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可活动间隔垫(articulating spacer,mobile spacer,articulated spacer)

严广斌

关键词:活动, 膝关节腔, 骨水泥, 膝关节置换, 软组织平衡, 术后感染, 胫骨假体, 股骨, 彻底清创, 部件, 可允许, 抗生素, 间隔期, 间隔垫, 关节面, 膝周, 连接, 金属, 间隙, 后置
摘要:可活动间隔垫包括由骨水泥或金属制成的股骨和胫骨假体样部件构成的关节面连接,及股骨和胫骨与相应假体样部件之间含抗生素的骨水泥.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一期彻底清创后置入膝关节腔内,以保存膝关节腔间隙,维持膝周围软组织平衡,并可允许患肢在间隔期内有一定的活动和部分负重.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国产人工膝关节系统初步应用的经验总结

    目的 总结初步使用国产TC-Dynamic人工膝关节系统的临床效果和手术经验.方法 本组使用国产TC-Dynamic人工膝关节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40例60膝,术前膝关节外科学会评分(KSS)的膝评分平均为16.28分(-32~47分),功能评分平均为18.36分(-20~60分),膝关节活动度(ROM)平均为79.22°(20°~145°).结果 36例52膝术后获得平均随访时间为20.41m(1.5~40 m),随访时KSS膝评分平均为84.88分(70~95分),功能评分平均为80.58分(55~90分),ROM平均为110.48°(85°~140°).所有随访患者术后X线片均示下肢力线良好,假体位置满意,无透亮线及任何松动迹象.结论 使用国产TC-Dynamic人工膝关节假体的TKA手术临床效果满意.手术操作简便,截骨量较少,如果手术配套器械的设计和制作工艺能够进一步改良和提高,则更利于临床应用.

    作者:李虎;吕厚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初步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虚拟影像导航辅助下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在导航系统下进行小切口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术26例.统计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出血量和48 h引流量,进行HISS评分分析,测量下肢力线和关节活动度.结果 在导航系统下顺利完成26例小切口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手术切口大小为7~8 cm,手术时间为70 min~90 min,出血量为100~150 mL和48 h引流量80~150 mL.术前HISS评分72分,术后2周为98分.术前髋膝踝角为5°~10°,术后2周为0°~2°.术前屈曲挛缩0°~10°,膝关节活动度为100°~120°,术后2周屈曲挛缩0°~4°,膝关节活动度为125°~135°.26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2个月,无感染、假体位置不良及髌股关节疼痛等并发症.结论 计算机导航系统的应用解决了MIS-UKA操作中视野的局限,同时可以实时、动态地观察下肢力线变化、膝关节假体旋转对位和软组织韧带平衡情况,并提供几何学和形态学资料,对膝关节进行生物力学和解剖学的重建,提高了假体放置的精确性,使骨质和假体之间有了大的贴合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喻忠;王黎明;桂鉴超;候明夫;姚京东;宋华荣;徐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膝关节常见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一)

    概述膝关节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包括外伤性病变、退行性骨关节疾病、炎症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膝关节疾病的诊断临床上除了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外,主要还是借助影像学手段.目前,膝关节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主要有传统X线、CT、MRI和核医学检查.

    作者:李新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二期翻修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二期翻修手术治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有效性、第二期翻修时机的选择及抗生素使用的时间.方法 采用二期翻修术治疗了19例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6例采用金属灌注冲洗型占位器,13例采用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其中2例为非关节型占位器,3例为部分抗生素骨水泥关节型占位器,8例为全抗生素骨水泥关节型占位器.术后定期随访,应用X线片及HS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个月(3月~36个月),HSS评分由术前平均42.5分提高到后复查时的88.6分,患者满意率为89.5%.在后随访时没有感染复发的病例.结论 二期翻修手术是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有效方法,临时占位器起到重要的作用,使用关节型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有控制感染效果好、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短、术后功能恢复好及术后不用灌注的优点.

    作者:周勇刚;肖逸鹏;王岩;王继芳;陈继营;郝立波;李静东;董纪元;林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微创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研究进展

    自众上世纪70年代早期以来,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已经发展成为重建膝关节功能的重要方法.微创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MIS TKA)的手术切口小于5英寸,是一种全新的全膝关节置换的术式,目前正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1].

