微创技术发展,在腹腔镜下射频消融保脾术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选择性采用腹腔镜下射频消融保脾术治疗外伤性脾损伤47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继领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超声刀联合双极电凝在腹腔镜脾脏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在脾脏外科已有较广泛的应用[1-2].但腹腔镜部分脾切除由于手术技术难度大且术中易大量出血导致中转开腹手术,在国内报道较少[3].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超声刀联合双极电凝为12例脾脏占位患者施行了腹腔镜部分脾切除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莫锋;蔡辉华;陈学敏;孙冬林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胃黏膜下胰岛移植减轻移植物损伤的机制

    目的 研究胃黏膜下层胰岛移植减轻移植物早期损伤的机理.方法 实验分为胃黏膜下胰岛移植组(n=8)和肝门静脉胰岛移植组(n=8).将1200IEQ SD大鼠胰岛细胞分别移植入链脲佐霉素(STZ)诱导的糖尿病SD大鼠胃黏膜下层和肝门静脉内.术后第14天行葡萄糖耐量试验和病理组织学检测,分别检测术后30 min两组C肽和术后12 h两组IL-1β和TNF-α水平.结果 胃黏膜下组平均存活时间为(25.9±4.1)d,而肝门静脉组平均存活时间为(16.0±0.8)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14天,葡萄糖耐量试验以及胰岛素和Tunnel-DAPI免疫荧光染色证实,胃黏膜下层胰岛移植物存活及功能良好.与胃黏膜下组相比,肝门静脉组术后30 min C肽明显升高[(1.46±0.28) ng/ml比(3.84±0.22) ng/ml,P<0.01].此外,与胃黏膜下组相比,术后12 h门静脉组IL-β[(29±1.41) pg/ml比(262.26±53.37) pg/ml]和TNF-α[(23±1.41) pg/ml比(138.51±39.50) pg/ml]亦明显升高(P<0.01).结论 胃黏膜下层胰岛移植能通过避免或减轻血液介导的即刻炎症反应(IBMIR)和胰岛移植物损伤,延长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

    作者:尹注增;李佳昕;李强;黄莹;陈丽;王西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