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管损伤围手术期处理

邹一平;萧荫祺;李为民;郑方;杜继东;黄辉;刘浩润;许长涛;许红兵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胆管损伤, 围手术期处理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管损伤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方法 分析我院1989年1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3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管损伤的临床资料,结合随访结果总结有关围手术期处理方面的经验.结果 38例胆道重建包括胆肠吻合术29例和对端吻合及胆管修补术9例,术后均放置胆道支撑管;术后发生胆瘘5例(13.15%),切口感染4例(10.52%),腹腔积液3例(7.89%).胆道引流管3~4周内拔除31例;5~6周拔除7例.随诊6个月~15年,平均93个月,33例(86.84%)手术效果良好,5例(13.16%)术后吻合口狭窄,其中3例再次手术治愈,2例经十二指肠镜介入球囊扩张好转.结论 胆管损伤宜术中及时发现和合理的处理;胆管损伤导致严重腹腔感染应尽早探查引流择期再行胆道重建术;胆道重建术后吻合口再狭窄处理前须获得满意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是否胆管重建术后常规放置支撑管和通过介入方法行胆管扩张治疗胆道狭窄的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胰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总结胰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s)的临床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9年5月到2005年8月底在我院普外科经手术切除且病理证实的42例胰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病例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随访资料.结果 本组42例IPMNs,男26例、女16例;平均(63.3±10.4)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和黄疸.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6例,其中2例合并门静脉切除;胰体尾和脾切除术3例;全胰切除术1例;活检2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全组主胰管型17例、分支胰管型14例、混合型1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胰管扩张(平均6.37 mm).按肿瘤侵袭性分,侵袭性组31例,非侵袭性组11例(良性、交界性和原位癌).侵袭性IPMNs较非侵袭性IPMNs血清CA19-9值明显升高.按TNM分期,全组35恶性肿瘤中,0期6例,Ⅰ期15例,Ⅱ期9例,Ⅲ期5例.结论 胰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和黄疸,胰管扩张是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侵袭性胰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血清CA19-9明显升高.

    作者:楼文晖;靳大勇;纪元;许雪峰;王单松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肝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一例

    病人,女,42岁,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隐痛,呈阵发性钝痛并与饮食无关,无发热、黄染、呕吐、黑便等情况.无肝炎、肝硬化病史.术前检查:B超发现肝右叶占位.CT表现:平扫见肝右叶一低密度灶,大小为6 cm×5 cm,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异常强化,门脉期相对低密度,提示肝右叶血管瘤.

    作者:王旷;纪元;罗丽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恶性梗阻性黄疸伴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一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 对恶性梗阻性黄疸伴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一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进行可行性分析.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9年至2004年施行PD手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128例,其中,PD手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伴ASC 24例(A组),PD手术治疗不伴有ASC病例104例(B组).术前按Knaus法计算每例APACHE Ⅲ评分,对比分析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APACHEⅢ不同计分段下死亡率的差异.结果 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5.8%,死亡率8.3%;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4.6%,死亡率7.7%.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PACHEⅢ计分段分别为40分以下、41~70分、71分以上统计死亡率,两组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组内比较,不同计分段死亡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恶性梗阻性黄疸伴ASC病例术前全面和客观的评估、及时的手术探查和决断、术中的精细操作和围手术期的综合处理是保证一期PD术良好预后的决定因素.

    作者:许军;刘昶;孙备;姜洪池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Snail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与E-cadherin的相关性分析

    胰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消化系统肿瘤,由于其高侵袭性和高转移性,大部分病人都无法获得根治性治疗.

    作者:殷涛;王春友;刘涛;赵刚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恶性梗阻性黄疸伴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处理方式的选择

    恶性梗阻性黄疸容易引发胆管炎,发生率在8%~19%,其中壶腹癌的发生率高.研究发现,肿瘤破坏了壶腹部的结构和功能,使肠道中的细菌通过壶腹反流引发胆管炎.恶性梗阻性黄疸使胆道压力增高,影响肝脏细胞的分泌,容易产生不含胆红素和胆盐的无色胆汁.

    作者:廖泉;赵玉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高渗盐水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肺组织TNF-α及IL-10mRNA表达的影响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初期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失衡是加重局部病变并引发肺、肾等全身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关键因素[1].