    作者:廉永云;裴福兴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氧化锆陶瓷头与金属头聚乙烯全髋关节的比较研究

    目的 讨氧化锆陶瓷头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的长期实际临床运用效果.方法 在同一医院,由同一医生完成的钴铬金属头 (CoCr) 非骨水泥全髋的病例中,寻找26例(26髋)与氧化锆组进行配对研究.使配对病例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术前诊断、术后随访时间相匹配.通过Harris评分进行关节功能评价.研究术后一年和后一次随访的X线片,对比两组病例假体松动发生率、假体周围骨溶解及透明带的形成、股骨矩吸收及聚乙烯髋臼的磨损率.结果 氧化锆组26髋皆获随访,平均随访9年(6~13年).术前和后一次随访时平均Harris评分分别为46分和86分.钴铬金属头组26髋平均随访10年(5~14年),术前和后随访时平均Harris 评分分别为50分和88分.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氧化锆组在随访期间共有10髋(38%)由于髋臼假体松动或广泛髋臼骨溶解而翻修,钴铬金属头组有4例(11.5%).氧化锆组共发现有13髋(50%)有髋臼和股骨假体周围的骨溶解发生,钴铬金属头组有9髋(34.6%).氧化锆组聚乙烯平均磨损率为0.118 mm/年(0.064 mm/年~0.175 mm/年),金属头组为0.113 mm/年(0.056 mm/年~0.19 mm/年).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在本组研究中,氧化锆陶瓷头组有较高的假体松动和翻修率,聚乙烯髋臼磨损率与钴铬金属头组相当.提示虽然氧化锆陶瓷头在体外研究中具有明显的抗磨损优势,但在实际临床运用中可能与体外实验有较大的差别.

    作者:刘锋;范卫民;J.p.waddell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骨关节炎病理过程与关节软骨特性的改变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定义和术语,曾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议的的问题,甚至分子生物学对医学产生影响之前,有学者曾发现这种疾患有54个不同的名称.

    作者:康思宁;刘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的测量及其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意义

    目的 测量国人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PSA),为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胫骨平台截骨提供参数.方法 干燥国人胫骨标本40根,性别、年龄、生活地区不详,视觉法测量内侧平台PSA,并比较髓外参照(参照胫骨中上段前侧骨皮质延长线)和髓内参照(参照胫骨解剖轴线)两组测量值的差别.结果 髓外参照:12.74°±2.81°;髓内参照:9.98°±2.69°,两组有显著性差异(t=13.969,P<0.001);两组存在相关性,得到的回归方程为:髓外参照值=0.940×髓内参照值+3.356(r2=0.806,F=157.791,P<0.001).结论 国人胫骨内侧平台PSA个体差异大,均值大于西方人;手术时需考虑到关节软骨的形态因素,根据假体系统特性,重建佳PSA.

    作者:罗吉伟;史占军;陈国奋;金大地;黄美贤;徐达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如何提高髋关节术后感染并严重骨缺损翻修术的成功率

    谈论地点 :2007 上海国际骨科学术会议暨骨科科学与健康论坛病例提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主持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杨庆铭教授[病例摘要]朱振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患者男性,56岁.

    作者:严广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严重畸形膝骨关节病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目的 探讨严重畸形的膝骨关节病在行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具体的手术操作注意事项.方法 总结分析了本组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严重畸形的膝骨关节病共57例,随访33例52膝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访病例应用美国HSS评分系统,满分100分.85分以上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尚可;60以下为差.随访的全部病例中14例21膝为优,16例26膝为良,3例5膝为尚可,优良率90.38%,满意率96.15%.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畸形的膝关节病变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正确的截骨及软组织平衡也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韶进;段元涛;刘文广;刘胜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全膝置换不同手术切口对早期伸膝功能恢复的比较

