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赵玉沛;陈革;谢勇;张福泉;吴斌;吴元德;李静
1965年,Sarles等[1]报道了1例特殊的慢性胰腺炎,其病因并非是常见的酒精性,伴有高γ球蛋白血症,提示其病因与自身免疫有关.
作者:孙文兵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起病急,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伴发肝功能损害是SAP死亡原因之一.为此就我院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的SAP合并肝损害的病例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郭佳;薛平;黄宗文;游真;李永红;王忠朝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索金属硫蛋白(MT)表达水平与胰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外源性锌离子及反义寡聚核酸(AS)转染P3、Pan-1、MIA、SW1990、Cap、ASPC等6株胰腺癌细胞,调节MT表达,随后应用ELISA及集落实验检测MT表达水平及放射敏感性指标存活分数(SF2)的变化.结果 与亲本株相比,经锌离子刺激后,P3、Pan-1、MIA、SW1990及Cap等5株胰腺癌细胞MT表达增高1.98~31.17倍(P<0.05),SF2增高5.1%~26.5%(P<0.05);ASPC经锌离子诱导后MT表达及耐放射性增高均不明显(P>0.1).应用AS转染后,P3、Pan-1、MIA、SW1990、Cap、ASPC等6株胰腺癌细胞MT表达降低1.05~26.6倍(P<0.05),SF2降低3.6%~16.7%(P<0.05).结论 MT表达水平与胰腺癌细胞耐放射性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江华;赵玉沛;陈革;谢勇;张福泉;吴斌;吴元德;李静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胰岛移植是治疗Ⅰ型糖尿病较理想方法,移植成功的关键是胰岛足够数量和良好功能.细胞冻存是收集足够胰岛、建立胰岛库的可行手段[1~3].但冻存复苏过程可引起细胞的破坏和死亡,使细胞数量减少、活性及功能降低[4].本实验探讨丹参[5]能否有益于胰岛获取及冻存前后的存活和功能,及其作用的可能机制.
作者:邢军;许评;周毅;陈艳波;李爱东;宋纯;宋春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半个世纪以来,原发性肝内外胆管结石病是青岛及胶东地区的常见与多发病,在胆石病病种构成比中,胆管结石始终多于胆囊结石;在胆石成分方面,始终以胆红素结石为主,是该地区胆石病的突出特点.
作者:王一;姜远辉;李哲夫;王占春;葛忠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胰石蛋白/再生蛋白(pancreatic stone protein/regenerating protein,PSP/reg)基因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动物模型胰腺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意义.方法 大鼠轻型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和重型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模型由逆行胰胆管注射1.5%及3.0%牛磺胆酸钠制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PCR)法检测胰腺组织PSP/reg mRNA和TGF-β1 mRNA的表达,同时检测胰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AP诱导后24 h胰腺组织损伤为严重,48 h后逐渐减轻.PSP/reg mRNA在正常胰腺组织呈低水平表达,AP诱导后24 h明显升高,于胰腺组织损伤减轻时(48 h)达到峰值,在AP恢复阶段呈持续高水平表达,与TGF-β1 mRNA的表达时相具有相似性,且SAP组明显高于MAP组(P<0.05).结论 PSP/reg可能与AP时胰腺组织损伤后的修复、再生有关.
作者:梁阔;李非;张淑文;崔叶青;刘爽;孙海晨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研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外科1994-2004年所收治45例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涉及8种不同囊性肿瘤,男12例,女33例,平均年龄49.1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B超及CT检查提示囊性或囊实性占位,ERCP、EUS等可提供鉴别诊断线索.根据肿瘤位置及性状选择局部切除术13例,Whipple术12例,胰体尾切除术18例,全胰腺切除术1例,单纯活检术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胰瘘2例经保守治疗痊愈.随访38例,平均32.6个月.随访期内死亡4例,其中3例死于肿瘤复发,其余病人无瘤生存.结论 胰腺囊性肿瘤包括多种亚型,临床表现均无特异性,诊断须综合各项检查结果,诊断明确者应积极手术治疗,切除率高,预后较好.
作者:王会元;杨尹默;庄岩;陈焕年;万远廉;黄莚庭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胆囊癌病人因缺乏特异性症状,而且易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等疾病,不易早期发现;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本文总结我院近年来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资料,探讨如何提高胆囊癌诊治水平及预后.
