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右后肝管特殊类型变异一例

辛宗海;王勇;李尚胜;王劭宏;孙文兵

关键词:
摘要:全面掌握胆道解剖变异谱是安全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肝切除术、活体肝移植等手术的重要前提.现有的胆道解剖变异谱均来源于样本量有限的数据库[1-2],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其全面和科学的认识.近年来,人们对胆道解剖变异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少见胆道变异类型被陆续报道[3],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对胆道变异的认识.本文介绍特殊类型的右后肝管(right posterior segmental duct,RPSD)变异一例.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患者心肌酶谱变化的临床意义

    脾脏是一个血供丰富而质脆的实质性脏器,外伤暴力很容易使其破裂而致大出血,危及生命.在临床工作中经常发现脾破裂患者心肌酶谱有一过性升高现象.本研究对36例无心脏基础疾病的脾破裂患者进行了心肌酶谱动态观察,探讨了心肌酶谱变化的意义.

    作者:周正武;韩圣瑾;丁锐;吴文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机器人腹腔镜保脾胰体尾良性肿瘤切除手术七例临床分析

    目的 胰体尾良性肿瘤切除手术需要尽量保脾.本研究旨在评估机器人保脾行胰体尾切除手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分析、总结解放军总医院2009年6月至2012年3月行机器人切除胰体尾良性肿瘤或交界性肿瘤7例病例资料.结果 7例患者均成功施行机器人胰体尾切除术,其中6例保脾,另1例因胰尾脾门粘连致密而行联合脾脏切除.6例保脾成功患者中,尚有1例行联合右肾上腺肿瘤切除术,1例胆囊切除术.无二次手术.平均手术时间368 min,出血200 ml.术后出血1例,给予止血药物后治愈,未再次手术.根据国际胰瘘研究小组定义,A级胰瘘1例.术后平均住院8.7d.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机器人胰体尾切除手术安全可行.因其三维的视觉、稳定的操作,故在保脾方式上多采用Kimura法.该法能大程度地保留脾脏完整的供血系统,减少术后区域性门脉高压发生的可能性.

    作者:刘洋;纪文斌;王宏光;罗英;王宪强;董家鸿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miR-181b调控靶基因TIMP-3对肝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miR-181b对靶基因的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3(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 proteinases 3,TIMP-3)的调控作用及其对肝癌细胞体外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qRT-PCR检测肝细胞癌(HCC)组织和不同人HCC细胞系中miR-181b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TIMP-3在HCC中蛋白的表达.选择miR-181b高表达HCC细胞系SKHep-1,通过报告基因检测试验,观察miR-181b对TIMP-3的调控作用.分别通过Transwell小室和细胞划痕试验,观察阻断SKHep-1细胞miR-181b表达对其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miR-181b在HCC组织中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1),其高表达与HCC高侵袭转移密切相关(P<0.01).TIMP-3在HCC中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5).miR 181b在人HCC细胞Hep3B、HepG2、Huh-7、SKHep-1、SNU182、SNU449和肝细胞中均有表达,其中在SKHep-1中表达高(P<0.01).高表达miR-181b抑制带有TIMP-3' UTR的荧光素酶的表达(P<0.05),抑制miR-181b不仅能降低SK-hep1的HCC细胞迁移能力(P<0.05),还可降低其侵袭能力(P<0.01).结论 miR-181b可能通过下调TIMP-3基因表达促进HCC侵袭和迁移能力.

    作者:祝葆华;陆元志;苑进凯;王坤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成人肝血管瘤:自然史及处理

    目的 探讨成人肝血管瘤(adult liver hemangioma,ALH)自然史及处理对策.方法 分析超声诊断ALH 2422例临床资料.结果 男女比1∶1.02(1197/1225),年龄16~69(42.9±11.4)岁.30岁以后各年龄组患病率明显升高,以40~69岁年龄组患病率高.右肝、单发、1.1~3.0 cm病灶常见.男性患病年龄高于女性,女性瘤体直径大于男性、合并疾患多于男性.1427例有3~8次超声随访.在平均(42.7±9.5)个月的门诊随访记录显示1351例瘤体无明显变化,76例瘤体增大,154例接受手术或介入治疗.结论 ALH有随年龄增加增多趋势.性激素似乎仅促进ALH生长而非促进其发生.多数ALH生长缓慢、不需治疗.有症状时ALH应注意并存疾病的筛检.