    目的 探讨不同切口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对早期伸膝功能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本组共收治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276例,413个膝关节置换术,男39例,女237例,年龄42~83岁,平均63.3岁.其中分组施行标准髌骨旁切口、股内侧肌中间切口、股肌下小切口置换膝关节.术后部分采取积极康复训练,观察术后患侧伸膝抬高的时间.结果 显示小切口组与其他切口组均差异较大,功能有显著改善,但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显著延长,出血量大大增加.积极鼓励和劝告组则与所有各组均有较大差异.结论 本研究提示止血带时间、疼痛可能并非股四头肌手术后功能受损的主要原因.手术切口创伤对股四头肌功能是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积极鼓励和劝告的则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尚需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

    作者:钱齐荣;吴海山;李晓华;吴宇黎;赵辉;陶坤;孙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全膝关节置换中髌骨轨迹不良的髌韧带止点重建

    目的 总结髌骨半脱位或脱位患者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髌股关节运行轨迹不良时,为纠正髌骨外脱位倾向所采用的髌韧带止点重建策略和康复效果.方法 对12例13膝合并髌骨半脱位或脱位患者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同时,将髌韧带外侧1/2止点内移至髌韧带内侧,并重建止点,术后对膝关节不予固定制动,并根据关节情况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全部病例进行半年以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KSS膝关节评分和功能评分.结果 全部患者膝关节外翻畸形、髌骨半脱位或脱位获得矫正,康复过程重建的髌韧带未见出现撕裂或断裂现象.K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3分提高到79分,功能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9分提高到83分,膝关节总体情况较术前均有根本性的改变.结论 膝关节长期的外翻畸形可继发引起胫骨外旋,二者均是导致髌骨半脱位或脱位的原因,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时为纠正髌骨的脱位倾向而进行的髌韧带止点重建,对膝关节的早期功能康复训练没有不利影响,对该类患者是一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傅明;廖威明;杨子波;林子洪;何爱珊;盛璞义;杨忠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可活动间隔垫(articulating spacer,mobile spacer,articulated spacer)

    可活动间隔垫包括由骨水泥或金属制成的股骨和胫骨假体样部件构成的关节面连接,及股骨和胫骨与相应假体样部件之间含抗生素的骨水泥.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一期彻底清创后置入膝关节腔内,以保存膝关节腔间隙,维持膝周围软组织平衡,并可允许患肢在间隔期内有一定的活动和部分负重.

    作者:严广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关节镜和开放清创治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疗效比较

    目的 对比分析膝关节镜和开放手术两种方法治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本组收治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感染的患者中,选取没有窦道形成,没有明显骨质感染、破坏,假体没有松协并且能找到敏感抗生素的患者13例13个膝.治疗前抽取关节液行细菌培养的药後试验,随机分成两组,A级6例关节镜下关节腔清创术,B组7例开放手术关节腔清创术关节腔清创术,术后用敏感感抗生素液持续闭式灌洗2~4周,待冲洗液变清后3~5天拔管.结果 选取的两组病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滑腊组织病理分析示炎性改变.13例患者经治疗后局部及全身症状、体征消失,血液和关节液检查结果正常,X线照片基本正常.13例患者平均随诊1.5年(6个月~3年),A组2例、B组1例术后3个月感染复发,均行关节镜清创术后感染治愈.B组1例术后半年感染复发,并出现明显的假体松动,施行清创及二期翻修术,术后感染治愈,无复发.A、B两组感染治愈率分别为66.7%和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优良率100%,B组优良率为85.7%,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P<0.05).结论 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没有窦道形成,无明显骨质破坏,假体没有松动,可找到敏感抗生素的患者,选择关节镜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关节功能恢复比开放手术有明显优势,是一种创伤小、治疗效果较好的方法.

    作者:廖壮文;董伟强;白波;孙辉;陈东峰;严广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股内侧肌下入路(quadriceps sparing approach)

    1991年,Hofmann首次提出股四头肌下手术入路.2006年,Sporer报道了应用股四头肌下手术入路进行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取仰卧位,术侧臀部垫高,强调膝关节屈曲90°,行肢体驱血、止血带充气,这样可以防止伸膝装置肌腱紧张.