    作者:刘晖;王喜艳;韩振魁;李水学;斯坎德尔;勾守建;吉尼西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核因子κB活化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肺泡巨噬细胞炎症介质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F-κB)活化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肺泡巨噬细胞(AM)分泌炎症介质的影响和对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3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NP后1、3、6、12 h组,每组6只.逆行性胰胆管注射5%牛磺酸钠建立ANP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自胆胰管内逆行注入生理盐水.经支气管肺泡灌洗获取肺泡巨噬细胞,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蛋白含量、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肺泡巨噬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水平,测定肺泡巨噬细胞TNFαmRNA、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情况.行肺组织的病理学检查并评分,同时行免疫组化检查肺组织中NF-κB的表达.结果 正常肺组织较少见到NFκB活化的AM,ANP各组肺组织均可见到NF-κB活化,并且随时间进展NF-κB逐渐由细胞质更多进入细胞核.ANP大鼠肺损伤随着病情进展而逐渐加重,肺组织MPO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蛋白含量逐渐升高;肺泡巨噬细胞分泌TNFα,NO水平逐渐升高,至6 h达到高峰,12 h又回落.ANP发生后,肺泡巨噬细胞TNFαmRNA、iNOSmRNA的表达情况与TNFα,NO的变化趋势相似.ANP大鼠各组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NP形成后,NF-κB发生活化,使AM炎症介质表达增强,并促进肺损伤.

    作者:程石;宋茂民;史敬东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胃肠道异位胰腺的诊断与治疗(附18例报告)

    目的 探讨胃肠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外科处理原则.方法 对我院近20年收治的经术后病理确诊的18例胃肠道异位胰腺病人进行了外科治疗,并对其临床症状、诊断方法、病变部位分布及治疗措施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18例病人表现为反复上腹部疼痛不适9例,消化道出血7例,腹部包块1例,无明显症状1例.异位胰腺分布部位:胃7例,十二指肠5例,空肠3例,回肠3例,其中美克尔憩室内2例.术前误诊11例,漏诊6例,仅1例确诊.全部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无一例出现术后并发症,随访1~10年无复发,临床疗效满意.结论 胃肠道异位胰腺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有效的检查手段,易漏诊和误诊;一旦发现,均应早期手术治疗,以明确诊断及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作者:巴明臣;黄祥成;闻英;卿三华;李国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浅析急症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利与弊

    所谓急症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手术方式为胰十二指肠切除;第二,医生被迫选择了仓促上阵的手术时机.

    作者:江涛;王西墨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人急性胰腺炎早期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及CD14表达变化

    目的 探讨人急性胰腺炎早期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s,PBMCs)表面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CD14表达变化.方法 收集发病24 h内入院的早期急性胰腺炎病人36例,采集入院当日及第3、第7日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表面TLR4、CD14表达变化情况.同时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白细胞介素6(mterleukin 6,IL-6),研究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胰腺炎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TLR4发病后表达上调,在轻症病人渐下降,1周左右恢复正常.TNF-α的变化一致.结论 人急性胰腺炎早期可能通过先天性免疫门户蛋白TLR4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导致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

    作者:李红光;周总光;雷松;朱林;郑雪莲;张鸿彦;王永;张建成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1965年,Sarles等[1]报道了1例特殊的慢性胰腺炎,其病因并非是常见的酒精性,伴有高γ球蛋白血症,提示其病因与自身免疫有关.

    作者:孙文兵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及乌尔禾两区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胆囊结石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具有分布广泛、发ⅱ病率高的特点.根据本市两区按常住人口、按一定比率、随机抽样调查显示,该市两区居民总的发病率在17.2%,远高于全国平均10%的发病率[1],且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作者:阿不来提;马骏;何秀华;刘厚上;叶舟;曹明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谷氨酰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道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建立实验性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谷氨酰胺灌胃,以期寻求谷氨酰胺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时的肠道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AP组、谷氨酰胺治疗组.检测血浆D-乳酸OD值;免疫组化技术分析小肠组织ICAM-1的表达和肠黏膜细胞凋亡(TUNEL法)情况.结果 SAP组在术后24 h、48 h和72 h各点血浆D-乳酸OD值均明显高于OP组,同时也高于谷氨酰胺治疗组.造模后24 h、48 h和72 h,SAP组肠组织血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光密度值与OP组相比明显增高.与谷氨酰胺治疗组相比,SAP组的ICAM-1的表达则有所下降.肠黏膜组织在SAP组发生细胞凋亡的数目与OP组相比明显增加.而谷氨酰胺治疗组与SAP组比较,细胞凋亡数目则有所降低.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时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损伤受多种因素的调节,而谷氨酰胺作为肠道的能源物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时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破坏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谷俊朝;周晓娜;王钜;张忠涛;王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金属硫蛋白与人胰腺癌细胞耐放射性的关系初步探讨