    作者:雷正明;李明星;付文广;温剑;何静宇;陈廷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保留十二指肠行胰头全切除及胰管端端吻合术治疗慢性胰腺炎五例探讨

    保留十二指肠行胰头全切除及胰管端端吻合术首先由日本的Takada教授完成.该手术完整保留十二指肠乳头部、胆管及十二指肠,完全切除从门静脉前方至十二指肠附着部的胰实质,并将胰腺在原位重建.与以往保留十二指肠行胰头切除术相比,手术更彻底,更符合生理[1].现结合我院5例手术经验,就这一术式进行探讨.

    作者:吴胜东;陆才德;卢长江;黄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论经典背驮式肝移植技术

    经典背驮式肝移植术(PB-OLT)是一项成熟的原位肝脏移植技术.与经典原位肝移植术(ST-OLT)相比,背驮式肝移植术避免了术中对肝后下腔静脉的阻断,无需术中临时性门腔静脉分流(portocaval shunting)及体外转流术.该法节省了手术时间,减轻了术中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改善了术后移植肝恢复状况.本文分析肝静脉解剖变异与经典背驮式肝移植术式选择的关系.术中选择合适的肝静脉吻合方式可以减少术后流出道梗阻、血栓形成、稳固性腹水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肝移植术后患者生存率,改善肝移植的预后.本文提出了背驮式肝移植术的术式参考标准.

    作者:叶啟发;赵杰;明英姿;成柯;彭贵主;张毅;孙培龙;鲁力;李育玮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联合部分断流的冠腔分流术治疗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

    目的 探讨联合部分断流的冠腔分流术治疗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 对11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施行联合部分断流的冠腔分流术,其中移植血管采用自身脾静脉的6例,冠状静脉与下腔静脉直接吻合的5例.结果 本组11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无手术死亡和近期再出血.随访5个月至11年,平均随访5年3个月,死亡2例,无再出血,无肝性脑病.结论 冠腔分流属于高选择性门腔分流术.联合部分断流的冠腔分流不仅区域性降压效果显著,且能保证门静脉的入肝血流,减少再出血和肝性脑病的发生率.

    作者:白纪刚;董顺斌;刘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胰岛素瘤的围手术期处理:附54例分析

    胰岛素瘤患者因反复低血糖发作对脑组织产生损害,常伴有神经精神系统的症状[1].本病常规影像学检查的阳性率较低,很容易误诊、误治.定性诊断后,围手术期的处理也与其他腹部外科手术不同,颇具特点.现将我们总结的54例胰岛素瘤的围手术期处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建辉;王永恒;颜谭;霍斌亮;李程;赵翊;吕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胆囊胆管十二指肠瘘的诊断及个体化治疗22例报告

    目的 探讨胆囊胆管十二指肠瘘的术前诊断及治疗.方法 总结从2001年至2012年1242例胆道手术中发现22例胆肠内瘘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经验.结果 术前符合以下五项中三项者之诊断符合率达64%:(1)反复畏寒发热为主,无黄疸或仅有轻度黄疸;(2)CT胆囊明显萎缩或无法找到胆囊;(3)CT提示右上腹结构紊乱、肠管扩张、紧贴肝缘;(4)B超或CT提示胆囊或胆道积气;(5)胃肠钡透或十二指肠镜发现球部明显变形或异常开口.全组无死亡病例.发生胆瘘2例,分别于术后第6天、第7天出现胆瘘,胆汁每日引流量约500 ml,经持续引流1个月后胆瘘自愈;切口感染6例,右侧胸腔积液8例,残余结石8例.无肠瘘,无胆管狭窄.结论 术前仔细询问病史及研读CT及B超结果可明显提高诊断率;采取个体化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明显减少并发症.

    作者:叶启文;李林立;张代场;占文峰;林枫;黄驿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35例肝脏病变患者施行腹腔镜下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后肝切除术,年龄平均(46.1±3.5)岁.采用锐性十钝性相结合解剖法显露门静脉、肝动脉及其分支,完成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结果 35例均成功完成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后行肝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60.6±15.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30.8±56.5)ml,平均术后住院(6.6±1.3)d.结论 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黄玉斌;卢榜裕;蔡小勇;靳小建;晏益核;李建军;孙志刚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胰腺印戒细胞癌四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胰腺印戎细胞癌的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肿瘤医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印戒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共4例胰腺印戒细胞癌病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症状有:上腹胀痛,可伴背痛和皮肤、巩膜黄染.1例患者癌抗原19-9和癌胚抗原增高.4例患者均行姑息性短路手术,术中行活检.平均生存期为2.8个月.结论 胰腺印戒细胞癌发病率低,预后差.手术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切除率低.化疗效果有待进一步证实.