    作者:严广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膝关节血供三维可视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了解膝关节血管分布和血供模式,为微创化全膝关节置换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1例新鲜成人下肢标本动脉血管改良显影剂灌注后,薄层CT扫描,Mimics 10.0软件重建下肢骨与血管;对标本解剖观测.分析膝关节局部血管走行及分布特点,了解各知名血管与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入路的关系.结果 血管显影清晰,伪影少.重建了膝关节的骨性结构和血管的三维(3D)模型.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和股深动脉等血管的分支在膝部交通、吻合,形成可分为髌网、股骨外侧髁和内侧髁网、髌下网等的膝关节血管网.膝关节置换术,经股肌下/经股肌入路时肌肉关节支是防止神经、股动脉损伤的安全标志,应尽可能保留;膝下外侧动脉应注意保护.结论 结合CT/MRI、计算机图像处理、3D重建技术,可以直观立体再现膝关节结构及其血供特点,为临床手术入路选择提供直观的参考.

    作者:余正红;蔡胥;李鉴轶;钟世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胫骨扭转角度的异常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合并内翻或外翻畸形的骨关节炎患者胫骨扭转异常的方向和程度,并研究胫骨扭转异常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影响.方法 以10个正常膝关节作为对照,对32位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共62侧下肢膝、踝关节进行旋转中立位CT扫描,分别测量胫骨近端前髁轴、胫骨横轴及胫骨后髁轴与双踝轴之间的角度.测量股骨内外上髁轴在胫骨结节层面的投射线中点与胫骨结节内1/3连线与股骨内外上髁轴线外侧夹角(TT角),股骨内外上髁轴在胫骨结节层面的投射线中点与胫骨结节内1/3连线与双踝轴垂线交角(TT-AA角).结果 正常人胫骨外向扭转角度平均约为25°,合并内翻畸形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胫1骨外向扭转角明显降低,平均约为17°(P<0.05),合并外翻畸形的膝关节胫骨外向扭转角度明显增大,平均约为32°(P<0.05);胫骨扭转角的近端参考轴线:胫骨前髁轴、横轴或后髁轴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内翻和外翻畸形,TT角较正常膝关节明显减小(P<0.05),TT-AA角与正常膝关节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存在胫骨扭转异常,合并内翻畸形的膝关节胫骨外向扭转角度减少,而外翻畸形胫骨外向扭转角度增加;合并内翻和外翻畸形的膝关节胫骨结节内1/3相对于股骨远端均发生明显外旋,以胫骨结节内1/3作为胫骨假体旋转定位标记,将导致人工膝关节假体旋转对线不良.

    作者:孙铁铮;吕厚山;倪磊;吴舰;洪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作者:杨庆铭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凋亡相关基因Bax和bcl-2在骨关节炎软骨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原发性骨关节炎与继发性骨关节炎发病机制的异同.方法 收集原发性骨关节炎、继发性骨关节炎的关节软骨各8例,并以9例正常关节软骨作对照,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Bax和bcl-2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应用细胞核荧光染色的方法进行软骨细胞凋亡的检测.结果 1.原发性骨关节炎组Bax mRNA表达明显升高,与继发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而继发性骨关节炎组Bax 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 mRNA在两类骨关节炎中的表达较对照组均升高(P<0.01,P<0.05),而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化发现两类骨关节炎中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与其mRNA表达相一致.3.原发性骨关节炎组、继发性骨关节炎组和正常对照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0%~20%,8%~13%,2%~5%.原发性骨关节炎组细胞凋亡比例高.结论 软骨细胞凋亡是骨关节炎发病的重要原因,受Bax和bcl-2的共同调节;Bax表达水平的升高可能是原发性骨关节炎发病的重要原因.

    作者:马春辉;阎作勤;郭常安;张光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膝关节的解剖结构与常用手术入路(一)

    膝关节是人体大复杂、功能要求高的关节,也是容易受伤的关节.膝关节的伤病治疗不得当,常常会导致病残.历此,膝关节手术入路的解剖学基础始终是临床重视的内容之一.膝关节的手术暴露,通常也是严格地按照一定的解剖途径,尽可能避开重要的组织结构进达手术部位.

    作者:郑和平;徐达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杂志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