    目的 探索金属硫蛋白(MT)表达水平与胰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外源性锌离子及反义寡聚核酸(AS)转染P3、Pan-1、MIA、SW1990、Cap、ASPC等6株胰腺癌细胞,调节MT表达,随后应用ELISA及集落实验检测MT表达水平及放射敏感性指标存活分数(SF2)的变化.结果 与亲本株相比,经锌离子刺激后,P3、Pan-1、MIA、SW1990及Cap等5株胰腺癌细胞MT表达增高1.98~31.17倍(P<0.05),SF2增高5.1%~26.5%(P<0.05);ASPC经锌离子诱导后MT表达及耐放射性增高均不明显(P>0.1).应用AS转染后,P3、Pan-1、MIA、SW1990、Cap、ASPC等6株胰腺癌细胞MT表达降低1.05~26.6倍(P<0.05),SF2降低3.6%~16.7%(P<0.05).结论 MT表达水平与胰腺癌细胞耐放射性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江华;赵玉沛;陈革;谢勇;张福泉;吴斌;吴元德;李静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健择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健择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有效性.方法 将46例不能切除的晚期胰腺癌无黄疸病人随机分为:HIFU联合健择组24例,单用健择组22例.全部病例随访2~18个月.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计算6个月、12个月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采用LogRank法进行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疼痛缓解率采用χ2检验.结果 HIFU联合健择组的24例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10.56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生存率分别是75.0%和30.9%;而单用健择组的22例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6.7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生存率分别是36.4%和13.0%.两组比较,HIFU联合健择组优于单用健择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HIFU联合健择组24例病人的疼痛缓解率(疼痛强度降低或消失,止痛剂减少或停止应用)87.5%;而单用健择组22例病人的缓解率为36.4%.两组比较,HIFU联合健择组明显优于单用健择组(P<0.01).结论 HIFU联合健择组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健择组,因此本方法有望成为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一种有效手段.

    作者:曾庆东;吕丽红;张秀国;吕斌;高学军;公伟;李占元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青岛及胶东地区胆管结石成分调查分析

    半个世纪以来,原发性肝内外胆管结石病是青岛及胶东地区的常见与多发病,在胆石病病种构成比中,胆管结石始终多于胆囊结石;在胆石成分方面,始终以胆红素结石为主,是该地区胆石病的突出特点.

    作者:王一;姜远辉;李哲夫;王占春;葛忠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肝细胞脾脏移植代谢性支持大鼠急性缺血性肝衰竭

    目前对急性重型肝炎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往往需接受肝移植,然而肝供体的缺乏及治疗费用昂贵而限制了肝移植的应用.

    作者:陈艳;周霖;王春平;马雪梅;贾红军;苏淑慧;冯永毅;杨永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肝损害持续时间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影响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起病急,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伴发肝功能损害是SAP死亡原因之一.为此就我院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的SAP合并肝损害的病例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郭佳;薛平;黄宗文;游真;李永红;王忠朝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uschka胆管损伤的原因及对策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发生胆漏,有一部分为Luschka胆管(以下称迷走胆管)损伤造成.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0.51%~2.4%[1].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广泛开展,会有更多的腔镜医师遇到这一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现将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8例情况总结如下,并就诊治体会做初步探讨.

    作者:胡智明;邹寿椿;赵大建;张成武;吴伟顶;叶再元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的生命价值研究(成本效用分析和生存质量评估)

    目的 本文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人的治疗费用和出院后的生存质量.资料与方法 收集分析2004年1~12月瑞金医院外科收治的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例.随访评估治愈病人的生存质量,分析成本效用.结果 70例SAP治愈53例,死亡17例(24.29%).病人住院(43.92±50.57)d,住院费用(81 846±91 941)元.53例存活病人,电话随访到40例(75.47%),随访时间(10±4)个月.用SF-36评估不同治疗方式的生存质量.清创引流术为79,ERCP86,胆道手术89,非手术治疗86(P>0.05).成本效用分析显示4组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分别是17.15年、17.63年、19.64年和16.01年,每获得1个QALY的花费分别是10 874元、1934元、2374元和2513元.清创引流术组获得QALY的花费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结论 SAP病人出院后的生存质量较好,各组生存质量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因此,住院期间的治疗方式对病人出院后的生活质量影响不大,用于治疗SAP病人的支出费用是值得的.

    作者:冯飞灵;韩天权;雷若庆;张圣道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