    作者:张洪印;詹勇;刘凤华;苑占娜;都继辉;马维东;高松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保留肝动脉入肝血流阻断法对肝硬化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保留肝动脉入肝血流阻断法对硬化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保护作用.方法 四氯化碳大鼠肝硬化模型及正常大鼠根据血流阻断方式分为4组:正常对照(N-SO)组;硬化对照(C-SO)组;Pringle阻断(PTC)组;保留肝动脉血供入肝血流阻断(PVC)组.于阻断期比较各组肝切除术中肝断面出血量.复流后1h、6h及24 h取标本,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肝组织三磷酸腺苷(ATP)及丙二醛(MDA)含量,制作组织病理切片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肝断面出血量PTC组<PVC组<N-SO组<C-SO组(P<0.05).复流1h、6h及24 h,血清ALT值及肝组织MDA值检测PTC组>PVC组>C-SO组>N-SO组(P<0.05);肝组织ATP值PTC组<PVC组<C-SO组<N-SO组(P<0.05);肝脏形态学观察,PTC组及PVC组病理改变重于C-SO组,PTC组损伤程度更重.结论 保留肝动脉血供入肝血流阻断法可有效控制肝硬化大鼠肝断面出血,并显著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胡建军;李崇辉;王洪东;纪旭;葛新兰;潘可;董家鸿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147例外伤性脾破裂治疗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市级医院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现状.方法 回顾2家三级医院147例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资料,用logistic分析,研究16项影响因素与治疗方法的关系.结果 患者的受伤原因、入院脉搏、腹腔穿刺情况、CT分级与治疗决策有关.脾切除术89例,占总例数的60.54%,占手术例数的89.90%.CT分级1、2级脾破裂的50.85%行脾切除,占l、2级手术例数的85.71%.3级及以上脾切除率100%.保脾手术共7例,均为CT 1、2级;脾修补术1例.结论 该组资料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仍以脾切除术为主.为此,有必要在更大范围的二级以上医院进行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状况调查,应用更为可靠的手术技术实现CT 1、2级脾破裂的脾脏保留.

    作者:边佺;丁卜;顾俊平;刘胜利;赵永捷;王枫;王西墨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脾脏微波消融联合脏器切除的临床研究

    脾肿大伴脾功能亢进患者有时伴有其他疾病,如胆囊结石、胆管结石,甚至肝癌、胃癌、结肠癌等恶性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仅行病变脏器切除,不能解决脾功能亢进.同时,肿瘤患者的术后化疗亦将受到影响.有学者主张联合脾脏切除,但降低了免疫功能[1-2],且手术创伤大.脾脏消融治疗脾肿大伴脾功能亢进可保留部分脾脏组织[3],从而保留了脾脏的免疫功能,且创伤小,并发症少.本研究对病变脏器切除联合脾脏微波消融的安全性及其中期疗效进行了观察.

    作者:易永祥;韩建波;魏强;赵亮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肿瘤抑制蛋白CYLD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肺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肿瘤抑制蛋白CYLD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肺损伤中的表达状况及其对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影响,探讨其在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72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ANP组及氯化钆(GdC13)治疗组,每组24只.采用逆行胰胆管注射5%牛磺酸钠的方法建立ANP大鼠模型.各组术后1、3、6、12 h分批处死动物.经支气管肺泡灌洗获取肺泡巨噬细胞(AM),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同时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各组AM中CYLD及NF-κB活性水平.结果 ANP大鼠肺损伤随着病情进展而逐渐加重.AM分泌TNF-α、IL-1β水平逐渐升高,至6h达到高峰,分别为(491.3±20.3)ng/L和(178.83±11.32) ng/L,12 h又回落.ANP组TNF-α及IL-1β含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而GdCl3治疗组较ANP组明显降低(P<0.05).NF-κB蛋白在假手术组表达呈低水平,而CYLD蛋白表达呈高水平.ANP组NF-κB蛋白表达从3h开始与假手术组相比已有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随时间进行,表达逐渐增高.ANP组CYLD蛋白表达则相反,与假手术组相比从3h开始已有下降(P<0.05),随时间进行,表达逐渐减少.GdCl3治疗组CYLD及NF-κB蛋白表达变化趋势与ANP组趋势相近,CYLD蛋白表达与ANP组相比,从6h起表达量开始增加(P<0.05);NF-κB蛋白表达则从1h起表达量明显下调,与AN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P组、GdCl3治疗组AM中NF-κB与CYLD的表达活性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918,-0.723,P<0.01).结论 CYLD在ANP肺损伤中呈低度表达,且具有明显时相,从3h起表达逐渐减低;而NF-κB则相反,随时间进展,表达逐渐增高.经GdCl3处理后,CYLD表达增强,NF-κB表达降低,表明在ANP时CYLD的表达对NF-κB表达也有负性调控作用,进而使肺损伤减轻.