作者:丁仁彧;龙锦;许元鸿;葛春林;郭仁宣;郭克建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管损伤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方法 分析我院1989年1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3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管损伤的临床资料,结合随访结果总结有关围手术期处理方面的经验.结果 38例胆道重建包括胆肠吻合术29例和对端吻合及胆管修补术9例,术后均放置胆道支撑管;术后发生胆瘘5例(13.15%),切口感染4例(10.52%),腹腔积液3例(7.89%).胆道引流管3~4周内拔除31例;5~6周拔除7例.随诊6个月~15年,平均93个月,33例(86.84%)手术效果良好,5例(13.16%)术后吻合口狭窄,其中3例再次手术治愈,2例经十二指肠镜介入球囊扩张好转.结论 胆管损伤宜术中及时发现和合理的处理;胆管损伤导致严重腹腔感染应尽早探查引流择期再行胆道重建术;胆道重建术后吻合口再狭窄处理前须获得满意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是否胆管重建术后常规放置支撑管和通过介入方法行胆管扩张治疗胆道狭窄的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邹一平;萧荫祺;李为民;郑方;杜继东;黄辉;刘浩润;许长涛;许红兵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建立实验性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谷氨酰胺灌胃,以期寻求谷氨酰胺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时的肠道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AP组、谷氨酰胺治疗组.检测血浆D-乳酸OD值;免疫组化技术分析小肠组织ICAM-1的表达和肠黏膜细胞凋亡(TUNEL法)情况.结果 SAP组在术后24 h、48 h和72 h各点血浆D-乳酸OD值均明显高于OP组,同时也高于谷氨酰胺治疗组.造模后24 h、48 h和72 h,SAP组肠组织血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光密度值与OP组相比明显增高.与谷氨酰胺治疗组相比,SAP组的ICAM-1的表达则有所下降.肠黏膜组织在SAP组发生细胞凋亡的数目与OP组相比明显增加.而谷氨酰胺治疗组与SAP组比较,细胞凋亡数目则有所降低.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时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损伤受多种因素的调节,而谷氨酰胺作为肠道的能源物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时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破坏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谷俊朝;周晓娜;王钜;张忠涛;王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初期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失衡是加重局部病变并引发肺、肾等全身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关键因素[1].
作者:刘晖;王喜艳;韩振魁;李水学;斯坎德尔;勾守建;吉尼西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胃肠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外科处理原则.方法 对我院近20年收治的经术后病理确诊的18例胃肠道异位胰腺病人进行了外科治疗,并对其临床症状、诊断方法、病变部位分布及治疗措施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18例病人表现为反复上腹部疼痛不适9例,消化道出血7例,腹部包块1例,无明显症状1例.异位胰腺分布部位:胃7例,十二指肠5例,空肠3例,回肠3例,其中美克尔憩室内2例.术前误诊11例,漏诊6例,仅1例确诊.全部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无一例出现术后并发症,随访1~10年无复发,临床疗效满意.结论 胃肠道异位胰腺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有效的检查手段,易漏诊和误诊;一旦发现,均应早期手术治疗,以明确诊断及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作者:巴明臣;黄祥成;闻英;卿三华;李国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健择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有效性.方法 将46例不能切除的晚期胰腺癌无黄疸病人随机分为:HIFU联合健择组24例,单用健择组22例.全部病例随访2~18个月.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计算6个月、12个月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采用LogRank法进行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疼痛缓解率采用χ2检验.结果 HIFU联合健择组的24例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10.56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生存率分别是75.0%和30.9%;而单用健择组的22例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6.7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生存率分别是36.4%和13.0%.两组比较,HIFU联合健择组优于单用健择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HIFU联合健择组24例病人的疼痛缓解率(疼痛强度降低或消失,止痛剂减少或停止应用)87.5%;而单用健择组22例病人的缓解率为36.4%.两组比较,HIFU联合健择组明显优于单用健择组(P<0.01).结论 HIFU联合健择组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健择组,因此本方法有望成为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一种有效手段.
作者:曾庆东;吕丽红;张秀国;吕斌;高学军;公伟;李占元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恶性梗阻性黄疸容易引发胆管炎,发生率在8%~19%,其中壶腹癌的发生率高.研究发现,肿瘤破坏了壶腹部的结构和功能,使肠道中的细菌通过壶腹反流引发胆管炎.恶性梗阻性黄疸使胆道压力增高,影响肝脏细胞的分泌,容易产生不含胆红素和胆盐的无色胆汁.
作者:廖泉;赵玉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了开展胆囊癌有关的基础研究,我们引进了3个已经建成的胆囊癌细胞系,并自建了一株胆囊癌裸鼠移植瘤模型STSX-01[1].我们对其在形态、生长特性、运动侵袭能力、体内成瘤性以及一些肿瘤相关蛋白的表达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
作者:锁涛;童赛雄;秦新裕;沈振斌;薛琼;胡美玉;王志军;刘康达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肝移植技术逐渐成为终末期肝病的常规治疗手段,随着技术的进步,术后并发症逐渐减少.作为肝移植术后并发症之一的颅内出血,一旦发生可以危及生命,因此,探究其发生原因是我们临床工作的重要课题.
作者:邓永林;陈立天;沈中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发生胆漏,有一部分为Luschka胆管(以下称迷走胆管)损伤造成.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0.51%~2.4%[1].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广泛开展,会有更多的腔镜医师遇到这一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现将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8例情况总结如下,并就诊治体会做初步探讨.
作者:胡智明;邹寿椿;赵大建;张成武;吴伟顶;叶再元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病人,女,42岁,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隐痛,呈阵发性钝痛并与饮食无关,无发热、黄染、呕吐、黑便等情况.无肝炎、肝硬化病史.术前检查:B超发现肝右叶占位.CT表现:平扫见肝右叶一低密度灶,大小为6 cm×5 cm,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异常强化,门脉期相对低密度,提示肝右叶血管瘤.
作者:王旷;纪元;罗丽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前对急性重型肝炎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往往需接受肝移植,然而肝供体的缺乏及治疗费用昂贵而限制了肝移植的应用.
作者:陈艳;周霖;王春平;马雪梅;贾红军;苏淑慧;冯永毅;杨永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病人,女,54岁.因反复右上腹痛、畏寒发热及巩膜黄染1年,复发1 d入院.2年前曾因急性胰腺炎、胆石症在我院行胆囊切除、胆道探查取石及胰腺被膜切开减压术,术后恢复好.
作者:何润沛;刘树佳;王在国;卢义生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