    作者:靳杯;刘立民;闫文貌;程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手术切除治疗尾状叶肝细胞癌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比较尾状叶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与非尾状叶HCC手术切除治疗效果的差异,为进一步提高尾状叶HCC的治疗效果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间114例尾状叶HCC切除术患者,选择同期114例非尾状叶HCC患者作为对照.对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情况、复发率和生存期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尾状叶肝癌患者有较长的手术时间(181.9±104.2 min比124.6±107.9 min,P=0.02),较长的血管阻断时间(30.3±10.2 min比22.4±11.6 min,P=0.03)和较多的术中出血(713.6ml比321.4 ml,P=0.01).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相似(22.8%比20.2%,P=0.37).两组R0切除率分别为63.1%和80.7% (P=0.37).尾状叶HCC患者术后平均随访47.8个月,53.5%患者肿瘤复发;非尾状叶HCC患者术后平均随访48.3个月,35.1%患者肿瘤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4),但肿瘤复发模式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尾状叶肝癌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6.1%、54.7%和31.8%,非尾状叶肝癌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9%、77.5%和56.3%.尾状叶肝癌患者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5,7%,38.1%和18.4%,非尾状叶肝癌患者1、3、5年无瘤生存率为78.2%、63.6%和44.7%.两组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显著(P=0.0012,P=0.0001).结论 手术切除治疗尾状叶肝癌与非尾状叶肝癌有着显著不同的治疗效果.其可能原因与尾状叶肝癌手术切缘不足、术中较多的出血等因素有关.

    作者:刘鹏;牛文洋;隋承军;周彦明;杨甲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误诊为肝门部胆管癌一例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是一种以自身免疫性炎症过程为特征的慢性胰腺炎.AIP临床少见,发病率约占慢性胰腺炎的5%~6%.有近80%的患者可因胰源性胆道梗阻而继发黄疸[1],有时与恶性黄疸较难鉴别.我院于2011年收治1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继发阻塞性黄疸患者,临床诊治过程颇费周折,现报告如下.

    作者:汤晓东;刘双海;周一夫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右后肝管特殊类型变异一例

    全面掌握胆道解剖变异谱是安全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肝切除术、活体肝移植等手术的重要前提.现有的胆道解剖变异谱均来源于样本量有限的数据库[1-2],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其全面和科学的认识.近年来,人们对胆道解剖变异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少见胆道变异类型被陆续报道[3],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对胆道变异的认识.本文介绍特殊类型的右后肝管(right posterior segmental duct,RPSD)变异一例.

    作者:辛宗海;王勇;李尚胜;王劭宏;孙文兵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标准残肝体积在肝硬化肝脏功能储备评估的应用

    目的 探讨合并肝硬化肝细胞癌(HCC)行肝切除术后标准残肝体积(SRLV)与肝功能代偿不全的关系.方法 67例行肝切除的HCC患者,测定下列参数:全肝体积(TLV)、切除肝体积、体表面积(BSA)、残肝体积(RLV)和SRLV.对比分析TLV、RLV、SRLV以及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与术后发生肝功能失代偿的关系,并确定预防肝功能失代偿的SRLV安全临界值.结果 根据术后肝功能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术后肝功能轻度失代偿(A组)52例,中、重度肝功能失代偿(B组)15例(中度12例,重度3例,因后者例数过少,故两者合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显示,A、B两组间TLV、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而RLV、SRL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SRLV均值为(562±89)ml/m2、B组为(410±87)ml/m2 (P<0.01).ROC曲线分析计算SRLV的安全临界值为438ml/m2.随机选取60例行肝切除术的HCC患者,进一步分析显示SRLV≤438 ml/m2患者与SRLV> 438 ml/m2患者术后肝功能中、重度失代偿率分别为92.3%和8.5%(P<0.01).结论 SRLV是预测合并肝硬化HCC术后肝储备功能的良好指标,其安全临界值为438 ml/m2.低于该值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风险较大.

    作者:王桂林;梅铭惠;席江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